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doc_第1页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doc_第2页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doc_第3页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doc_第4页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性质与目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医学检验的一个分支,是医学检验的主干课程之一。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设置在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课程的设置与要求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本课程主要由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学教研室安排,课程设置建立在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后。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在2个学期内完成,总学时为150学时(含考试)。第一学期以血液形态学教学为主,安排在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为教学主体,设定5个学分。第二学期以血栓与止血教学为主,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为教学主体,设定3.3个学分。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将以理论课与实验课穿插进行,理论和实验课每次各安排4学时。实验课以分组进行,每组56人,由学生单独操作或分工操作完成实验内容。每位学生应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实验结果,并按时完成实验报告。课程的教材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理论课选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由胡翊群主编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课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冯文莉主编的“临床检验血液学实验指导”。建议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邓家栋等主编的“邓家栋临床血液学”和胡翊群主编的“现代血液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材),“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第二版、第三版(医学检验专科教材),“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谭齐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Marshall A.Lichtman, Ernest Beutler, Thomas J.Kipps et al. Williams Hematology 7th., John P.Greer, John Foerster, John N.Lukens et al. Wintrobes Clinical Hematology等作为教学参考教材。课程的理论课项目与学时数表一教学理论时间安排讲授内容讲授时数血液学检验绪论及造血4学时骨髓正常细胞形态(一)4学时骨髓正常细胞形态(二)4学时骨髓检查及细胞化学检查4学时红细胞疾病概论4学时铁代谢障碍性贫血、DNA合成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4学时溶血性贫血(一)4学时溶血性贫血(二)4学时白血病(一)4学时白血病(二)4学时浆细胞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4学时MDS、类脂质沉积症、骨髓增生性疾病4学时粒细胞缺乏症、类白血病反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4学时血栓与止血检验概论及血管内皮止血作用及其检查、血管壁异常的疾病及检查4学时血小板的结构、代谢和功能、血小板功能检查4学时血小板疾病2学时凝血因子和凝血机制2学时凝血检查及凝血异常疾病4学时抗凝和纤溶系统的组成、作用机制、检查和相关疾病4学时DIC和血栓性疾病前状态检查4学时共计 76学时课程的实验项目与学时数表二教学实验时间安排实验内容实验时数骨髓正常细胞形态观察(一)学时骨髓正常细胞形态观察(二)4学时骨髓涂片的检查4学时细胞化学染色4学时白血病形态观察(一)4学时白血病形态观察(二)4学时白血病形态观察(三)4学时白血病形态观察(四)4学时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形态观察4学时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形态观察 学时溶血性贫血检查(一)4学时溶血性贫血检查(二)4学时其他恶性白细胞疾病及ITP形态观察4学时一期止血缺陷检查4学时二期止血缺陷检查(一)4学时二期止血缺陷检查(二)4学时二期止血缺陷检查(三)4学时共计68学时课程的考核与评分本门课程为考试课,两个学期各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和一次实验考试,分别计算出两个总评成绩,最后得出一个平均分作为该门课程的最后得分。理论部分采取闭卷考的考核方法,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考试题型由选择(20%)、填空(20%)、名词解释(20%)和问答题(40%)构成。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实验课出勤及操作占实验成绩的10%,实验报告占20%,期末实验考核占70%。教学内容 理论课部分 绪论及造血【教学内容】1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2血液学与临床疾病、实验检验的关系。3学习血液学的要求和方法。4造血器官,血细胞起源。5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6血细胞成熟的一般规律。7造血的调控。8细胞凋亡(此为自学内容)。【目的要求】掌握:1临床血液学的目的、任务。2造血器官、造血及髓外造血的概念,骨髓造血的概况。3血微环境的概念、造血微环境的组成,骨髓-血屏障的概况。4造血干细胞的特征及表面标志。5血细胞分类及各系血细胞的发育阶段,血细胞发育演变的一般规律。6造血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包括:干细胞因子、FL、集落刺激因子类、多系集落刺激因子(IL-3)、白细胞介素、EPO、TPO、白血病抑制因子等。熟悉:1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2淋巴器官造血的概况。3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作用。4造血祖细胞的特征及表面标志。5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释放的概念。6细胞因子的负向调控作用包括: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子、,干扰素、趋化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等。了解:1. 血液学的范围、内容、发展动态。2胚胎期造血的基本概况。3骨髓的神经调节作用。4造血干、祖细胞的临床应用。5血细胞的增殖概况,特别是巨核细胞的增殖。6造血的基因调控。7细胞凋亡概念,细胞凋亡形态学的基本变化及主要生物化学特征。细胞凋亡的常用检测方法和生物学意义。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骨髓正常细胞形态【教学内容】1. 红细胞系统形态: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形态特点。2粒细胞系统形态: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和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形态特点。3巨核细胞系统形态:正常巨核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点。4淋巴(浆)细胞系统形态: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形态特点。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浆细胞形态特点。5单核细胞系统形态: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形态特点。【目的要求】掌握:1 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2 粒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3 巨核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4 淋巴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5 单核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6 浆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骨髓检查及细胞化学检查【教学内容】1骨髓穿刺技术:骨髓穿刺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骨髓“干抽”概念和发生“干抽”的原因。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2骨髓涂片检查: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涂片的制备和染色,骨髓涂片显微镜检验;骨髓象的分析;骨髓涂片报告的书写;正常骨髓象的特征。3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苏丹黑B(SB)、糖原(PAS)、氯化醋酸AS-D萘酚酯酶(AS-DCE)、a醋酸萘酚酯酶(a-NAE)、醋酸AS-D萘酚酯酶(AS-DAE)、a丁酸萘酚酯酶(a-NBE)、铁、碱性磷酸酶(NAP)和酸性磷酸酶(ACP)等10项染色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正常血细胞对化学染色的反应结果及临床意义。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的评价。4骨髓活检:骨髓活检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此为自学内容)。5血细胞的超微结构(此为自学内容)。6脱氧核糖核酸染色和核糖核酸染色(此为自学内容)。7造血干/祖细胞培养,血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血细胞培养的临床应用(此为自学内容)。8血细胞染色体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此为自学内容)。【目的要求】掌握:1 骨髓“干抽”概念和发生“干抽”的原因,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2 骨髓涂片的制作和显微镜检查方法;正常骨髓象的特征。血象和骨髓象的分析方法及检验报告的书写。3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中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碱性-丁酸萘酚酯酶染色、酸性磷酸酶染色、酯酶双染色、骨髓铁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和临床意义。正常血细胞对化学染色的反应。熟悉:1 骨髓穿刺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2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3 熟悉染色体分析在临床血液学中的应用。4 分子生物学检查在血液学中的应用。了解:1 骨髓的结构、组成和功能。2 骨髓活检的方法和意义。3 流式细胞仪的构造、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和临床应用。4 常用FISH技术的种类、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5 常用造血干/祖细胞培养的种类、原理和临床应用。6 非显带染色体和显带染色体相关概念和技术。常见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的有关概念和表示方法。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原理和方法。聚合酶链反应原理和常用PCR产物检查方法。以PCR为基础的相关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红细胞疾病概论【教学内容】1 红细胞基础理论: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红细胞酶的代谢和功能;红细胞核苷酸代谢与维生素、叶酸。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红细胞的破坏。2 红细胞疾病概念,红细胞疾病分类、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3 红细胞疾病的一般检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容测定及其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等。4 红细胞形态异常及其在贫血诊断中的价值。【目的要求】掌握:1 红细胞疾病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贫血的实验室的诊断程序,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分类,红细胞增生和破坏的规律,红细胞破坏后的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联系,贫血的诊断标准。3 红细胞疾病的一般检查。熟悉:1 红细胞的结构、代谢和功能。2 红细胞一般检验的评价。3 贫血的临床表现。了解:1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结构与细胞破坏的关系。2红细胞的衰老与死亡。3各类红细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铁代谢障碍性贫血、DNA合成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教学内容】1铁代谢:铁分布,需要量,来源,吸收,转运,利用,贮存,排泄及体内循环。2铁代谢检验:常用铁代谢检验指标的评价,铁代谢异常与贫血的关系。3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缺铁贫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象、生化检测、骨髓象和骨髓铁染色。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4巨幼细胞性贫血: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巨幼样细胞的特征及临床评价。5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急性与慢性再障的区别,再障危象的特征。与其它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鉴别。6其它几种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此为自学内容)。7其它疾病时红细胞系统的改变(此为自学内容)。【目的要求】掌握:1 掌握铁代谢障碍疾病的血象、骨髓象的特点及鉴别,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铁在代谢中的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联系,血清铁、未饱和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及红细胞内原卟啉在诊断疾病中的意义。2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3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及鉴别。4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与分型。熟悉:1 铁代谢。2 缺铁的临床分期。3 巨幼样细胞的特征及临床评价。4 再障危象的特征。了解:1其它几种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2其它疾病时红细胞系统的改变。 溶血性贫血【教学内容】1 溶血性贫血概论:溶血性贫血定义和分类,溶血时的病理生理改变,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溶血后的代偿机制。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方法。2 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验的选择。3 红细胞酶缺陷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和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症)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验的选择。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的临床分型。4 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病的定义和分类,异常血红蛋白的命名表达方式,异常血红蛋白病和地中海贫血的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点。5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定义和分类、自身免疫性溶贫的分类及发病机制。各种自身免疫性溶贫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概念、发病机制、实验室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目的要求】掌握:1 溶血性贫血定义和分类。溶血后代偿机制及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步骤,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关系,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2 各类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特点。3 血红蛋白病的定义和分类。4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定义和分类。自身抗体的分类,各种自身免疫性溶贫的实验室检查。5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概念。熟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骨髓涂片检验以及外周血异型红细胞形态特征。了解:1各类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的临床分型。白血病【教学内容】1白血病概述:白血病分类,白血病分型,白血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此为自学内容)、临床表现;免疫标记技术及其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2急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FAB分型和MICM分型特点;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的FAB分型和MICM分型特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疗效标准(此为自学内容)。3慢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分期和实验室检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特点和免疫学检验。4特殊类型白血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和混合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验(此为自学内容)。5 白血病残留细胞的检测(此为自学内容)。6 白血病遗传学(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分型基础;常见白血病核型改变和融合基因检测(此为自学内容)。【目的要求】掌握:急性白血病的概念、FAB分型和MICM分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实验室特点及其与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的区别。熟悉:白血病的WHO分型;白血病临床表现和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各种特殊类型白血病的特征。了解:白血病遗传学(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分型基础;常见白血病核型改变和融合基因检测的意义。浆细胞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教学内容】1恶性淋巴瘤:概述、分类和病理学分型、淋巴瘤的WHO分型(此为自学内容)、解剖学分期;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恶性淋巴瘤抗原表达检测(此为自学内容)。2浆细胞病:概述,浆细胞病定义、分类和实验室特点;多发性骨髓瘤概述,临床表现与病理生理改变,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和临床分期,多发性骨髓瘤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浆细胞白血病的区别。重链病、浆细胞病和恶组的细胞免疫标记检测(此为自学内容)。3恶性组织细胞病:定义,临床表现,异常组织细胞的类型及特征,恶组与组织细胞增多的区别。【目的要求】掌握:1 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分类和病理学检查。2 浆细胞病定义、分类和实验室特点;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实验室检验;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3 恶性组织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恶组的诊断依据。熟悉:多发性骨髓瘤与浆细胞白血病、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鉴别。了解:1 淋巴瘤的WHO分型、恶性淋巴瘤抗原表达检测。2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期。3 恶组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的区别。4 重链病、浆细胞病和恶组的细胞免疫标记检测。MDS、类脂质沉积症、骨髓增生性疾病【教学内容】1MDS:定义,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和FAB分型,MDS与白血病、贫血、全身性疾病和药物的关系2骨髓增生性疾病:概述和特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实验室检验。3类脂质沉积症:戈谢病和尼曼匹克病的遗传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戈谢细胞与尼曼匹克细胞在诊断上的价值及鉴别要点。海蓝组织细胞病的实验室特点(此为自学内容)。朗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此为自学内容)。【目的要求】掌握:1MDS的定义、实验室检验,FAB分型标准。2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共同特点,骨髓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改变。3戈谢细胞与尼曼匹克细胞的鉴别要点。熟悉:1MDS的WHO分型,骨髓象特征和诊断依据。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特点和诊断依据。3戈谢病的特点及实验室诊断。尼曼-匹克病的特点及实验室诊断。了解:1海蓝组织细胞病的实验室特点。2朗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定义,实验室诊断。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的临床表现。粒细胞缺乏症、类白血病反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教学内容】1粒细胞减少(缺乏)症概述、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2类白血病反应的类型,各类型的诊断标准和常见病因,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的鉴别。3脾功能亢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概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目的要求】掌握:1 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的定义和发病机制。2 类白血病反应的类型、诊断标准和常见病因。类白血病反应的概念及特点。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的概念、临床表现、血象、血清学检验。熟悉:1 白细胞减少与粒细胞缺乏症的血象特征和骨髓象特征。白细胞减少与粒细胞缺乏症的实验室诊断。2 类白血病反应的实验室检查。3 脾功能亢进的概念及其诊断依据。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血栓与止血检验概论及血管内皮止血作用及其检查、血管壁异常的疾病及检查【教学内容】1 血栓与止血概论。2 血管壁的结构,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活性物质,血管舒缩的调控,血管壁的止血作用。3 血管壁的检查:出血时间、束臂试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4 血管壁异常的疾病: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老年性紫癜和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概述和实验室特点。【目的要求】掌握:1 血管壁的结构和血管壁的止血功能。2 出血时间、束臂试验的临床意义。3 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熟悉:1 血管舒缩的调控。2 血管异常出血性疾病的一般临床特点。了解:单纯性紫癜、老年性紫癜和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鉴别。血小板的结构、代谢和功能、血小板功能检查【教学内容】1 血小板形态和结构。2 花生四烯酸的代谢。3 血小板功能:血小板黏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促疑活性、血块收缩功能、维护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4 血小板检查:血小板黏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块收缩试验,血小板活化指标检测:血浆b-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检测、P选择素检测、血栓烷2检测、11-脱氢-血栓烷2检测,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相关抗体和相关补体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血小板生存时间检测。【目的要求】掌握:血小板超微结构、功能及检查(血小板黏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块收缩试验、血小板活化指标检测、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相关抗体和相关补体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的原理和临床意义。熟悉: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血小板疾病【教学内容】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分型、临床表现及检查。2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实验室检验和诊断。3 遗传性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实验室检验和诊断。4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检验结果的比较(此为自学内容)。5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实验室检验和诊断。【目的要求】掌握:1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分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鉴别和诊断标准。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实验室检验和诊断。熟悉:1 其他血管性紫癜的特点。2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和分类。3 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的特点。了解:1 继发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的特点。2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检验结果的比较。凝血因子和凝血机制【教学内容】1 凝血因子的主要特性及分组。2 血液凝固、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的概念。凝血机制的过程。【目的要求】掌握:凝血因子的主要特性及分组。血液凝固、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的概念。凝血机制。熟悉:凝血修正机制。凝血检查及凝血异常疾病【教学内容】1 常用凝血试验:凝血时间、血浆复钙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因子XIII定性试验。2 血友病概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步骤和结果分析,血友病诊断和分型,血友病A与vWD的鉴别。3 vWD的概述、分类及其检验结果。4 维生素K缺乏和肝脏病变对凝血的影响及主要肝病的血栓与止血检验结果。5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的分类和诊断(此为自学内容)。6 遗传性因子XIII缺乏症的诊断(此为自学内容)。【目的要求】掌握:1 常用凝血试验(CT、RT、APTT、PT、Fg)的原理、报告方式、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2 血友病A 和B的遗传特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步骤。血友病A与血管性血友病的鉴别要点。熟悉:1凝血试验的应用评价。1、 肝脏病变对凝血的影响。2、 维生素K缺乏和肝病所致的凝血障碍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和诊断。了解:1 凝血因子促凝活性和抗原含量检测的方法和临床意义。2 血管性血友病的分类和检验结果。3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的分类和诊断。4 遗传性因子XIII缺乏症的诊断。抗凝和纤溶系统的组成、作用机制、检查和相关疾病【教学内容】1 抗血液凝固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激活途径和功能。2 生理性抗凝物质检测:蛋白C活性及抗原测定、抗凝血酶活性及抗原测定、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活性及抗原测定,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复钙交叉试验、血浆肝素水平测定、凝血酶时间及其纠正试验、凝血因子VIII抑制物测定、狼疮抗凝物,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及抗原测定、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及抗原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活性及抗原测定、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2-抗纤溶酶活性及抗原测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D-二聚体测定、纤维蛋白单体(TM)测定、纤维蛋白肽1-15与15-42测定。3、循环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的检验。【目的要求】掌握:1 抗血液凝固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生理性抗凝物质检测的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的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熟悉:循环抗凝物质增多的实验室特点和诊断。了解:狼疮抗凝物质增多的病因。DIC和血栓性疾病前状态检查【教学内容】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诊断以及与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的鉴别。2血栓前状态的概述和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分析。3易栓症概述和分类及其特征。4深静脉血栓形成(此为自学内容)。5抗凝治疗(肝素、口服抗凝剂)的监测。【目的要求】掌握:DIC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血栓前状态和易栓症的定义、区别。抗凝治疗(肝素、口服抗凝剂)的监测。熟悉:原发性纤溶症与DIC的鉴别要点。血栓性疾病分子标志物检测的意义。心肌梗死的血栓止血学变化。脑梗死的血栓止血学变化。肺梗死的血栓止血学变化。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血栓止血学变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监测。抗栓酶治疗的监测。溶栓治疗监测。了解:易栓症的分类及其检验特征。实验课部分骨髓正常细胞形态观察(一)【教学内容】1 粒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要点。2 红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正常骨髓片中原始红细胞与早幼红细胞的形态鉴别,中幼红细胞与晚幼红细胞的区别。3 认真辩认粒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4 认真辩认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目的要求】掌握:1粒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2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熟悉:1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要点。2原始红细胞和原始粒细胞的形态鉴别。骨髓正常细胞形态观察(二)【教学内容】1 淋巴细胞系统与单核细胞系统中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的形态鉴别。2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染色质的区别。3 认真辩认淋系、单核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4 认真辩认巨核系、浆细胞系和骨髓其它细胞非造血细胞形态包括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组织嗜碱细胞(肥大细胞)、吞噬细胞、脂肪细胞的形态特征。【目的要求】掌握:1 淋巴细胞系统幼稚和成熟阶段细胞形态特征。2 单核细胞系统幼稚和成熟阶段细胞形态特征。3 巨核系细胞幼稚和成熟阶段细胞形态特征。4 成熟浆细胞和骨髓其它细胞非造血细胞形态特征。熟悉:1 原始淋巴细胞形态特征。2 原始单核细胞形态特征。3 原始巨核细胞形态特征。4 原始和幼稚浆细胞形态特征。骨髓涂片的检查【教学内容】1骨髓片的取材、制片及染色。2对粒系、红系、巨核系、淋巴系等有核细胞分类计数,并计算粒红比例。3巩固练习:继续辩认所学骨髓细胞。4分析各系统细胞的组成和比例,填写骨髓分析报告。【目的要求】掌握:1正常骨髓各系统细胞的分类计数方法。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的判读。3骨髓检查报告单的填写。熟悉:骨髓涂片检查的基本原则。细胞化学染色【教学内容】1过氧化酶染色(POX)操作方法、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分析染色结果及其临床意义。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操作方法、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分析染色结果及其临床意义。3糖原染色(PAS)操作方法、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分析染色结果及其临床意义。4AS-DCE染色操作方法、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分析染色结果及其临床意义。5-NBE染色操作方法、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分析染色结果及其临床意义。6铁染色操作方法、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分析染色结果及其临床意义。【目的要求】掌握:1 过氧化酶染色(POX)操作技术、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2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操作技术、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3 糖原染色(PAS)操作技术、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4 AS-DCE染色操作技术、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5 -NBE染色操作技术、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6 铁染色操作技术、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熟悉:1 过氧化酶染色(POX)原理。2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原理。3 糖原染色(PAS)原理。4 AS-DCE染色原理。5 -NBE染色原理。6 铁染色原理。 白血病形态观察(一)【教学内容】1 分析AML-M0、M1、M2、M3型白血病骨髓象的特点,尤其是粒系数量与质量的变化。2 分析M0、M1、M2、M3型白血病血象的特点及组化染色结果。3 填写骨髓分析报告。【目的要求】掌握:M0、M1、M2、M3型白血病骨髓象的特点和诊断要点。熟悉:1 M0、M1、M2、M3型白血病常用组化染色。2 I型原粒细胞和II型原粒细胞的鉴别。白血病形态观察(二)【教学内容】1分析AML-M4、M5、M6、M7型白血病骨髓象的特点。2分析AML-M4、M5、M6、M7型白血病血象的特点及组化染色结果。3填写骨髓分析报告。【目的要求】掌握:M4、M5、M6、M7型白血病骨髓象的特点和诊断要点。熟悉:1 M4、M5、M6、M7型白血病常用组化染色。2 M5a和M5b两亚型白血病细胞形态的主要差别。3 M5型白血病血象特点及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结果分析。白血病形态观察(三)【教学内容】1分析ALL-L1、L2、L3型白血病骨髓象的特点, 尤其是淋巴系统的改变。2分析ALL-L1、L2、L3型白血病血象的特点及组化染色结果。3填写骨髓分析报告。【目的要求】掌握:L1、L2、L3型白血病骨髓象的特点和诊断要点。熟悉:1 L1、L2、L3型白血病常用组化染色。2 L1、L2和L3型白血病细胞形态学上的主要区别3 急淋血象的特点及糖原染色的结果。白血病形态观察(四)【教学内容】1分析CLL、CML型白血病骨髓象的特点。2分析CLL、CML型白血病血象的特点及组化染色结果。3其他白血病(混合细胞性白血病、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性白血病、多毛细胞性白血病、幼稚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骨髓象的特点及组化染色结果。4填写骨髓分析报告。【目的要求】掌握:CLL、CML型白血病骨髓象的特点和诊断要点。熟悉:CML与类白反应的区别。了解:其他白血病骨髓象的特点和诊断要点。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形态观察【教学内容】1分析IDA骨髓象的特点,尤其是红系的改变。2分析IDA血象和铁染色的特点。3分析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的特点,尤其是各系巨幼样细胞的形态特征及病态造血。4分析巨幼细胞性贫血血象的特点。5填写骨髓分析报告。 【目的要求】掌握:1 IDA骨髓象和血象特征。2 IDA铁染色的结果。3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和血象特征。熟悉:1 缺铁性贫血的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 各系巨幼样细胞的形态特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形态观察【教学内容】1分析AA骨髓象的特点。2分析AA髓片外观,骨髓小粒及非造血细胞的特点。3分析AA血涂片的特点。4分析溶血性贫血的骨髓象和血象特点。5填写骨髓分析报告。【目的要求】掌握:1 AA的骨髓象和血象特征。2 溶血性贫血血象中的各种异形红细胞形态特征。熟悉:1 AA骨髓片中非造血细胞的形态特征。2 溶血性贫血的骨髓象特征。溶血性贫血检查(一)【教学内容】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2G6PD活性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目的要求】掌握:1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操作方法和临床意义。2 G6PD活性测定操作方法和临床意义。熟悉:1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原理。2 G6PD活性测定原理。溶血性贫血检查(二)【教学内容】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2尿含铁血黄素试验。3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测。4抗碱血红蛋白测定。5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HbA、HbF和HbA2分析。【目的要求】掌握:1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操作方法和临床意义。2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操作方法和临床意义。3 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测操作方法和临床意义。4 抗碱血红蛋白测定操作方法、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熟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HbA、HbF和HbA2分析的操作方法和结果观察。了解: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参考范围。2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测参考范围。其他恶性白细胞疾病及ITP形态观察【教学内容】1 分析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象的细胞特征和血象特点。2 分析MDS骨髓象的细胞特征和血象特点。3 分析淋巴瘤病理学特征、骨髓象的细胞特征和血象特点。4 分析ITP骨髓象的细胞特征和血象特点。5 填写骨髓分析报告。【目的要求】掌握:1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象的细胞特征和血象特点。2MDS骨髓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