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仓村,锁金村的来历.doc_第1页
板仓村,锁金村的来历.doc_第2页
板仓村,锁金村的来历.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锁金村、岗子村、板仓村的来历 来源: 侯小刚的日志 锁金村:锁金村一带是南京先民最先聚居的地方。楚威王为镇王气埋金之地为“锁金村”(金之所葬即为“金陵”)。1956年,南京林学院在修校园道路时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与南师大随园校区附近的北阴阳营遗址是同一类型。锁金村是南京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地区之一。锁金村遗址位置和工作经过遗址在南京市北郊太平门外2公里锁金村的西北端,距离玄武湖的东北岸只有500米。往东南只1公里左右就到了紫金山麓。遗址是一个直径约100米的圆形土墩,墩顶海拔15.90米,高出周围平地约5米左右,全墩面积约700平方米。当地农民都称它为小山头。墩顶的地势比较平坦,边沿成缓坡状。墩子的四周以前都有水沟和池塘环绕着,远远看去,好像是一个覆在水上的木盆,所以它的老地名又叫作刘家盆。现在墩上大部分地方都辟为农作物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在渔猎地区的原始人,已知用植物纤维编织渔网(古籍称网罟)并制作网坠,南京锁金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上,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石质或陶质的网坠。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学会用骨制的鱼钩来钓鱼了。商、周时期,我国历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当时的人们已经使用金属工具了。在南京锁金村的商周遗址中,还曾出土多件铜器鱼钩,说明这一时期铜质鱼钩已被广泛使用。岗子村: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并称“三法司”,设置在今南京太平门外的太平堤西侧。太平门外为明朝“三堂会审”的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所在地。具体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情侣园一带。据称:“三法司门往北一带,旧有大墙,总括三法司、京畿道在内。”至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今大围墙多圮,自三法司后佛国寺,行人直穿而入矣”(客座赘语卷十)。以朱元璋在南京期间建造的大概念来看,这些“大围墙”虽然不能与宫城、皇城、京城以及外郭城墙相比,但其耗用的建材和民工,确实相当可观。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1384)就太平门外建三法司时称:“太平门在京城之北,以刑主阴肃,故建于此。敕曰:肇建法司于玄武之左,钟山之阴,名其所曰贯城,贯法天之贯索也。是星七宿如贯珠环而成象,乃天牢也”。三堂会审的结果形成了“岗子村”。由于明太祖和明成祖在南京杀了很多人,太平门外的哭声日夜不绝,所以人们把通向“天牢”的那段太平堤称为“孤凄埂”。太平门外这条道路成了地狱里通向鬼门关的“孤凄埂”(经望乡台、枪刀山、奈河桥就到了孤凄埂),就是现在的龙蟠路最早的雏形。1949年老地名刑步劳(刑部牢的音讹)才并入锁金村。前几年,还在情侣园发现当年刑部天牢拴死囚的带孔石锁就是佐证。当年清军攻占南京后,刑部衙门被一把火烧成了灰烬。现在的花木公司的苗圃遍植奇花异草,“姚黄魏紫”、婀娜多姿也是历史的宿命。如今,情侣园通往龙蟠路(太平门至火车站)的花卉大道上,高达10米的金色花卉雕塑,既是一朵盛开的鲜花,又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昭示着历经战乱,浴火重生。在此地,正在准备投资20亿元人民币,修建仅次于国家大剧院的“江苏省歌剧院”,其设计理念为“山水之间”,很好地契合了这块地方的环境特点。-“板仓”与明代漕运:有粮天下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粮食问题从来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储运(集中、转运、仓储、分发)是地方稳定繁荣的关键。南京作为六朝古都,长江流域的大城市,近郊的粮食远不能满足全市的粮食供应。历朝历代都要或近或远地从不同地区调人大批粮食供应市场。一、漕运南京临江绕河,水运优势得天独厚,自古漕运十分繁荣。东南防守便利记载:南京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粮食漕运,以后历代相沿。明朝初定都金陵,金陵成了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四方贡赋,由江(长江)以达京师”,自然就形成了以金陵为中心的发达的漕运网络,这是我国历史上漕运方向的一次大改变。据明都金陵之漕运述:“太祖都金陵,饷悉仰给予南。江西、湖广之粟,江而至;河南、山东之粟,河而至。”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明代之漕运记载:明永乐十年(公元1415),令浙江、嘉、湖、杭与直隶苏、松、常、镇等府秋粮,除存留并起运南京及供给内府”。明初的漕运主要放在河运上,明太祖根据长江、太湖流域的水运待点,为了加强江西、浙江至金陵的漕运能力,征调大批民工疏竣胥溪(胥溪运河,又名伍堰河,又名中河,介于高淳、溧阳二县之间,西连固城、石臼、丹阳诸湖在安徽芜湖市通于长江,东接荆溪由江苏宜兴县通于太湖)。在溧水胭脂岗开凿了天生河并使之与秦淮河相通。到了明朝的中后期,海运又发展起来,据明代之漕运述:“宣德五年(公元1430)3月,南京及直隶卫所运粮官军逐年选下西洋及征进交趾,分调北京,通计二万人。”清朝,南京的粮食供应主要来源是周围各县。据金陵通记述:雍正“12年,溧水知县关汀起运漕粮20万石于江宁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南京主要接受安徽、江西等地的来粮。据太平天国典制通考记述:“一届四年入秋而后,上游军事渐定,动难已过,光景好转,盖皖、赣、鄂已有米粮源运来,接济(天京)矣。” 清末金陵物产风土志载,“(南京)城 中户口殷繁,本境所产不能果数月腹,于是贩和州、庐江、三河、运漕之米以粜于仪凤、石城、三山门外诸铺户群”。南京粮食需求量大,皖南各县,以芜湖、铜陵、宣城为聚集地,经青弋江集中芜湖转运南京,或经青弋江直线输入。皖中各县以合肥、三河、舒城、无为等处为集散地,一般大多经芜湖转运,再经长江入南京。湖北、江西地区来粮也经长江进人南京,史称外江米。南京周围产粮区溧水、高淳、江宁等地来粮经经秦淮河及其支流输入而集于南京的通济门及中华门调入南京,称内江米。南门、下关、通济门、水西门、汉西门为主要集散地。现在南京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一带与秦淮河相通的一段河道仍然叫“运粮河”,依稀可见当年漕运繁忙。二、仓储除了通过漕运调运粮食外,还要注意在粮食的主产区与主要消费区建立粮食仓储制度,以平衡生产、运输、消费的波动。南京的历史仓储主要有以下形式:常平仓储粮。由中央或地方官府出钱购买粮食,内官府经营,以平抑粮价为主要目的。东吴时南京建立的石头仓储粮,便是属于这一类,由官府管理。以后历年都有,储粮数量不断增加。当今的国家储备粮库也具有类似的功能。义仓储粮。宫商绅土出资买粮或把征购粮税得来的粮食,由民间管理,完全用于荒欠之年备用,南京的义仓储粮在唐代便有,后来历年沿用。军储仓储粮。主要用于支付官吏的俸禄,当时还建有二十所军卫仓,主要供应当时驻扎在南京的禁卫军。预备仓储粮。南京的预备仓储粮是明太祖请当时有名望的绅士出钱购粮,并请其掌管,作为灾荒之年救济之用。具体办法是:民间有余粮而自愿出售的,运到当时的指定仓库统一保管。遇到灾荒之年再由官方借给百姓,秋后收粮归还预备仓。圣库储粮。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初期,粮食主要分布在丰备仓、复成仓、贡院仓等处囤贮。表1 历代南京城主要粮仓东吴 石头仓(石头城)晋 常平仓(石头城)唐 石头仓(冶城)宋 太仓(西华门)、转运仓(水西门)、广济仓、平西仓、制置司仓明 存留仓(老人仓)安德门外、预备仓(驯象门外赛虹桥南)、板仓(太平门外)清 常平仓(斗门桥)、虎贲仓(府西街朝天宫)、复成仓(复成桥)、丰备仓(汉西门大街)、义仓(中华门外义仓巷)、平正仓、俸给仓三、市场粮食销售市场是物流的末端,也是粮食生产、储运、消费体系的终点。南京历史上的粮食市场主要分布在通江、通河的码头附近。因而基本都分布在出入南京的重要水道上,主要集中在中华门(长干里)、通济门、水西门、汉中门和下关三汊河附近。通济门外米行街、下关惠民桥米市街等地名尚在。太平天国后期天京城外出现了自由集市贸易可以买卖粮食,称“买卖街”,有史可考的有6处:太平门外、中华门外、驯象门外、江东门外、栅栏门外、和平门外。以民国时期南京的米粮市场为例。一级市场称为粮行,具体还可以分为河行、廊行、米行和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