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综合实验讲义 (试用稿).doc_第1页
环境工程综合实验讲义 (试用稿).doc_第2页
环境工程综合实验讲义 (试用稿).doc_第3页
环境工程综合实验讲义 (试用稿).doc_第4页
环境工程综合实验讲义 (试用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工程综合实验讲义 (试用稿) 本讲义第一章由李春杰组织编写,第二章由晏乃强组织编写,第三章由蔡俊组织编写。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实验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第一章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4实验一自由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颗粒自由沉淀试验的方法;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规律,根据试验结果绘制沉淀效率时间(Et),沉淀效率沉速(uE)和Ct/C0u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 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四类。 本试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 试验用沉淀管进行,如图。 设水深为h,在t时间能沉到h深度的颗粒的沉速uh/t。 根据某给定的时间t0,计算出颗粒的沉速u0。 凡是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都可以全部去除。 设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c0(mg/L),则沉淀效率为%100cE0t0?=在时间t时能沉到h深度的颗粒的沉淀速度为)s/mm(60t10hu=式中c0原水中悬浮物浓度(mg/L)ct经t时间后,污水中残存的悬浮物浓度(mg/L)h取样口高度(cm)t取样时间(min)5自由沉淀试验装置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 1、沉淀管、储水箱、水泵和搅拌装置。 2、秒表,皮尺。 3、测定悬浮物的设备分析天平,称量瓶,烘箱、滤纸、漏斗、漏斗架、量筒,烧杯等。 4、污水采用高岭土配置。 四、实验步骤1将一定量的高岭土投入到配水箱中,开动搅拌机,充分搅拌。 2取水样200ml(测定悬浮浓度为c0)并且确定取样管内取样口位置。 2启动水泵将混合液打入沉淀管到一定高度,停泵,停止搅拌机,并且记录高度值。 开动秒表,开始记录沉淀时间。 3当时间为 1、 3、 5、 10、 15、 20、 40、60分钟时,在取样口分别取水200ml,测定悬浮物浓度(ct)。 4、每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皆需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计算时取二者的平均值。 5测定每一沉淀时间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固体量。 首先调烘箱至1051,叠好滤纸放入称量瓶中,打开盖子,将称量瓶放入105烘箱中至恒重,称取重量,然后将恒重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 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称量瓶中,称其悬浮物的重量(还要重复烘干至恒重的过程)66悬浮固体计算)L/mg(V10001000)(C12?=式中1称量瓶+滤纸重量(g)2称量瓶+滤纸重量+悬浮物(g)V水样体积(100ml) 五、试验结果1.根据不同沉淀时间的取样口距液面平均深度h和沉淀时间t,计算出各种颗粒的沉淀速度u和沉淀效率E,并绘制沉淀效率沉淀时间和沉淀效率沉速的曲线。 2利用上述资料,计算不同时间t时,沉淀管内未被去除的悬浮物的百分比,即P(ct/c0)100以颗粒沉速u为横坐标,以P为纵坐标,绘制Pu关系曲线。 六、思考题1沉淀实验对实际工程有什么指导意义?2本实验中哪些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该如何改进?7实验二混凝实验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下述目的 (1)学会求得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膜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法去除,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 (1)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电位,实现胶粒“脱稳”, (2)同时也能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 (3)网捕作用,从而达到颗粒的凝聚,最终沉淀从水中分离出来。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 (一)实验装置混凝实验装置主要是实验搅拌机。 搅拌机上装有电机的调速设备,电源采用稳压电源。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1混凝试验搅拌机ZR4-6型1台3光电式浊度仪GDS-3型1台4酸度计pH3型1台5磁力搅拌器1台6烧杯200mL1个7量筒1000mL1个8,移液管 1、2. 5、10mL各2支9注射针筒、温度计、秒表、卷尺等。 8 四、实验步骤混凝实验分为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最佳水流速度梯度三部分在进行最佳投药量实验时,先选定一种搅拌速度变化方式和pH值,求出最佳投药量。 然后按照最佳投药量求出混凝最佳pH值。 最后根据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求出最佳的速度梯度,在混凝实验中所用的实验药剂可参考下列浓度进行配制1精制硫酸铝Al2(SO4)318H2O浓度10g/L2三氯化铁FeCl36H2O浓度10g/L3聚合氯化铝A12(OH)mC16-m浓度10g/L4化学纯盐酸HCI浓度10%5化学纯氢氧化钠NaOH浓度10% (一)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1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混浊度、pH值、温度。 如有条件,测定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 2确定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混凝剂量。 方法是通过慢速搅拌(或50r/min)烧杯中200mL原水,并每次增加0.5mL混凝剂投加量,直至出现矾花为止。 这时的混凝剂量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 3用6个10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1000mL原水,置实验搅拌机平台上。 4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 根据步骤2得出的形成矾花最小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4作为1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取其2倍作为6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用依次增加混凝剂投加量相等的方法求出2-5号烧杯混凝剂投加量、把混凝剂分别加入16号烧杯中。 5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300r/min中速搅拌6分钟,转速约100r/min;慢速搅拌6分钟、转速约50r/min。 如果用污水进行混凝实验,污水胶体颗粒比较脆弱,搅拌速度可适当放慢。 6关闭搅拌机、抬起搅拌桨、静止沉淀5分钟,用50mL注射针筒抽出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三次约100mL)放入200mL烧杯内,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每杯水样测定三次),记入表1-1中。 (二)最佳pH值实验步骤1取6个1000mL烧杯分别放入1000mL原水,置于实验搅拌机平台上。 2确定原水特征,测定原水浑浊度、pH值,温度本实验所用原水和最佳投药量实验时相同。 93调整原水pH值,用移液管依次向1号、2号、3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 5、1. 0、0.5mL10浓度的盐酸。 依次向5号、6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0. 5、1.0mL10浓度的氢氧化钠。 该步骤也可采用变化pH值的方法,即调整1号烧杯水样使其pH值等于3,其它水样的pH值(从1号烧杯开始)依次增加一个pH值单位。 4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300r/min。 随后从各烧杯中分别取出50mL水样放入三角烧杯,用pH仪测定各水样pH值记入表1-2中。 5用移液管向各烧杯中加入相同剂量的混凝剂(投加剂量按照最佳投药量实验中得出的最佳投药量而确定)6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300r/min中速搅拌6分钟,转速约100r/min慢速搅拌6分钟,转速约50r/min。 7关闭搅拌机,静置5分钟,用50mL注射针筒抽出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三次约100mL放入200mL烧杯中,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每杯水样测定三次),记入表1-2中。 (三)混凝阶段最佳速度梯度实验步骤1.按照最佳pH值实验和最佳投药量实验所得出的最佳混凝pH值和投药量,分别向6个装有1000mL水样的烧杯中加入相同剂量的盐酸HCl(或氢氧化钠NaOH)和混凝剂,置于实验搅拌机平台上;2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1分钟,转速约300r/min。 随即把其中5个烧杯移到别的搅拌机上,1号烧杯继续以20r/min转速搅拌20分钟。 其它各烧杯分别用55r/min、90r/min、125r/min、160r/min、200r/min搅拌20分钟3关闭搅拌机,静置10分钟,分别用50mL注射针筒抽出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三次约100mL)放入200mL烧杯中,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每杯水样测定三次),记入表1-3中;4测量搅拌桨尺寸。 注意事项1在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实验中,向各烧杯投加药剂时希望同时投加,避免因时间间隔较长各水样加药后反应时间长短相差太大,混凝效果悬殊。 2在最佳pH实验中,用来测定pH的水样,仍倒入原烧杯中3在测定水的浊度、用注射针筒抽吸上清液时,不要扰动底部沉淀物。 同时,各烧杯抽吸的时间间隔尽量减小。 10 五、实验结果 (一)最佳投药量实验结果1把原水特征、混凝剂投加情况、沉淀后的剩余浊度记入表。 2以沉淀水浊度为纵坐标,混凝剂加注量为横坐标绘出浊度与药剂投加量关系曲线,并从图上求出最佳混凝剂投加量。 (二)最佳pH值实验结果1把原水特征、混凝剂加注量,酸碱加注情况,沉淀水浊度记入表。 2以沉淀水浊度为纵坐标,水样pH值为横坐标绘出浊度与pH值关系曲线,从图上求出所投加混凝剂的混凝最佳pH值及其适用范围。 (三)混凝阶段最佳速度梯度实验结果1把原水特征、混凝剂加注量、pH值、搅拌速度记入表。 2以沉淀水浊度为纵坐标,速度梯度G值为横坐标绘出浊度与G值关系曲线,从曲线中求出所加混凝剂混凝阶段适宜的G值。 六、思考题1根据最佳投药量实验曲线,分析沉淀水浊度与混凝剂加注量的关系。 2本实验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较大?如何改进?11附录:实验结果记录格式实验小组号:实验日期:姓名:混凝剂:混凝剂浓度:原水浊度:原水pH:原水温度:最小混凝剂量(ml):相当于(mg/l):表1-1最佳混凝剂投加量2水样编号投药量mg/l初矾花时间矾花沉淀情况剩余浊度13456表1-2最佳pH3水样编号盐酸ml烧碱ml水样PH剩余浊度12456表1-3最佳速度梯度3水样编号搅拌速度剩余浊度1245612实验三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下述目的 (1)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氧总传递系数和充氧能力的方法; (2)对比表面曝气器在不同位置下的曝气效果; (3)了解各种测试方法和数据方法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活性污泥法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空气,活性污泥和污染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和操作管理人员常需通过实验测定氧的总传递系数KLa、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和动力效率。 评价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试验方法有两种 (1)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即试验过程水中溶解氧浓度是变化的,由零增到饱和浓度; (2)稳定状态下的试验,即试验过程水中溶解氧浓度保持不变。 试验可以用清水或在生产运行条件下进行。 下面分别介绍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一)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在生产现场用自来水或曝气池出流的上清液进行试验时,先用亚硫酸钠(或氮气)进行脱氧,使水中溶解氧降到零,然后再曝气,直至溶解氧升高到接近饱和水平。 假定这个过程中液体是完全混和的,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用式 (1)表示()CCKdtdCsLa?= (1)式中dtdC/氧转移速率(mg/Lh);KLa氧的总转递系数(1h);可以认为是一混和系数,其倒数表示使水中的溶解氧由C变到Cs所需要的时间,是气液界面阻力和界面面积的函数。 Cs试验条件下自来水(或污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C相应于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13将式 (1)积分得()常数+?=?tKCCLasln (2)式 (2)表明,通过试验测得Cs和相应于每一时刻t的溶解氧C值后,绘制1n(Cs一C)与t的关系曲线,其斜率即KLa。 另一种方法是先作C与t关系曲线,再作对应于不同C值的切线得到相应的dCdt,最后作dCdt与C关系曲线,也可以求得KLa。 (二)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如果能较正确地测定活性污泥的呼吸速率,也可以在现场生产运行条件下,通过稳定状态下的充氧试验测定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 试验时先停止进水和回流污泥,使溶解氧浓度稳定不变,并取出混合液测定活性污泥的呼吸速率,由于溶解氧浓度稳定不变,dC/dt=0,即()0=?=rCCKdtdCswLa (3)式 (3)表明,测得r、Csw和C后,可以计算KLa。 微生物呼吸速率r,可以用瓦勃呼吸仪或本实验中所采用的简便方法进行测定(详见实验步骤)。 由于溶解氧饱和浓度、温度、污水性质和搅动程度等因素都影响氧的传递速率,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比较,须进行压力和温度校正,把非标准条件下的KLa转换成标准条件(20,760毫米汞柱)下的KLa,通常采用以下的公式计算()()T()TLaLaKK?=20xx4.1 (4)式中T试验时的水温();KLa(T)水温为T时测得的总传递系数(h1)KLa (20)水温20时的总传递系数(h1)气压对溶解氧饱和浓度的影响为()()试验时的大气压标准大气压试验校正=sCsC (5)当采用表面曝气时,可以直接运用式 (5),不须考虑水深的影响。 采用鼓风曝气时,空气扩散器常放置于近池底处,由于氧的溶解度受到进入曝气池的空气中氧分压的增大和气泡上升过程氧被吸收分压减少的影响,计算溶解氧饱和值时应考虑水深的影响,一般以扩散器至水面二分之一距离处的溶解氧饱和浓度作为计算依据。 计算方法如下1平均静水压力142110101?+=HP (6)式中P上升气泡受到的平均静水压力(kPa);H扩散器以上的水深(m)。 2气泡内氧所占的体积比由于气泡上升过程中部分的氧溶解于水,所以当气泡从池底上升到水面时,气泡中氧的比例减少,其数值为()%100?=hhOOO (7)式中O气泡上升到水面时,气泡内氧的比例;hO在池底时,气泡中氧的比例,21(体积比);扩散设备的空气利用系数。 池底到池面气泡内氧的比例的平均值为3氧的平均饱和浓度()()hssOOPPC=标平均sC (8)式中Cs(标)、标准条件下氧的饱和浓度(mg/L);P标准大气压,等于101.325kPa。 (三)充氧能力和动力效率充氧能力可以用下式表示OCKLa (20)Cs(标)V(kgO2h) (9)式中V曝气池体积(m3)。 动力效率常被用以比较各种曝气设备的经济效率,计算公式如下NOCE= (11)式中OC标准条件下的充氧能力(kgO2h);N采用叶轮曝气时,N为轴功率(kW)。 采用射流曝气时,计算氧转移效率%100SOCEA=S为20的供氧量15)20(Q33.1%21S=式中Q (20)20时空气量(米3/时),ttQTPTQ=000)20(Qt转子流量计上读数(米3/时);P0标准状态时空气压力(一个大气压);T0标准状态时空气绝对温度;P实验条件下空气压力;T实验条件下空气的绝对温度。 上述方法适用于完全混和型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 推流式曝气池中KLa、Csw是沿池长方向变化的,不能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测定。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实验装置的主要部分为泵型叶轮、射流曝气设备和模型曝气池。 为保持曝气叶轮转速在实验期间恒定不变,电动机要接在稳压电源上。 实验设备和仪器仪表1模型曝气池硬塑料制1个高度H36cm,直径D29cm2泵型叶轮铜制1个直径d12cm3.电动机单向串激电机1台220V2.5A4直流稳压电源YJ44型1台030V02A5溶解氧测定仪1台6电磁搅拌器1台7卷尺1个8秒表1块9烧杯200mL3个10计算器(自带)16 四、实验步骤1确定曝气池内测定点(或取样点)位置。 通常在平面上测定点可以布置在三等分池子半径的中点和终点,在立面上布置在离池面和池底0.3m处,以及池子一半深度处,共取12个测定点(或9个测定点)。 但本实验模型较小,故可以仅确定一个测定点,无需布置912个测定点。 2曝气池内注入自来水,水面没过叶轮5cm左右,测定曝气池内水的体积,并测定水中溶解氧。 3计算CoCl和Na2SO3的需要量42232221SONaOSONaCoCl?+从上而反应式可以知道,每去除1mg溶解氧需要投加7.9mgNa2SO3。 根据池子的容积和自来水(或污水)的溶解氧浓度可以算出Na2SO3的理论需要量。 实际投加量应为理论值的150200。 计算方法如下()%2001509.71=sCVW式中W1Na2SO3的实际投加量(mg);V曝气池体积(m3或L)。 催化剂氯化钴的投加量,按维持池子中的钴离子浓度为0.050.5mg/L左右计算,(用温克尔法测定溶解氧时建议用下限)计算方法如下9.589.1295.02=VW式中W2CoCl2的投加量(mg)4将Na2SO3和CoCI2溶解后直接投入在曝气池内,缓慢搅拌12分钟使Na2SO3扩散至完全混合。 5待溶解氧降到零并达到稳定时,开始正常曝气,计时每隔1015秒测定溶解氧浓度,并作记录,直到溶解氧达饱和值时结束试验。 6重复试验一次,投加适量Na2SO3搅拌,并将溶解氧降至零后,将水面高度下降到叶轮表面,正常曝气每隔5秒记录溶解氧浓度,直至饱和。 注意事项 (1)溶解氧测定仪需在指导下正确操作,用完后用蒸馏水仔细冲洗探头,并用吸水纸小心吸干探头膜表面的水珠,盖上探头套待用。 17 (2)注意实验期间要保证供气量恒定。 五、实验结果1记录实验设备及操作条件的基本参数实验日期年月日模型曝气池内径D=m高度H=体积VL水温室温气压(kPa)实验条件下自来水的Cs mg/L CoCl2投加量(g)Na2SO3投加量(g)2记录不稳定状态下充氧试验测得的溶解氧值,并进行数据。 3以溶解氧浓度C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作C与t关系曲线。 4根据C与t实验曲线计算相应于不同C值的dC/dt,以1n(CsC)和dC/dt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绘制出二条实验曲线。 5分析在不同埋深高度下叶轮曝气的KLa及充氧能力。 六、思考题1本实验中溶解氧探头的位置对测试结果有什么影响?2如果Na2SO3的投加量过高,是否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18实验四石英砂过滤实验 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希望达到下述目的 (1)掌握清洁砂层过滤时水头损失计算方法和水头损失变化规律; (2)掌握反冲洗滤层时水头损失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过滤是具有孔隙的物料层截留水中杂质从而使水得到澄清的工艺过程常用的过滤方式有砂滤、硅藻土涂膜过滤,烧结管微孔过滤,金属丝编织物过滤等过滤不仅可以去除水中细小悬浮颗粒杂质、而且细菌病毒及有机物也会随浊度降低而被去除。 本实验按照实际滤池的构造情况。 内装石英砂滤料或陶瓷滤料、利用自来水进行清洁砂层过滤和反冲洗实验。 为了取得良好的过滤效果,滤料应具有一定级配。 生产上有时为了方便起见,常采用0.5mm和1.2mm孔径的筛子进行筛选。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细滤料(或粗滤料)有时过多或过少现象为此应采用一套不同筛孔的筛子进行筛选,并选定d 10、d80值,从而决定滤料级配。 在研究过滤过程的有关问题时,常常涉及到孔限度的概念,其计算方法为VGVVVVVVVmn?=?=?=11 (1)式中m滤料孔隙(率)度();Vn滤料层孔隙体积(cm3);V滤料层体积(cm3)Vc滤料层中滤料所占体积(cm3);G滤料重量(在105下烘干)(g);滤料重度(gcm3)。 滤层截污量增加后,滤层孔隙度m减小,水流穿过砂层缝隙流速增大,于是水头损失增大。 为了保证滤后水质和过滤滤速,当过滤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滤层进行反冲洗,使滤料层在短时间内恢复工作能力。 反冲洗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原理是一致的。 反冲洗开始时承托层、滤料层未完全膨胀,相当于滤池处于反向过滤状态,这时滤层水头损失可用式 (2)计算。 当反冲洗速度增大后,滤料层完全膨胀,处于流态化状态。 根据滤料居膨胀前后的厚度19便可求出膨胀度(率)%10000?L=LLe (2)式中L砂层膨胀后厚度(cm);L0砂层膨胀前厚度(cm);膨胀度e值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反冲洗效果。 而反冲洗的强度大小决定了滤料层的膨胀度。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 (一)实验装量本实验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过滤和反冲洗水高位水箱。 高位水箱的容积(图中未注出)为21.51.5m,高出地面10m。 100xx00xx00200高位水箱12109456783图6-1过滤试验装置示意图1.过滤柱2.滤料层3.承托层4.转子流量计5.过滤进水阀门6.反冲洗进水阀门7.过滤出水阀门8.反冲洗出水管9.测压板10测压管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1过滤柱有机玻璃d100mm L2000mm1根2转子流量计LZB25型1个203测压板长宽3500500m21块4测压管玻璃管101000mm6根5筛子孔径0.22mm,中间不少于4档1组6量筒1000m1,l00ml各1个7容量瓶、比重瓶、干燥器、钢尺、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 (一)清洁砂层过滤水头损失实验步骤1开启阀门6冲洗滤层lmin。 2关闭阀门6,开启阀门 5、7快滤5分钟使砂面保持稳定。 3调节转子流量计,使出水流量约50Lh,待测压管中水位稳定后,记下滤柱最高最低两根测压管中水位值。 4增大过滤水量、使过滤流量依次为 100、 150、 200、 250、300LH左右,分别测出滤柱最高最低两根测压管中水位值,记入表1中。 5量出滤层厚度L。 6按步骤1-5,再重复做两次。 (二)滤层反冲洗实验步骤1量出滤层厚度L0,慢慢开启反冲洗进水阀门6,调整反冲洗转子流量计为250L/h,使滤料刚刚膨胀起来,待滤层表面稳定后,记录反冲洗流量和滤层膨胀后的厚度L。 2开大反冲洗转子流量计,变化反冲洗流量依次为500L/h、750L/h、1000L/h、1250L/h、1500L/h。 按步骤1测出反冲洗流量和滤层膨胀后的厚度L。 3改变反冲洗流量直至砂层膨胀率达100为止。 测出反冲洗流量和滤层膨胀后的厚度L,记入表2。 4按步骤1-3,再重复做两次。 注意事项1反冲洗滤柱中的滤料时,不要使进水阀门开启度过大,应缓慢打开以防滤料冲出柱外。 2在过滤实验前,滤层中应保持一定水位,不要把水放空以免过滤实验时测压管中积存空气。 3反冲洗时,为了准确地量出砂层厚度,一定要在砂面稳定后再测量。 21 五、实验结果 (一)清洁砂层过滤水头损失实验结果1将过滤时所测流量、测压水头填入表1。 2以流量Q为横坐标,水头损失为纵坐标,绘制实验曲线。 表1清洁砂层水头损失实验记录表滤速实测水头损失测压管水头cm序号测定次数流量Q(ml/s)Q/W(cm/s)36Q/W(m/h)hb hah=hb-ha(cm)1231平均1232平均1233平均1234平均1235平均1236平均hb最高测压管水位值;ha最低测压管水位值。 (二)滤层反冲洗实验结果1按照反冲洗流量变化情况、膨胀后砂层厚度填入表2。 2以反冲洗强度为横坐标,砂层膨胀度为纵坐标,绘制实验曲线。 22表2滤层反冲洗实验记录表序号测定次数反冲洗流量Q(ml/s)反冲洗强度(cm/s)膨胀后砂层厚度L(cm)砂层膨胀度%00LLLe?=1231平均1232平均1233平均1234平均1235平均1236平均反冲洗前滤层厚度L0=(cm) 六、思考题1试解释滤料级配和孔隙度。 2本实验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23实验五活性炭吸附实验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采用活性炭间歇和连续吸附的方法通过本实验确定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某些杂质的吸附能力。 希望达到下述目的 (1)加深理解吸附的基本原理; (2)掌握活性炭吸附公式中常数的确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活性炭处理工艺是运用吸附的方法来去除异味、某些离子以及难以进行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在吸附过程中,活性炭比表面积起着主要作用。 同时,被吸附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也直接影响吸附的速度。 此外,pH的高低、温度的变化和被吸附物质的分散程度也对吸附速度有一定影响。 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杂质的吸附既有物理吸附现象,也有化学吸着作用。 有一些被吸附物质先在活性炭表面上积聚浓缩,继而进入固体晶格原子或分子之间被吸附,还有一些特殊物质则与活性炭分子结合而被吸着。 当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杂质吸附时,水中的溶解性杂质在活性炭表面积聚而被吸附,同时也有一些被吸附物质由于分子的运动而离开活性炭表面,重新进入水中即同时发生解吸现象。 当吸附和解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称为吸附平衡。 这时活性炭和水(即固相和液相)之间的溶质浓度,具有一定的分布比值。 如果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用m克活性炭吸附溶液中的溶质,被吸附的溶质为x毫克,则单位重量的活性炭吸附溶质的数量e q,即吸附容量可按下式计算mxqe= (1)e q的大小除了决定于活性炭的品种之外,还与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浓度、水的温度及pH值有关。 一般说来,当被吸附的物质能够与活性炭发生结合反应、被吸附物质又不容易溶解于水而受到水的排斥作用,且活性炭对被吸附物质的亲和作用力强、被吸附物质的浓度又较大时,e q值就比较大。 24描述吸附容量e q与吸附平衡时溶液浓度C的关系有Langmuir、BET和Fruendlieh吸附等温式。 在水和污水处理中通常用Fruendlich表达式来比较不同温度和不同溶液浓度时的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即neKCq1= (2)式中e q吸附容量(mg/g);K与吸附比表面积、温度有关的系数;n与温度有关的常数,n1;C吸附平衡时的溶液浓度(mg/L)。 这是一个经验公式,通常用图解方法求出K,n的值为了方便易解,往往将式 (2)变换成线性对数关系式CnKmCCqelg1lg)(lglg0+=?= (3)式中C0水中被吸附物质原始浓度(mg/L);C被吸附物质的平衡浓度(mg/L);m活性炭投加量(g/L)。 连续流活性炭的吸附过程同间歇性吸附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前者被吸附的杂质来不及达到平衡浓度C,因此不能直接应用上述公式。 这时应对吸附柱进行被吸附杂质泄漏和活性炭耗竭过程实验,也可简单地采用Bohart-Adams关系式?=1ln0000BCCKNvDvT (4)式中T工作时间(h);v一吸附柱中流速(mh);D一一活性炭层厚度(m);K一流速常数(m3sh);N0吸附容量(gm3);C0一入流溶质浓度(mg/L);CB容许出流溶质浓度(mg/L)。 根据入流,出流溶质浓度,可用式 (5)估算活性炭柱吸附层的临界厚度,即保持出流溶25质浓度不超过CB的炭层理论厚度。 ?=1ln000BCCKNvD (5)式中D0为临界厚度,其余符号同上面。 在实验时如果原水样溶质浓度为C01,用三个活性炭柱串联,则第一个活性炭柱的出流浓度CB1,即为第二个活性炭柱的入流浓度C02,第二个活性炭柱的出流浓度CB2即为第三个活性炭柱的入流浓度C03。 由各炭柱不同的入流、出流浓度C0,CB便可求出流速常数K值。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 (一)实验装置本实验间歇性吸附采用三角烧杯内装入活性炭和水样进行振荡方法,连续流式采用有机玻璃柱内装活性炭、水流自上而下连续进出方法,图 (1)是连续流吸附实验装置示意图。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 (一)实验装置本实验间歇性吸附采用三角烧杯内装入活性炭和水样进行振荡方法,连续流式采用有机玻璃柱内装活性炭、水流自上而下连续进出方法图 (1)是连续流吸附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17l活性煤连续流吸附实验装置示意图1有机玻璃管2活性炭层3承托4单孔橡胶塞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1振荡器THZ82型1台2pH计pHS型1台263活性炭柱d251000mm有机玻璃管3根4活性炭上海15号2kg5水样调配箱硬塑料焊制长宽高0.50.50.6m31个6恒位箱硬塑料焊制长宽高0.30.30.4m1个7测COD仪器1套8温度计刻度01001支9水泵CHB31台 四、实验步骤 (一)画出标准曲线1配置10mg/L的亚甲兰溶液。 2用分光光度计得出吸收与波长的关系。 3确定产生最大吸收时的波长(给出最大吸收波长660nm)。 4将1准备的亚甲兰稀释,取0ml、2ml、6ml、10ml、14ml、18ml、22ml的10mg/L亚甲兰,用比色管定容到25ml,用分光光度计从3所得波长测得吸光度。 5画出吸收量与亚甲兰浓度(克分子/升)的关系曲线,即标准曲线。 (二)吸附等温线间歇式吸附实验步骤1将活性炭粉末,用蒸馏水洗去细粉,并在105温度下烘至恒重。 2在三角玻璃瓶中,装入以下重量的已准备好的活性炭粉末 0、 10、 20、 40、 60、 80、 100、120毫克。 3准备浓度为100mg/L的亚甲兰溶液一升。 4在三角烧瓶各注入100毫升100mg/L的亚甲兰溶液。 5将锥性瓶置于恒温振荡器上震动1小时,然后用静沉法或滤纸过滤法移除活性炭。 6测定每个瓶中溶液的吸收量,并用标准图交换为浓度单位。 7计算每个瓶中转移到活性炭表面上的亚甲兰的量,以克分子(活性炭)表示。 (三)连续流吸附实验步骤1在管中装入活性炭,活性炭必须用蒸馏水彻底浸透,以防止在实验中截留空气;2用自来水配制0.0004M的亚甲兰投配溶液;3调整通过吸入的流量至25毫升/分钟/厘米;274将调好流量的投配溶液与吸附管接通,开始由0开始记录时间;5开始投配1小时后,取样并测定亚甲兰的浓度,此后每日起码取样并测定五次,直至整个管子穿透。 五、实验结果分析1吸附等温线1)根据测定数据绘制吸附等温线2)确定常数K、n3)讨论实验数据与吸附等温线的关系。 2连续流系统1)绘制穿透曲线2)计算亚甲兰在不同时间内转移到活性炭表面的量。 计算法可以采用图解面积分法(矩形法或梯形法),求得吸附管进水或出水曲线与时间的面积;3)画出去除量与时间的关系线。 六、思考题1活性碳投加量对于吸附平衡浓度的测定有什么影响,该如何控制?2实验结果受哪些因素影响较大,该如何控制?28实验六污泥恒压膜过滤实验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试验可以实现以下目的 (1)考察污泥恒压过滤过程中通量及阻力的变化; (2)测定恒压过滤过程中阻力分布。 (3)求通量衰减指数; (4)测定活性污泥的比阻。 二、实验原理过滤中的膜通量表达为AdtdVtAVJ= (1)式中J为膜通量(L/m2.h),V为滤液的体积,t为过滤时间,A为膜表面积。 同时过滤过程中通量满足达西(Darcys law)方程RPJ= (2)P为膜两侧的压力差(Pa),为透过液粘度(Pa.s),R为过滤总阻力。 从理论上讲,过滤总阻力R包括清洁膜的固有阻力Rm、过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阻力Rcp、凝胶层阻力Rg、堵塞阻力Rp和吸附阻力Ra。 广义的膜污染指除了膜的固有阻力外,其余阻力都可以认为是膜过滤的污染阻力。 如图1所示。 图1膜过滤阻力分布示意图对膜过滤活性污泥中的各项污染阻力的测定过程如下 (1)在一定的压力下,先用清洁RcpRgRp RmRaRp:孔堵塞阻力Ra:吸附阻力Rm:膜的阻力Rg:凝胶层阻力Rcp:浓差极化阻力29膜对蒸馏水进行过滤,通过达西方程计算出膜固有阻力Rm; (2)在相同压力下用该膜对活性污泥进行过滤(过滤过程中不搅拌),取最初过滤时(第15秒)所得瞬时阻力为总阻力R; (3)将活性污泥从过滤器中取出,并加入等量蒸馏水,在不加压的情况下通过磁力搅拌将膜清洗5min,然后弃掉清洗液,再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在相同压力下进行过滤实验,所测得的阻力值从总阻力中扣除,即被认为是凝胶极化阻力Rp; (4)之后再将料液倒掉,将膜取出,并用脱脂棉擦去膜面沉积物,再将膜重新装好,加入等量蒸馏水,在相同压力下测过滤阻力,该阻力扣除膜固有的阻力即为内部污染阻力Ri,而将该值从上次所测阻力中扣除即得外部污染阻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