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春地区的原始农业
长春位于松辽平原。全市现有耕地110.56万公顷,是全国拥有耕地面积最多的地区。所辖榆树市、九台市(均为县级市)、农安县、德惠县、双阳县和市郊区,先后被国家列为商品粮基地县和玉米出口基地。近几年来,全市人均占有粮、人均交商品粮、商品率、出口粮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均居首位。长春市历史上就以它适宜农耕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着关内外各族农民在这里定居,耕垦土地,种植“五谷”。一、石犁的开始发展根据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长春的原始农业是从原始群时期,经过漫长的劳动岁月,在采集经济中孕育、产生出来的,早在7—4万年前,在今榆树县大于乡周家油坊一带就有被考古学界称为“榆树人”的在活动,成为长春地域采集经济的“开拓人”。“榆树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为“冰缘环境”。“榆树人”以采集、猎取自然界野生植物、动物为主要生活资料来源。他们会打制尖状器、刮削器等原始的生产工具。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长春地域第二松花江、伊通河、饮马河沿岸冲积平原上有了原始农业,成为东北境内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长春地域从事原始农业较早的有:今农安县城郊的左家山、巴吉垒乡的元宝沟、元宝沟南、两家子、卜尔墩;德惠县的大青咀;九台市的偏脸城等地。其中左家山位于伊通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南向伊通河,北靠平原,水源充足,既有渔猎之便,又适于农耕。这里考古发掘出居住址、灰炕和之字纹陶器,说明左家山居民已是定居生活。当时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有打制和磨制的石器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杵、磨盘、磨棒等。这些生产工具,表明当时的原始农业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到距今约3000—2000年左右的青铜器时代,长春地域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考古发现,在江河沿岸从事农耕活动的东起九台、西至农安,南到双阳、北到榆树,都有人类活动,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远远超过新石器时代。分布在长春市城、郊区有红石砬子、刁家山等30余处;九台市境内有北山、城子山等30余处;农安县境内有田家坨子、高家屯等20余处;双阳县境内有陈家坟、南李屯等20处;榆树市境内有老河身、十八盘等6处;德惠县境内有亮子沟等4处。生产使用的工具仍以石器为主,专门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增多,有翻土、播种、锄草、收割及农产品加工等。出现石犁,标志着犁耕的开始。耕作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属于火耕和耜耕结合阶段。二、古代农业发展时期从战国到秦汉时代,长春地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实行牛耕,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进入了古代农业的发展时期。生活在长春地域的古夫余族、契丹族、女真族、满族等,在中原汉族先进农业技术影响与“流民”的直接参与下,共同进行了三次较大开发。(一)农业、畜牧业、国家古夫余是早期开垦长春地域的农耕民族。在战国中前期,夫余族是个“无城郭宫室”①1的游牧民族。《通鉴》载“夫余初居于鹿山,为百济所侵,西徙近燕”。战国时期的燕国是个农业大部族,夫余族因常同汉人接触,学得了一些农业技艺,逐渐成了农业部族。战国后期(约公元前300年),燕国大将秦开“袭破东胡”后,夫余族移居到现今长春、农安、榆树和扶余一带,占据当地土著秽人的土地开始农耕。夫余“土地宜五谷”(指麻、黍、稷、麦、豆),“其国善养牲”,有较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拥有“地方二千里,户八万,”“有宫室、仓库、牢狱”。②2被称作“殷富的夫余国”。长春地域以今榆树市五棵树镇十八盘、大坡镇老河身、德惠县岔路口乡江心岛、农安县小城子乡田家坨子、青山乡二泡子屯函营、长春市南关区幸福乡红旗村红咀子、长春市郊区永春乡柳家村二十里堡等为代表,在汉代就使用铁制农具。如老河身遗址就发现有挖土用的锸,刨沟用的镢,除草用的锄,收割用的镰等,基本包括了当时从种到收全过程的工具。这些铁农具中,铁镰是用当时先进的冶炼技术锻造的,制造方法和形状特点与当时洛阳、河北等地的同类器非常相象。还使用中原的“殷历”③3(历书)指导农业生产。夫余是最早建立奴隶制地方政权的少数民族。西晋以后,夫余族国势日衰。公元493年北部勿吉族入侵,夫余王逃往高勾丽,国遂亡。夫余族长达600多年的历史结束,已经开发的长春黑土带又成为游牧民族的牧地。(二)农业发展的时期长春农业第二次大开发,始于辽,盛于金。这个时期以继续使用铁器、发展城郭农业、注重发挥汉人作用为特征,构成长春古代农业“长足发展的时期”。盛产粮食,“虽累兵兴,未尝用乏”。④41、在金融体制下,实行封建统治,将.契丹族原是个“逐猎往来,居无常处”⑤5的游牧民族。从唐朝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起,契丹氏族内部的进步势力,从涅里到耶律阿保机,学习中原汉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始置铁冶”、“始兴板筑,置城邑”、“始教民稼穑”、“以处汉人”等⑥5。公元915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辽王朝。公元926年,阿保机最后灭亡了渤海政权,尽占其地。辽的势力范围由东北的西部扩大到中部,农业区由草原延伸到广袤的黑土地带。为加强东北部的统治,把渤海的扶余府(今农安)改为黄龙府,统辖五州三县:盖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黄龙县、迁民县和永平县。今长春市(城、郊区)、九台、德惠、双阳大部地域都归黄龙府管辖。长春黑土带的再次开发,是当时在这里居住的渤海人同契丹人及由它迁徙来的汉人共同进行的。辽代利用汉人多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招徕,给予一些人以一定的实惠,使之自动为其垦荒服役。一是强制,将在南侵中俘获的大批中原汉人(即所谓“流人”)迁徙到契丹各地,建置州县,借以实边。据载,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重新设的黄龙府(今农安)就是以中原的宗州和檀州1000汉户设置的。黄龙府统辖的“五州三县”亦是汉族比较集中的地区。随着农业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关系的增长,在契丹内部形成一种特殊的封建统治组织形式,即“头下军州”制。契丹统治者把在战争中掠来的汉人及部分渤海、女真人等,连同若干土地分赐给贵族功臣,建立贵族领地(头下军州)。在诸多贵族领地中,宾州领地(今农安县靠山乡一带)是掠兀惹户(兀惹是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祥州领地(今农安县万金塔乡一带)是由铁骊(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一个少数民族)降户建立的。这些领地上的主要生产者是“辽人掠中原人,及得奚、渤海诸国的生口,分赐贵近或有功者,大至一、二州,少亦数百,皆为奴婢,输租为官,且纳课给其主,谓二税户。”⑦6“二税户”既给领主纳税,又给朝延纳税,他们世代为头下主服役,无迁徙自由,属于农奴阶层。2、农业的生产技术女真族属肃慎族系,分布在松花江流域。早在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时期,女真人的祖先就从事原始农业活动。公元1115年灭辽建金后,女真族在包括原辽的土地上,继续开发农业。今长春、农安一带属奥吉猛安居地。金著名大将完颜娄室墓就在今长春市东石碑岭岭上。金王朝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它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劝农机关或官吏,“委官劝督田作”。在今农安县青山乡出土一枚金代“会州劝农之印”,它是为签印“劝农”公事”文告所用。同时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劝农措施,如对“劝农”有功和引水灌溉、开发水田有功的按功绩大小给以奖励或提升。为了使汉人的犁耕、种植“五谷”等耕作技术迅速推广开来,金太祖要求女真人“各随所分土地与汉人错居”,“农作时全相助济”,⑧7这对金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金王朝统治100多年的时间里,长春农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耕作工具方面,铁制农具在数量和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其中耕具有犁铧、耥头、犁镜;锄草工具有锄、耘锄;收割工具有镰、手镰;翻地工具有镢、锹、镐;铡草工具有铡刀;谷物加工脱粒有石臼、石杵等。一些农业较发达的地方,如今农安县三宝乡郭家屯、德惠县布海乡后城子、九台市卡伦镇拉拉屯等地,使用的铁犁铧,铧尖圆钝,角度较小,铧身两侧较直,这种犁省力可起大垄,有利保墒保苗。有的地方的锄板很薄,上有弯形锄勾。今双阳县太平乡二道梁子、九台市莽卡乡谢屯等地使用的镰刀,有月牙形的,还有直背直刃的,大小不一,适宜收割高矮不同作物。在今德惠县岔路口乡毛家村江心岛、农安县三岗乡盛家屯、双阳县太平乡二道梁子、九台市莽卡乡谢屯等地发现了金代窖藏。其中种类齐全、配套成龙、样式繁多、结构合理的各种农具,基本上包括了近代中国北方农具的主要门类。在耕作技术方面,掌握运用了开荒、深耕起垄、深播或浅播、中耕等多种技术;田间管理使用铁锄除草,改变了以前只播种、收割的粗放的耕作习惯;收割打场也都分作物,将秆、穗分开等,进入讲究操作技术的精耕细作阶段。种植的农作物主要为粟、谷、麦子、稗子等。金代的经济也是多种形式并存。有女真族自己发展起来的奴隶制经济,有原辽统治下的汉族和渤海人的封建经济等。土地占有关系最初实施“牛头地”制(亦称牛犋税)。这种特殊的土地分配方式,只限于女真族猛安谋克户,不包括汉人、渤海人等其他民族(猛安谋克是以氏族血缘为基础的政治、军事、生产组织)。金世宗以来(约公元1160年以后),迁徙的中原汉人越来越多,“牛头地”制的分配制度逐渐为屯田制,“计口授田”所代替。“计口授田”后,女真人虽然都有土地,但他们中不少人摹仿汉族地主,将土地出租给汉族农民,自己征收地租。随之又出现了侵占官田,买卖官田的现象,封建的大土地私有制开始盛行起来,普遍采用租佃制经营。泰和四年(公元204年)九月,诏“定屯田户自耕及租佃法”,⑨8金以法制形式肯定了封建租佃制。从此,女真族奴隶主转化成封建主。标志辽金时代城郭农业大发展的古城址、村落址和居住址,遍布长春市各个地方,在长春市及郊区有小城子等20余处,双阳县有西偏脸地等43处,九台市有和气屯等90左右处,农安县有东卜尔墩等220多处,榆树市有前城子等71处,德惠县有丹城子等60余处。共计510多处。三、民户的垦殖,从民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称成吉思汗。不久发动了灭金战争,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蒙古族占领长春之初,就以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严重破坏了辽、金历经300年开发的较为发达的城郭农业经济,无数城堡毁于战火,农田变为牧场。从蒙古建元,经明至清中期(约从公元十三世纪末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在长达600多年左右的时期里,长春地域几无人定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清政府为保护清朝的“龙兴之地”、八旗官兵的“养生之地”、少数贵族的“特权之地”,开始对东北实行全面的“封禁”政策。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完成了从山海关至开原的柳条边(亦称“老边”)。康熙二十年(公元1601年)又修开原至吉林城之柳条边墙,即吉林柳条边,亦称“新边”。在长春地域的柳条边墙全长196公里,北起今德惠县朝阳乡经九台市、长春市郊区、双阳县的一部分乡村进入伊通县境内。长春辖境地跨边墙两侧,边墙以西(俗称“边外”)属郭尔罗斯前旗领地,包括今长春市(城、郊区)、农安县和九台市、德惠县部分地方成为“蒙地”;边墙以东(俗称“边里”)包括今榆树市、双阳县和德惠县、九台市的大部分,属清朝“官地”,做为围场,采贡种地供清朝王公贵族渔猎之用,不准汉人开垦种田。长春农业第三次较大开发,约于清代乾隆年间(公元十八世纪中叶),关内“流民”不顾清政府的“封禁”,“闯关东”来到柳条边下开始的。(一)垦殖“蒙荒”。蒙荒(即蒙地)是清政府分出给蒙古各旗王公的牧地。从赐地时起就明文规定,一律不得开垦,如有“私开侵占者,照例治罪。”⑩9。1、蒙公私招垦种。自康熙年间,关内一些“流民”就私逾边墙,潜入新开河、伊通河、沐石河两岸的郭尔罗斯前旗领地垦殖蒙荒。大约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郭尔罗斯前旗蒙古王公为增加自己的收入,开始通过“揽头”(蒙地垦务代理人)私自招募汉人垦种收租。当时蒙古游牧地“地多租少,流民利之,故至者日众”1110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相当旗长)辅国公恭格拉布坦,向理藩院正式报请,愿划出游牧之地,“招农垦种”。清政府迫于事实,考虑到“蒙古招民垦种,事阅多年。相安已久,且蒙古每年得收租银,于生计亦有裨益1211,同意划分一块地“借地养民”。2、清朝官准拓垦。自清政府批准招民垦种后,关内破产农民大批涌入.垦区急剧扩大。到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吉林将军秀林对已开垦的“蒙荒”进行实地勘察,发现已有民人张立绪等2330户,垦出熟地26.56万亩,并已租佃多年,难以驱逐。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清廷旨准,在民人聚居和开垦地段设置长春厅(地址在伊通河东岸,今长春市郊区新立城镇南五公里处),以管理“蒙地”的“流民”。长春厅辖境相当今长春市(城、郊区)、农安县、德惠县和九台市的西部,下置怀惠、沐德、抚安、恒裕4大乡,民人编为38甲。“四大乡”新开垦的土地,曾被称作“老荒”或“大荒”。设置长春厅划地开垦,清政府的封禁政策并未废除,多次发布谕令,重申“除已熟垦地及现居民户外,不准多垦一亩,增居一户1312。封禁归封禁,这里土地肥沃,地租率低,靠近伊通河边门水陆交通方便,对关内“流民”颇具吸引力;加之蒙古贵族“希图渔利”,置清政府禁令于不顾,仍招民垦殖,前来落居的农民迅猛增长。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流民”增至7000余户,6年间增加两倍多;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查出“流民”3010户;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又查出新来“流民”6953户。清政府对“流民”驱之不出,有增无减的现实,进退维谷,被迫几次议定室,拨给丈出的余地,安插“流民”,入籍纳粮。3、丈放夹荒。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前后,郭尔罗斯前旗续放“龙湾夹荒”和“沐石河夹信子荒”,报竣后,在这个地段增设农安乡(今农安县农安镇)。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蒙公再次奏请朝廷,开放“四大乡”以外的横跨长春所属地界的未经开垦的荒地,即所谓“夹荒”。夹荒按其方位分“西夹荒”和“东夹荒”。西灭荒在伊通河西岸,“地多沙棘半属不毛”。1413招垦后,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起定租升科,对逐年出现的浮多地亩,每10年清一次,对新垦地亩征租,按照熟地每甲照四加增。夹荒升科以后的“勘丈加增”过程中,蒙旗王公清朝官员和垦种佃民间屡发矛盾,多次发生“抗丈事件。其中以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四月的抗丈最为激烈,酿成流血渗案,震惊东北全境。蒙地招户垦放,多数是由“揽头”从蒙公处大段包揽,然后再以更高的荒价转给垦荒户,从中渔利。或自己雇工经营。《东三省政略》载,“各揽头外欺蒙古,内愚众佃”。这样使很多“揽头”成了经营地主,或大片土地的拥有者。(二)开发“边里”。“封禁”初的“边里”,“地膏沃衍,地广人稀”1514,开发的土地很少。但土地占有形式却包括了清代所谓的官地、一般旗地和民地几种形式,而土地所有的多种形式又促成了复杂的开发利用、转向民地的过程。1、旗地转化。旗地(指官田旗地)是清朝廷分给旗人(满族人)耕种的土地,具有封建国家所有性质。旗民有使用权,不交产,允许民人佃耕,康熙中叶后,当时康属伯都纳的今榆树市西北部也陆续派置驻防八旗,朝廷按旗围拨土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旗地,其中有八旗公田、八旗官牧、驿站官兵随缺地和津贴地等。多数旗民并不亲自耕种土地,而是租佃给民人(汉族人)。到清代中期,旗人“原有产业半皆转相典售”,出现“租赋册簿仍属原名”,“地在典户手中”1615的现象,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下令:“凡从前典契……令改典为卖”1716官田旗地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买卖,使土地所有权转移到个人手里,具有了私有性质,清政府在东北的旗地制度发生了变化。到光绪朝,旗地已是“大半归民垦种,而佃户亦辗转兑卖,几至无可根查”1817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政府不得不顺应形势,谕准“嗣多后不分旗地,得以互相买卖土地”,旗地制度彻底崩溃。双阳县城做为盛京(今沈阳)通往吉林的官道驿站,其附近也有旗地开发。此外还有按官职拨给八旗官兵的官随缺地,俸饷津贴地以及“恩赏地”等。2、民地扩大。民地指一般民户所拥有的土地,主要指私人地主所有土地,包括农民的小块土地。康雍年间,山东、河北等地破产农民“闯关东”,逐渐从辽宁向长春地域扩展,冲进柳条边。清政府面对现实不得不予以承认,勘丈地亩,入籍纳粮。后来又不得不开放荒地,招民认垦,使大片土地得以开发。如:雍正元年(公元1722年)旗署就在今榆梅市境内清查出原额陈民(指早期到此的民人)旧地。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清政府将伯都讷地方流民拨地耕种,编入里甲,入籍纳粮。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拉林河西岸(今榆树市怀家、青山、于家乡)一带私垦流民聚居达千余户,不便强行驱回,清政府照例编入红册,自次年起按亩升科起征。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招民认垦今榆树市弓棚乡以西“八里荒”,及其东部的“东八里荒”。道光六年(公元1827年)清政府将从舒兰、霍伦等处采参小场查出的流民千余户,5700多口人迁往长春厅所属闲荒安置。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实行的伯都讷屯田1918是清政府被迫将开垦的大量旗地变为民地的一个典型。佰都讷屯田的区域,旧名围场,已荒芜多年,可垦地约20余万垧。吉林将军衙门将这片大荒原按“以其地为新城屯,分八旗两翼”,以治、本、于、农、务、滋、稼、穑”(20)八个字为号(又称号荒)。每一个字各编为25号(即屯)。共200屯,每屯各安置“京旗”30户。伯都讷屯田采取招民垦种的办法,找民人节省了大量经费,其进展也很迅速,从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至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用3年时间完成15号,120屯,开垦荒地原额10万多垧,计科地近6000垧。伯都讷屯田并未实现清政府移拨京旗的设想。《吉林将军衙门档案》记载,至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五十余年,京旗并无一户移来。此项地亩,均已成熟。”经奏准,将伯都讷号荒照荒价减半卖给原主,从此,土地即归佃民永为恒产,由屯田转为民田。旗地、官地向民地转化,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种形态转向另一种形态,有利于发展以地亩为单位的赋税征收制度,削弱和消除了人身依附关系,小自耕农增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化工原料采购销售合同范本参考
- 2025年自建房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合同协议书
- 患者的心理护理
- 2025年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中考二模英语试卷
- 招投标实务操作
- 医学检验技术分析模板
- NC6应付管理培训
- 途牛:2022国庆旅游消费趋势报告
- 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 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工作总结模版
- 标准变压器用电负荷计算表
- 癫痫护理查房.ppt课件
- 第11章-网络故障诊断及排除ppt课件(全)
- Access-2016数据库教程课件(完整版)
- 军事地形学地形图基本知识
-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 北京工业大学信号处理工程应用训练
- 投影融合方案
- 试卷密封线模板
- 广告牌钢结构设计计算书(共39页).doc
- 原发性肝癌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