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茶叶产业化经营及发展研究.doc_第1页
陕西茶叶产业化经营及发展研究.doc_第2页
陕西茶叶产业化经营及发展研究.doc_第3页
陕西茶叶产业化经营及发展研究.doc_第4页
陕西茶叶产业化经营及发展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茶叶产业化经营及发展研究西北林学院2007,22(5):145148JournalofNorthwestForestryUniversity陕西茶叶产业化经营及发展研究肖瑶,肖斌,余有本(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2.园艺学院,陕西杨陵712100)摘要:茶叶产业是陕南山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门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陕西茶产业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从陕西茶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分析,陕西茶业产业化经营从策略上必须积极推进茶园良种化和无公害化;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整合茶叶品牌资源创建名优品牌产品;进一步优化茶产业组织结构.关键词:陕西;茶叶;产业化中图分类号:$75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461(2007)05014504AStudyofIndustrializationManagementandDevelopmentofShaanxiTeaIndustryAoYao.AoBin,YUYouben(1.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NorthwestA&FUniversity;2.CollegeofHorticulture,Yangling,Shaanzi712100,China)Abstract:TeaindustryistheimportantsectorofincreasingthefarmersincomeandapillarindustryofruraleconomiCSinmountaineousareasinsouthernofShaanxiProvince.Inthesituationofworldeconomicintegration,industrializedmanagementshouldbeadopted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eaindustryinShaanxi.ThearticleanalyzedthepositivefactorsandconfinementfactorsofindustrializationmanagementofShaanxiteaindustry,andgavefoursuggestionstoexvendimporovedvarietyandorganiccuhivation;tofastorleadingcorporationstointegvatebrandresourcesandtocreatefamousbrand;tooptimizeorganizationsofteaindustry.Keywords:Shaanxi;tea;industriahzation茶叶是陕西省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特别是在陕南山区,茶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门路.但茶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推进产业化经营.茶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叶为龙头,以客户为基础,以公司或者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协会,专业市场等适合当地的多种形式,把分散的个体茶农组织为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经营模式.茶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的实现分散的茶农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也就是说在不触动茶农经营承包权和继续在茶农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与配置以及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转化市场风险,以产业链或者产业体系的”有机整体”面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共创双赢或者多赢的局面1-3.本文拟从陕西茶叶经营现状分析入手,研究陕西茶叶产业化经营问题,以期为陕西茶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1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有利因素1.1环境优势茶树在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生长,应当说是我国茶树自然生长的最北界,境内青山叠翠,常年云雾缠绕,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气候,肥沃的且富含硒,锌的微酸性土壤,长达1700”2000h的年日照时数,高达78%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年平均相对湿度7o-80,年均1200mm的降雨量都为茶树创造了优越的生长环境条件,陕西南部生产的收稿日期:2007一O131修回日期:20070307基金项目:茶叶科技示范基地(YLTG2006-4),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C129)作者简介:肖瑶(1983一),女,陕西周至人,助教,主要从事农村区域经济.*通讯作者:肖斌(1957一),男,陕西周至人,教授.146西北林学院22卷绿茶从其内在品质上可以说是上乘绿茶.1.2历史优势陕西南部生产茶叶起源公元前21世纪至11世纪的夏,商两代巴蜀茶时期.据陈椽教授的农业通史)中记载,当时”茶树移入四川后,首先向北迁移”,“随交通的方便而移入陕西”.在唐代”山南茶”就已进入长安市场,宋代中国西部地区饮茶更为普遍,“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产茶遍及秦岭以南各地,”人户以种茶为生,引,可见茶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茶叶产业则已成为陕南人民谋生的重要产业.1.3丰富的资源和品牌优势陕南是传统的名优绿茶生产地,茶叶已经在陕南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整个陕南现有茶园53000hm.,年产干茶10000t,产值40000多万元.古老的”紫阳毛尖”在唐代叫”茶芽”,曾是贡品,“紫阳富硒茶”现在仍然受到中央领导的青睐,西乡产的”午子仙毫”被确认为陕西省政府招待用茶.另外还有勉县的”定军茗眉”,南郑的”汉水银梭”,宁强的”宁强雀舌”,平利的”三里垭毛尖”等5.2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制约因素2.1无性系良种覆盖率低陕西茶树大多数为陕西当地有性群体种,主要是紫阳群体种,由于多年的近亲繁殖,其品质不稳定,且发芽迟早不一,生长不整齐,茶园总体素质较差,也不利于机械化管理.虽然说也开展了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但无性系良种普及率太低,在采摘茶园面积中不足1O,这严重影响了陕西茶叶产量和质量.2.2产业生产力水平低,茶叶生产成本高其一是以茶农为主体的传统制作方式与加工方式占据茶叶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其基本特点是:高档茶,名优茶还是以手工制作为主,中低档茶,大宗茶以机械制作为主.其二是田间管理落后,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水平不高,科技对茶叶生产的贡献率不足2o.其三是由于茶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陕西大多数名优茶的采摘和加工主要靠手工操作,且设备简陋落后,再加上在采摘季节劳动力需求集中,劳动力缺乏,导致茶叶生产成本加大.2.3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在陕南山区,大部分是茶农承包经营,茶园规模小,大则数十亩,小则一二亩,生产经营分散,经营技术粗放,从而造成名优茶生产点多,面广,品种多,加工技术不规范.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既制约了生产,也影响了流通.缺少中介服务的茶农面对集市贸易形式的初级市场或不同经济形式的茶叶收购站,不仅不可能参与国内市场大流通,也无法与国际市场接轨.2.4产业化滞后目前,茶叶生产主要以家庭小规模加工名优茶为主,产品品牌多,杂,据统计,陕西现已经有300多个茶叶品牌,形成千家万户创市场,未形成拳头品牌,赝品多,假冒伪劣多.各品牌之间互相残杀,低价竞销,由于没有真正的龙头,各经营企业无法站在整个产业的高度进行预测和筹划,实现自身战略.同时各主体又都不能握成拳头,不得不在低层次水平上恶性竞争.由于没有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产业资源利用就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就稀少,茶叶制品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或者是原料性产品,严重的制约了产业升级和利润的提高E2,4.2.5体制不合理,服务体系不健全从茶业服务体系的主体来看,没有专门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产业服务工作,导致产业的科技支持和科研人才的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生产,经营管理分割造成产,供,销严重脱节.茶农的生产缺乏计划,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缺乏明确的方向,盲目经营,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由于各企业规模小,实力差,粗放经营,各自为营,互不隶属,信息反馈不灵,市场导向作用难以有效发挥.3茶叶产业化经营发展策略纵观陕西茶叶生产及产业运行基本特征,可以看出问题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水平低”.主要表现在良种化程度低,茶园产量低,茶园管理,产品加工科技含量低.二是”分散”.主要表现在生产场地分散,经营主体分散,规格多而规模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与经营脱节现象严重.三是”混乱”.茶园管理技术,生产经营的品种,加工工艺,产品包装,产品质量混乱,品名,品牌,经营秩序,商品价格混乱等.因此,从产业经济学观点出发,促进产业化组织,优选经营行为,进而改善主体市场绩效的基本要求在于实现整个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即一方面建立活跃的有效竞争秩序,把茶叶产业经济搞活,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产业化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是通过构建新的产业组织结构,整体提高茶产业运行效果和茶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力,是一种扩张性的组织重组,主要表现为茶产业经营主体在纵向和横向上的重新整合.横向整合是通过产业化经营,规模经济等方式来提高整个茶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第5期肖瑶等陕西茶叶产业化经营及发展研究147纵向整合是通过”非市场安排”如良种化等方式来实现产业组织内部的一体化经营6.3.1积极推进茶园良种化和无公害化茶园良种化和茶叶生产无公害化是陕西茶叶产业化经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无性系良种具有品质优良,产量高,发芽整齐,芽叶均匀一致,便于机械化采摘和加工等优点.其所制作的茶叶质量与效益远远高于有性群体品种.必须花大力气组织茶叶科技人员对陕西当地群体种里符合良种标准的茶树单株进行选育,繁殖,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国内外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优良品种对现有有生群体种进行更新换代或嫁接改造,积极推进茶园良种化,迅速提高陕西茶园整体素质.无公害茶是市场准入最基本的要求.近几年来,世界上茶叶进口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由于自身不产茶,对进口茶叶制订了非常苛刻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形成明显的绿色壁垒,对我茶叶出口产生很大的威胁.我们必须应对国际市场要求,从源头抓起,按规范化,标准化精细管理推广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优化防治措施,推广使用植物源农药建立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无公害生态茶园.积极改善茶叶加工厂的环境条件,完善质量控制和检测体系,避免有害微生物和重金属的污染.3.2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是要通过股份制或民营机制将现有的国营集体茶厂改造,将分散的,小规模的经营单位培植成为具有竞争力强和带动力强的茶叶加工,贸易企业和集团,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采用兼并,联营,租赁或买断经营权等形式理顺产权关系,实现资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壮大企业实力.二是要在每个重点产茶市(县)重点扶持35家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抓好加工龙头企业的同时,还要加强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大引进国内外大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把国外,省外知名茶叶企业引进到我省茶叶产区,以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3.3整合茶叶品牌资源,创建名优品牌产品目前我省名茶牌号过多过滥,茶叶注册商标300多个,不利于形成名茶品牌的规模和社会知名度以及社会认可度,也不利于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因此,必须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整合现有茶叶品牌,树立大品牌意识.组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陕西绿茶研究所,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陕西师范大学以及民营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陕西名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迅速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塑造鲜明独特的”陕西茶”市场形象,并深入茶叶产区进行现场指导,帮助群众建立高标准,高质量,无公害的有机茶园,改进茶叶加工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重点打造12个在全国叫得响的,有影响的知名茶叶品牌.3.4进一步优化茶产业组织结构分析陕西茶产业组织结构特点以及整个产业生产链形式和市场主体交易关系,可以发现以鲜叶为原料形成的初级产品的茶叶初制加工,是茶产业组织及其主题经营的基础环节.这个环节应以茶叶初制加工为核心,将目标市场定位于国内传统消费市场,把茶园经营主体茶场和茶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批量形成具有一定规格高级产品的精致加工生产,是茶叶产品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以茶叶精致加工为核心,将目标市场锁定为国外统一大市场,把茶叶出口公司,加工企业及其商品生产基地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以综合利用茶叶中有效成分,以形成供应新兴市场的升级产品而进行茶叶深度加工,是实现茶叶产业升级,市场主体经营多元化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以茶叶深度加工为核心,将茶叶科技开发组织,从事食品和饮料生产经营的工商企业以及提供茶叶有效成分原料的传统茶叶产品生产者之间的利益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上这些环节及其所联系的因素相互叠加和对应,作为连接纽带或者载体为茶叶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提供了思考的脉络和途径L7.鉴此,可以认为现阶段陕西茶产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结构优化.是将茶产业中关联程度强的经营主体的交易关系和平行的横向小规模经营主体间的竞争关系内部化,变成为同一产业主体内部不同管理部门间的组织关系.将原料供应商,商品生产者与出口经营者之间的市场交易关系,通过引入具有明确利益分配特征的”非市场性安排”,培育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垄断生竞争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副.二是联合具备相应资源禀赋的茶产业经营主体,以科技开发,茶叶产品创新为核心,提供茶叶升级产品.要建立专业化的茶饮品或科技开发公司等形式的企业组织,实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突破传统茶叶消费理念,推进茶叶深层消费.三是以大型茶场或茶叶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联合区域性茶叶生产农户实施产业化经营.按照目标市场定位准确,资源禀赋特征显着,立足地缘性比较优势,提供差别化产品,实旋名优品牌战略的特148西北林学院22卷点,立足产业内农户小生产方式和企业规模化经营,手工小作坊经验性加工技术和现代化加工,传统消费习惯和现代消费方式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提供大批量经过初制加工的茶叶初级产品,根据不同县区的市场发育特征,不同茶类产品的生产工艺特征等,采取不同的运行机制,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之路,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比较效益,尽力克服小规模经营和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四是按照生产成本与组织成本高度内部化,组织生产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产品经营的资源优势显着,茶农可以自产自销,也可以委托代销,价格随行就市的特点,以地方专业陛茶叶销售市场为依托,以当地茶叶生产大户为核心优化结构,推进”名优茶”开发.这就必须强化茶叶专业市场的龙头作用,将产区茶叶市场逐步培育成茶叶销售商的商品采集基地,并努力提高市场整合度和生产者入市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不同形式的区域性茶叶合作营销组织,尽量降低茶叶产业组织运行的信息成本.打造具有市场竞争的拥有”产地注册证明商标”即原产地保护使用权的品牌,将特征明显的”陕西名优茶”产品发展为工艺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市场专业化的名牌茶叶商品.同时政府可通过制定和实旖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和客观调控,作为外部刺激因素影响和促进”名优茶”开发.参考文献:1刘志彪,王国生,安国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2苏祝成.茶叶产业组织制度创新研究J.中国茶叶,2000(2):2326.3王建强,论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理念J.经济师,2003,(1);185186.4韩冰,傅新红,关于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3(6):2224.5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第一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6路易斯.卡布罗(美).产业组织导论(第一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7何钢,何方,王义强.中国茶叶如何真正走向世界J.林业科技开发,2003,17(3):6567.(上接第123页)2o刘军侠,杜建玲,王海英,等.关于天敌昆虫利用保护的几个问题J.河北林果研究,2001,16(1):5256.21袁玉龙,孙景花.关于森林病虫害调查监测工作的思考J.森林病虫通讯,2000(4):4344.22罗贤坤.论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要素J.中国森林病虫,2oo2,21(5):4243.23占建国,杨定安.鄱阳县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初探J.江西植保,2004(4):163164.24郑文武,王冰.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森林虫害预测预报方面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06,5(3):7577.25孙红敏,李玉清,李晓明.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系统设计J.农机化研究,2004,3(2):226227.26李志清,郭利民,陈汉杰,等.豫北地区枣树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综合防治D.中国果树,2006(3):4549.27李凡,邓毓华.江西枣树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江西园艺,2004(6):4143.28周琳,盛恒斌,杨明国,等.河南省枣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