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加重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doc_第1页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加重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doc_第2页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加重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加重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马洪茹 孙小平 任红波 易从严(河南省镇平县植保植检站 河南 镇平 474250) 摘要 近年来,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已成为镇平县玉米上的主要病害,其流行速度快、发生范围广、为害严重。主栽品种严重感病、气象条件适宜、菌源量大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本文针对病害的发生特点、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关键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发生原因 应对措施玉米是高产作物,随着国家对玉米等粮食价格的不断提高,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目前全县种植玉米面积4万hm2以上,玉米生产已成为本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近年来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发生逐年加重,2010年全县发病面积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0%以上,大部分田块病株率、病叶率均接近100%,已发展成镇平县玉米田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导致玉米产量和品种的下降,重发生的2010年玉米因该病危害造成全县产量损失210万kg,对玉米生产安全影响很大。1、发病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和苞叶。典型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12毫米大小,中间枯白或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部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2、发生特点2.1 病害发展速度快。7月下旬始见发病,至8月上旬已进入始盛期,8月中旬进入高峰期,在发生盛期调查,严重地块病株率达100%,病叶率90%,平均严重度达10%,少部分叶片已枯死。2.2 不同地区发病差异较大。近年来对全县从不同地理位置种植的玉米调查情况看,平原地区发病重于山区和丘陵地区,低洼地、土壤脊薄地发病重于坡岗地和土壤肥沃地。密度大的田块和连作田块发病重。2.3 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田间调查表明,不同品种病斑类型不同。如中科4号等叶片平展型玉米品种发病程度较重;而竖叶且株型紧凑型玉米品种发病程度较轻,且病斑较小,扩展较慢。3、发生原因3.1 存在大量菌源。近年来提倡秸秆还田,而且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秸秆已不作为主要燃料,农户和地头堆放大量玉米秸秆,带菌的病残体成为来年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大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3.2 多雨寡照的天气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县7、8月份雨水均较多,如2010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镇平县出现多雨寡照、高湿、大雾等不良天气。据统计,7月中至8月上旬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88.7%,比历年同期高出5个百分点,特别是8月上旬空气相对湿度达92%。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31d中降雨日数达23d,日照时数累计仅82.3h,比历年同期少116.3h。降雨量为244.6mm,比历年同期增加46 mm,多次出现浓雾天气,8月中下旬,几次大暴雨使一些玉米田受淹,加重该病发生。这种特殊天气条件对玉米生长极为不利,植株干物质积累少,长势弱,抵抗力下降,植株易于感病。这种气候条件更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流行。3.3 感病品种大面积连片种植造成病害大范围流行。中科4号等品种对弯孢霉高度感病,进入雨季后,发病率很快上升。由于许多地区高感病玉米品种大面积连片种植,加之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生长不良,结果造成弯孢霉叶斑病的大范围流行。3.4 土壤脊薄,抗病能力降低。近年来,玉米田农家肥用量减少,甚至长年未施农家肥,造成植株生长后期脱肥,降低了抗病能力。根据全县209个点土壤化验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由1982年的1.04%下降到0.98%,特别是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大幅度下降,100mg/kg以下的面积由1982年占总耕地面积的21.5%,上升到88.5%,出现大面积贫钾区。全县玉米苗期调查,植株普遍存在缺素症状,降低了植株抗病性,加重了病害造成的损失程度。3.5 防治不力,病情难以控制。由于弯孢霉叶斑病多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这时候田间植株高大,大面积施药有一定困难,因此疏于施药,使病情得不到控制,使其继续发展蔓延。4、防治措施4.1 选育和种植抗病良种。加速品种抗病性鉴定,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田间调查表明,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在重病区可因地制宜,种植竖叶且株型紧凑型品种。4.2 清洁田园,压低菌源。对玉米秸杆进行加工转化或实行深埋处理;若进行秸秆直接还田,则应充分粉碎,并深耕深翻,减少越冬和初侵菌源。4.3 增施有机肥,培肥能力。调查表明,凡施用农家肥,配方施肥,施用玉米专用肥,增加钾肥、锌肥的地块玉米生长健壮,发病程度相对较轻。要根据地力情况做到测土施肥,广辟肥源,增施农家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增加锌肥施用量。培肥地力,提高抗病能力,可有效地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4.4 优化结构,良法栽培,适时早播,综合防病。调整作物布局,减少大面积玉米清种连作,实行轮作倒茬,不同抗源品种合理布局。推广“良种良法”栽培,增加比空栽培、玉米小麦间种面积,合理密植。加强管理,因地制宜适时早播,促进早熟。调查表明,弯孢菌叶斑病发病时期正值玉米灌浆期,叶片功能被破坏,养分制造严重受阻,晚播玉米受害损失率明显高于早播地块。早播早熟措施对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作用。4.5 做好监测,适时防治。不良的气候因素是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及时掌握中长期气象预报,注意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在田间设立病害监测点,一旦出现阴雨、寡照天气和田间中心病株,立即发布病害预报,及时指导防治。由于此时玉米植株较高,防治操作比较困难,但在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并伴有灾害性天气出现时,药剂防治是必要手段。2009年在小面积试验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500-800倍,于发病初期喷雾2-3次(隔7d喷1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参考文献1 张军华,杜学林,邢光耀; 不同玉米品种对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