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1. 论欧洲艺术思潮的浪漫性1.1浪漫主义的内涵(2)1.2浪漫主义的演变(8)结语(16)参考文献(17)附录(19)后记(20)论欧洲艺术思潮的浪漫性 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 姓 名 XXX 年级班级 09-02班 学 号 XXXXXXXXXXXX 专 业 装潢艺术设计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2011 年 12 月摘 要国内学术界一般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理解为两种创作方法。其实,从“浪漫主义”这个概念及其理论形成的历史看并非如此简单,它是流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诸国波澜壮阔的综合性文化思潮。“浪漫”这个核心概念透露出其来源、背景以及演变:来源于欧洲中世纪的诗体或散文体虚构故事罗曼司(Romance);反映出作为“想象的共同体”( Imagined Communities)的民族与国家及其重要的构成要素区域共同语的兴起;浪漫派理论家对于浪漫主义文艺的辩护衍生出后来所谓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的观念。关键词 浪漫主义 文化思潮 创作方法ABSTRACTDomestic scholars generally will be romantic and the rea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wo creative method. Actually, from the romantic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the historical see is not so simple, it is popular in late 18 the century European nations the mammoth comprehensive cultural trend. Romance the core concept revealed its source, background and evolution: come from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or poetic prose fiction story- Romance; Reflect as imagine community (Imagined Communities) national and state and its important elements-the rise of common language areas; Romantic theorists for romantic literary defense derived later so-called romantic literature creation methods concept.Keywords: the romantic culture trend creative method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是中国文艺学、美学中的核心概念。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在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流派共有两个,这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1)他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影响深广,当前流行的文艺学教程普遍认为,人类的文学创作最基本的创作方法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然而,从历史发生的角度和概念的内涵来看,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作为文学思潮或社会思潮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却只是流行在欧洲特定的历史阶段。文学思潮必然是人类社会进程和综合、总体文化观念演变的反映。现实主义就是特定社会思潮、文化思潮的局部或折射:是对于中世纪普遍性、类别性、抽象性世界观的一种反拨,强调的是人的自主性、世俗性、个别性、偶然性,(2)是人类文化观念进入近代或获得“现代性”的必然反映;其在文学上出现的标志就是17世纪在英国诞生的笛福及其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理查逊及其小说克拉丽莎、菲尔丁及其长篇小说汤姆琼斯等,而最集中的展示则是19世纪从西欧到东欧、俄罗斯所谓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家群。总之,经过20世纪后半叶学术界的研究,现实主义小说与经济资本主义的兴起之联动关系已经得到确认。1但是,对于浪漫主义的认识却复杂、困难得多。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浪漫主义被自觉地视为一种思潮、一场运动和一个流派,是迟至其已经退潮后的19世纪60年代才被普遍接受的。但是,始终有学者否定这样一种统一的思潮或运动的存在,原因之一就是浪漫主义在欧洲各国的表现差异非常大。早在1924年,美国著名学者A.O.洛夫乔伊论诸种浪漫主义的区别就说:“浪漫的一词渐渐指如此多的事情,而自然就空无所指。它不再发挥语言符号的功能。”(3)20世纪中期以来,浪漫主义文化思潮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学者们普遍对其存在不再怀疑,逐渐展开深入、细致的归纳和解释。R.韦勒克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得出结论:“它们都看出了想象、象征、神话和有机的自然观隐含着的实质,并将它视为克服主观和客观、自我和世界、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分裂的巨大努力的一部分。这就是英国、德国和法国的浪漫主义大诗人的最重要的信条。这是一个前后严密一贯的思想和感情的主体部分。”(4)212从总体上说,浪漫主义产生于对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主义思想的反拨或反叛,“他们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传统,对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则失去了信念,对制约个性、日趋僵化而且过时的古典主义尤为反感。他们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更进一步,宣扬个性解放、心灵解放,向往理想世界,强调主观和想象的创造性”。(5)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6)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其基本的理念,概括地说,是对感性的重视超过理性,对个体的重视超过群体,对艺术的重视超过科学。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和政治的社会的环境有必然联系的历史现象”(7)其产生、形成与影响决不局限于文学领域。浪漫主义的思想实质及其与法国大革命等剧烈社会运动之联系得到了全面的解释,但是,其与同时代语言的变革、民族主义政治思潮的勃兴以及关于古希腊艺术的学术争论等存在的深刻互动关系及其学理,尚需要进一步梳理与辨析。本文试图根据浪漫主义核心概念的传承,来把握这些内涵的演变及其背景。一仔细追溯浪漫主义思潮核心概念的来历,从中可以发现其与罗曼司(Romance)的内在关联。“浪漫主义”(romanticism)、“浪漫的”(romantic)词语来源于“罗曼司”(Romance)。众所周知,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罗曼司指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故事、冒险故事或爱情故事,这类故事最具特色的题材是叙述贵族男女(很多时候男主人公是骑士)之间非正常合法婚姻之外的风流韵事,在手法上以夸大的描写、虚构与想象为突出特点。一般人们都注意到上述内涵,其实,这个词语还包含着另外一个为人们所忽略的重要意思通俗性甚至世俗性,英国学者里利安弗斯特就指出:“在古法语中,roman既可指通俗故事,也可指用韵文表现贵族式的罗曼司。”(8)16Roman所指乃一地名,就是亚平宁半岛中部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之一的罗马,为什么要用罗马来代称这类通俗故事呢?因为当时流行的书面语言是拉丁语,拉丁语本来是亚平宁半岛中部拉提姆(Latium,意大利语为Lazio)这个地方的方言,后来以此地为中心的罗马帝国兴起,势力扩张,定拉丁语为官方语言,被用于行政、宗教等庄严、庄重的场合,拉丁语遂广泛流传于帝国境内。罗马的方言和拉提姆的方言本来都隶属它们背后的大区域的共同语言,前者当然与后者非常接近。但是,当以拉提姆这个地方的方言为主而形成帝国官方共同语拉丁语并流行之后,相比之下罗马方言就降格为通俗语。因此,当人们用“罗曼司”称呼这类中世纪有关骑士、冒险或爱情故事时,不仅强调其内容的非宗教的通俗性、世俗性、非正常性(这样的经历既不被允许,也是少见的),而且,强调了其传播手段使用了(罗马口头)方言,这类故事很难使用庄重的官方语言形诸笔墨,只是人们使用方言在口头进行传播。当然,世俗、通俗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和后来17世纪以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等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相比,我们一般认为后者才是世俗、通俗的,诺思罗普弗莱在其名作批评的解剖中指出:虚构性、散文化的罗曼司与17世纪日渐兴起的现实主义小说“区别在于人物塑造的观念”,罗曼司的作者“并不打算去刻画真实的人物”。(9)但是,在浓厚的追求超越的中世纪宗教背景下,罗曼司的兴起以及人们对于罗曼司的强烈兴趣,不仅表明一种与宗教冲突的、离经叛道的世俗思潮的涌动,而且也表明在罗马教廷专制一统之下地方文化乃至地方力量的崛起。人们自然的喜爱是一种态度,站在当时官方、宗教的立场所进行的理性评价则是另外一种相反的态度,而且,由于罗曼司所叙述的情节在现实中是少见的甚至是虚构的,所以,那种以“罗马”以及“罗曼司”为词根衍生出的romantic(“浪漫的”)就不是正面的肯定,当时所赋予的意思是夸饰感情的、夸张的、不真实的、虚幻的、幻想的、不切实际的,乃至空想的、装腔作势的、可笑的、幼稚的。(8)16romantic(“浪漫的”)一词的这种基本意思一直沿用到18世纪初。根据英国学者里利安弗斯特的考查,1711年,romantic(“浪漫的”)开始成为褒义词。从表面看,其背景就是罗曼司的再度传播。此时,中世纪已经结束,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思潮变化,人们的阅读兴趣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印刷术的使用,旧的罗曼司小说重新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并广泛传播,来源于罗曼司的romantic(“浪漫的”)开始获得“偏好想象、情感”以及“接近自然风景和景象”(罗曼司中常见的背景:自然的、没有打扰的群山、森林、原野)这些意思,而且成为一个褒义词。从深层社会原因看,这个词语意思及其被评价立场的转变,正是这个词意所指的社会思潮兴起的必然结果。所以,尽管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那些崇尚感情、肯定个性、追求自由、向往自然的浪漫主义作家、思想家,并没有广泛使用romantic(“浪漫的”)来自我称呼或定性,但是,19世纪60年代人们不约而同地使用来自于Romance (罗曼司)的romantic(浪漫的)、romanticism(浪漫主义)等词语以称呼之,从中透露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之源。二尽管后起的romantic(“浪漫的”)这个词不再具有指涉方言或罗马(Roman)方言的意义,但是,浪漫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对个性与自由的认可或自觉追求,当这种思想转向特定地域或社会群体,罗曼司(Romance)兴起时那种对于地方自主性(Roman罗马,或方言或特定区域文化)的认可在浪漫主义思潮中得到突出强调,换言之,“浪漫”(romantic、romanticism)的被使用,正反映出学术思潮和政治思潮方面对于地方自主性精神的张扬。这种得到强调的地方性个性,既表现在区域文化因素比如方言、习俗、民间文艺等方面,也表现在政治层面,就是对一种新的、在不同区域空间上建立的社会组织或精神的认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现代性的民族与国家。语言本身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是,对语言的选择却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随着古典帝国和教廷控制力量的削弱,拉丁语的权威性也逐渐削弱,而人们的流动与交流的扩大,势必碰到不同地域语言的关系问题。从中世纪后期开始,“对地方语言的赞颂几乎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文体,就像称赞人类的尊严和高尚的演说和论著成为了一类文体一样”。(10)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11)的但丁,在1307至1321年间用意大利语创作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神曲,还出版了一本有关地方语言修辞学的著作俗语修辞学,从此,方言开始受到重视和研究并被用来进行写作,包括口头交流、文学创作乃至行政法规。特别是以1461年德国古腾堡印刷为标志的印刷术的广泛使用,更加速了地方语言的分化,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了今天欧洲的语言版图法语、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3也正在上述背景上,18世纪50年代之后,语言问题才开始成为重大学术乃至政治命题。被誉为现代民族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海斯说过:“在16与17世纪间在我们的世代开始时开化的欧洲的传统国际主义崩溃了。天主教会因基督新教的勃兴而毁灭,其国际势力受猛烈的打击。各政治统治者着手解决他的属民所应崇奉的宗教,大都不睬台伯河畔普世教主的怒吼。同时,神圣罗马帝国在中世纪因为和教会发生冲突,已经崩坏,现在又受一些宗教的、政治的与经济的骚动所毁裂,因此它失掉了一切从前所拥有的国际地位与尊严。欧洲的现代国家制度就在这帝国的废墟上与教会的破碎物上出现了。”(12)3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各地的语言受到赞美的进程一致,各地也逐渐形成了自己新的社会归属“想象的共同体”,(13)即民族与国家。民族是人类重要的种属组织,众所周知,很长时间内人们多从人种群体血统的角度理解民族,(14)而从语言等文化层面理解民族正是在18世纪后期开始出现的新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情况。一批德国知识分子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等人思想的影响开始关注国民平等问题。由于英国、法国统一而德国还处于诸侯割据的局面,特别是拿破仑军队对于德国的侵略,激发了当时大批德国知识分子对民族问题的空前关注,他们的民族意识空前强烈,强调民族特性,推崇民族精神,自然,他们特别强调民族语言对于民族以及民族特性存在的重要性。5著名作家赫尔德曾经把民族描述为用语言尤其是用口头语言聚集起来的共同体,赫尔德甚至被认为“他的最大贡献是他的文化民族主义观念”。(12)22费希特说:“凡是在可以找到独立语言的地方,必定存在着一个能自行管理自己的事务并自行进行统治的民族。”F.施莱格尔说:“一个让自己的语言被剥夺的民族将不复存在。”不仅推崇德语,甚至推崇最能体现自己民族特色的生活习惯民俗、民间文学等乡土文化,并进行发掘。不仅如此,德国的这些学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民族特性还刻意发掘自己传统的文化资源,以证明自己民族形成的历史性、统一性以及合法性、恒久性。英国历史学家乔治皮博迪古奇明确说:“浪漫主义运动引起了对早期德意志文学与传说的兴趣,而对德意志历史的系统研究则是由拿破仑战争火焰的严峻考验而带来的结果。”(15)“在浪漫主义以来的知识分子中已习以为常的这种活动,从来就不可能形成或是保存一种活的过去,而是必须成为被发明的传统”。(16)“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都认为应发挥过去的作用,以过去为了解现在、策划未来的一个手段。这一共同观念把二者联系在一起。正是在德国这一观念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得到了最充分的张扬”。(17)在德国出现的这种对于民族特性的自觉张扬甚至鼓吹在20世纪被希特勒等野心家利用,转化为特定的日耳曼民族优种观,最后才导致了毁灭性的战争。可见,当时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促进了德意志民族精神的自觉。所以,英国学者赖斯的如下表述更符合德国的实际:“很多浪漫主义者成为民族主义者,同样,很多民族主义者成为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思想显示能够去证明民族主义原则的合理性。”因此,也可以说,浪漫主义思潮(Romanticism)是对罗曼司(Romance)这一文体兴起所代表的地方自主性精神自觉或不自觉的继承和发扬。罗曼司(Romance)兴起所代表的对于地方自主性的追求精神波及语言学,波及民族主义思潮,其影响奠定了后来直至近日欧洲国家与民族的基本格局。M.H.艾布拉姆斯指出:“文学理论在柯尔律治的时代所经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现代文学观念形成的过程。”(18)德国浪漫派对于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的崇奉通过叔本华、尼采等对于20世纪的文艺、哲学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其实,在人类社会由古代向现代转换的过程中,从文化到政治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浪漫主义发生、展开及其时代各种因素对于后代的巨大影响作用。罗素就说:“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今天,艺术、文学和哲学,甚至于政治都受到了广义上所谓的浪漫主义运动特有的一种情感方式积极或消极的影响。”(19)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者之所以广泛使用与“浪漫”(romantic)有关的各种词语,根本上还在于中世纪流行的以罗曼司(Romance)为代表的文学再度引起人们的喜好,其创作传统或思想影响了当时乃至以后作家的创作或文学思想的表达方式。1833年,海涅出版了论浪漫派,对于德国浪漫主义就指出:“它不是别的,就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这种文艺表现在中世纪的短诗、绘画和建筑物里,表现在艺术和生活之中。这种文艺来自基督,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20)海涅认为,浪漫主义放弃了文艺复兴以来并通过启蒙运动而强化的用世俗精神对中世纪神学进行批判的传统,放弃了此前通过发掘古希腊文艺而创立的古典主义传统,重回中世纪的神秘主义传统,其中也包括罗曼司(Romance)文学。此论涉及的浪漫主义与启蒙运动是否对立、浪漫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评价等重要学术论争,在西方学术界已进行百年,在此暂不深究,我们关心的是“浪漫”(romantic)这个概念及其代表的相关思想对后来乃至今日文艺学命题的影响。其实,从海涅往上追溯,将“浪漫”与古典对立是当时流行的思维。文艺复兴以来,对于古希腊艺术的研究非常流行,其中德国的约翰约阿齐姆温克尔曼(17171768)在1764年出版了古代艺术史,从风格的角度讨论了古希腊艺术的演变史。受其启发,20多年后席勒撰写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17951796)时,将讨论的视点从古典转移到现实,从诗歌史中归纳出两种诗歌创作类型“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素朴的”诗是“自然的”,是对客体“自然”的模仿,而“感伤的”诗则是主观、反思的。他所谓典范的“素朴的”诗就是古希腊荷马的史诗,而“感伤的”诗属于近代,自然包括罗曼司以及席勒时代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创作,尽管席勒没有明确使用“浪漫的”这一概念。几乎与此同时,施莱格尔兄弟(A.施莱格尔和F.施莱格尔)开始承接了这两种类型说而明确使用“古典”、“浪漫”这一对概念,其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30年,歌德与爱克曼谈话时就明确说:“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现已传遍全世界,引起许多争执和分歧。这个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史雷格尔(即施莱格尔)兄弟抓住这个看法把它加以发挥,因此它就传遍全世界了。”(21)221当然,歌德对浪漫主义创作是否定的:“我把古典的叫做健康的,把浪漫的叫做病态的。”(21)188从施莱格尔兄弟开始,“浪漫”这一概念流行起来。例如,A.施莱格尔1801至1804年在柏林进行演讲,就将古典文学与浪漫文学的差异视为古代的诗与近代的诗之间的差异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他不仅将尼伯龙根之歌等日耳曼人的英雄史诗,有关亚瑟王、查理大帝等罗曼司都归为浪漫主义文学,而且将但丁、彼特拉克、薄加丘、塞万提斯等文艺复兴以来的著名作家的作品也定性为浪漫主义创作。(4)132与歌德、席勒等不同甚至相反,施莱格尔崇尚并提倡浪漫主义:“浪漫诗在所有诸艺术中的地位,就像哲学的机智与社会、交际、友谊和爱情在生活中的地位一样。其他诗都完结了,并且能够被肢解完毕。而浪漫诗则还处在变化之中;它永远只是在变化,永远不会完结。”(22)在其论述中,施莱格尔已经将“古典”、“浪漫”两种本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类型,泛化为贯穿人类所有历史时期的创作模式,给20世纪对于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值得注意的是,当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退潮之后,“古典”和“浪漫”及其相关词汇都被学者用来指在那个特定时期或阶段产生的文学类型或文学流派。可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从苏联大规模输入文学理论,将高尔基的话放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被理解为两种普遍性的创作方法。对此,朱光潜翻译歌德谈话录时,在前引歌德对施莱格尔将“古典的”、“浪漫的”两个词扩散开来进行评论的原文下,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注释:“高尔基以前,西方文学史家一般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当作文艺的主要流派。实际上这类标签的用处有它的限度。”(21)221另外,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还进行了正面说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文艺流派运动,应该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在精神实质上有区别的两种文艺创作方法分别开来。前者是文艺史的问题,后者才是美学的问题。”(23)遗憾的是,他的这个认识并没有得到国内学术界的注意或深入阐发,我们流行的文艺学仍然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简化为两种创作方法,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误解。追溯这个理念产生的源头,其根基其实早就被预埋在200年前的浪漫主义理论之中了,韦勒克就说F.施莱格尔“是一种预示着我们自己时代中许多最紧迫关注的问题的批评理论的著者”。(24)结语 我们从概念演变的角度讨论了浪漫主义兴起的三个背景或影响,即地方语言的变革、民族主义的兴起、中世纪文化的继承与评价。浪漫主义的演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或规律性,这个概念所指称的对象经历了从历史(罗曼司)到现实(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德国浪漫派)再到一般性理论(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创作方法)这样三个阶段。参考文献:(1)苏联高尔基.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M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62.(2)美瓦特.小说的兴起M.高原,董红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4.(3)美洛夫乔伊A O.观念史论文集M.吴相,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26.(4)美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M.丁泓,余徵,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5)伍蠡甫.欧洲文论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11.(6)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04-408.(7)英玛里琳巴特勒.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M.黄梅,陆建德,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充安保保洁合同范本
- 混凝土厂房预售合同范本
- 乡镇房屋定制合同范本
- 消防监控项目合同范本
- 农村猪栏出租合同范本
- 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甄试题目及答案
- 高级营销员模拟试题与答案
- 2025年自动驾驶汽车技术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疟疾的试题及答案
- 2025执业兽医食源性疾病控制试题及答案
- 储备土地巡查管理办法
- 静脉输液技术课件
- 临床试验病历书写规范与流程
- 2025四年级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教学分析课件-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2025年秋六年级数学人教版(上)第1课时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 学堂在线 唐宋词鉴赏 章节测试答案
- 2025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 肺动脉高压个案护理
- 2025年机械设计与制造考试试题及答案
- 护理事业十五五发展规划(2026-203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