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解题 和 应和 酬和子由 苏辙 字子由 苏轼 字子瞻 渑池怀旧 渑池 今河南渑池县 在洛阳之西 崤山之东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 曾到过渑池 并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 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 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 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 奉闲已经去世 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 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 不由得感慨起来 兄弟情深 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 未见有超过 二苏 者 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 鲁迅与周作人来 这种优势更明显 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 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之作 子瞻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子由寄信赠诗 晚年被贬谪时更甚 而子由也常有回作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 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苏轼学习 未曾有一日相离 子由在写作上也尽量学习其兄 文风亦颇见相似之处 兄弟之间的调侃亦颇为有趣 例如 苏轼早年从刘巨门下读书时 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 杨尧咨 乃弟苏辙做大雨联句 陈建用曰 庭松偃盖如醉 杨尧咨曰 夏雨新凉似秋 苏轼对曰 有客高吟拥鼻 最后苏辙对曰 无人共吃馒头 众皆倾倒 再谈苏轼 1 年少轻狂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 因为聪慧 常得到师长赞扬 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其母程氏回来后 批评了苏轼 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用以自勉 2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 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为苏轼卓绝的文风所倾倒 所以欧阳修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 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 怕落人口实 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发榜时 才知道作者是苏轼 欧阳修后悔不已 但是苏轼却一点不计较 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 这样的青年才俊 真该让他出人头地 后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3 苏轼退房 苏轼居常州 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 买了一所房子 正准备择日入住 偶然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 老妇说 她有一处房子 相传百年了 被不孝子孙卖了 因此痛哭 细问之下 原来苏轼买的房子 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 妪之故居 乃吾所售也 不必深悲 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 只是租下房子居住 4 巫山河水 一次 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 三人结伴同游 佛印即兴出句 无山得似巫山好 关键在 无 巫 谐音 苏辙对上 何叶能如荷叶圆 苏轼听了 对弟弟说 以 何荷 对 无巫 的谐音 固然不错 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 何水能如河水清 佛印与苏辙听了 表示赞同 以 水 对 山 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5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 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 没料到大师不在 一个小沙弥来开门 苏轼傲声道 秃驴何在 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 答道 东坡吃草 6 尸骨 未寒一天 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 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 扔到河里 并大声道 水流东坡诗 尸 当时苏轼愣了一下 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 吟道 狗啃河上 和尚 骨 7 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 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 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和东坡同睡 白天吃饭时 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 苏轼吃得津津有味 答 任凭天公雷闪 我心岿然不动 夜里 他倒头便睡 小太监又撩拨道 苏学士睡这等床 岂不可叹 苏轼毫不理会 用鼾声回答 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 说道 恭喜大人 你被赦免了 要知道 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 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 危在旦夕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诵读诗歌 理解诗歌大意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在世 所到之处 偶然留下一些痕迹 你道像是什么 应像飞鸿偶然在雪地上行走留下的足迹 它在某块雪地留下爪印 这不过是个偶然 因为鸿鹄飞东飞西根本不会考虑到方向 老和尚已经去世 只留下一座藏骨灰的新塔 墙壁已毁 我们也无法再看到当年的题诗 你还记得当时去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 路又远 人又疲劳 跛驴也累得直叫 思考赏析 1 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 2 颈联和了诗人的弟弟子由所怀的 旧 旧 具体指什么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 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 2 颈联和了诗人的弟弟子由所怀的 旧 旧 具体指什么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联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 人生到处 比作飞鸿踏雪泥 一问一答 写出了人世无常之感 颔联表达了诗人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 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 旧 具体是指 往日见过的老僧 一同题诗的墙壁 尾联表达回想起往日的艰难困苦 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 共勉共进了 关于 雪泥鸿爪 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 用 雪泥鸿爪 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 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 如老僧新塔 坏壁旧题 都是泥上爪印而已 感叹人生无常 生命短暂 夫天地者 万物之逆旅 人生者 百代之过客 李白语 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 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 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 和子由 那么子由的原诗是怎样的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 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 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 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 因为他19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 因中进士未到任 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 又经过这里 有访僧留题之事 所以在诗里写道 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他觉得 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 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 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 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 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 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辙诗首联饱含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怕 字更道出一种无奈之感 B 人生 两句写出苏轼看到鸿雁飞过 踏过雪泥留下足迹 不由感慨万千 C 苏轼以 新塔 坏壁 回应弟弟 旧宿僧房 的回忆 应和其怀旧之情 D 苏轼最后以往事作结 提醒弟弟回忆当年入京时旅途中的艰难 含意丰富 B 苏轼和诗 由 雪泥 得 雪泥鸿爪 佳境新意 苏轼诗 雪泥鸿爪 蕴含着怎样的新意 请比较两首诗 具体说明 苏辙诗 雪泥 只是写旅途泥泞 暗含人生道路艰难之意 而苏轼诗则以 雪泥鸿爪 写鸿雁来去无定 偶然踏在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容易消失的情景 道出对人生偶然无定 命运难测的思考 其中既有人生来去无定 如梦如寄 令人怅惘的思绪 也有豁然旷达 客观看待人生无常的思考 小练习 比较两首小诗 回答后面的题目 蜗牛 一 中弱不胜触 外坚聊自郛 升高不知倦 竟作粘壁枯 蜗牛 二 腥涎不满壳 聊足以自濡 升高不知回 竟作粘壁枯 注 郛 外城 这里是 庇护 之义 蜗牛一 中弱不胜触 外坚聊自郛 升高不知倦 竟作粘壁枯 蜗牛二 腥涎不满壳 聊足以自濡 升高不知回 竟作粘壁枯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诗都写到蜗牛相同的习性和癖好 升高 也写到其相同的结果 粘壁枯 B 甲诗抓住蜗牛内质柔弱 外有坚壳的特点来写 蜗牛就靠这层外壳保护自己 C 乙诗突出蜗牛 腥涎 不多的特点 隐含着作者对它同情和怜悯的心态 D 两首诗是诗人看到壁上高处枯死的蜗牛 睹物兴怀之作 寄寓着诗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C 蜗牛一 中弱不胜触 外坚聊自郛 升高不知倦 竟作粘壁枯 蜗牛二 腥涎不满壳 聊足以自濡 升高不知回 竟作粘壁枯 你认为诗人笔下 竟作粘壁枯 的蜗牛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就表达效果而言 你认为哪一首诗更好 请结合这两首诗作具体分析 蜗牛用来象征现实生活中一味钻营 一心攀爬 追求功名利禄而不得善终的人 第二首表达得更好 理由如次 1 第二首从 腥涎 入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境科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年两试”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 2025年慈溪焊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机场无线电台操纵修理工岗位操作规程考核试卷及答案
- 小学劳动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山市2025年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复习题库及答案
- 木刻水印雕刻版印刷员标准化作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油锯工标准化作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井筒维修工招聘考核试卷及答案
- 湖南娄底市2025年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复习题库及答案
- 2025双11大促商家一站式指南
- 助理医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咖啡基础培训课件
- 人才服务合同书
- 2025年工会财务大赛理论题库(附答案)
- 2.2 6、7的加减法(课件)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新教材)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
- 生理学全套课件
- 电力管道、电力井施工方案
- 中国传统节气二十四节气秋分简介农民丰收节专题资料PPT课件
- 起诉状(变更抚养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