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的体性(十一).docx_第1页
意根的体性(十一).docx_第2页
意根的体性(十一).docx_第3页
意根的体性(十一).docx_第4页
意根的体性(十一).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意根的体性(十一)(一)一个西方心理学家说过,让潜意识记住东西的最佳途径,就是进入一种昏睡的朦胧状态,或者一个类似睡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有意识层面的努力都减少到最低限度。然后,所有想法都能够通过映像,以一种安静的、被动的、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送到潜意识中。这是一种有意识存在,又有定的状态,心识不散乱,不忙碌,意根能够有效的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就能提高对信息的认知程度,从而增长智慧。断我见,降伏烦恼,同样可以用自我催眠这个方法,这是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自我催眠,能直接让意根了别和接受五阴无我性。放松,安静,昏昏欲睡,刚刚醒过来,这些时候都有定,心不散乱;同时还有意识,意识有了别作用,了别的少而弱,思惟不散乱,能观察意根,能向意根传递信息,而且意根的作用比平时突出,比平时大。那么这时影响、说服、熏染意根,改变意根,就是最佳的时机。断我见的观行,在这种状态下,也是最好的,有定,有意识,意识没有肤浅散乱的思惟,不打扰和分散意根的注意力,意根就能集中精力处理意识传递过来的五阴无我的信息,其作用力大,受影响的力度也大,意识就能把五阴非我的思想观念灌输给意根,让意根认可接受。(二)问:在梦中想挥手,以为手能抬起来,结果抬不起来,这个错误认知是意根的还是意识的?快醒过来时,听到闹铃声,结果不是闹铃声,没有任何声音,这是哪个识了别错了?答:在梦中有意识、意根和第八识三个识心,梦境是由于意根的执念而产生出来的,对梦境的了别是意识和意根的功能作用,其中意根只能了别大略信息,意识了别的比较细微。在梦中做主的识还是意根,想挥手也许是意根的想,也许是意识的想,最后决定挥手的肯定是意根。决定抬手之后,知道抬不起来手的先是意识,后是意根。而以为自己能抬手的,就想抬手的识也许是意识,也许是意根,在梦里的情况就不好判断了,因为意识思惟观行弱。在清醒不做梦时很多人都判断不分别不了意识与意根,何况是在梦里。那么在梦里想错判断错误的也许是意识,也许是意根。当意根与意识在一起共同了别法尘时,法尘的细相都由意识了别,然后意根才能知。如果没有意识,只有意根时,意根对六尘的了别是很粗略的,意根很难正确了别六尘细相,往往要张冠李戴。如果在睡着时,没有独头意识,只有意根,该醒过来时,意根就听见了闹铃声,其实并没有闹铃声,这是意根错误的了别。意根不能作正确的了别和判断,意根也不能制造闹铃声音,是意根错觉,祂惦记着应该醒过来了,才发生错觉。如果祂不惦念起床的事情,不一定能听到假闹铃声。意根接触的境界如果和平时一样,祂错误了别就少,了别房间的物品可能不会错,其他不熟悉的就不一样了,出错的时候多一些。意根在睡眠中对六尘境界,不管大小都能了别到,只是祂认为重大的比较紧急的事情,自己了别不了,就需要让六识出来了别。睡觉和醒过来,都是意根想要做的事情,梦境也是因为意根不忘尘境,思念某种法而出现的。意根的法太广泛,太深细,没有一个法的运作能离开意根的。意根想要做的事情确实不少,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祂的愿望祂的希望极多极多。假如意根没有希望,不抱什么希望,什么事情也就都不愿意做,那就相当于灰心丧气,心灰意冷,就要离开世间了。众生都是靠希望活着的,就是意根总是要有希望,否则这个人就是个很颓废的人,也活不久。意根分不清善恶是非真假曲直,这是祂愚痴性的一面,是祂无记性的一面,不知好歹,就是无记性。在一切法的运作上,都有意识、意根和第八识,有时候五识全部或者是一部分参与一起。在五阴的活动中,尽量要把八个识都拆分开,八个识就都能了解了,就有智慧。如果分不开八个识,都混在一起,那就不能出生智慧。比如说,自己正在思考问题,如果能把六七八识的作用分开,三个识的体性就能清楚,运作的细节就能了别,智慧就深。如果说三个识是在一起运作着,各个识的作用都不知道,那就没有智慧,等于没说一样。走路时,确实是八个识共同和合运作,知道这点,并不属于多大的智慧,比世俗人强一点点。可是真正学佛人学唯识者,就应该把走路时各个识的状态和运作情况分清楚,这是相当不容易的,说明自己具有了一些唯识方面的智慧。(三)意根是否有念心所法咱们举例来说明意根是否有念心所法。比如说,晚上意识考虑明天应该四点钟起床,五点钟出门办事。意识在考虑这件事的同时,意根就知道了。如果事情非常重要,意根就一直惦记这件事,甚至晚上都不让色身睡踏实,总要意识醒过来判断一下时间;即使不让意识醒过来,第二天四点之前,意根肯定让意识醒过来,祂惦记这件事,觉得这件事重要,把这件事放在心里第一位。如果意根没有记性和念性,当你打开煤气灶,再去洗菜,回头就忘记关掉煤气灶,煤气永远点着。当与好友约好五点钟打电话联系,十点钟也不会想起这件事。晚上睡觉前暗示自己说明天得四点钟起床,需要赶六点钟的火车,结果意根不记得这件事,一直睡到五点半。甚至每个人晚上睡觉,第二天意根都不记得应该起床了,每个人都无法清醒过来。如果意根没有记性念性,吃饭时去接个电话,接完电话,就忘记了接着吃饭。三点钟有个会议,处理完手头的事情,结果五点钟也没有想起这个会议。如果意根没有记性念性,生活要比这糟糕无数倍,简直无法活下去。意根如果没有记性念性,欠的债务永远不能偿还,与他人的诺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永远无法达成,说过的话,永远不能实现,做过的事情永远只做到一半,最主要的是,睡着了,永远不能醒过来。意根很怪,冬天醒来的晚,夏天醒来的早。意根不仅仅攀缘闹钟,祂主要缘于太阳光,太阳光是第八识变出来的,意根直接缘。如果第二天有重要的事情,意根也惦记着,早上就醒过来的早。这就证明了,意根也有念心所,祂会惦念一些事情的。所以说意根一定有念心所,否则第二天别想起床。意根如果不念,万法休废,五阴什么事也别想做成和完成。(四)意根对五阴的调控和指令需要六识的配合才能完成,单独不成事意根有其特有的防御机制,保护自我的本能性很强,与意识的防御性有区别,意识远远不如意根的防御能力强大,因为意识不能做主,需要意根通过才能实现防御机制。遇到危险极其快速的躲开了,就是意根的自我保护机智。当有人给自己提意见,不假思索的就马上回辩否决,就是意根的防御机制。非常快速,不容意识思惟的反应,就是意根的自我防御机制。危险突然降临,不容分说,马上抱头鼠窜,就是意根干的事。六尘的具体相貌由意识了别,然后快速传递给意根,意根依之就会作出快速的反应,有些时候不用意识的思惟分析推理判断。意识愚痴了别性弱时,就无法正常了别和传递信息给意根,意根就不能作出快速的反应。即使意根能了知一切法,想要五阴配合活动,可是没有六识,意根就不能让五阴活动起来作出任何反应,意根作出了指令,六识如果有故障,那就不能正确而快速的执行意根的指令,就像人昏迷时,被老虎咬住也不能躲开,因为没有身识和意识让身体跑开,以躲避危险。在禅定状态中,意识非常弱,遇到突然事故,意根作出反应,想躲避,可是六识无法配合,只能吓得魂飞魄散,精神出现障碍。由此可知,众生的身口意行是意根指挥,六识造作出来的,六识配合意根刹那有身口意行,如果不能出生六识,无论意根想做什么,都不能做成。(五)意根一动,作意心所和触心所必然出现,五遍行心所法刹那刹那都要伴随意根运行。离开心所法,八个识都不能运行,不可能有什么功能性。意根一动,必然触动大脑神经传导系统,大脑头皮必然有感觉。意根从来没有灭过,意根的五遍行心所法也没有停止过一刹那。时时处处都在作意触受想思,那就说明我们的大脑没有真正休息过,只不过是动的程度如何。如果有人说在某个时候没有潜意识的活动,那说明意识微弱或者是没有智慧,感觉不到意根的存在,或者是意识的观察力非常差,观察不到意根的运作,也就不知道意根所起的作用,所以才说好像没有潜意识,潜意识消失了。在每一个法的运行里,最起码都有第八识和第七识,一个都不能少,也许还有第六识,意根不可能消失不见了,第八识更不可能不存在。在世俗法里只能观察到意识运行,心理学者能观察到潜意识的作用,不知道背后有第八识的操作。而大乘学人只能观察到意识的运作,不能观察到意根的运作,知道背后有第八识的护持作用,却不能证得。七个识在运行当中,心所法的表现,就是七个识的心行,包括善恶和不善不恶的心行,这些心行随着整个事件都作为种子收存在如来藏里。众生受报时因为其事件的结果受报,也因为其心行而受报;有人心好办坏事,有人心恶,却无意当中办了好事,其结果就比较复杂了。(六)所谓的催眠,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意识,其智慧和禅定力不足以调控意根,不能有效而如理的引导意根,那就让催眠师代替他的意识,来引导他意根,调控他的意根,从而消除心理障碍,解决某些困扰和难题。很多人学了一段时间的佛法,理论已经明了了,却还没有断我见,自己就要好好检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意识这个关口还没有通过,定力和慧力还不具足,其分析思惟还不得当,还不如法,证据不充足。如果是这样,那就再找意识定慧不足的原因,是否有烦恼的遮障,是否是戒律守持的不好,是否还不够精进;如果是这样,再找不能严持戒律、没有降伏烦恼的原因,看看是否是自己的福德还不足,导致自己定慧都不足,以至于见道的因缘还不成熟,如果是这样,就赶快勤修福德。意识的原因找出来了,也都解决了以后,还没有断我见,那就再找意根的原因,看看是否是意根固有的习性太重,烦恼遮障重,意识一时熏染不了,不能接受无我这个现实。然后再找总体原因,观察一下自己三十七道品是否满足,还差那些条件没有满足,尽快满足三十七道品,然后才能观行成就,断我见。(七)念佛有口无心的念,心猿意马,是假念佛,不是真念佛。这只是意识觉得应该念佛,而意根还不知道念佛有什么好处,心还不在念佛上,意识念佛时,意根就同时缘念其他的法,以至于意识虽然口在念佛,心是散乱的,不能专一。真念佛是从心往外的发自内心的念佛,是不念而念的念,是心心念念无间断的念佛,乃至于睡觉也能念佛。即使意识并不想念佛,可是也没有办法,意根调控意识心中自动的生起佛号和佛念。因为意根想念佛,在念佛这一法上必有意识出生,也必然要缘于念佛这一法。而意根如果不缘其他法,在其他法上必不出生意识,那么在念佛时,意识就会专一其心,旁无他念。意根所重视的事情,必想办法达成,六识没有不随其后,受其指挥的,主仆关系就是这样。意识绝对做不到睡觉也能念佛,绝对做不到心心念念无间断。只有意识念佛,意根不念,就是假念佛,好像是念给他人听的,实际上心思不一定在念佛上,杂念丛丛,意根牵着意识四处游荡,居无定止。真念佛,不管干什么,心念都在念佛上,意根注重念佛,心念必围绕着念佛这件事。修布施行,也分真修和假修两种情况。有口无心,用言语欺骗他人和自己的,就是意识的假布施,意根没有受到熏染,不知道布施的功德利益,并不想布施。真布施,不一定表现在言语上,却能以实际行动做出来。因为意根想做的事,没有话说,只有行动,必实打实的做事,做出来时也未必要宣扬出去。既然做一切事都有真有假,想要求真时,意识就要经常耐心给意根讲道理,说服劝导意根,熏染意根,让意根念佛,让意根布施,让意根修行。意根受熏了以后,祂一动,五阴全军即动,这就叫作动真格的,是真念真布施真修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假修行。意识要劝导意根,就要不断向意根灌输必要的理论知识,提供有说服力的资料数据,最好有具体的实例最为佐助,图文并茂是最好的,越真实越形象越具体,意根越容易理解和接受。只要能让意根理解和赞同,意识就达到目的,事情就成功。主人动起来,就能办事,领导毕竟是领导,参谋毕竟是参谋,有决策权者,才是老大。意识念佛者,假修行,意根主导念佛,早晚必见弥陀,融入弥陀性海,这才有行动力,才有感召力。有实际行动才能感应到诸佛菩萨,从而能面见彼佛诸大菩萨,往生极乐世界净土,花开见佛悟无生,住唯心净土。意识心念佛,非真心念,不能与佛心心相映,不能感应到佛,不能见佛,不能让花开,不能悟无生。既然意根能心心念念的念佛,睡觉也能念佛,做梦也能念佛,那么意根有没有记性?有没有忆性?意根如果没有记性,一会儿就不念佛了,忘了念佛,想不起来念佛,意识也念不了佛;睡觉就更不能念佛,因为意识已经灭了,哪里能想着念佛,哪里能执著念佛。意根受到强有力的熏染以后,念佛已经成了习惯,意识想让意根不念佛,都做不到,佛念丢也丢不了,甩也甩不掉,与意根紧紧贴在一起,不可分开。意根如果没有记性,做过的事情不再惦记,就不会让意识再回忆出来,意识就不能回想。意根不指挥不命令的事,意识都不能出生,何况还能越过意根主动去回忆意根忘了的事情。这事如果出现,就是天方夜谭。人的大脑,有无穷的智慧潜力可以开发出来,如果盲从权威,自己不用心思考,大脑慢慢就会萎缩,功能衰退,变得没有主见,没有智慧,后世也都是如此无智慧。(八)问:为什么有时遇到一些事有抑制不住的兴奋、高兴,有时心情郁闷,明明知道不应该这样,想控制就是控制不住。那是谁在高兴或郁闷?是意根吗?答:能分析自己心境的是意识心,因为意识心了别慧强,有反观力,不仅能反观自己,也能观察五识心,能观察意根的思想情绪,有智慧时,同样能观察第八识。因为意识能对境进行思惟、分析、推理,能知道善恶境,知道事情对己是利还是弊,应该如何应对人和事,如何表现自己才好,因此意识比较有理智,善于周旋和应对,善于营谋,工于心计。而意根不能对境加以分析和推理,不善于思惟和谋略,往往表现为本能、本性和本色,像孩童一样天真和幼稚,靠无始劫以来的惯性作用和直觉力而运行。意识与意根二者总是要互相调控,互相影响。如果意识和意根都善或者是都恶,二者一拍即合;如果是一个善一个恶,那就要互相较量,说不定谁占上风,说不定谁控制了谁。如果意识的理智强,总是想要控制意根,不让意根太直率、太单纯、太表露自我情绪,总想让意根隐藏一下自己的本性和本能。所以当意根太高兴和兴奋时,意识就要警觉和控制一下;当意根太气愤和愤怒时,就要压制一下,劝祂不要动怒;当意根表现得太悲伤、情绪太压抑时,意识就要开导调节一下;当意根太嚣张和跋扈时,意识就要控制一下,告诉祂不要发威。总之,当意根与意识的思想态度和情绪表现与意识不一致时,意识就要牵制一下。最后结果怎么样,要看意根的习气和惯性力量的大小了。如果意根认为某人某事太好了,就要兴高采烈、欢蹦乱跳、手舞足蹈,那意识就控制不了,就叫作控制不住自己。如果意根觉得某人某事太可恶了,就会怒目而视、杏眼圆睁、怒发冲冠、气急败坏,最后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拔刀相向,那意识就没有办法了,只好由着意根。如果意根觉得某人某事太可悲了,就会心情抑郁、深感郁闷、忧愁苦恼、悲痛欲绝、黯然神伤、伤心落泪,意识就要不断的劝导,可是意根还是解不开心结。当意根觉得某人某事可怕,就要表现得胆小如鼠、战战兢兢、心惊胆战、面色铁青,意识就要鼓起意根的勇气,劝祂莫怕莫怕、没事没事,可是意根还是要怕,没办法。意根如果是舍受,不觉苦和乐,可是为什么有时是从心往外的由衷的高兴,有时恨得咬牙切齿、恨之入骨,意识想控制也控制不住呢?意根为什么有抑制不住的情绪表现?意识比较有理智,没有情绪时,反而是意根有情绪,发泄情绪?意根到底是不是舍受?如莫名其妙的忧郁、惆怅、不高兴、烦闷、苦恼、担心、生气,莫名其妙的高兴、兴奋、激动,所有莫名其妙的情绪化表现,都是意根主导出来的,都是意根的“杰作”,意识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是意识感到莫名其妙,所以意识就不得不反思:究竟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境?这些心境都是意根控制表现出来的,如果意根没有受觉,绝对不可能表现出如此的心境,而且还没有意识冷静和平静,还要意识不断的控制和劝导安慰。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意根有受,先于意识,能指挥六识的情绪化反应,能作主造作出身口意行,以释放自己的情绪,发泄自己的情绪,然后心境才能平静下来,不再用意识规劝,意识也就无可奈何,只能由着意根。如果意根没有受,或者是舍受,与如来藏一样,那就会像如来藏一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凡事都随和,凡事都无所谓,那么意根也就是非常清静的一个心体了。现见意根正好与此相反,非常不清净,于己有利则争,于己无利则排斥,善恶之心炽盛,贪嗔之情甚重,很难降伏,以至于严重阻碍学佛人道业的增进。修到意根如如来藏一样清静时,我执法执断尽,心空无物,对一切法都无所谓,事不关己的样子,这时就已经成佛了。(九)意根的力量在没有禅定时,主要表现为意识心肤浅的作用,没有力量。有定时,意识把自己的想法、打算、计划交给意根,意根少攀缘少分散注意力,就能深细思量,充分理解意识的想法和打算,从而就能作出主导和决策,让六识实行,因此说意根有主导作用,有决策力,有发动力,是生力军,一切法依靠意根去达成;意根起用,就有行动力,依靠意根的力量,能实现一切法,因为意根背靠如来藏,前依六识,既有资源,又有工具,就能成事。常言道:沉默就是力量;沉默是金,语言是银。非常有道理,我们平时可以观察一下,是闲言碎语多的人有力量,还是沉默多的人有力量。为什么是如此?语言与意识相应,沉默时,意识不能干扰意根,意根能发挥其思量功能作用,就能有效的作抉择,因此就有智慧,有力量。沉默的价值不可低估。在某些霸道的人面前,语言没有用,有人只要默默的看着他,盯着他,不用言语,对方摸不清思想脉络,心里就虚,从而退缩,不再霸道。这里有什么诀窍?有些心理战术,都应用到了意根的力量,降伏对方。并不完全是语言犀利、能说善道的人能折服人,很多时候,人的面部表情,心理的气势,足以压倒对方,让对方从心往外的屈服。一个严厉的表情,冷峻的面容,威严的气势,严肃的神情,足以让对方没有了底气,因为这是暗意识的力量,没法了解其底细。(十)问:打坐快速背诵楞严咒时,不需要思维下一句是什么,就直接背出来,这个时候就是意根的作用吧?答:背诵是意识的功能作用,思惟也是意识的功能作用。如果楞严咒背得很熟,快背时,因为很熟了,意识随便打妄想,也能背出来,为什么?因为这一直是与意识相应,意识的作用突出,起主导作用。慢背楞严咒时,需要注意力非常集中,才能背得出来,这就能修出禅定,与定相应;如果稍微一走神儿,咒语就忘了,想不起来了,为什么是这样?快速背诵时,意识口行很快就划过去了,不用心就可以做到。不用心就指的不用意根,其实是意根的起用少,定力浅。而慢背诵时,意识的作用力弱,意根的作用力强,意根不会背诵。稍微一不注意,意识散乱时,就想不起来了,意识不散乱,就能背出来,那么慢背与定相应,能让意识集中注意力,不散乱。如果再慢,就入定,一个字也背不出来,意识不能动转,就入定了。这是修定的一个方法。(十一)问:六识既然在六根门头大方光明,为何却沦落为“六贼”了呢?答:当眼识见色时,意根认为这就是我的功能作用,实际不是,这叫认贼作子;当耳识闻声时,意根认为这就是我的功能作用,实际不是,叫作认贼作子;当鼻识嗅香时,意根认为这就是我的功能作用,实际不是,叫作认贼作子;当舌识尝味时,意根认为这就是我的功能作用,实际不是,叫作认贼作子;当身识觉触时,意根认为这就是我的功能作用,实际不是,叫作认贼作子;当意识思惟观察时,意根就认为这就是我的功能作用,实际不是,叫作认贼作子。那么实际都是谁的功能作用呢?诸位参禅,以后就能知道了。因为意根认贼作子,自家宝贝就全然不识不顾,宝贝有也等于没有一样,长劫处于贫穷下贱之境地,流离失所,生死无期。(十二)念佛法门靠信、愿、行三资粮,成就净土行。所谓信就是意根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信和认可,而不只是意识表面承认有净土、有阿弥陀佛的摄受,做不到这一点,念佛就不得力,不是真念佛,不能往生。愿,就是要让意根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只有意识的愿望不行,因为意识不能做主,不能决定往生,意根是做主识,祂想去极乐世界,如来藏就能满意根的愿。意识的愿,与如来藏相隔还远,如来藏主要是了别意根的思心所,配合意根的思心所,完成意根的意愿。行,采取身口意的行动,这更是意根的权力所在。行住坐卧都要念佛,时时都求往生,只有意根才能这样做主导。意根是做主识,能指挥和控制六识的身口意行,意根想要往生极乐,必然要采取具体行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不付诸行动,而意识仅仅是想想罢了,没有行动力。因此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努力说服意根,让意根同意认可,事情才能做成功,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般性的信佛念佛,不可能往生,只有让意根发起信、愿、行,才能有成果,但这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意根固有的贪嗔痴积习很难撼动。如果不把佛法的究竟理让意根明了,只是单纯的念佛号,意根不能有信、愿、行,那就不可能往生。修净土人都不懂这个道理,念佛喊破喉咙也枉然。如何让意根信有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信阿弥陀佛因地大愿?常常熏习这方面的正确理论,常常作如理思惟,慢慢意根就信了。意根信了以后,念佛才有动力,才能保证往生。多熏习菩萨六度,发起菩萨心,一定要发愿行菩萨道,自利利他,这才有资格见佛,得佛力坚持。比如我们通过学理论,懂得了某个科学理论,或者是一项技能,要想把理论变成实际,把技能变成成果,必须要实际操作。懂得理论是意识心的事,实际操作,靠意根指挥,意根不动,懂得再多理论也没有用,没有实用价值,没有收益。学佛法也是如此,意识懂得的理论再多,意根不懂,意根就不会有行动力,理论永远是理论,不会变成现实。实际着手操作的永远是意根,意识不能做主,没有行动力,身口意行不由意识说了算,要由意根做主指挥。(十三)问题:如果意根不能感觉到苦受和乐受,是否还能生起贪爱心?是否还能趣向某种法和躲避某种法?比如在打坐入定时,状态比较好,身心都很舒适,很享受,可是两个小时过去了,意识觉得应该做事去,不应该再盘腿耗费时间了。可是心里却不愿意起坐,懒懒的不动,坐了一会,意识又觉得现在必须起坐,不然就耽误事了,于是这才不情愿的起坐。如果意根不贪着盘腿静坐时的感受,到应该下坐时,祂为什么不决定起来?如果意根不喜欢静坐,早就坐不住了,就像心长草一样,一分钟也不愿意坐着。还有凝神遐思的时候,心里贪着某种意境,而不愿意出来,意识明明知道这是在浪费时间,可意根就是喜欢这样,不愿意离开那种心境和意境。如果意根没有苦受,为什么遇见某些人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舒服,今世又没有什么过结,没有什么怨仇。如果意根不能感觉到苦受,为什么有人能痛苦得自杀?而且是意识不情愿的自杀?当身体遇见火,或者被针扎、被水烫时,为什么意根指挥身体马上躲避、弹跳起来,过后六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才感觉疼痛?意识经常理智的暗示意根,应该起床了,应该办事去了,应该工作了,应该学习了,应该修行了,可是自己还在那里躺着不动,坐着不动,懒懒散散,冥思遐想不断,享受着某种韵味。意识暗示意根不要再看了,可意根还是指挥眼识不错眼珠的盯着某人某物不动。如果意根没有乐受,祂为什么那么贪爱五欲六尘境界,对色、声、香、味、触、法那么痴迷?如果意根没有苦乐受,为什么祂那么好逸恶劳?意根为什么贪好境界,躲避恶劣的境界?为什么不同样都贪着?(十四) 问:学习,实际上就是不断确认的过程吧?比如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掌握,意根确认到了,就算掌握成自己的了吗?答:学习,无论是学习世俗法还是学习佛法,都是通过意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思惟,熏染意根,最后让意根了解和掌握,当意根认可意识所理解和思惟的内容时,意根就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就不必再学习了。这也就是意根对所学内容的确认,意根的确认也分确认的程度。因为确认程度的不同,解决疑惑的程度就不同,获得的智慧就不同。意根确认的程度越大,证得的程度就越大。所以每个人证果和明心时获得的智慧不同,果位就不同。为什么很多时候,意识都已经理解了,意根还没有掌握,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呢?因为意根对六尘境界的了别慧没有意识强,没有分析推理的能力,意根的理解力就差,因此意根就相信比较直观的事实,意根相信现量观察,容易理解图片之类的直观而现实的内容,容易相信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那么为了让意根确认,意识就要不断的搜集证据,让意根自己思量和判断。证据越现量越充足,意根越容易接受和认可,意识的语言文字的思惟不是那么容易说服意根的,那么就得想办法尽量提供给意根现量境,意根才容易认可和确认。在科学上,意识的思惟和理论,是要不断的通过大量的实验,才能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实验者的意根完全确认,才肯把实验结果和结论发布出去,才肯公之于众。在佛法的修学上,也要像科学这样的严谨和踏实,一切法都要尽量去求得实证,其结论才能令人信服,自己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益。(十五) 酒后吐真言,是什么意思?这是不经由意识思考分析,不由意识调控,意根直接控制说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管该不该说,不管后果,也不知道该不该说,不知道有什么后果。因为意根不知道后果,不考虑后果,不懂善恶和是非,才能直言而说,有什么就表露什么。意识知道善恶和是非,顾及面子,考虑后果,就要巧言掩饰,遮掩自己,不说实话,有时就控制意根,强迫意根作出撒谎和欺骗的决定,意根就受熏染和蛊惑,作出了错误的违心的决定。当酒精麻醉了神经以后,意识的了别迟钝,思惟不灵敏,就不能作出应有的分析和判断,不能正常的调控指导意根,意根就能直接根据自己的习气惯性作抉择,表现出秉直性和率性,表现为比较质朴、憨直和纯真以及严重的烦恼性,不不考虑面子和得失,对人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意根因为思惟力不强,因而心直,总是表现为习气惯性本色本性,有的人意根表现为实实在在的性情,朴实无华,性情耿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张不虚伪,不会装腔作势,不会弄虚作假,直直爽爽,坦坦荡荡,对人坦诚,直言相告。不像意识心,不懂装懂,懂装不懂,颠倒黑白。但是大多数人的意根烦恼性障很重,不受约束,贪嗔痴很重,做事很冲动,当意识理智性不强时,意根更是显露出烦恼习气,所以酒后失态的人很多。看一个人的本质,要看他的意根,观察他的意根,就要排除意识心的伪装和粉饰,在意识活动力弱的时候,在重大事情上,在切身利益上,观察这个人的表现,才比较准确。因为这时意识不太能控制和主导意根,意根就能按照自己的本心本性来表现自己,这时候才是一个人的原形,而这个原形,多数人都是不太好的,烦恼比较重的。(16) 意根就是世俗法所说的潜意识,生理学和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特征,一般来说,还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参考学习,不要完全拒绝这些思想观点,他们有实证的部分。意根心所法这里争议很大,过去的唯识宗派里,各个菩萨之间的争议也很多,一般人智慧不足,辨别不了谁对谁错,应该尽量如实观行法义,尽量不依人、不依名声和权威、权势,这是学佛人比较明智的选择。如果我们出来评判说谁对谁错,那么就请说出个一二三四五来,说出一二三也行,否则就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自己还没有搞明白,没有实证,下结论就是完全盲从。所有人的盲从都是盲从于名声比较大比较有权威之人,而不是依据真实的法义;一旦盲从错了,就有因果,不管盲从于哪个权威者,因果是最公正的裁判者。往往是高喊依法不依人的人,依起人来,是最严重的,还堂而皇之,很有理由似的,那就是名声和权威的崇拜。因为名声和权威的崇拜,佛法几千年都不能再深入发展,永远停滞在过去的那个水准,其实还不如过去有实证,还以为所随学的那些法都很究竟了。最极究竟的法义,是佛亲口所说,真正言论最有权威性的只有佛一人,其他人都是相对的权威,所说法义不是百分之百都正确无误,只有佛所说法百分之百都正确。如果佛没有授记说某菩萨一切言论百分之百都对,可以百分之百依止,那我们就不能百分之百依止。即使是佛说过的言论,我们也要尽量用智慧辨别,到底是佛亲自所说原话,还是传说的,是谁传说的,有没有误,我们都要作以考量。实在考量不了,就不加以评论。即使是佛亲口所说的原话,我们也要尽量加以实证,而不要满足于背诵,只有实证之后,真正的智慧才能发起,而不是一个学语者。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多法要靠自己亲自去观行证实,才能确认。而观行是需要禅定的,禅定是证得佛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没有禅定,没有观行,没有实证,所说仅仅是没有检验过的理论罢了,如何能判断正误?说得一万,不如行得一步,一切法以实证为准,当想求证理论的正确与否的时候,最好就是去观行实证,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比如先有眼识先有意识的问题,非常容易实证,只要定下心来,对着面前物,立即就能观行出来,这是现量观察,比理论可靠得多。即使是佛说,我们也要尽量去观行实证,看看到底是不是佛说的那样。如果自己没有观行能力,那就没有话说。还有意根与意识区别的问题,找到意根,修出定力,在自己和他人一切的身口意行上,不断的观察再观察,只要心细,到一定时候,肯定能把意识和意根的作用区分出来,别人说的是别人说的,自己一定要实证。世俗人没有学过唯识,就能证得潜意识的深细功能作用,我们学唯识的人,有理论指导,不能次于他们。总之,实证最重要,实证是根本,实证才有发言权,实证才能成佛。(十七)善法十一: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意根是否与此善十一心所法相应?如果意根不与信这个心所法相应,意根不信,祂是否能作主让意识心有信?是否能成办一些事情?比如,意根不信有极乐世界,不信有阿弥陀佛在摄受众生往生,那么众生能否精进修行净土法门,能否对净土有信愿行,众生能否在定中和睡梦出现极乐世界的影像,出现阿弥陀佛的影像,睡梦中是否还能念佛?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凡夫众生的意根一定与信这个善心所法相应。净土宗的深信愿行,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指意根的信,如果意根不信有极乐世界,不信有阿弥陀佛的引接和摄受,此人根本去不成极乐世界。如果一个人只是意识信佛,意根不学佛,那就想想此人是否能真正修行?是否能精进修行?是否能真正护持三宝?都不可能了。任何一个学佛团体里都有只是意识单独信佛的,还没有熏染到意根的,这些人所谓的信佛学佛,能信到什么程度?能学出什么样来?这样的人信佛仅仅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而已,并没有发心真正想学佛修行的,意根不信不相应的缘故。反而意根也同时信佛学佛的人,此人才是真正学佛人,才会精进修持,严守戒律,勤修定慧,勤修三十七道品,勤修菩萨六度,这样三十七道品才能满足,才能证道。现在是意识假信佛的人远远比意根真信佛的人多,所以佛教的发展前途才堪忧。 地前菩萨的意根没有信这个善心所法了?地前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的意根对三宝不信,对极乐世界不信,是吗?凡夫众生的意根也是对三宝不信,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都不信,是吗?地前菩萨都是意识的信,都是假修行,不是真信,真学佛,是吗?地前菩萨,尤其是凡夫众生的意根不信三宝,不信有佛,都是意识表面的信,骨子里内心深处,都是不信佛,不信三宝的,是吗?心花 温柔绽放 十信位的菩萨,最初都是只有意识心信佛,意根并不信真有佛,到最后达到真信,意根确实相信有三宝,自己将来也能成佛,五蕴身中有成佛的真体如来藏,信位才满足,进入住位修行,超越信位,真正住于佛法中,修行菩萨六度,然后才能明心见性。这其中意根没有信,怎么能够进入住位,并且明心见性?一个人说话,我们要相信的话,也有真信和假信的区别。有时虽然表面相信了这个人所说,可是内心还是有疑虑,不是完全相信的,那就是意识相信,而意根还不相信,所以还有疑虑,不是完全相信。意根不信佛,不信三宝,不信有真如佛性,这个人不可能死心塌地的精进的修学佛法,真正的供养三宝,不可能真正的修行菩萨六度,那就不可能明心见性,成为真正的大乘菩萨。按照逻辑,一步步的推理,严密的思惟,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经论来。何必一定要依人,百分之百的信受?意根如果不与无贪这个心所法相应,意根永远贪下去,众生修行就不能降伏贪爱烦恼,三果人就不能断除贪欲,不得离欲,众生修到初禪以上的禅定,也仍然不得生到色界和无色界天。可是现实中确实有众生能够降伏贪爱和离欲,因此意根能够与不贪这个善心所法相应。否则,修行不能断除贪欲,修行就没有用,不能出离生死轮回。因此意根一定与无贪这个善心所法相应,修行人最后才能降伏和灭除贪爱,心得清净,心得解脱。意根如果不与无嗔这个善心所法相应,那么意根就永远有嗔心,不能降伏和断除,证得初果以后,就不能降伏嗔心、淡薄嗔心,就不能成为二果人,修出初禪定以后,也不能断除嗔恚烦恼,不能成为三果人和四果人,众生修行就不能心得解脱,也不能得慧解脱,世上就没有解脱的圣贤。这样的话,与大小乘的修行相违背,因此意根一定与无嗔这个善心所法相应。同理,意根也一定与无痴这个善心所法相应,否则意根永远有愚痴烦恼,没有降伏愚痴和断除愚痴,无明永远不能解除,众生无论怎样修行,也是永远处于无明的暗宅中,不得解脱,不得出离六道,不得成佛。意根如果没有不放逸这个善心所法,那么意根就是放逸的;如果意根永远是放逸的,众生学佛修行就不能精进,祂就作主贪嗔痴、吃喝玩乐、追逐世间法,那想想意识是否能单独精进学佛修行?肯定不能,也不能让意识真正精进的修行,意根想吃喝玩乐想享受世间法,一定要牵制六识实际实行,意根想上东,意识不可能去西边。这样的话,六识一定是懈怠的,不可能有禅定,不可能专注学佛修行,三十七道品也就不能满足,修行多久也不能证果和明心开悟,修行永远不能成就。意根如果没有行舍这个善心所法,那么对于自己的仇人冤家一定不会放过,一定要去报复。因为实际是否去报复人是由意根做主的,意根做主决定报复人以后,六识才会具体执行。即使意识想放弃仇怨,不想报复自己的仇人冤家,但是也没办法,一定要服从意根的指挥。综上所述。意根一定与十一善心所法相应,只是有每个众生相应的程度,和修行到什么时候相应的问题。(十八)意根是现起三界世间一切法的动力首先意根促使如来藏产生了宇宙器世间,宇宙器世间的出现是干什么用的?是为了五阴的出生和生存用的,是业种使然。当业缘成熟时,就促使如来藏输出四大种子,形成四大,所有如来藏用这四大共同变造宇宙器世间,造好之后,每个有缘众生的意根就促使如来藏在这个世间中出生自己的五阴身。目的性在于意根,如果意根没有目的,三界世间的业就消失,众生就会像阿罗汉一样入无余涅槃。十二因缘法也是讲这个原理,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首先因为意根的无明,就要不断的促使六识产生身口意行,众生的行藴就不断;由于行藴不断,识藴就不断;识藴不断,业种就不断,意根的执取就不断,那么意根必然要促使如来藏出生下一世的名色,众生的五阴身就会出生,世间轮回就不断绝。这一切的起因,就是因为意根的无明,因为意根对三界世间法的执取性,主导了宇宙器世间的生住异灭,主导了众生的生死轮回。意根的无明不断,业种就不断,业种因缘成熟,众生才出生。没有宇宙器世间,就没有众生的生存环境,众生出生的因缘就不成熟。这个出生的缘也是意根促成的,意根是现起三界世间一切法的动力。(十九)直觉与参禅的关系问:参禅是一种没有语言文字相的“寻伺”状态。前阵子我在工作中调试计算机程序,出现问题时,我总是首先有一种类似直觉的东西,告诉我问题大概在哪里,大概是什么问题,用语言文字表达不出来,但是心里又隐隐明白。这个状态和参禅是不是有些类似呢?小时候做数学题也是这样,当然是有难度的数学题,最先读题后,或者读题过程中,先产生一种直觉,然后在这种直觉引导下,不觉就把题目解答出来了。参禅和直觉有什么异同?答:直觉就是意根的功能作用,是意根的觉性,是意根的感知,语言又说不清,因为意根不与语言相应。心里所有的问题就是法尘,法尘出现的时候,如来藏变现出来的时候,意根先触先知,然后有觉知,有的法尘意根能明白个大致情况,只是不细致不具体,然后意根能指引意识再触法尘,仔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有些时候意识是要按照意根觉知的方向入手思惟分析,最后才把问题搞清楚。往往是当意识顺着意根的直觉方向去思惟时,解决问题就很快,又比较准确,意根的直觉作用是很大的,也比较准。很多人都是相信自己的直觉。而参禅和参究,是意识和意根共同配合,把一个问题搞清楚。意识需要意根的直觉作用配合,意根需要意识的逻辑思惟分析数据,意根用这些数据,再加以感知和验证,就把问题敲定了。把那种直觉感知,一直带着,就是禅定,也是参究,深入到意根了。多数人都有此经验,就是不懂,也不会利用。深入参究时没有动用意识思惟分析,而是意根在暗暗的深深的思量着,祂又不能表达,不与文字语言相应。意识再轻微的配合,以意根为主,就是参究的状态;以意识为主是思惟分析的状态,比参究的状态层次要浅一些,这是参禅的前行方便,后续才能出现参究的状态。(二十)问:根尘识三者和合触,根是意根,尘是胜义根上的尘是吗?答:根尘识,三者相触,根是六根,尘是六尘,识是六识,六尘是胜义根里的六尘,内六根触内六尘,第八识生内六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