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电力电容器试验方法电力电容器试验方法 1 基本概念 1 1 电容器 Capacitor 电容器由两块平行的极板 铝箔 和极板间的绝缘材料所组成 作用 存储和释放电荷的器件 充电和放电 电工符号 C 电路符号 电容量的基本单位 法拉 F 常用单位 微法 F 纳法 nF 皮法 PF 1F 106 F 109 nF 1012 PF 1 F 1000 nF 图 1 1 电容器的结构 1 nF 1000 PF 1 2 电容器的电容 电容量由下式决定 1 平板式 1 1 F 10d36 A C 9 r 式中 A 极板面积 m2 d 极板间距 m r 极板间介质的相对介电系数 2 卷绕式 采用卷绕式时 电容值近似等于该电容展开成平面时的一倍 即 1 2 F 10d18 A C 9 r 图 1 2 卷绕式电容元件 2 1 3 常用电介质的分类 1 3 1 气体电介质 1 气体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非常接近 1 2 电力电容器常用的气体电介质是六氟化硫 SF6 氮气 空气等 SF6的特点 击穿强度 是空气的 2 3 倍 在 0 3 MPa 下可与常温下的绝缘油匹敌 灭弧能力 约为空气的 100 倍 tan 在 0 1 MPa 时 5 10 6 1 3 2 固体电介质 电力电容器中常用的固体电介质有如下几种 1 电容器纸 优点 浸渍性好 成本低 效益高 可实现自动化生产 缺点 线膨胀系数大 易变形 电容量稳定性差 容易老化 耐热性低 80 机械强度低 2 塑料薄膜 优点 耐电强度和机械强度高 体积电阻系数高 稳定性好 缺点 难以浸渍 通过采取特殊的工艺 也可提高浸渍效果 或者做成干式电容器 常用的塑料薄膜有 聚丙烯薄膜 简称 PP 膜 聚脂薄膜等 1 3 3 液体电介质 1 天然液体电介质 变压器油 电容器油 电缆油 蓖麻油等矿物油和植物油 2 合成化合物 有异丙基联苯 IPB 二芳基乙烷 PXE 爱迪索油 二异丙基萘 KIS 400 CPE 等等 种类较多 电击穿强度 45 kV 2 5mm 表 1 1 常用介质的相对介电系数 材料名称 r 材料名称 r 材料名称 r 真空1电容器纸6 5环氧树脂3 8 空气1 00058油浸电容器纸3 2 4 4云母4 7 5 六氟化硫1 002聚丙烯树脂2 2 2 6瓷6 6 5 二氧化碳1 00098聚丙烯薄膜2 0 2 1胶木层纸2 5 4 变压器油2 2 2聚四氟乙烯2 2 2石蜡2 1 2 5 电容器油2 1 2 3聚氯乙烯3 3 5玻璃5 5 10 三氯联苯5 2聚乙烯2 2 2 4橡胶2 3 木材4 5 5聚脂3 2 纸3 0 3 5有机玻璃3 3 6 钛酸钡3000 8000 氯化联苯 三氯联苯 五氯联苯 由于毒性大 1975 年国际上已经禁止使用 3 1 3 4 氧化膜电介质 以金属 常见的是铝或钽 的氧化膜作为电介质 以电解质作为另一电极 即所谓的电解 电容器 这类电容器单个电容量可做到上万微法 电解电容器的特点是电极是有极性的 应 用中正 负极不能接反 近年来有一种名为双电层电解电容器 又称为法拉电容器或超级电容器 的新型元件 逐渐受到关注 足以达到法拉级 甚至可以达到数万法拉 此类电容器完全可以作为电 池使用 理论上可以经受无限次充放电循环 而且充电速度和能量转化率也远远高于普通化 学电池 但单个超级电容耐压能力很弱 一般不会超过 20V 通过串 并联组合可以提高工 作电压 用于电能储存 1 4 交流电路中电容器的特性 1 4 1 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在交流电路中 电容器的电流在相位上超前于电压 90 度 这个特性正好与电抗器相反 图 1 3 电容器和电抗器上的电压和电流相位 1 4 2 频率与阻抗的关系 电容器的阻抗与电源的频率成反比的关系 即 1 3 C 1 fC2 1 XC 这一特性也正好与电抗器相反 因为电抗器的阻抗与电源频率成正比的关系 1 4 LfL2XL 1 4 3 电容器和电抗器串联 当电容器和电抗器串联时 回路中只有一个电流 此时电容器上的电压和电抗器上的电 压方向相反 它们的合成电压是相减的关系 当电容电压和电感电压大小相等时 即容抗等 于感抗时 就称为串联谐振状态 此时电路中合成电抗电压为零 只剩下阻性电压 串联 谐振回路中的电压 电流关系为 1 5 R UU 1 6 C R R U I 4 图 1 4 L C 串联电路 1 4 4 电容器和电抗器并联 电容器和电抗器并联时 电路中只有一个电压 此时电容器上的电流与电抗器上的电流 方向相反 它们的合成电流是相减的关系 当容性电流等于感性电流时 称为并联谐振状态 此时电路中的合成电流只剩下阻性电流 并联谐振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关系为 R II 1 7 B R U I 1 8 图 1 5 L C 并联电路 1 4 5 电路谐振的条件 电路谐振的条件是容抗与感抗相等 即 XL XC或 L 1 C 整理后可得谐振条件为 LC f 2 1 1 9 从上式可知 通过调整电感 L 或电容 C 或调整频率 f 都可以使试验回路达到谐振的状 态 在谐振状态电路呈现纯电阻特性 电流的大小仅与电压和电阻有关 相位差总是为零 即 cos 1 5 2 电力电容器在电力生产中的作用 2 1 并联电容器 移相电容器 用于电力负荷无功补偿 在用户负荷中存在大量的无功功率 如感应电动机 变压器中 的励磁功率 输电线路电感消耗的无功功率等 无功电流在输电线路中传输时 就会在线路 配电变压器的导线电阻中产生损耗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表征系统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比例 的参数为功率因数 功率因数越小 说明系统中的无功分量越大 在线路传输有功功率时 有如下关系 cosUI3P 2 1 当线路电压 U 及传输的有功功率 P 不变时 提高功率因数 cos 就可以降低线路电流 I 从而降低线路上的电阻损耗 图 2 1 无功补偿原理 2 2 串联电容器 用于输电线路无功补偿 输电线路存在一定的分布电感 线路越长电感量越大 增加了 线路的阻抗和电压降 在输电线路中串联电容器后 电容上的压降与电感上的压降互相抵消 从而减小了线路电压降 加长了输电距离和输电能力 提高输电质量和系统的稳定性 图 2 2 线路串联补偿原理 线路补偿原理见图 2 2 在线路中增加补偿电容后 由于电容上的压降 UC与线路电感压 降 UL相减 使电源电压从补偿前的 US 降为为补偿后的 US 更加接近用户端电压 UY 达 到降低线路压降的目的 2 3 耦合电容器 6 用于高频通讯 电容器对高频信号呈现较低的阻抗 所以能将混在工频电压中的通讯信 号取出 2 4 分压电容器 用于高电压测量 2 5 均压电容器 用于改善断路器开断时各断口电压的均匀性 2 6 滤波电容器 用于滤除电源中的高次谐波 2 7 脉冲电容器 用于冲击电压试验中的脉冲发生装置 这种电容器在结构上要求要有比较小的电感 3 电力电容器的结构 3 1 电力电容器常用的固体电介质 1 纸介质 2 膜纸复合介质 3 纯膜介质 80 年代中后期 膜纸电容器生产技术逐步完善 到 90 年代初 电力电容器故障率达到 最低 如 1993 年为 0 21 接近国际水平 到 90 年代中期 电力电容器 主要是并联电容 器 逐步向全膜化发展 1997 年后全膜电容器得到广泛应用 到 21 世纪基本上取代了膜纸 电容器 然而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随着全膜电容器的应用 电力电容器的故障率逐步上升 到 2002 年故障率达到 1 91 见表 2 数据 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全膜电容器的耐热 性不及膜纸电容器 在采用全膜介质后 电容器的表面散热面积没有增加 而是变化不大甚 至减小 表 2 1 膜纸电容器与全膜电容器年故障率比较 电容器类型年份 小单台年故障率 集合式年故障率 膜纸电容器19880 330 73 全膜电容器20021 913 72 3 2 内部结构 1 电容元件的连接 a 多元件串联 多元件串联的目的是能够承受较高的电压 例如耦合电容器的芯子是由多个元件串联组成 图 3 1 电容器串联 7 串联后的总电容量为 3 1 图 3 2 耦合电容器 CnCC C 1 2 1 1 1 1 总 如果 C1 C2 Cn CD则 3 2 n C C D 总 即 串接的电容元件数越多 总的电容量越小 但可以承受的电压越高 b 多元件并联 多元件并联的目的是获得较大的电容量 例如 低压并联电容器内部元件全部并联 串补用的串联电 容器内部为多元件并联 而且每一个并联元件都有熔丝 一 旦某个元件击穿 对应的熔丝熔断 以保证电容器继续运行 图 3 3 电容器并联 图 3 4 串联电容器结 构 并联后的总电容量为 C 总 C1 C2 Cn 3 3 如果 C1 C2 Cn CD 则 C 总 nCD 3 4 即 并联的电容元件数越多 总的电容量越大 2 防护 a 浸渍防护 通过浸渍处理 以填充固体介质中的空隙 从而 达到以下目的 提高介质的介电系数和耐电强度 改善局部放电特性 改善散热条件 b 干式电容器 8 包括充气式 树脂或硅胶固封 塑料薄膜等形式 3 3 外部结构 电容器外壳材料 瓷 金属 树脂 塑料 3 4 组装形式 1 单极电容器 此时金属外壳为另一个电极 图 3 5 并联电容器结构 2 双极电容器 电容器的电极与外壳无关 3 集合电容器 即将单相或三相电容器集中封装 外壳结构有全密封焊死的 也有 像电力变压器一样带油枕和呼吸器的 4 电力电容器常见运行问题 4 1 并联电容器 4 1 1 常见问题 1 投运时的涌流 产生原因 LC 串联谐振 涌流频率为几百至几千 Hz 可达正常电流的数十倍 其维持 时间一般在几十至几百 ms 主要危害 造成 CT 击穿 开关触头电磨损 2 退出时的过电压 产生原因 开关重燃 产生的过电压倍数最大可达 5 倍以上 主要危害 造成电容器及相关设备过电压击穿 图 4 1 开关的重燃原因 3 运行中的过电流及过电压 产生原因 电源中的高次谐波与电路的 L C 参数产生谐振 主要危害 长时间的过电流和过电压 4 1 2 保护措施 a 串联电抗器限流 b 采用无重燃开关 如 FS6开关 末经老练的真空 开关刚投入使用时 重燃几率为 2 6 运行中断开电 容电流 30 次后 基本上就不重燃了 c 开关中增加辅助触头和并联电阻 d 单元件熔断丝保护 图 4 2 电容器的保护措 施 9 e 加装避雷器保护 f 三相电容器组采用双星形接法 当其中某个电容器损坏时 利用中性点不平衡电流启 动保护电路 图 4 3 电容器组的双星形接法 图 4 4 06 年 7 19 玉林变电站 35kV 并联电容器 C 相爆炸 4 2 耦合电容器 均压电容器 分压电容器 1 制造工艺不良 元件受潮 2 密封不良 渗油 进水 3 结构不合理 运行中不能维持正压 4 固定件 夹板有缺陷 受潮 5 油质不佳 芳香烃成份少 不能有效吸收局部放电产生的氢气 5 电容器试验项目 5 1 到货后的验收试验 1 外观检查 2 密封性检查 3 电容量测量 4 工频耐压试验 通常为出厂试验的 75 10 5 tan 测量 并联电容器 集合电容器不做 6 绝缘油试验 集合电容器 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与生产厂家签订合同增加型式试验或出厂试验中的某些项目 比如 冲击试验 局部放电测量等 5 2 安装后的验收 交接 试验 1 测量绝缘电阻 2 测量耦合电容器 断路器电容器的 tan 及电容值 3 500kV 耦合电容器的局部放电试验 对绝缘有怀疑时 4 并联电容器交流耐压试验 5 冲击合闸试验 5 3 预防性试验 1 极对外壳绝缘电阻测量 集合电容器增加相间 2 电容量测量 3 外观及渗漏油检查 4 红外测温 5 测量 tan 并联电容器及集合电容器不做 6 低压端对地绝缘电阻 耦合电容器 7 交流耐压和局部放电试验 耦合电容器 必要时 8 绝缘油试验 集合电容器 6 电容器的试验方法 6 1 外观检查 外观检查主要是观察电容器是否存在变形 锈蚀 渗油 过热变色 鼓胀等问题 6 2 密封性检查 用户进行密封性检查通常只能采用加热的方法 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将试品加热到最高允 许温度加 20 的温度 并维持一段时间 2 小时以上 在容易产生渗油的地方用吸油材料 如白石粉 餐巾纸等 进行检查 6 3 绝缘电阻测量 6 3 1 基本概念 在夹层绝缘体上施加直流电压后 会产生三种电流 如图 6 1 所示 1 电导电流 iR 与绝缘电阻有关 2 电容电流 iC 与电容量有关 3 吸收电流 i1 由绝缘介质的极化过程引起 11 图 6 1 夹层绝缘体的等值电路 一般认为电容电流衰减很快 吸收电流的衰减时间较长 对绝缘电阻的测量影响较大 这种分析只是在电容量 C 比较小的情况下才成立 当电容量较大 而兆欧表又不能提供较 大的充电电流时 电容电流反而会成为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 试品电容量越大 对兆欧 表的短路输出电流要求越高 表 6 1 数据可供参考 表 6 1 对兆欧表短路电流的要求 参考值 试品电容 F0 51235 测量吸收比ID mA 124510 测量极化指数ID mA 0 250 511 52 5 6 3 2 测量方法 1 测量部位 并联电容器只测量两极对外壳的绝缘电阻 分压电容器以及均压电容器 测量极间绝缘电阻 耦合电容器测量极间及低压电极对地的绝缘电阻 2 测量接线 兆欧表的 L 端子接被试设备的高压端 E 端子接设备的低压端或地 当 需要屏蔽其它非被试设备时 兆欧表的屏蔽端 G 与其它非被试设备连接 3 测量步骤 a 测量前应将电容器两极对地短接充分放电 5 分钟以上 b 兆欧表建立电压后分别短接 L E 端子和分开 L E 端子 兆欧表应显示零或无穷大 c 兆欧表的高压端子 L 与被试品的连接或分开均应在兆欧表建立电压的情况下进行 d 测量吸收比时记录 15 秒和 60 秒时的绝缘电阻 测量极化指数时记录 1 分钟和 10 分 钟的绝缘电阻值 e 测量后应将电容器两极对地短接放电 5 分钟以上 6 4 电容量测量 1 电压电流法 试验接线见图 6 2 12 图 6 2 电压电流法测量电容量 电容量的计算 6 1 F U I Cx 式中 I 电流 A U 电压 V 2 f 电源频率为 50Hz 时 314 如果取电压 U 159 2 V Cx 的单位为 F 侧有 Cx 20 I F 6 2 目前市场上有成套的电容 电感测量装置 其原理基于电压电流法 有些仪器为了避开 50Hz 的电源干扰 采用低于或高于 50Hz 的电源进行测量 仪器采用开口 CT 测量电流 因 此在测量时不用打开电容器的连接线 仪器自动根据电压和电流值计算电容值或电感值 2 电桥法 在采用电桥测量时 试验前应估算试验中的电容电流值 以便确定试验电源的容量和选 择仪器的量程 3 电容表法 6 5 tan 测量 6 5 1 tan 的概念 电容器中介质损耗的组成 1 泄漏电流引起的损耗 2 介质极化损耗 3 局部放电引起的损耗 tan 是电容器的有功损耗 P 与电容器消耗的无功功率 Q 的比值 6 3 Q P tan 件件件件件件件件 件件件件件件件件 为介质损耗角 13 图 6 3 介质损耗角 图 6 4 串联等值电路 图 6 5 并联等值电 路 a 串联等值电路 P I2RC Q I2XC tan 6 4 CX C C C 2 C 2 RC X R XI RI Q P b 并联等值电路 P U2 Rb Q U2 XC tan 6 5 bXb C C 2 b 2 RC 1 R X X U R U Q P 串联等值电路和并联等值电路可以互相转换 而且有 Rb RC 6 5 2 多个元件电容器的 tan 多元件的电容器总的介质损耗为 n Q 2 Q 1 Q PPP tan n21 总 6 6 1 多个不相同的元件并联 为了便于分析 电容元件也采用并联等值电路 如图 6 6 图 6 6 多元件并联 14 此时各元件的有功损耗和无功损耗各为 X X R 2 U P 6 7 2 X CX 2 X UC X U Q 6 8 XX X RC 1 tan 6 9 式中 X 1 n 将这些关系代入 6 6 式 整理后可得 n21 nn2211 CCC tanCtanCtanC tan 总 总 C tanCtanCtanC nn2211 6 10 n21 CCCC 总 6 11 2 多个不相同的元件串联 为了便于分析 电容元件也采用串联等值电路 如图 6 7 所示 图 6 7 多元件串联 PX I2 RX 6 12 QX I2 XCX I2 CX 6 13 tan CX RX 6 14 将以上关系代入 6 6 整理后可得 15 n21 n n 2 2 1 1 C 1 C 1 C 1 C tan C tan C tan tan 总 件 C C tan C tan C tan n n 2 2 1 1 6 15 n21 C 1 C 1 C 1 1 C 总 6 16 3 只有两个不同的元件并联或串联 并联时 21 2211 CC tanCtanC tan 总 6 17 21 CCC 总 6 18 串联时 21 2112 CC tanCtanC tan 总 6 19 21 21 CC CC C 总 6 20 4 多个相同元件串联或并 元件 元件 元件 总 tan nQ nP QQQ PPP tan n21 n21 6 21 即正常情况下总体介质损耗因数与单元件的介质损耗因数相等 现假定元件总数为 50 个 正常单个元件的 tan 为 0 2 a 第一种情况 某个元件的 tan 增大为了 5 倍 16 216 0tan 50 54 51 tan 件件 件件 件件件件 件 nQ PPn b 第二种情况 其中一个元件的 tan 为零 196 0 tan 50 49 1 tan 件件 件件 件件 件 nQ Pn 计算结果说明总体介质损耗因数总是小于元件中的最大值而大于元件中的最小值 元件 数越多 总体的变化越不明显 说明总体 tan 对个别元件的缺陷不灵敏 6 5 3 tan 测量 一般用交流电桥测量 电桥的几种接线方式如下 图 6 8 电桥的三种接法 a 正接法 适用于电容器无接地端的情况 测量准确度高 电桥测量电路处于低电位 比较安全 b 反接法 适用于电容器一端接地的情况 测量结果受引线对地电容的影响 所以测出 的电容值比正接法大 不能反映真实的电容值 电桥测量电路处于高电位 安全性差 c 角接法 适用于电容器一端接地的情况 测量结果受升压器 引线的对地电容影响 准确性稍差 但由于电桥的测量电路位于低电压 安全性好 6 5 4 测量注意事项 1 由于试验设备容量的原因 目前不要求测量并联电容器的 tan 2 耦合电容器电容量相对也较大 试品本身容抗小 受与其串联的接触电阻 接地 电阻影响比较大 应注意 a 试验接线接触必须良好 b 接地线应可靠接地 最好接在设备的接地端上 c 如果采用地刀接地 应防止地刀接地不良造成的 测量误差 17 6 6 交流耐压试验 6 6 1 概述 1 交接时只对并联电容器进行 试验电压加在电极引线与外壳之间 主要检查外包 油纸绝缘 油面下降 瓷套污染等缺陷 2 对耦合电容器必要时进行交流耐压试验 按出厂试验值的 75 考虑 3 为了减小试验设备容量 通常都采用串联或并联谐振法进行 4 测量高压的电压表或分压器应直接接在被试品的高压端上 并应读取试验电压的 峰值 试验电压值以峰值 为准 大部分峰值电压表已按峰值 显示试验电压 22 6 6 2 常规试验方法 图 6 9 常规交流耐压试验接线 X C C 1 X 6 22 TX C T UC X U I 6 23 Cx 的单位是法拉 F U 的单位是伏特 V I 的单位是安培 A f 为频率 单位是 赫芝 Hz 角频率 单位是弧度 秒 rad s R1 限流电阻 由于电流较大 R1 的阻值越大 压降越大 损耗也越大 可按 R1 XC 选择 R1 的阻值 而且要有足够大的热容量 通常采用水电阻 R2 铜球保护电阻 为了保证铜球击穿后过流保护装置能够动作 应满足 UT R2 动作 电流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 电压表的高压端子必须直接接在被试品的高压端子上 2 升压速度在试验电压的 75 以下时不规定升压速度 但从 75 试验电压升到 100 试验电压则要求升压速度为每秒 2 即在 12 5 秒左右升到 100 试验电压值 避免在接近 规定试验电压附近停留太久的时间 3 试验前后要做好高压试验的安全措施 6 6 3 串联谐振交流耐压试验 18 图 6 10 串联谐振法交流耐压试验接线 调感式 串联谐振的特点 IL IC I 6 24 XL XC 6 25 UL UC 6 26 6 27 Q U U C J 回路阻抗 6 28 RXXRZ 2 C 2 L 2 回路 Q 值 R X Q L 6 29 在试验回路中 由于电容器也存在一定的损耗 相当于增大了损耗电阻 R 所以试验回 路总的等效品质因数 QS会比电抗器的 Q 值要小一些 6 30 tan Q 1 1 QS 一旦试品击穿 XC变为零 谐振条件被破坏 此时回路阻抗变为 6 31 L 2 L 2 B X0XRZ 试品击穿后电流为 6 32 Q I X U I L J B 即 串联谐振耐压中一旦试品击穿 回路电流就会下降为 Q 份之一 不存在过电流的 19 问题 所以试验比较安全 串联谐振耐压的优点 1 减小升压器输出电压为试验电压的 Q 份之一 从而减小试验设备容量 2 试品击穿后电流下降为原来的 Q 份之一 比较安全 3 不需要串接限流电阻 6 6 4 并联谐振交流耐压试验 图 6 11 并联谐振法 调感式 交流耐压 并联谐振特点 UC UL UT 6 33 IL IC 6 34 回路阻抗 Z QXL 6 35 回路电流 Q I QX U I C L T 6 36 并联谐振耐压试验特点 1 试验电流为试品电流的 Q 份之一 从而减小试验设备容量 2 试品击穿时试验电流可能会增加 过流保护应可靠 3 需要串接限流电阻 6 6 5 谐振耐压的调谐方式 1 电路参数的计算 前面已介绍通过调节电路的电感 电容或频率都可以使电路达到谐振状态 试验标准规 定工频耐压时的频率范围为 45Hz 65Hz 在选择电路参数时应满足这一要求 当频率为 50Hz 电容的单位为 F 电感的单位为 H 时 可按下式估算电感或电容 20 L 10 C C 10 L 件 件 6 37 对于调感或调容装置 可通过微调电感量或电容量使电路达到谐振状态 如果采用调频 装置 确定电感或电容后 再按下式计算实际的谐振频率 LC f 2 1 如果频率落在 45Hz 65Hz 范围内 电感 L 或电容 C 就不用再调整 如果频率超过 65Hz 应增加电感量或电容量 如果频率低于 45Hz 应减小电感量或电容量 2 调谐方法 调谐时应在约 10 额定试验电压的下进行 串联谐振法在调谐过程中主要是监视回路的 电流和试品上的电压 当回路电流或被试品上的电压达到最大时 说明回路已经达到谐振状 态 并联谐振法在调谐时主要是监视电源的电流 当电源电流下降到最小时 说明回路已经 达到谐振状态 7 电容器试验中常见异常问题及原因 7 1 绝缘电阻下降 1 受潮 2 外部污染 3 介质材料变质 7 2 电容量减小 1 渗油或漏油 因为油的介电系数比空气大 2 电容层断开或某些元件开路 7 3 电容量增加 1 串联元件中局部元件击穿 2 受潮进水 水的介电系数很大 r 81 7 4 tg 增加 1 受潮及外部污染造成绝缘电阻低 2 某些元件不完全击穿而形成一个电阻 3 元件的连接线由于脱焊或虚焊形成接触电阻 4 存在局部放电 5 介质老化 7 5 tg 在高电压下减小 1 介质中有杂质 2 原先没有完全击穿的元件在高电压下完全击穿 21 3 原先开焊或虚焊的连接线在高电压下完全接通 8 电力电容器的运行维护 8 1 温度异常 在运行情况下可用红外热像仪检测 为了防止阳光照射的影响 应在晚间或阴天下检查 可以有效地检查出内部受潮 短路 介质损耗增大 缺油等缺陷以及引线接触不良的问题 电容器的运行温度不应超过产品的规定 通常不应超过 55 图 8 1 10kV 并联电容器内部缺陷 图 8 2 220 kV 耦合电容器内部缺陷 上节 tg 为 0 2 下节为 0 64 22 图 8 3 110kV 耦合电容器电容量减小发热 8 2 运行中有噪声 如果运行中电容器内部有响声 说明内部已经有严重的放电 应及时退出运行 如果是 外部噪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物资储备仓库消防安全知识测试题目
- 2025年美容美发技术实操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 七颗钻教学课件
- 中国功夫音乐教学课件
- 2025年物资储备仓库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测试题库及解析
- 2025年中级操作工考试必-备知识点炼油工艺原理及设备结构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重点知识点解析与练习
- 2025年初级电工电路基础知识和实操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焊接工艺面试通关秘籍模拟题及答案解析
- 企业级SOA实施方法论的研究与探讨
- 2025至2030医学混合成像系统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云南省高校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内蒙古交通集团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消费品市场2025年消费者对绿色包装认知及需求调研可行性研究报告
- 常见遗传性代谢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课件
-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制度
- um-joyo c2001跨平台监控防误一体化系统使用说明书
- 输液泵/微量注射泵使用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 国家科学技术奖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范围简表
- PWM控制技术的最新科技成果-介绍ISL6752
- GB 25192-20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再制干酪和干酪制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