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29 前前 言言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张双楼煤矿位于徐州市沛县安国乡 企业性质为地方国有 煤矿 张双楼煤矿于 1979 年 1 月开始建设 1986 年 12 月建成投产 设计生产能力 120 万 t a 原属于大屯煤电公司 1990 年 1 月移交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 原徐州矿 务局 管理 2009 年 5 月 改扩建工作完成 实际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 225 万 t a 现生产能力约为 225 万 t a 矿井采用立井多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 采用对角抽出式 通风方式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张双楼煤矿为延续 安全生产许可证 根据 安全生产 法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 以及其他相关法 律法规的规定 委托山东公信安全评价有限公司承担其安全现状评价工作 为保证评价工作质量 山东公信安全评价有限公司组建了评价项目组 项目组按 照 安全评价通则 AQ8001 2007 煤矿安全评价导则 等有关法律 法规和规定 要求 遵循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的方针 于 2013 年 8 月 29 30 日到现 场进行调查 搜集资料 并结合现场实际 分析该矿各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 安全管 理等存在的危险 有害因素 查找存在的问题 对各系统和安全管理进行安全现状评 价 提出措施和建议 并对现场评价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复查 编制了 徐州矿务集 团有限公司张双楼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 得到了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张双楼煤矿领导与员工的配合 支持 在此致谢 山东公信安全评价有限公司 2013 年 10 月 1 229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概概 述述 1 第一节 安全现状评价对象及范围 1 第二节 安全现状评价依据 1 第三节 煤矿概况 3 第四节 煤矿生产概况 21 第二章第二章 危险 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危险 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28 第一节 危险 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和过程 28 第二节 主要危险 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及存在场所 28 第三节 主要危险 有害因素及存在场所 55 第四节 事故隐患及其存在场所 56 第三章第三章 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方法选择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方法选择 57 第一节 评价单元的划分和评价方法的选择 57 第二节 评价方法简介 58 第四章第四章 安全管理评价安全管理评价 60 第一节 安全管理模式 制度的建立及其执行情况分析 60 第二节 安全管理体系适应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61 第五章第五章 生产系统与辅助系统评价生产系统与辅助系统评价 68 第一节 开拓开采系统评价 68 第二节 通风系统评价 87 第三节 瓦斯 煤尘爆炸防治系统评价 99 第四节 防灭火系统评价 109 第五节 防治水系统评价 112 第六节 安全监控系统评价 121 第七节 爆炸材料储存 运输系统评价 128 第八节 提升 运输系统评价 131 第九节 电气系统评价 147 第十节 压气及其输送系统评价 162 第十一节 通讯 人员定位系统评价 164 2 229 第十二节 地面生产系统评价 167 第十三节 应急救援系统评价 169 第十四节 卫生 保健与健康监护系统评价 170 第十五节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 六大系统 评价 173 第十六节 矿井综合安全保障能力评价结果 176 第六章第六章 定性 定量评价定性 定量评价 178 第一节 瓦斯重大主要危险 有害因素危险度评价 178 第二节 煤尘危害重大危险 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 180 第三节 火灾主要危险 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 185 第四节 水害重大危险 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 190 第五节 顶板重大危险 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 192 第六节 煤矿重大危险 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结果 195 第七章第七章 煤矿事故统计分析煤矿事故统计分析 197 第一节 同类矿山生产事故统计分析 197 第二节 张双楼煤矿三年来生产事故统计分析 198 第三节 生产事故的致因因素 影响因素 199 第八章第八章 安全措施及建议安全措施及建议 202 第一节 安全管理措施及建议 202 第二节 安全技术措施及建议 202 第九章第九章 安全现状评价结论安全现状评价结论 214 附附 录录 220 附附 件件 220 1 229 第一章第一章 概概 述述 第一节第一节 安全现状评价对象及范围安全现状评价对象及范围 一 安全现状评价对象一 安全现状评价对象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张双楼煤矿 以下或简称张双楼煤矿 二 安全现状评价范围二 安全现状评价范围 对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张双楼煤矿采矿许可证范围内的现开采煤层生产系统和 辅助系统 生产工艺 安全工程 设备 设施 安全管理 矿山救护 职业健康等方 面进行全面 综合的安全评价 三 安全现状评价目的安全现状评价目的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张双楼煤矿于 2013 年 6 月 26 日延续了 安全生产许可证 有效期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 本次安全现状评价的目的是为该矿延续 安全生产 许可证 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节第二节 安全现状评价依据安全现状评价依据 一 评价依据一 评价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02 年 11 月 1 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008 年 1 月 1 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1993 年 5 月 1 日 4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2000 年 12 月 1 日 5 安全评价通则 AQ8001 2007 6 煤矿安全评价导则 煤安监技装字 2003 114 号 7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国务院令第 397 号 8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 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 安全监察局令第 8 号 9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 2010 23 号 10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17 号 11 工伤保险条例 2011 年 1 月 1 日 2 229 12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 30 号 13 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安监管协调字 2004 56 号 14 关于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协调字 2005 125 号 15 禁止井工煤矿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 第一批 安监总规划 2006 146 号 16 禁止井工煤矿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 第二批 安监总煤装 2008 49 号 17 关于发布禁止井工煤矿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 第三批 的通知 安监总 煤装 2011 17 号 18 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职业健康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煤调 2009 142 号 19 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 煤安监调查 2008 13 号 20 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安监总煤装 2011 15 号 21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 六大系统 建设完善基本规范 试行 安监总煤装 2011 33 号 22 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安监总煤装 2012 15 号 23 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33 号 24 关于印发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 试行 的通知 安监总煤调 2010 121 号 25 煤矿安全规程 2011 版 26 矿山救护规程 AQ1008 2007 27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AQ1020 2006 28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AQ6210 2007 29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规范 AQ1048 2007 30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AQ6201 2006 3 229 31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 AQ1029 2007 32 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 AQ1028 2006 33 煤矿防治水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28 号 34 矿井压风自救装置技术条件 MT390 1995 35 关于印发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企 2012 16 号 36 关于印发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安监总煤装 2011 162 号 37 关于加强煤矿井下安全避险 六大系统 监管监察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煤装 2013 78 号 38 关于印发煤矿在用安全设备检测检验目录 第一批 的通知 安监总规划 2012 99 号 39 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通知 安监总煤装 2013 10 号 40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 1986 41 关于印发 江苏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暂行规定 的通知 苏煤安 2003 105 号 42 关于印发 江苏煤矿建立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 六大系统 工作方案 的通 知 43 关于印发的通知 苏煤安 2012 19 号 44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二 基础资料文件二 基础资料文件 1 张双楼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2 张双楼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3 张双楼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4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及演练总结报告 5 采矿证 6 张双楼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操作规程汇编 7 张双楼煤矿安全现状评价委托书 评价合同书 8 其他相关文件 4 229 第三节第三节 煤矿概况煤矿概况 一一 煤煤矿矿基基本本情情况况 企业名称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张双楼煤矿 企业地址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安国乡 企业性质 地方国有企业 采矿许可证 C1000002011061140113394 有效期至 2030 年 12 月 05 日 煤炭生产许可证 203203220011 有效期至 2030 年 12 月 5 日 安全生产许可证 苏 MK 安许证字 2013 0007 号 有效期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 营业执照 注册号 320000000058471 成立日期 1990 年 11 月 15 日 矿长资格证 MK320300073 有效期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 矿长安全资格证 07032030104460 有效期至 2016 年 4 月 8 日 企业生产经营合法性 张双楼煤矿依法取得有效证件 证照齐全 生产经营合法 二 自然地理二 自然地理 一 交通位置 一 交通位置 张双楼煤矿位于徐州市西北 距徐州市约 79km 在江苏沛县安国镇境内 地理 座标 东经 116 45 18 116 52 27 北纬 34 46 56 34 49 05 井田内有矿井到大屯 镇公路 并与徐州 沛县公路相接 北上山东 南下徐州甚为便利 另有矿井铁路专 用线 通过徐沛铁路与陇海线 符夹线相连 矿井东有京杭大运河 南有丰沛运河 交通方便 交通位置见图 1 3 1 所示 5 229 图 1 3 1 煤矿交通位置图 二 地形地貌 二 地形地貌 该井田地表属黄泛冲积平原 地面较为平坦 地面标高 37 39m 地势呈西高 东低 坡度三千分之一到五千分之一 略高于微山湖 三 水系 三 水系 区内地表水系较为发育 东缘微山湖 大沙河从北向南横穿井田西部 东有徐沛 河 区外南有丰沛河经京杭大运河注入微山湖 微山湖历史最高洪水位 37 46m 四 气候 四 气候 该区属南温带黄淮区 气候具有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过渡性质 但接近北方气 候的特点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炎热多雨 春季常有干旱及寒潮 霜冻等自然灾害 总体来说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属季风性大陆气候 据沛县气象站资料 年平均降水量 811 7mm 最大年降水量 1178 9mm 1977 年 最小降水量 550mm 1968 年 最大日降水量 340 7mm 1971 年 8 月 9 日 降水 多集中于 7 8 9 月份 占全年降水量的 50 70 1 2 3 月份为枯水季节 年 平均最大蒸发量 1873 5mm 1968 年 最小蒸发量 1273 9mm 1985 年 全年以东 南 偏东风为最多 年平均风速 3 2m s 年平均气温 13 8 日最高气温 40 70 6 229 1996 年 7 月 18 日 日最低气温 21 3 1967 年 1 月 4 日 冻土最大深度 19cm 平均 12cm 五 地震 五 地震 自公元 462 年以来 根据不完全统计 该区共记载有感地震 30 余次 其中影响 较大的有 1668 年 7 月 25 日山东莒县郯城 8 5 级地震 1937 年 8 月 1 日山东荷泽 7 级 地震等 该区属华北地震区 其东距郯庐断裂 100 余 km 该断裂为一长期活动的断裂带 亦为强地震带 郯城至新沂一带具有发生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据 中国地震震动 系数区划图 徐州地区地震烈度为七度基本烈度区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 1 0 15g 六 周边矿井分布 六 周边矿井分布 矿井邻近区域有徐州矿务集团公司三河尖煤矿 大屯矿区龙东矿 姚桥矿 徐庄 矿 孔庄矿及华润天能徐州煤电有限公司沛城煤矿 三河尖矿山西组煤系地层水文地 质条件简单 太原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沛城矿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大屯矿区大 多数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中等 以上各矿距离张双楼煤矿较远 采掘活动不影响 该矿生产 三三 井井田田境境界界及储量及储量 一 矿井境界 一 矿井境界 根据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 证号 C1000002011061140113394 有效期 2007 年 7 月 31 日至 2030 年 12 月 5 日 井田范围由 43 个拐点坐标圈定 井 田面积 37 8628km2 拐点坐标见表 1 3 1 表 1 3 1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1980 西安坐标系 点号XY点号XY 13849599 0939475901 092l3851944 1939486561 15 1a3849551 0939476551 0933851969 1939486976 15 1b3849629 0939476611 099a3855489 2439489120 13 1c3849639 0939476556 099b3855150 2239487696 13 1d3849954 1039477491 109c3854814 2139486946 12 1e3850039 1039477316 10103854949 2139486036 12 1f3850244 1139477856 10113854679 2039485261 11 1g3850114 1039477801 10123854704 1939484446 11 1i3850284 1139478276 10133854364 1839483336 10 1j3850439 1239479841 11143854434 1739482646 10 23850316 1239479731 11153854354 1739481811 09 2a3850554 1339480676 12163854374 1639481416 09 7 229 2b3850519 1339480666 12173853899 1539480556 09 2c3850589 1439481156 12183853894 1539480016 08 2d3850709 1439481216 12193853719 1439479416 08 2e3851074 1539482091 12203853569 1339478346 07 2f3850999 1539482061 12213852979 1239477471 07 2g3851119 1539482366 12223852954 1339477981 08 2h3851169 1539482361 12233852624 1239477376 08 2i3852064 19394865711139476751 07 2j3851994 19394865061039475601 07 2k3851999 1939486611 15 开采深度 由 200m 至 1200m 标高共 43 个拐点圈定 二 矿井储量及服务年限 二 矿井储量及服务年限 截至 2012 年底 矿井保有资源储量为 21710 5 万 t 剩余可采储量为 9599 3 万 t 按储量备用系数取 1 4 年产量 225 万 t a 计算 矿井剩余服务年限为 30 5a 四四 矿矿区区地地质质特特征征 一一 地地层层 该区属华北型地层 煤系地层为石炭 二迭系 均为第四系或侏罗 白垩系所覆 盖 区内揭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奥陶系下统肖县组 未揭穿 马家沟组 奥陶系中 统阁庄组 八陡组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和下 石盒子组 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侏罗 白垩系 第四系 现按地层由老到新顺序 叙述如下 1 奥陶系下统肖县组 O1x 该区仅一个钻孔揭露 最大揭露厚度 125m 岩性为灰 灰白色微带肉红色白云 岩 灰质白云岩 夹灰黑色微晶灰岩 泥砾灰岩 2 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 O1m 该区仅一个钻孔全层揭露 全组厚度约 198m 岩性上部为灰色或呈浅褐色隐晶 质灰岩夹薄层白云岩和含白云质灰岩 下部为似豹斑状灰岩 夹泥质条带 与下伏肖 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3 奥陶系中统阁庄组 O2g 该区仅个别钻孔揭露 全组厚约 113m 岩性由浅灰 灰白或浅褐色微晶状白云 岩 灰质白云岩夹薄层泥灰岩 灰岩组成 与下伏马家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4 奥陶系中统八陡组 O2b 该区仅个别钻孔揭露 全组厚约 25m 由灰 棕灰色厚层状质纯隐晶质灰岩夹薄 8 229 层灰绿色泥岩组成 与下伏阁庄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5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C2b 该区仅少数钻孔揭露 全组厚约 20 38 29m 为海陆交替相沉积 中 上部主要 由浅灰色致密状灰岩夹灰绿色 杂色泥岩组成 下部为绛紫色泥岩及褐黄色铝土质泥 岩 偶含薄层灰岩 底部为一层绛紫色铁质泥岩与下伏奥陶系中统八陡组地层呈假整 合接触 6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3t 该区大多数钻孔揭露 全组厚 145 179 159m 该组地层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是 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沉积旋回清晰 标志层明显 发育了薄 厚层灰岩十三层及 十一层薄煤 其中 一 四 十二灰是全区标志层 该组主要由灰色细 中粒砂岩 灰黑色泥岩 砂泥岩 灰岩和煤组成 一 二灰为生物化学岩 常具方解石晶体 四 灰最厚 平均 8 21m 且含燧石 十二灰中下部富含蜓科化石及燧石 无名灰上 九 灰下赋存 17 煤 十二灰下赋存 21 煤 为该区主要可采煤层 底部以一层铝质泥岩与 下伏本溪组地层分界 呈整合接触 7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 为该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整合于太原组地层之上 全组厚 93 185 113m 本组 地层属过渡相沉积 即由泻湖海湾波浪带 泻湖海湾 滨海沼泽相组成 沉积旋回明 显 大体可分为三个沉积旋回 含煤 1 5 层 其中 7 9 煤为该区主采煤层 8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P2x 为该区含煤地层之一 全组厚 161 247 220m 本组为内陆湖泊沼泽相沉积 上 段由杂色泥岩 砂泥岩间夹灰白 灰绿色粉细砂岩等组成 底部为一厚层状浅灰 灰 白色中细粒砂岩 局部为粗粒砂岩 柴砂 下段由灰色或灰绿色夹紫红色斑点泥岩 砂泥岩及灰色砂岩组成 局部发育有 1 2 层薄煤 均不可采 底部为一层灰白 灰 绿色中粗粒砂岩 俗称分界砂岩 全区稳定 为本区对比标志层 本组地层与下伏 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9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该区揭露残留地层厚度 12 175 101m 上部由杂色泥岩 砂质泥岩为主 间夹薄 层灰绿 绛紫色砂岩 内含大量铝土质和菱铁质鲕粒 下部由紫红 灰绿色中细粒砂 岩为主 间夹杂色砂质泥岩及蛋青色薄层铝土质泥岩 砂泥岩组成 底部为紫色或灰 白色中 粗粒含砾石英砂岩 奎山砂岩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9 229 10 侏罗 白垩系 J K 该区内揭露残留地层最大厚度 509m 13 2 孔 平均 290m 上部由深灰 暗紫 色泥岩 砂泥岩夹砂岩组成 下部由绛紫色 紫红色砂泥岩 灰绿色细砂岩夹砾岩组 成 底部常有一层较厚的绛紫色 紫红色含砾砂岩 砾石成份为石英岩 灰岩等 砾 径 1 6mm 厚度变化大 局部相变为砂泥岩或砂岩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11 第四系 Q 为一套松散沉积物 由粘土 砂质粘土 细中粗砂及砂砾层组成 与下伏各系地 层呈不整合接触 厚度 196 319 250m 在井田走向上由东北向西南增厚 倾向上中 深部最薄 向两侧逐渐增厚 二 构造 二 构造 张双楼井田是一个被东 西 南边界断层包围的相对独立的 完整封闭的地质构 造单元 为一倾向 NNW 走向略有变化的单斜构造 地层倾角一般在 18 25 左右 井田内以张性断层为主 压性断层较少 按走向可分为四组 第一组为 NE 向压扭性 或张扭性断裂为主 第二组以近 EW 向张性断裂为主 第三组为近 SN 向张性断裂 第四组为 NW 向张扭性断裂 岩浆岩沿张性断裂侵入煤层 局部使煤层变为天然焦 侵入最高层位为山西组 7 煤 张双楼煤矿的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 井田内自东向西发育的褶曲依次为 冯家向斜 后周田背斜 该井田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经地震勘探及钻探 井田内共发现落差大于 10m 以 上断层 37 条 其中落差大于 30m 断层 18 条 按生成序次 NE 向扭性断裂形成时期 最早 近 EW 向张性断裂次之 SN 向张性断裂再次之 而 NE 或 NW 向张扭性断裂 形成时期最晚 表 1 3 2 张双楼井田内主要断层情况统计表 产 状 序 号 断层号 性 质 走向 倾 向 倾角 落差 m 延展 长度 m 钻探控制 地震 控制 查明 程度 1F19逆 NE22 4 6 转 NE6 N W 70 75 20 604500 Z45 孔穿过 185 与 5 12 17 1 与 5 3 控制 基本 查明 2F16逆 NE22 4 NE6 N W 70 75 15 904500 75 8 5 6 5 3 16 1 孔穿过 查明 3F16 1逆NE22 N W 70 75 0 201200 Z41 16 1 孔穿 过 查明 10 229 序 号 断层号 性 质 产 状 落差 m 延展 长度 m 钻探控制 地震 控制 查明 程度 走向 倾 向 倾角 4F15逆NE48 N W 65 0 653000 Z36 Z60 孔穿过 75 16 与 Z2 控制 查明 5F11逆 NE1 转 NE30 N W 60 0 401500Z27 Z55 孔穿过查明 6F11 1逆 NE10 15 N W 60 0 20150075 20 孔穿过7B5C查明 7F9正EWS45 60 40 120 9800 Z61 1 1 Z52 3 1 G2 Z65 G 1 11 1 12 2 14 2 孔穿过 73A3 2B11 C 查明 8F25正EWN55 80 60 805200 5 1 与 5 2 7 1 与 7 2 孔控制 基本 查明 9F5正EWS55 60 20 35230Z4 孔穿过 基本 查明 10F20正EWS75 0 201000475 9 孔穿过查明 11F21正EWS75 30 3510005 28 孔穿过查明 12F22正EWS65 75 65 7520005 23 孔穿过查明 13F26正EWN70 0 401200水 28 孔穿过 基本 查明 14F3正EWS65 0 222000 Z8 58 25 G10 Z15 孔穿过 查明 15F1正 NE38 转 近 SN E70 10004000Z58 Z1 孔穿过查明 16F24正SNW75 30040005 27 孔穿过查明 17F24 1正SNW75 20 3516005 27 孔穿过查明 18F1 1正NE42 SE45 0 201500Z5 孔穿过查明 19F1 2正NE42 SE45 50 551500 Z5 孔穿过 查明 20F4正NE16 N W 65 0 151000Z23 孔穿过 基本 查明 21F6正NE46 NE65 0 10600Z61 孔穿过 基本 查明 22F9 1正NE50 SE55 0 551000G1 Z65 孔穿过 23DF1正EWS70 0 12900 17A2 B 24DF2正EWN70 0 103605A3B查明 25DF20 正EWN67 0 124259B2C 基本 查明 26DF17正NW75 SW57 0 20800 7A10 B5C 查明 27DF15正EWN56 0 143452A2B基本 11 229 序 号 断层号 性 质 产 状 落差 m 延展 长度 m 钻探控制 地震 控制 查明 程度 走向 倾 向 倾角 2C查明 28DF24逆EWN60 0 10600 3A2B 2C 查明 29DF25正EWS55 0 301200 12A4 B6C2 A4B4 C 查明 30DF27逆EWS55 0 15300 5A3B 1C 基本 查明 31DF21正NE30 SE70 0 28400 4A4B 2C 查明 32DF19正NW55 SW80 0 24600 4A4B 2C 查明 33DF23正NWNE65 40 9070075 16 穿过 8A13 B2C 34DF30正NE50 SE60 0 185006B9c 未查 明 35DF31正NE50 N W 30 0 104005B6c 未查 明 36E3正N30 ESE60 0 18460 7505 两道及 7505 放水巷 7111 进 架道 9109 材料 道 深部三维地 震控制 查明 37E4逆N55 ESE45 55 0 22400 7505 溜子道及放 水巷 深部三维 地震控制 查明 三 岩浆活动 三 岩浆活动 该井田岩浆岩活动主要表现在燕山晚期 以基性岩为主 岩浆岩侵入以 F1断裂为 主要通道 呈岩床或岩脉侵入到煤系地层之中 钻孔揭露岩浆岩侵入最高层位为四灰 底 对太原组煤层有着一定的破坏作用 而井下西二采区 7410 7412 工作面揭露宽 0 5 2 0m 长 550m 并列 2 条的岩浆岩墙 岩性为斜闪煌斑岩 未切片鉴定 岩浆 岩两翼 0 5m 宽的煤变为天然焦 该岩浆岩两端有外延的趋势 经钻孔揭露有 4 个钻孔 75 26 3 2 3 1 01 2 岩浆岩侵入到 21 煤 使煤层 变质为天然焦 主要分布在 4 勘探线以东 侵入到 17 煤层的有 23 个钻孔 3 2 生 补 5 75 26 检 104 75 27 Z64 5 1 G2 G4 Z14 Z12 水 23 1 水 22 Z15 75 25 主检 Z17 Z18 Z20 9 1 13 1 14 2 16 1 揭露 使煤层变 质为天然焦或局部被吞蚀 主要分布在 3 9 及 13 16 勘探线之间 侵入到煤系地层 的岩浆岩有斜闪煌斑岩 闪长岩 安山岩等 12 229 四 岩溶陷落柱 四 岩溶陷落柱 该区发现陷落柱 11 个 其中井下巷道揭露 3 个 地震勘探工程揭露 8 个 主要 集中于西二以西采区 五五 煤层 顶底板及煤质煤层 顶底板及煤质 一 煤层 一 煤层 该区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 其中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3t 二叠系下统 山西组 P1s 总厚度 272m 含煤 16 层 平均累计厚度 9 30m 含煤系数 3 40 含主要可采煤层 4 层 平均总厚度 8 20m 山西组 本组厚 113m 含煤 1 5 层 平均累计厚度 5 60m 含煤系数 4 9 含 主要可采煤层 2 层 即 7 9 煤 平均总厚度 5 82m 太原组 本组厚 159m 含煤 9 11 层 平均累计厚度 3 70m 含煤系数 2 3 含主要可采煤层 2 层 即 17 21 煤 平均总厚度 2 38m 区内可采煤层共有四层 自上而下依次为山西组 7 9 煤 太原组 17 21 煤 现 分煤层叙述如下 1 山西组 7 煤 全区穿层点 172 个 见煤点 140 个 沉缺点 5 个 断缺点 4 个 冲刷缺失点 23 个 见煤点中 可采点 131 个 不可采点 9 个 见煤点两极厚度 0 24 5 87m 平均 2 49m 沉缺点多集中在 12 15 线间 而冲刷缺失点则大面积集中分布在 17 25 线 煤层厚度变化较为明显 11 线以东较厚 以西较薄 煤层结构较简单 有 4 个见煤点 含二 三层夹矸 36 个见煤点含一层夹矸 厚度 0 08 0 58m 夹矸以泥岩为主 次 为砂泥岩 煤层可采性指数 Km 0 94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 50 属较稳定的可采 中厚煤层 7 煤可采面积 18 1829km2 面积可采系数 58 8 2 山西组 9 煤 全区穿层点 177 个 见煤点 138 个 沉缺点 13 个 断缺点 3 个 冲刷缺失点 23 个 见煤点中 可采点 137 个 不可采点 1 个 见煤点两极厚度 0 73 5 54m 平均 3 33m 沉缺点多集中分布在 9 12 线 深度在 350 700m 之间 缺失时 9 煤多为大 段砂岩所替代 9 煤变薄时顶板砂岩增厚 20 线以西 9 煤全部冲刷缺失 20 线以东至 01 线全区煤层厚度较为稳定 煤层结构较简单 有 5 个见煤点含二层夹矸 24 个见 煤点含一层夹矸 厚度 0 11 0 59m 夹矸以泥岩为主 次为砂泥岩 煤层可采性指 数 Km 0 99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 30 本煤层应属全区大部分可采的较稳定中厚 13 229 煤层 9 煤可采面积 21 0510km2 面积可采系数 68 1 3 太原组 17 煤 全区穿层点 122 个 见煤点 91 个 沉缺点 9 个 岩浆岩侵入缺失点 3 个 19 个 孔受岩浆岩侵入影响 煤层变质为天然焦 见煤点中 可采点 73 个 不可采点 18 个 见煤点两极厚度 0 20 2 77m 平均 1 26m 厚度变化不明显 有 24 个见煤点含一 二层夹矸 个别点含三层夹矸 夹矸厚度 0 09 0 59m 夹矸以泥岩为主 3 9 13 16 勘探线间岩浆岩沿煤层呈岩床侵入 煤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一般与煤层接触处变 质为天然焦 破坏较为严重的 4 5 线 其中 5 线 G2 孔岩浆岩厚达 4 42m 由于岩浆 岩侵入致使煤层结构复杂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 r 38 可采性指数 Km 0 80 据其发 育程度 本煤层应属全区大部分可采的较稳定薄煤层 17 煤可采面积 24 7992km2 面积可采系数 80 2 4 太原组 21 煤 全区穿层点 126 个 见煤点 116 个 沉缺点 1 个 断缺点 3 个 陷落柱缺失点 1 个 有 5 个孔受岩浆岩侵入影响 煤层变质为天然焦 主要分布在 01 4 勘探线之间 见煤点中 可采点 106 个 不可采点 10 个 受岩浆岩侵入的影响变质为天然焦 主 要分布在 01 4 勘探线之间 煤层两极厚度 0 19 2 03m 平均 1 13m 厚度变化不明 显 煤层结构较简单 39 个见煤点含一 二层夹矸 厚度 0 05 0 60m 夹矸以泥岩 为主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 r 29 可采性指数 Km 0 91 据其发育程度 本煤层应属 全区大部分可采的较稳定薄煤层 21 煤可采面积 27 4406km2 面积可采系数 88 8 各可采煤层的厚度 间距 结构情况详见表 1 3 3 表 1 3 3 可采煤层情况一览表 两极厚度 m 煤 层平均厚度 m 见煤点个数 控煤 点数 见煤 点数 可 采 点 数 点可 采系 数 煤层 结构 可采 面积 km2 面积 可采 系数 可采 程度 稳定 程度 0 24 5 87 7 2 49 140较简 单 18 182958 8 大部可 采 较稳 定 0 73 5 54 9 3 33 138较简 单 21 051068 1 大部可 采 较稳 定 0 20 2 27 17 1 26 91 122917380复杂24 799280 2 大部可 采 较稳 定 0 19 2 03 21 1 13 116 12611610691 较简 单 27 440688 8 大部可 采 较稳 定 二 二 顶底板顶底板 14 229 1 7 煤顶底板 直接顶板多为灰 深灰色泥岩占 44 厚度 0 47 41 31m 平均 3 34m 其次为 砂质泥岩约占 41 厚度 0 57 29 35m 平均 4 88m 砂岩约占 13 深灰色泥岩少 含砂质 致密性脆 含大量的植物化石 当含砂量增多时 渐变为砂质泥岩 砂质泥 岩含砂不均 显波状层理 当为灰白 灰绿色中细粒长石英砂岩时 分选 磨园中等 多为泥质或钙质胶结 含炭质条纹及菱铁质鲕粒条带 致密坚硬 裂隙及节理发育 7 煤顶板的泥岩 砂泥岩抗压强度 34 79 84 21MPa 平均 58 80MPa 单向抗拉 强度 2 75 4 08MPa 平均 3 42MPa 根据 7 煤顶板的岩性特征 结合采掘过程中顶板管理的实际问题 参照其它因素 综合分析 7 煤顶板类型应为中等 中等冒落的顶板 7 煤底板多为灰 深灰色泥岩 厚度 0 45 19 58m 平均 2 46m 次为砂质泥岩 厚度 0 56 22 02m 平均 5 50m 致密性脆 节理发育 其下部为 9 煤顶板砂岩 2 9 煤顶底板 直接顶板多为灰 灰白色细 中粗粒砂岩 约占 65 厚度 0 95 46 94m 平均 17 12m 其次为深灰色砂质泥岩 约占 17 厚度 0 90 22 02m 平均 6 86m 其余 为深灰色泥岩 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 长石次之 钙质或硅质胶结 致密坚硬 裂隙 发育 具微波状层理 局部伴有滴水 淋水现象 含菱铁质鲕粒条带及大量的云母及 绿色矿物 分选磨园差 当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时 含砂不均 致密性脆 富含植物化 石碎片 此时 其老顶即为灰 灰白色细 中粗粒砂岩 9 煤顶板砂岩抗压强度 58 80 151 70MPa 平均 104 08MPa 单向抗拉强度 2 17 6 23MPa 平均 4 96MPa 根据 9 煤顶板的岩性特征 结合采掘过程中的顶板管理实际出发 参照其它因素 综合分析 9 煤顶板类型应为复杂 难冒落的坚硬顶板 9 煤底板多为黑色泥岩 厚度 0 43 19 88 3 89m 次为深灰色泥岩 厚度 0 37 21 39 7 80m 3 17 煤顶底板 直接顶板多为灰 深灰色泥岩 约占 44 厚度 0 45 5 27m 平均 2 49m 次 为深灰色砂泥岩 约占 37 厚度 0 68 5 57m 平均 2 69m 老顶为九灰 全区稳 定 厚 2m 左右 在 2 7 勘探线岩浆岩侵入区段 局部顶板为岩浆岩 约占 12 厚 度 0 69 4 42m 平均 1 66m 深灰色泥岩致密性脆 含铝土及植物化石 当含砂量增 15 229 多时 渐变为砂泥岩 含砂不均 局部含砂岩条带 植物化石及黄铁矿 17 煤顶板砂泥岩抗压强度 60 17 78 11MPa 平均 66 54MPa 单向抗拉强度 3 55 3 73MPa 平均 3 65MPa 老顶九层灰岩抗压强度 135 60 144 80MPa 平均 140 20MPa 单向抗拉强度 6 41 8 84MPa 平均 7 94 MPa 根据 17 煤顶板的岩性特征 参照其它因素综合分析 17 煤顶板类型应定为中等 中等冒落的顶板 17 煤底板为深灰色灰岩 厚度 0 29 5 69 2 34m 次为深灰色泥岩 厚度 0 30 11 31 1 33m 4 21 煤顶底板 直接顶板为全区稳定的十二层灰岩 约占 97 厚度 1 19 6 78m 平均 4 86mm 偶为深灰色泥岩 砂泥岩仅占 3 十二灰为灰色 显晶质及隐晶质结构 质纯 含燧石结核及纺锤蜓化石 21 煤顶板灰岩抗压强度 89 80 141 12MPa 平均 118 89MPa 单向抗拉强度 4 34 7 31MPa 平均 5 83MPa 根据 21 煤顶板的岩性特征 参照其它因素综合分析 21 煤顶板类型应定为复杂 能塑性弯曲的顶板 21 煤底板为深灰色砂泥岩 厚度 0 54 13 81 4 86m 次为灰绿色砂岩及深灰色泥 岩 砂岩厚度 0 89 7 05 2 78m 泥岩厚度 0 38 2 81 1 18m 三 煤质 三 煤质 区内各可采煤层原煤水分在 1 13 1 87 之间变化 17 煤最小 9 煤最大 7 9 17 21 煤为低灰煤 7 9 煤原煤 浮煤均为低硫煤 17 煤原煤为中高硫煤 17 煤浮煤为中高硫煤 21 煤是高硫煤 21 煤浮煤为中高硫煤 区内各主要可采煤层 均为高挥发分煤 7 9 17 煤层均为气煤 21 煤层为气肥煤 山西组 7 9 煤 太原组 17 21 煤可作为电力 锅炉用煤及其它工业用煤 另外 7 9 煤可作为良好的炼焦配煤 目前张双楼生产的原煤主要用途是作为电力用煤 六 六 矿井水文地质矿井水文地质 一 主要含水层 一 主要含水层 1 第四系砂岩或砂砾层孔隙含水层 第四系为一套松散沉积物 井田内厚度 196 319m 平均 250m 大体分为五段 包括三个含水层 一个弱透水层组和一个隔水层组 从上至下依次是 16 229 1 第一段砂层孔隙潜水含水层组 本段厚 31 46m 平均 38m 主要由棕黄 棕灰色粉砂 粘土质砂夹薄层粘土 砂质粘土组成 粘土 砂粘土中常含砂姜 据水文 1 水文 2 和副检孔对 段混 合抽水试验资料 q 0 584 2 327L s m K 2 279 7 40m d 水质类型为 HCO3 K Na 型 矿化度 0 75 0 84g L 富水性中等 强 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主要水源 2 第二段粘土 砂质粘土及砂层弱透水层组 透 本段厚 41 68m 平均 52m 主要由黄褐 棕褐及灰绿色粘土 砂质粘土组成 常夹 2 6 层细砂 粘土质砂 局部为中粗粒砂 砂层犬牙交错 总厚度 5 24 5m 平均 15 3m 约占本段厚度 29 4 粘土中常含砂姜和铁锰质结核 本段可视为弱透水 层组 它与 含之间水力联系较密切 没有明显的分界 3 第三段砂层孔隙承压含水层组 含 本段厚 51 99m 平均 74m 由灰白 灰绿 土黄色细 中 粗砂及粘土质砂夹 薄层粘土 砂质粘土组成 粘土层总厚度 7 25m 平均 17 6m 占本段厚度的 23 8 据 Q1 孔流量测井资料 K 2 106m d 本层水是目前张双楼矿工业和生活用水 源 据水源井取水和水质资料 出水量大于 60m3 h 水质类型为 SO4 K Na 型 矿化 度 1 03 1 39g L 本层属于富水性中等含水层组 它与 含之间水力联系较密切 没 有明显的分界 4 第五段砂砾层承压含水层组 含 本段常称作底砾层 厚 0 39m 平均 14m 井田内东部普遍发育 西部有大面 积缺失 其上部以灰黄色含砾粗砂或粘土质砂为主 下部以杂色砂砾为主 夹不稳定 薄层粘土 砾石成份主要为石英岩 砾径 2 4cm 滚圆良好 隙间充填物为粘土及 砂 含量达 50 60 据 Z15 风检 2 水补 1 孔抽水资料 q 0 057 0 439L s m K 2 09 3 558m d ZSG 1 ZSG 2 ZSG 5 水 19 孔底砾与 风化带混合注水资料 q 0 0019 0 0616L s m K 0 0048 0 158m d 水质类型为 SO4 Ca k Na 型 矿化度 2 174 3 628g L 属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层 与奥灰和太 原组灰岩侧向补给的作用相比 底砾层对矿井基岩含水层真的直接补给作用 只占次 要地位 2 二迭系砂岩裂隙含水层 二迭系地层包括上石盒子组 12 175 101m 下石盒子组 165 247 220m 山西组 93 158 112 总厚度 433m 主要是由泥岩 砂质泥岩夹砂岩石组成 砂岩 17 229 含水层据其厚度和富水情况主要是上石盒子组底部奎山砂岩 下石盒子中部砂岩 柴 砂 下石盒子组底部分界砂岩 下部 7 9 煤顶砂岩含水层 1 上石盒子组底部奎山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 厚 10 22 41 7 m 平均 21 63m 有 23 个钻孔漏水 分布广泛 主井井筒揭露 该层时涌水量达 126m3 h 富水中等 由于该含水层距离 7 煤较远 对井田内煤层开 采无直接充水影响 2 下石盒子组中部砂岩 柴砂 裂隙承压含水层 厚 14 49 1m 平均 34 00m 有 11 个钻孔漏水 分布在 6 线以西 主井井筒揭 露该层时涌水量达 104 m3 h 富水中等 该含水层对矿井煤层开采无直接影响 3 下石盒子组底部分界砂岩裂隙承压水层 厚 2 76 26 60m 平均 11 06m 有 9 个钻孔漏水 分布在 13 线以西 据 ZSG 2 孔注水试验资 q 0 033L s m K 0 43m d 主井井筒揭露时最大涌水量 70 80m3 h 副井清理斜巷揭露时最大涌水量 69 4 m3 h 富水性小 水质类型为 SO4 Ca K Na 型 矿化度 3 14 3 93g L 分界砂岩下距山西组 7 煤 37 68 73 82m 平均约 58 04m 是 开采 7 煤层间接充水层 据 ZSG 2 孔水位观测资料 500m 水平以上该含水层已呈半 疏干状态 在开采导水裂隙带范围以外 因此对 7 煤开采的充水影响也相当微弱 4 山西组下部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 7 煤层顶层砂岩含水层 厚 1 20 39 60m 平均 18 93m 为 7 煤老顶或直接顶板 据 133 孔抽水试验资料 q 0 0029L s m K 0 0014m d 7106 工作面 345m 材料道最大突水量 83 5m3 h 半月 后稳定在 40m3 h 左右 7107 工作面多次发生突水 单点最大突水量 458m3 h 综合勘 探和生产揭露情况分析 富水性属小 中等 水质类型为 SO4 Ca K Na 型 矿化度 3 186 4 544g L 本层为开采 7 煤直接充水含水层 9 煤顶板砂岩含水层 厚 2 43 49 17m 平均 25 69m 为 9 煤直接顶板 井田内东薄西厚 有 13 个钻 孔漏水 其中 13 2 孔层位深度 1226 64 1241 61m 水质类型为 SO4 Ca K Na 型 矿 化度 3 001 3 836g L 据西风检 2 孔注水试验 q 0 00012L s m 西一轨道上山上部车 场 260m 揭露砂岩含水层时最大涌水量 160m3 h 东运输上山 310m 揭露时最大涌水 量 25m3 h 二月后均衰减为零 综合勘探和生产揭露情况分析 砂岩裂隙发育 含水 性较好 因此对 9 煤回采时充水影响较大 18 229 9 煤底板砂岩含水层 厚 0 17 8m 平均 7 55m 据水文 3 号孔抽水试验资料 q 0 0232L s m K 0 14m d 水质类型为 SO4 Ca K Na 型 矿化度 3 472g L 西轨道 返坡点 270m 揭露时最大涌水量 160m3 h 10 天后衰减为 20m3 h 西三大巷 500m 揭 露砂岩含水层时最大涌水量 70 m3 h 半月后递减 综合勘探生产揭露情况分析该层 砂岩裂隙发育 含水性也较好 9 煤采掘时 该层砂岩裂隙水由底板向工作面充水 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ab卷
- Sodium-3-oxo-3H-benzo-d-isothiazol-2-ide-1-1-dioxide-dihydrat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江苏省泰州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江苏省扬州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含答案详解考试直接
- 2026建发物业校园招聘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梧州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a卷)
- 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中国进出口银行2026年校园招聘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工作人员招聘2人(2025年第二批)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市政管道工程项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 完整道德经全文电子版下载
- 2025年上海教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 施工员的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玻璃幕墙清洗合同协议
-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劳动法试卷试题包括答案
- 2025年净水处理技术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30多动症非药物干预方法临床效果与市场接受度调查
- 社区安全生产内容宣讲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电子级六氟乙烷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