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中医治糖尿病并发症研究的思考中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三消分治始于唐宋时期。巢元方首先提出体力运动疗法;孙思邈最早强调饮食调治;历代医家从不同侧面对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做了补充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初步显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先天体质因素、后天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房劳过度、外感邪毒、药石所伤等有关。其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上焦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助;中焦胃热炽盛,灼伤津液,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下焦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热、肾虚三焦同病。由于气虚不能帅血而行;阳虚寒凝血滞;阴虚火旺煎灼津液,均可导致瘀血痰浊的形成。气阴双亏,痰浊瘀血痹阻脉络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消渴病兼证)发生的病理基础。消渴日久,肝肾阴虚,精血不能上承于目,目无所养,可导致雀盲、内障,甚至失明(糖尿病眼病)。营阴被灼,内结郁热,壅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糖尿病皮肤感染)。阴虚燥热,炼液成痰,痰阻经络或蒙蔽心窍而为中风偏枯(糖尿病脑血管病)。痰瘀阻滞,心脉失养,出现胸痹、心痛、心阳暴脱等证(糖尿病心血管病)。瘀血痹阻四肢,经络不通则见肢体不温,麻木不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瘀日久,郁而化热,热毒内壅而成脱疽(糖尿病足)。肾阴不足,阴损及阳,脾肾阳衰,水湿泛滥,成为水肿(糖尿病肾病);温煦不足,大肠功能失司,导致腹泻便秘交替(糖尿病肠病)。生殖之精匮乏出现阳痿(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阴液极度耗损,导致阴竭阳亡,而见神识不清,皮肤干燥,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危候(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治疗优势糖尿病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认为和多元醇代谢通路的激活、蛋白非酶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蛋白激酶C激活、脂质过氧化损伤、自身免疫、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因素有关,研究者均从不同的发病机制寻找其干预的措施和药物,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蛋白非酶糖基化抑制剂、抗氧化剂、血管扩张剂等等。而中医注重整体调节、中药具有多靶点调节的特点。许多中药及复方兼有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山梨醇蓄积、抗自由基损伤、改善微循环、保护肝肾功能等作用。如人参不仅能够降低血糖,还可直接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金匮肾气丸可以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降低山梨醇浓度,提高Na-K-ATP酶活性,增快神经传导速度,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橙皮苷在降低STZ糖尿病大鼠肾组织AGEs的同时,可减少LPO的含量。大黄能明显抑制肾组织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抑制引起体外培养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l的过度表达及葡萄糖摄入增高的异常状态,等等。存在问题目前国内在中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方面,无论是复方,还是单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较少,重复性的基础研究偏多。许多临床试验没有进行严格的随机对照;用药剂量、剂型和疗程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疗效的观察及机理的研究仍停留在中间指标或替代指标的推测水平。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严格按照RCT进行,建立科学的中医疗效评价体系,从疗效指标(相关终点及致死终点)、卫生经济学、提高生存质量三方面考虑。实验研究应重视动物模型的选择,目前中医研究糖尿病的动物模型都是借鉴西医的方法,通常是诱发性动物疾病模型,如手术摘除动物胰腺,或用化学物质(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等)损伤动物胰岛细胞等,这类动物模型其发病机理与症状表现与人类糖尿病并不完全一致。应结合中医特色,进行病症同步研究,建立既符合发病机制,又符合临床实际的中医动物模型,以便客观地评价中药疗效并探索其防治机理。定位和思考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应该很好的定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非所有的慢性并发症及任何阶段都适合中医治疗。如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糖尿病足坏疽期等就不适合中医治疗,应不失时机地用西医的方法进行处理。而对于糖尿病早期肾病、背景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认知功能减退等则可以用中医中药治疗。笔者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要在“既病防变”上下功夫,糖尿病多数慢性并发症早期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果采用辨证论治干预,将面临“无证可辨”的尴尬,因此要重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医病机的研究,以便指导临床治疗。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糖尿病人多痰湿多瘀血,在有慢性并发症时更为显著。我们以往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血瘀证贯穿糖尿病病程的始终,并且在临床血瘀证出现之前就有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因此祝谌予教授提出要及早应用活血化瘀药,防患于未然,意在“未病先防”,进一步研究发现糖尿病有血管病变者比无血管病变者血液流变性异常及血栓素B2水平增高更为显著,因此治疗上提出要加强活血破瘀的力度,为的是“既病防变”。2型糖尿病病人多肥胖,糖代谢紊乱的同时多伴有脂代谢的异常。中医认为“肥人多痰”。明代张景岳言:“五脏之病俱能生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失健运,谷反为滞,痰浊内生,阻于络道,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血瘀形成。应该说痰浊和瘀血均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产物。痰浊日久,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瘀阻脉络,导致并加重血瘀;血瘀气滞,津液运行受阻,又聚而成痰。正如清代唐容川血证论言:“瘀血既久,亦能化痰。”痰浊和瘀血虽非同一病理产物,但其形成原因如出一辙。二者在体内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解读《GB-T 32498-2016金属基复合材料 拉伸试验 室温试验方法》
- 高砂窑炉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北京交通运输管理考试及答案
- PhIP-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BAT-1308-生命科学试剂-MCE
- 北华大学线上考试题目及答案
- 保育师考试题中级题库及答案
- 家政中级考试题及答案
- 中级软考试题及答案
- 电炉知识培训总结与反思课件
-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交大附中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 落地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拆除方案
- 老年病科科室制度
- 机房整改方案
- 2023年福建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 未成年人保护法普法宣传教育课件
- 智慧车辆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 《泌尿系统护理》课件
- 化学奇妙之旅
- 《化工仪表知识培训》课件
- DB21T 2655-2016 花生节本增效栽培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