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村务村情的调查报告范文_第1页
关于村村务村情的调查报告范文_第2页
关于村村务村情的调查报告范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村村务村情的调查报告为全面落实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将包村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按照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XX年3月上旬,我就xx村近年的村级组织、村务公开、村级规划建设、文化历史、教育事业、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个体工商经营及当前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对该村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包村工作思路、工作打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梳理。一、 基本情况xx村位于xx北部,距县城9公里。地处xx国道和xx公路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96户,人口361人,耕地面积746亩,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合多种作物生长,XX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xx村历史悠久,据该村孙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孙氏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繁衍生息。村民以孙姓居多,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解放前该村富户较多,名声较响,现村内巍然屹立的两栋阁楼式建筑就是当时一处富人家的居所。紧邻该村西南角有一处堌堆,占地面积六亩有余,其黑土层达五米之深,村民称之为“香葬堌堆”。该堌堆下面全是石棺,石棺放置方向各异,其数量达数十处。据村内老人讲,当时人们为了防止棺内尸体过快腐烂和后人轻易盗墓,于是在埋葬石棺时,其表土全部用香油搅拌,后封棺培土,层层夯实,间次加高,累计五米有余,日积月累,堌堆土色由黄变褐,由褐变黑,且土质无比坚硬,不易风化。这就是“香葬堌堆”的来历。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文革期间破“四旧”时,“香葬堌堆”被部分挖掘,当时发现石棺就有十余处,棺内均有精美的陶罐,土盆,古钱币等。开棺时墓主人肌肤均保存完好,面色红润,其身着精美服饰清晰可辨。至于墓主人的身份,以及为何这么多人集体葬在这里,便永远的成为后人心中的一个谜。据说这种墓葬方式全国罕见,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时,我便将该堌堆遗址进行了上报。目前,该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2名。支部班子职务健全,分工明确,切实落村级职责包保制。近年来,支部一班人在支部书记xx的带领下,精诚团结,埋头工作,切实贯彻执行各级文件指示精神,扑下身子,定准位置,全身心的带领全村群众奔康致富。全村党员干部集思广益,为村级工作献言献策,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决策制,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关键时候率先垂范,具体工作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乐群众之所乐。去年大地震后,为支持灾区重建,全体党员自发捐款。记得当时有位年过七旬的贫困老党员也到现场积极捐款,党员们的举动深深打动了全体村民的心,全体村民纷纷前来捐款,于是不到一天的时间,全村累计捐款近千元,人均捐款近三十元。由于该村位置优越,村东紧邻xx国道,村北紧靠xx线,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村庄规划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村支部一班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审时度势,积极探索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子,大胆实行老村搬迁改造、新村规划建设双轮驱动战略。聘请有关专家详细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建设。目前旧村搬迁近七十余户,搬迁人口已达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新村规划建设成绩显著,沿路统一建设二层门面楼房加附属居住配房共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