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节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家的教育思想 提要 一 道家思想的代表二 道家哲学观三 道家教育思想四 评价与启发 一 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以杨朱为代表 第二阶段 以 老子 为代表 第三阶段 以 庄子 为代表 据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58页 一 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 杨朱 杨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名思想家 字子居 卫国人 生平已不可考 在当时各家的著述如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 等 他的名字曾多次出现 孟子 滕文公 篇云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 不归于杨 即归墨 可知春秋之世 杨朱之学与墨学齐驱 并属显学 据维基百科http zh wikipedia org 一 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 老子 史记 云 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 名耳 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 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 良贾深藏若虚 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 若是而已 孔子去 谓弟子曰 鸟 吾知其能飞 鱼 吾知其能游 兽 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龙邪 一 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 老子 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6年 大概活了一百岁 一说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 人 一说毫州 安徽涡阳 人 一般学者认为老子就是老聃 姓李名耳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曾做过周守藏史 掌管东周王朝图书典籍 他见闻广博 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过周礼 晚年过着隐居生活 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言 即今流传的 老子 一书 汉以后被称为 道德经 河南鹿邑举行公祭大典庆道家创始人老子诞辰2584周年 中新网周口3月26日电 周小云陈海棠 26日 中国农历二月十五日 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辰2584周年纪念日 当日 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举行了盛大的公祭大典 来自新加坡 马来西亚 韩国 北京等地的海内外李氏后裔齐聚鹿邑 满怀崇敬和缅怀之情向老子像鞠躬祭拜 一 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 庄子 史记 云 庄子者 蒙人也 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 与梁惠王 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闚 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馀万言 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 盗跖 胠箧 以诋訿孔子之徒 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 亢桑子之属 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 指事类情 用剽剥儒 墨 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 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 使使厚币迎之 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 千金 重利 卿相 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 衣以文绣 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 虽欲为孤豚 岂可得乎 子亟去 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 一 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 庄子 庄子 约公元前369 286年 名周 字子休 战国时宋国蒙 今安徽蒙城 一说河南商丘 一说山东曹县 人 出身破落的小贵族家庭 道家学派主要代表 做过蒙地的漆园吏 可能在职不久就隐居了 遗有 庄子 一书 现存33篇 内篇系手笔 外 杂篇多系门人或后学所著 是我们研究庄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海内外百名专家学者齐聚蒙城祭祀庄子 中广网安徽 2012年 5月6日电 记者潘书培通讯员邵俊强 5月5日 来自日本 韩国 台湾 香港等海内外的100位老庄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及 庄子 爱好者 齐聚庄子故里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庄子祠 身穿传统汉服 鼓盆而歌 高声朗诵庄子的 天道 进行中国首届布衣祭庄大典 二 哲学观 1 道 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老子 42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 道 老子 25章 二 哲学观 2 道 的模样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 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 ji o 其下不昧 绳绳 m nm n 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老子 14章 二 哲学观 3 道 的作用 道常无名 朴虽小 天下莫能臣也 老子 32章 夫道 覆载万物者也 洋洋乎大哉 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庄子 天地 夫道 于大不终 于小不遗 故万物备 庄子 天道 二 哲学观 4 关于 道 的活动规律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老子 16章 反者道之动 老子 40章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老子 23章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 43章 二 哲学观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老子 22章 二 道家哲学观 5 关于人 地 天和自然间的关系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 25章 三 论教育作用 绝学无忧 教育的作用在于按自然规律施教 惟道是从 大道废 有仁义 慧智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昏乱 有忠臣 老子 18章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老子 19章 三 论培养目标 复归于朴 1 道家的人格具象范样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老子 28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w 故几于道 老子 8章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庄子 逍遥游 三 论培养目标 复归于朴 2 道家的人格范样特征之一 柔弱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老子 78章 所以他又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 66章 因此处上位者 只有恭谦宽厚 虚怀若谷 心胸方阔 才能有如江海包罗百川 以真正得到百姓的拥护 三 论培养目标 复归于朴 2 道家的人格范样特征之二 知足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老子 44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 46章 三 论培养目标 复归于朴 2 道家的人格范样特征之三 不敢为天下先 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老子 67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66章 四 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1 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老子 2章 四 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倡导的 非指导性教学 事实上深受道家 行不言之教 方法的影响 他讲 我最喜爱的并总结了我很多更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话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罗杰斯认为教育应在一种超然的无拘无束 绝对自由的氛围中进行 教师不应过多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 而由学生主导整个学习过程 从而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李宝庆 靳玉乐 课程改革 道家哲学的视点 教育研究 2005年12期 四 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2 心斋坐忘 心斋坐忘 是道家最根本的修养方法 为庄子首创 心斋 指心遵守的斋戒 坐忘 是说静坐而忘掉一切 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 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 思念 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 心斋也 庄子 人间世 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庄子 大宗师 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多欲 虽有存焉者 寡矣 孟子 尽心下 既能藏 又能虚 既能两 又能壹 大清明 荀子 解蔽 四 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3 图难于易 为大于细 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老子 63章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老子 64章 四 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4 损之有余 补之不足 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 教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 77章 教学中 不论是教和学 都可能会出现不平衡现象 高深了 或可降低一点要求 简略了 或可提高一点标准 多了不易接受 可适当损之 寡了不能满足学之所需 可酌量补之 四 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论语 先进 曰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 敢问 子曰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 孔子通过补偏救弊的方法塑造统一的中道人格 于述胜 道家教育智慧的现代启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1期 四 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庄子 说 彼正正者 不失其性命之情 故合者不为骄 而枝者不为骄 长者不为有余 短者不为不足 是故胫虽短 续之则忧 鹤胫虽长 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 性短非所续 无所去忧也 在庄子看来 正人 不管是治人的政治还是化人的教育 都应该以人的性命之情为根本尺度 于述胜 道家教育智慧的现代启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1期 五 评价与启发 道家认为 道法自然 主张培养能体会自然之道的圣人 对于孔子提出的仁义道德持否定态度 道家轻视知识 主张以自然之道即 天道 为教育内容 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 对于传统文化也持反对态度 强调 绝学无忧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作用 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从思想倾向说 儒重理性 道尚直觉 儒主致用 道崇思辨 儒讲启发 道讲辩证 儒讲现实人生 道讲回归自然 道家对传统文化持反对态度 对后世的教育有不良影响 据北师大 简明教育史四版 69 70页 太史公的观点 老子曰 至治之极 邻国相望 鸡狗之声相闻 民各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俗 乐其业 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 挽近世涂民耳目 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 夫神农以前 吾不知已 至若 诗 书 所述虞夏以来 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口欲穷刍豢之味 身安逸乐 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 虽户说以眇论 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 其次利道之 其次教诲之 其次整齐之 最下者与之争 太史公的观点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 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 虞而出之 工而成之 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 竭其力 以得所欲 故物之征贵 贵之征 各劝其业 乐其事 若水之趋下 日夜无休时 不召而自来 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 而自然之验邪 太史公的观点 故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 好行其德 小人富 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 山深而兽往之 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势益彰 失势则客无所之 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 千金之子 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壤壤 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 万家之侯 百室之君 尚犹患贫 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史记 货殖列传序 五 评价与启发 对道德教育的启发 目前 我们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种知识论立场 把知识视为道德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走的是一种通过知识教学促进道德提升的知识化路径 庄子区分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知识类型 一种是关于道德的知识 一种是关于自然的知识 针对两种知识类型的差异 老庄提出为学与为道两种不同的 学习 方式 五 评价与启发 对道德教育的启发 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逐渐积累 不断增加的路径 它遵循的是 学 的规律 道德修养则是一种逐渐减损的路径 它遵循的是 不学 的规律 道德修养不能是 学 的方式 只能是 不学 的方式 要通过非知识化的路径进行 谭维智 道德教育的非知识化路径 道家的知识观及其道德教育方法研究 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刘固盛呼吁大学生 物物而不物于物 结合当今社会物价昂贵的现实 刘固盛在 庄子 解读过程中强烈批判了车奴 房奴等 不逍遥 不正常 的社会现象 他认为 生命的美好首在自由 处于青春年华的大学生 研究生在物质世界带来的压力面前不应该过于敏感和紧张 而要享受学习的乐趣 称 在华师求学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呼吁大家 物物而不物于物 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投资项目管理师之宏观经济政策考试题库300道带答案(基础题)
- 2026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结构考试题库300道加答案
- 关于房子的财产协议书
- 医师证转租免责协议书
- 合伙市场进货合同范本
- 司机雇主责任合同范本
- 北京创业就业合同范本
- 公司外债借款合同范本
- 代理合同否解除协议书
- 区域代理协议解除合同
- 2025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全国)(解析版)
- 机器学习原理及应用课件:回归分析
- 水表知识培训
- 手绘植物花卉课件
- 土耳其移民合同范本
- 制冷复审课件
- 执法员压力与情绪管理课件
- 小升初道法复习课件
- 外科疼痛病人护理
- 学堂在线 现代生活美学-插花之道 章节测试答案
- 供货周期保证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