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极心得范文 太极心得 一、初学太极拳时才知松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开始学练传统楊氏太极拳。 启蒙老师是我父亲,他是成都市南郊公园武术辅导站的太极拳教师,今年已八十五岁了,身体仍很健康。 他的老师是太极特级大师林墨根先生。 那时林老师及子林文涛先生时常到我家来指导父亲练拳,练完拳他们还推手。 在我眼里,父亲是山东人,自古有山东出好汉之说,他会些武术,点穴术功夫。 林大师轻轻一推父亲就摇摇晃晃,站立不稳,我在一旁看见心里十分着急,恐怕父亲年纪大抵档不住,便自告奋勇来试。 墨根老师的手搭在我身上,立即感到脚下发飘,稳不住,林老师轻轻一推,我竟倒在床上了。 我不服气,心想自己练过举杠铃、石锁,有些气力。 我见文涛戴一付眼镜,文质彬彬,体格清瘦,比我年纪还小些,就去推文涛。 接连猛推几次,直到推得双手发软,脚步后退,已是气喘吁吁,他竟纹丝不动。 休息一会,我又去推墨根老师肚子,他肚子一鼓,反将我弹了出去。 我感到茫然了,这是什么拳,如此厉害。 只记得林大师讲,练太极拳首先要用意不用力,要放松,才练得出功夫来。 从此,我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推手更是爱不释手。 此后就拜林墨根大师为师学习杨氏太极拳。 现就“松则沉”浅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供爱好者探讨。 要入大极之门,要领很多。 一个“松”字就十分了得,看似容易,真正做到体认松了却十分困难。 练太极拳与“松”有关的要领就有放松、要松、松净、松舒、轻松、松柔、松开、松心、松身、全身放松、松软、松透、松沉、大松大软、似松非松、松弹。 初学时,老师说不会放松。 练了几十年,老师仍说松得不够,没有松透。 到了耄耄之年还在找松,要松到何年何月?松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我这些年练拳的体会,“松”是有层次和质量的,有自我感觉的松,有推手对杭中的松,有散手博击中的松,有日常事务中的松。 二、自我放松练拳开始,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放松。 首先,从思想上排除头脑中和各种杂念,松心用意,专心一意用意指导自己的行动,让紧张的神经系统放松。 其次放松内脏器官,使它们松到位。 再次,从头、颈、肩、胸、脊、腹、胯、膝、踝、足、肘、手、筋等逐一检查是否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各个关节是否松活,肌肤是否松柔。 身心稳静后,才按照太极拳要领行拳。 一般地讲,练完一套传统杨氏太极拳需时半小时左右,不能因工作忙,时间紧,为赶时间,忽忽忙忙,为练完整套拳架套路而练,那样是达不到锻炼效果的,对身体反而有害。 若时间不够充分,可练其中一段或进行单式练习。 放不松是顽固的,反复出现的。 在练拳的过程中,思想上会产生些杂念,神经系统又不自觉地开始紧张,身体的某些部位也紧张僵硬起来,但自己还不觉察。 易紧张的部位因人而异,但以肩、胸、腹、腰、胯、肌肤最不容易放松。 思想上注意一些,这些部位就放松些了。 因此在演练拳架的过程中要有意反复几次检查自己不易放松的部位,当然有明师指点,会更快发现那些不易放松的部位,就像自己的缺点自己不易觉察一样。 久之这些易紧张的部位就逐渐自然放松了。 当然用意也不要太过,要无过不及,太过又紧张,反而放不松了。 这样日日练拳的过程中,反复不断地检查,日日放松,时时放松,克服紧张情绪,放松自身肢体,在练习太极拳架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松”的滋味。 有些练习过举重,健美等项目的拳友,其肌肉像青蛙腿状,长期紧张习惯了,硬梆梆的,肌肤最不容易放松。 我有个学生,上肢肌肉发达,能倒立行走,是学体操专业的。 由于运动性的伤害,体操不能练了,但又爱好运动,跟我学太极拳。 叫他全身放松,那手臂上的肌肉,紧张惯了,哪里放松得了,我教他骨架练法,别人练太极拳架,他则练太极拳骨架,练时放松肌肤如同毛巾搭在手臂上,肌肤依附在自己的骨架上。 经一段时期锻炼也放松了。 还有一位短期学员,因他长期有意挺胸收腹,十分刻意锻炼上肢,体型已成倒三角型之状。 胸腹一直处于十分紧张状态,放松是什么滋味都找不到感觉了。 我感觉他腹中胃肠上涌,已浸占心胸空间,要放松胸腹,谈何容易。 我叫他观察 二、三岁孩童,他们是没有思想压力的,全身是放松的,腹是柔软的,呈微凸状。 同时叫他有意放松胸腹,叫肠胃下落到位,放松心子把把,把心放宽些,让心脏这个重要器官占据的空间位置宽敞些,让内脏器官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去。 学了几日,怕学会放松后改变其外似雄壮的倒三角形,终弃之未学。 练习太极拳架,就是要用意不用力,加强训练自我放松身体的能力。 那些容易紧张的部位更要用意,久之自然逐渐变软,变柔、放松了,再按照行拳的其它要领,拳架的太极味就有了。 很多为养身,健身目的太极拳爱好者,其放松层次都处在此自我放松阶段。 三在推手中找松我认识的一些太极拳友,有的练拳时已有五十多年,年纪已 七、八十岁了,仍每天练拳不辍,从外表看拳架也十分优美。 大家都是朋友,彼此都比较了解。 他们知道我爱练拳、练内功、爱好推手,加之我态度好,时常到我身上来摸摸劲。 感觉一下何谓松腰转胯,气沉丹田,含胸拔背,劲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等较难做到的要领。 无论如何推我,肢体放得很松,脚下立地生根,用不上劲,有力使不出。 甚至推我手指能感觉到手指与脚跟连接在一起,将他的推力从手指传递到支撑脚入地而去。 反之,我轻推,对手立即脚下不稳,叫你哪只脚动,哪只脚必动,累试不爽,有VCD为证。 拳友发问“我们都在练太极拳,练的还是传统套路,都练了几十年,怎么达不到你那种程度?”我讲“大家练了几十年传统杨氏太极拳,有的年纪都八十多岁了,无病无灾,精神好,身体健康这也是功夫,健康就是财富。 仅练太极拳架,不练推手,对松的理解是不够的,别人的手刚搭到身上,身体的本能反应就顶,这是练习推手中找松不可缺少的过程,经常与推手的高手过招,顶得凶吃亏得凶,认识到顶在推手中是要吃苦头的,吃亏多了不敢顶了,不顶也就放松了。 当然在学练推手的初期,刚一放松,容易产生懈和丢的毛病,与人推手输得多,不要气馁,认识到懈不对,由顶到不敢顶,继而达到不丢不顶就放松了。 这种在推手中得到的松较仅练拳架自我的松要高一个层次,也是对松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松得彻底了,易体会到气沉丹田,若再松到脚底,身体便会产生沉的感觉,与人推手,自己感觉稳沉多了。 郑曼青大师讲“能松透,即是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 李雅轩大师讲“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静,还有拘滞之力牵制。 墨根大师曾跟我讲,他在跟雅轩大师学拳时,对松的认识有一段经历,那是还是国家困难时期,一次墨根大师买了两根带肘骨的蹄子和半斤雪豆去看望师父,雅轩大师拿过一只蹄子,掂了掂,问道“此蹄多重?”,林师暗想莫非师父嫌少?惭愧道“不足一斤”,“乱说”,李师正言“拿去掂量”。 林师揣揣不安地伸过手去,被李师用蹄子敲了手臂,痛得钻心。 林师拿着蹄子到厨房,方才恍然大悟,此蹄不足一斤,只因剔去了关节处的蹄筋,没有牵扯,敲在身上尚且承受不起,人之手臂又何止一斤呢,若松下来没有牵挂,自然浑厚沉重。 经于悟到松则沉,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前辈大师已为我们指明一打练习太极拳放松的检验标准,松的标准,是看你有没有沉,松得愈彻底,沉劲也愈大,有了沉,你的松才是真松。 拳架为体,推手为用。 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若仅练拳架,不练推手,仅靠自我放松是松不彻底的,就像自己的缺点自己不容易觉察。 有明师指导,一搭手便知你身何处没有放松,毛病在哪里,就要在该处下功夫,克服自身的缺点,按照老师传授的太极内功法专门练习肩、胸、腹、腰、胯等最不易放松的部位,长期用意修炼,真松了,沉劲出来了,脚下有根,身桩扎实,上虚下实,推不动,拉也拉不动,立如秤准,成不倒翁之状。 既便个头小,身高力猛者来推,才能松化掉,。 几年前,日本冲绳某武馆教师及弟子四人,澳大利亚太极访华团到成都拜访林墨根大师。 林师叫我第一个上场,我身高1.62米,体重63公斤,对手向高1.8米,体重近100公斤,众目睽睽之下,摄像机,照相机的镜头对着,条件还是只准化不能发,动步为输.我上虚下实,立地生根,任随友人推肩、胸、腹、胯等处,均能松化之,友人无不称奇,对太极拳的兴趣更大,要向墨根大师学习太极真功夫(有VCD资料)。 在推手中,有外力的情况,能放松了,松彻底了,松透了,有了沉劲,练拳时脚下有根,才真正体会到立身中正,十三势中“定”的作用,有了沉练拳时渐生一种气势,上身会放得更松,练拳的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渐从“花架子”中脱颖出来,拳架的太极味更浓。 继续练下去,松出一种浑厚之劲,一种贯穿劲,一种透劲,这种沉劲,具有穿透性,推手时,将手臂搭在人身上,对手若用力抵抗,抗力越大,透劲越大,甚至透入骨里,痛得钻心。 有了这种沉劲,个头小的才能抵御那些身高力猛者,否则很易被人推动,让人瞧不起太极拳。 从松到沉有了理解,对前人留下的拳经老论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很多先前看不懂,理解不了的论述,会茅塞顿开,理论认识提高了,拳架和推手的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四、在散手中找松练习推手到了高级阶段,步法和招式已无定势,全凭两人听劲,随意而动,步活身灵,有发放,跌赴,时有劲断意不断现象出现,攻防性更强,太极八法及十三势应用更活。 更需对太极应用十三势即沾接连采,惊劈崩弹,缠绕封点,扔。 有了理解才行。 我和林文涛老师在练习太极散手时有如下体会。 两方搭手极轻,如虫爬,用意接,全身意气布满,搭住即沾,与对手相连,攻不进,逃不脱,采动对方重心,手在对手脸部挥晃,惊吓对手,向下发劲为劈、锤、崩对方中路,刀掌切,手指松弹,动步缠绕对方使其桩步不稳,拿缠对方劲路,封喉抹眉,切脖,点穴击倒对手,若想逃脱或用劲过猛,已被抛扔出丈外,身体还未立稳,他已疾步如银蛇穿梭到了面前,功夫稍差的怕你跌倒,将你接住。 在这种推手中,必须全身各处都得放松,不与对手斗力,想顶也顶不起来,身体某处刚出僵劲,已被打出,自己心里渐明白该处为何未放松。 文涛是太极散手高手,武德又好。 至于伤不伤人,全凭他的意念和所用劲道。 例如封喉时,仅用大拇指和食指虚捏对手喉头,手挥晃脸部时,手轻触即收住劲,并不击伤对手,绕步时,脚下管、套、勾、锁对手腿部,若松不开,顺势已绕到对手身后,膝顶、杠摔、抛放,抛得出,也能将其带得回,不用护具,而不受伤。 技艺差者,心知肚明,细心体会太极散手之神韵,对散手中的松理解更上一层楼。 在练习太极散手的过程中,若全身不放松意气未布满,缺陷处就会挨上。 若技艺差者,茫然发劲,因他在发劲时,高手已知,虽然时间极短,仅零点几秒,技艺高者可在你发劲前,发劲中,劲断时,在你身肢发紧处,顺势借劲发放,输得更惨。 经过这些训练,对突然爆发力的打击下,身体也渐本能反应放松,对大松大软,对轻灵的妙觉,电闪雷击,捕风捉影,虚无、神明才逐渐有所认识。 当然,由推手进入散推手的阶段,对松的认识还不够时,对手发劲时。 身体会条件反射的紧一下,这时是发放的好时机。 例如用掌根抖动对手重心,对手一紧,立即用腰腿之劲,达于指尖,将对手抛出,或用指尖点动对手重心,掌根发劲,将对手抛出。 墨根大师经常发放我等,初时想顶住,身体发紧,挨得痛,挨打的次数多了,知道不敢顶了,被打松了,与他人推手时,虽被突然短劲击中,身体的条件反射不是紧张僵硬一下,而是放得更松,即便被抛出,步桩不散,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劲断意不断”,其中滋味只有被太极大师发放后,才能体会到,非笔墨所能言语。 (笔者墨根大师近二十多年的推手发放术VCD可以为证)。 在太极推手和散手中能将人腾空抛出丈外,一些人总持怀疑态度,总认为练太极拳慢腾腾的,那里会发出那么大的劲。 笔者曾与某散打运动员在成都体院的人体生物电磁频感仪上同台测试,现将这段经历回忆如下1998年6月,笔者经常在成都体育学院操场教授传统杨氏太极拳及推手,该院太极拳研究生,武术六段费对传统太极拳和推手十分敬仰,其简化太极拳动作十分优美,但对推手中的发劲信疑参半,与我推手,被腾空抛出(有摄像资料),他告诉我,他想写一篇论文,谈太极拳的发劲和长拳的发劲有何不同,其指导老师司云太教授也授意他找一位民间太极拳手与散手运动员同台测试,我答应了,记得那天下午四时左右,小费在体育医院门前等我,同时到达的那位运动员二十多岁,比我高半个头,我们互相问候了一下,知他是一位散打亚军,他问我练习何武术,我说仅会传统太极拳和推手。 进了测试室,才知那是台贵重仪器,房内十分整洁。 工作人员叫我俩只穿一条短裤,用纱布在我们的手、臂、胸、背、腹等处擦拭几下,将测试线的一端(传感器)粘接在上面,另一端连接在仪器上,测试人员叫我们用自己最得意的最顺手的发放动作发劲,仪器会自动记录下发放过程,示波器会显示出来。 平时推手都是双人对练,现今没有对手,身上又沾了些传感器,总感到不舒服、不适应。 每逢大事或与生人推手,我都要默思墨根大师教诲“全身放松,大松大软,气沉丹田,松到脚底,心若静水,以静制动,以平常心态对待不平常事。 他发直拳、摆拳、勾拳、冲拳等势,我用揽雀尾的按势,搂膝拗步,搬拦槌,海底针等单势发劲。 只见示波器上,波峰迭起,有高有低,从示波器上我看出了我俩发劲波型差别,只要肌肉稍有一点紧张,图形就开始抖动,他发劲时要将拳收回,我发劲时没有准备过程,肌肉是放松的,从发劲开始到发劲结束,时间短,波峰值大。 现场测试人员都感到十分惊奇,我发劲的峰值高出了他三分之一。 据他们讲已超出常人几倍强度,他们在电脑里记下我的年龄,性别,练何种拳术,测试完后,我们在一块吃饭,他们讲那些数据还要,对比,并说我是四川省第一个代表民间太极拳界在这台仪器上测试的人。 我讲,今天还未打出最佳效果,主要是对仪器不适应,在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像我这点发劲的比比皆是。 若请得林墨根大师,林文涛老师来测试,效果会更明显。 我将此事向研究会作了汇报,林文涛、陈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数码配件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矿山机械制造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证券期货监管服务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病区护理记录单范文
-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考试题及答案
- 公路交通安全评估与改进方案
- 2025年摩托车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北京市第十九中2026届化学高三上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扇子配件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探索尾矿资源化2025年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 高二年级培优措施及策略
- 2025年中国人寿:养老险上海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1讲解
- 2025至2031年中国特种工业气体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福建中闽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介绍
- “匠心杯”班组长管理创新技能竞赛(决赛)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幼儿居家饮食安全
- 沙滩承包合同范例
- GB/T 44841-2024非合金及低合金铸铁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 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