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小学家校沟通的思考20140618.docx_第1页
新形势下加强小学家校沟通的思考20140618.docx_第2页
新形势下加强小学家校沟通的思考20140618.docx_第3页
新形势下加强小学家校沟通的思考20140618.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形势下加强小学家校沟通的思考北师小学教育1309班季春娣摘要:本文主要对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小学家校沟通进行了研究思考。分析了当前家校沟通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了对策思考。关键词:小学教育 家校沟通 家校沟通,指家庭和学校双方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彼此了解、相互合作而进行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行为。它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良好的家校沟通有利于学生、家长、学校的共同发展。随着社会、信息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断增长,对学校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当今时代,教师已经不能独立解决许多复杂的教育问题,学校教育迫切需要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因此,家校沟通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家长工作是身为教师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基本功。一、 当前家校沟通存在的问题1.学校和家长之间教育理念存在差距家校教育观不一致。学校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发展能力,而成绩的好坏只是学生能力中的一个方面。但多数家长误认为,成绩好,升入重点学校是衡量子女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准。家校教育的不协同。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宽严有度。而有些家庭,教育盲目,不讲究方法,常常以罚代管,以打代管,方法相对简单,不重视孩子的思想体验和心理疏导与纠正。有的则对孩子过于娇惯溺爱,有的则因工作原因把教育子女的责任交给老人或他人。2.教师和家长之间沟通内容过于单调家长与教师沟通时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负面信息,反映的只是问题和缺点。长久下来,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即家长接到教师的电话,最经常的联想就是孩子出问题了。教师反映问题时也往往只是陈述现象,原因分析不够,且给出意见和建议不多。类似这样的语言是常见的“孩子最近学习退步了,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做,在学校又打人了”等等。这样的沟通往往会以家长对孩子的责骂或惩罚告终,不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导致孩子憎恨教师,这样的沟通越多家长越没有信心,甚至会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出大量的我们一些教师所说的“素质太低”的家长。3.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沟通方式过于单一家长会、电话联系和约见家长是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的最普遍方式,而一些较高层次的直接参与方式仍然不太受欢迎,因而尚未采用或很少被采用。沟通单向且不充分,很多学校仍然以单向灌输为主,缺少双向沟通。少数教师观念也存在误区,认为家校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家长配合学校。由于学校对家长只是一味的灌输,很少采纳家长的意见或建议,使得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仍然停留于比较表面化的层面。二、解决家校沟通问题需要遵循的两个原则1.尊重原则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家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无论差异如何,家长和教师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教育好孩子。教师对家长要一视同仁,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或重视。教师要充分尊重家长的人格与观点,耐心、虚心、诚心的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议,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要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沟通时,赞扬就是一种认可,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直至影响对待孩子的态度,如亲亲孩子的小脸蛋,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真棒!教师很喜欢你。”而这种奖赏性的行为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继续努力的心理。同时这种肯定也能使家长轻松、自信、愉快地面对教师,主动向教师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这样,交流的主题就会得到延伸,就能有效促进家校互动。2.合力原则学校、教师与家长交往的根本目的是寻求对学生教育的合力协作。为了形成合力,学校和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主动征求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意见,与家长共同商量教育方法,并且学会给家长提供合理的、专业性的建议和意见。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家长。要站在家长的立场想问题,不指责,不教训,考虑实际的家庭教育问题。教师要以自己的执着和真诚去打动,取得家长的理解和密切配合,达成共同目标。三、几点对策思考家校沟通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和家长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丰富家校合作的内涵,并且运用相应的沟通技术,使家校沟通取得实效,最终促进学生茁壮成长。1. 提升教师沟通能力与技巧教师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沟通的桥梁。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家校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因此需要不断提升班主任、教师沟通交流能力。1) 把研究学生作为突破口全面了解学生是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教师要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学会研究学生。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兴趣爱好,了解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方式、家庭状况等。要关注问题学生,多采用赏识教育,作好跟踪记录。只有对学生了如指掌,才能在家长面前把问题分析得确切有据、合情合理,语言表述时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从而赢得家长的信任,唤起家长积极合作的意识,达成教育共识。2) 把技巧运用化为纽带只有掌握了适宜的沟通技巧,才能增强沟通的实效。家长学历、素质、职业各不相同,教师要合理运用方法策略,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教师要学会倾听,交流中多一句关心的话语,多一些商量的语气,多一点理解的情感。要放下“教师权威”的架子,虚心听取家长的批评和意见,以沟通智慧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3) 把握好沟通的针对性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时,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方式方法亦有所不同。比如,对“溺爱型”家长要重说服。“溺爱型”家长对子女往往宠爱过深,看不到子女的缺点,甚至“护短”。与这种类型家长交往,首先要从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入手,引导家长自己认识其子女的不足和缺点,对于“护短”的家长,从其子女存在的缺点所造成的危害入手,引导家长认识“护短”对子女成长的危害。再如,对“打骂型”家长要重劝告。“打骂型”家长多出于“恨铁不成钢”与不懂得教育方法所致。与这种类型家长交往,要注重用其错误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反面的教育效果的事实劝告他们改变其打骂教育,并从对他们的教育方式的深刻分析中,帮助他们提高对教育方法的认识,以此帮助他们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4)把握好沟通的契机。家校沟通的时机有定期沟通、偶遇的不定期沟通或突发事件沟通。比如,两名学生在玩游戏时发生了打架行为,皮肤有擦伤。这时教师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得细致,双方的家长都能正确对待这件事,避免发生纠纷。教师要理解家长的心情,体谅家长,遇事及时交流,把工作做好做细,及时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但及时沟通也要把握好时机,有时候缓一缓未必不是好办法。双方情绪激动的时候,容易出口伤人,就不适宜交流,应待情绪稳定一些再做打算。而对于性格“叛逆”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出了问题,教师即时向家长反映,就反感教师“打小报告”。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采取“热处理”,还是“冷处理”是要十分注意的细节。5)把改善沟通内容作为重点。家校沟通的内容是家校沟通的活动主题和组成要素。丰富、规范家校沟通的内容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保证家校沟通活动的常规性、有序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地发展。教师要尽量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关心学生的成绩。要细心观察、挖掘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及时发现学生的成长问题。要不断丰富、规范家校沟通的内容,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学校与家庭一致的教育。 2.强化家校沟通平台建设1)加强传统家校联系。用好“家长联系册”,这是教师每天与家长联系最直接的方式,需进一步改进完善。精心组织家长会和学校开放日,建立课堂开放和活动开放制度,比如学校组织读书、艺术、体育、科技或各种节日等有学生参与的重大活动,都邀请家长参加,并尽量将学生的作业作口、爱好特长等向家长进行全面展示,进而让家长让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增进三方沟通和了解,达到教育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效果。2)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新形势下我国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络已相当普及,信息技术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快捷。通过搭建家校手机和网络联络平台,可及时沟通家校信息,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在校出现问题或在家有任何问题或疑问,可立即通过移动通信或网络等取得联系,提高了教育的及时性。学校还可通过建立QQ群、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班级主页等,使家长直接了解学校近期的工作情况及教学改革动向,并及时讨论交流问题,深入探讨。网络社交媒体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家校互通、互补、互促。3)多方面提高家长素质。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应该着重培养的习惯和品质,开发简易操作的家长培训课程。如一年级入学后的幼小衔接课程,二年级的自制力培养课程,五年级的逆反情绪疏导课程等。有了课程做依托丰富了家校沟通的内涵。教师还可以把生动的教育案例、育人故事、优秀的家庭教育书籍配发给家长,把各类家教名言、心得以家教小贴士的办法发给家长,使家长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学期期末,学校可根据家长对学生学习、发展的关心程度,与学校联系的积极性,评选好家长,进而构建家长激励机制。4)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家长委员会每学期一次定期会议,家长到会听取学校工作报告,收集家长意见,汇总并由主任委员向学校反映家长们的意见、建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