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之研究对象偏重于人与自然之关系.doc_第1页
中医学之研究对象偏重于人与自然之关系.doc_第2页
中医学之研究对象偏重于人与自然之关系.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医治未病-论中医康复养生与西医治病理念的区别中医学重视于人与自然之关系,“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认为应当更好的适应自然,才有利生存发展。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中有“乃问于天师: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可惜远古的历史已经成为传说,不过古代铸造用最简单的淬火制造出性能最好的合金,现代高科技却仿造不了!现代人因为嗜食肥甘厚味,酒色绕身,精气早竭,加之熬夜、酗酒、抽烟、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以及每天不得不吸收被污染的空气、饮用水、各种化学添加剂等等而导致早衰现象日益加重这是一个易发明朗化的问题!从牙齿、颈椎、性功能等的早衰到各种困扰当代人的胃肠道疾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变幻莫测的病毒感染、冠之以各种名称的炎症、过敏、数不胜数的疼痛、抑郁此类症状都不适合依靠观察(解剖学的肉眼观察和细胞学、细菌学的仪器观察)、化验(要求拿出化学成分、化学分子式,让数据说话)、反复实验(通常是在割裂其它因素的条件下就某一种因素的反应进行实验),并且在临床中往往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特别注重消毒、灭菌、杀死癌细胞、切除癌变部位)的“现代医学-中国自诩的西医” 直观与线性思维方式所能够解决控制和消除的!诚然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都是抽象的、功能化的。不是具体有形态的,既没有数据,也写不出化学分子式。那是依靠灵性悟性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分析判断的。中医脏腑经络划归为阴阳五行作为相互对立制约生克乘侮的有机整体系统。中医强调“阴阳调和”。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由于思维方式迥然不同,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西医是将治疗放在首位、预防其次、养生最后;而中医养生首要,预防为主,治疗次之。而治疗又这就是所说的西医治已病,中医治未病。中医认为,一切病症都是由于人体不够协调、失去平衡而引起的;一旦恢复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病症就自行消失了。这就是说,健康的关键,主要不在于外部环境的好坏,而在于自身肌体的强健,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接触相同的环境,甚至同样接触细菌和病毒,有的人患病而有的人不患病,不就因为各自肌体存在强弱的差异吗?对于这种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中医称为“和”(通达和畅之意);而对于患病,中医则称为“失和”。中医强调五行协调、阴阳平衡、自体和畅,把养生之道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中医之“养生”,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调养”(调节各种功能)、“食养”(优化饮食结构)、“境养”(改善生活环境)、晴养”(改善情绪)、“息养”(静坐调息)和“心养”(领悟人生、遇事达观、平稳心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大意是:一个人没有贪心,没有妄念,其精、气、神紧随不舍,内藏不泄,疾病从何而来?事实上,一个人只要心态平和,就能让气血通畅、脏腑平衡;也只有心态平和,才能让气血通畅、脏腑平衡。中医“治未病”始见于黄帝内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的方法,而其核心就在于“预防为主”,无论是未生病前的预防,还是生病以后的防止进一步严重,以及疾病痊愈后的防止复发,都体现在一个“防”字上,贯穿于人体未病预防和疾病治疗的全过程。上工治未病”要求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在“未病”时、在疾病发生前采取积极措施,中医学在长期医学实践的积累过程中,对“治未病”逐步形成了样式多种、角度各异、简验便廉的干预手段。中医学导引、吐纳、膏摩、中药、针灸等,重视通过闭目养神、调节呼吸来调畅情志,调整生活规律而适度运动,辨体质施膳食,辅以按摩、针灸、外敷中药、服药、针灸等方法内外综合调整身心。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的养生的理论核心是“调和阴阳”,通过协调阴阳、保阳益阴,重视保养“精、气、神”,坚五脏,通经络,调气血以达养生之目的。在治疗疾病的方法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脏腑的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有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事先根据传变规律,及早防变的意义。以糖尿病为例:西医认为“目前糖尿病治疗已经跨入并发症时代”,但是到目前为止,西医对糖尿病并发症治疗效果尚不理想,因为它不知道疾病的病因,最伟大的成就在治“标”,即控制血糖指数,这是西医治疗糖尿病的盲点。在这里中医自有用武之地。中医治疗的特色着重于腑脏生理功能的调整,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辩证论治,用中药、按摩、针灸等中医治病方式来进行治疗,可以让血糖控制得更稳定,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中医药能治疗糖尿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医在2千年前就认识到尿中有糖是一种病症,指出此病与饮食过于甘肥有关,进而又明确知道病的部位与胰脏有关。早在2千多年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预后转归等进行了系统论述。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仆击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素问腹中论曰:“夫热中消中者,皆福贵人也,今禁高粱,是不合其心”说明肥甘厚味可致脾胃积热内蕴、气机壅滞不通、谷消液耗而发病。灵枢五变:“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肤,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众所周知,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所有的危害,几乎都来自它的并发症,可见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多么的重要,在因为有了高效的降糖药物和手段,高血糖已经不是患者要命的直接威胁。有人感叹“即使血糖指数长期控制得很好,仍然不可避免要出现并发症,并发症才是把糖尿病患者送进地狱的真正危险的凶神。”中医“既病防变”的思想就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中医认为糖尿病因肺、脾、胃、肾三焦功能损伤所致。其中少部分表现为喝多、尿多、吃多、肌肉消瘦等“三多一少”症状,70-80%患者的表现则以“身倦乏力、体虚多汗、畏寒肢冷”为主,即“气虚”的表现。“气虚”则不能帅血,它会导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胰腺组织因缺血而产生功能性损伤,从而引发糖尿病。因此,要想有效地治疗糖尿病、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就必须在用胰岛素、降糖药有效地控制血糖的同时,心情舒畅,淡泊名利、清淡饮食等养生学的基础上有效的控制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气盛则血行有力、血脉通畅。通过补气,使胰腺组织小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修复受损的胰腺细胞,恢复胰腺组织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从而使糖尿病人逐步减少或停止降糖药和胰岛素的使用量。通过针灸按摩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位通过调理脾肾,健脾补气起到标本同治的作用。不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是增加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的能力,改善病人的胰岛素抵抗状态,从而达到调节血糖、减轻体重的目的还可降低血脂,改善糖脂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很多病人仅关注血糖或尿糖水平,而忽视了脂代谢紊乱所造成的危害。殊不知,很多大血管并发症均缘于高脂血症和高血凝状态。能显着改善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尤为显着,远期疗效明显。其次扁鹊心书中载有夏秋之交进行关元灸保健延衰的方法:“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一块如火之暖。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又如现代常选三伏天穴位敷贴或艾灸预防三九天易发的哮喘,以及冬至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增强体质等。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简单便捷的。西医忽略自然因素之影响,借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对人体之结构及各个结构之功能借助仪器进行周密细致、系统的观察和纵深研究,必须指出尸体与活体是不能同等的,小白鼠和结构复杂高等智力的人更是天壤之别的!最终还需要回到整体动态作用条件及其复杂的人的层面上来。曾看过一个网友在网上贴一篇文章我希望遇到一个什么样的医生: “我希望遇到一个能够真正关心我,愿意真正了解我的人。我希望他不只能医治我肉体上的病痛,也能解決我性灵方面的问题。他最好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灵性的导师;不管我有沒有钱,他都愿意帮助我,在我最软弱的时刻他能帮助我站立起來,在我最绝望的時候他能让我重燃信心;我希望遇到一个真正懂得爱的医生,他不只爱病人,他也爱那些跟他作对、排挤他的医生,因为这样就比较不会出现派系斗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