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道的资料_第1页
关于香道的资料_第2页
关于香道的资料_第3页
关于香道的资料_第4页
关于香道的资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关于香道的资料整理一 什么是香? 1.香的定义。在说文解字中说:“香,气芬芳也。”而馨香的“馨”,也就是香气远闻之意。 一般的香,大多是指由富含香气的树皮、树脂、木片、根、叶、化果等所制成的香之原料。常见的香料有旃檀香、沈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薰陆香、安息香等丰富的种类,甚至也有动物的分泌物所形成的香,如龙涎香、麝香等。 香料大多出产于气候酷热的地区,由于热带地区人体容易产生体垢及恶臭,所以古来为了消除体臭,就将当地盛产的香木制成香料,涂抹于身上,称为涂香;或是焚香料薰室内及衣服,称为烧香或薰香。 随着香料的不同,也要以不同的方式来散发香气,才能造成特别的效果,用香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燃烧、薰炙及自然散发等三种方式,而配合不同的香器使用。如,香草、沈香木及作成香丸。线香、盘香和香粉的合香,就必须以燃烧的方式,而龙脑类的树脂性香品,则必须用薰炙的方式;也就是将香放在炙热的金属或炭块上,让其散发香味。 佛教中对香的定义则更为广泛,将鼻根所嗅的一切,都统称为香。佛教并将人类生活中这种美好的经验,重新诠释,使香超越了原始的意义,而用香来象征修行者持戒清净的戒德之香,乃至圣者具足解脱、智慧的五分法身,可以说是解脱者心灵的芬芳。 例如,在佛说戒德香经中,佛陀就以香来比喻持戒之香,不受顺、逆风的影响,能普熏十方。在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圣者的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由于香美好的特质,在佛教中就成了供养佛菩萨重要的供品之一,甚至以香为说法譬喻、修持方法,让人依此而悟入圣道。 而香的气味能薰染真物,使环境芬芳美好的特质,也被用来比喻念佛者以念佛的缘故,薰染如来的功德,这就是所谓的“香光庄严”。 由于香与鼻根的密切关联,古德也有以闻香而悟道者,最着名的就是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在本书中介绍香的修持法门,祈愿读者以香入道。 焚香、装香料的香器,展现了香的具体之美。也以成香的文化中颇为独特的艺术。无论是在种类、材质、造型与色彩的显现上,都为人类的视觉与嗅觉心灵带来极大的喜悦。 这些丰富的香器种类,主要是为了配合各种不同型态的香焚烧或蒸薰的方式而产生。除了实际上的用途之外,基于美观及装饰的考量,香炉的型制、炉身的造型、色彩,更是琳琅满目,配合袅袅香烟,及美好的香味,让用香的情境达到极致。在香器的种类上,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香囊、香球、香筒、香盒等用香的器具。因此,在本书中也介绍了中国历代的香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香器。2.香之功用:中国传统香最原始最重要的作用即保健、疗病祛疾。其味不仅芬芳,可怡养性情、净化心灵,还有清心、安神、开窍等很多的养生功能。而合成香料无论是在气息的芳香、微妙的精神体验、养生保健等诸方面均无法与传统香料相比。天然香料是一种成份极其复杂的混合物,有人甚至把它比喻为一个混沌系统,多种香料搭配时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合成香料还难以达到全面、准确的分析和把握。就香气而言,即使最先进技术制作的合成香料也难脱斧凿之迹,其芳香与天然香料的差异仍然十分明显。就精神体验而言,中国传统香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动”等微妙的身心体验,而现代工业香却几乎完全没有这种效果。“有其味而无其气,有其形而无其神”,正是现代合成香料始终难以逾越的屏障。风靡全球的法国香水,最初是因白种人身体特质和饮食习惯的关系,人体狐臭膻腥多发,香水最初的作用是为了祛除腥臊味,净化环境。目前,以法国香水为首的现代工业香品,在国际社会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其仍然难以具备中国香自然、健康,能够赋予人身体、心灵以美妙作用的特质。 近年来,人们已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许多化学产品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时候,往往也存在许多弊端。因而,“绿色”、“自然”、“健康”的中国传统香必将越来越多的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青睐。另外,由于香美好的特质和飘渺弥漫的香烟,而被视为能上达天听,传达诚心的供养之意给佛菩萨及天神等。所以香也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供养,并发展出供香的仪轨、方法及真言、手印等。由于香所象征的美好意含,在佛教中不但以香为重要的供养,用香来代表诸佛清净法身,或是以香来修持、说法。3.香品的使用。自古以来,东西方国家在祭祀神明、祖先的仪式上中都有熏烧香品(古称“烧香”)的习俗。不同的宗教、民族、地区,敬奉不同的神明,具体的仪式规程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些很相似的基本的规范。对于一些纯仪式性的程序,日常用香或许不便严格奉行,但对于这些基本的规范仍然值得注意遵循: 正确的心态; 适当摆放花卉、灯烛及其他供品;香品点燃后的明火,可用手轻轻扇灭,不宜吹灭;注意敬香的时间,保持相对固定的规律。例如,阴历的初一、初三、十三、十五、节气、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九月初九等都是适宜敬香的日子(自前一天的子时之后即为次日,例如每月十四的夜11点后即为十五)。注意敬香的地点。宗教祭祀场所、家中的神龛及其他清净安泰之地都是适宜敬香的地方。注意香品的选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使用较好的香品;尽量选用天然香料制作的熏香。品香四件事一:心净、身净、香具环境净焚香心净是一件庄严殊圣的事情,欲要达到焚香的目的与效果,净心是一件根本的事情。心不净而焚香,是走过场、是应付,不会有好的效果,更谈不上沟通。身净是说明对焚香的重视与恭敬。所以焚香前要净手、净身,甚至沐浴更衣。重视的程度越高,则效果越好。不可怕麻烦,吃饭不是更麻烦吗?但必须要吃,为什么?需要!保持环境和香具洁净就是一种修行、一种恭敬、一种功德、一种对自己的负责。二:香具要齐备既要焚香、香具不可不重视,香具要如法;特别是固定的佛堂、净室必须要有固定的、规范的香具。香炉;香筒;卧炉;香插;香盘;香夹;香盒;香铲;香筷;灵灰;手炉;香斗;熏球; 香囊。三:理香即是在上香前要对香进行净捡,或开盘。理香时要心平气和,全身放松,动作轻缓,心浮气躁会把香理坏以及破坏香的效果。如盘香,在开盘前要用手转圈轻轻摄开盘与盘之间相粘的地方,然后再开盘,线香要选择长度相同的为好四:选香焚香一定要选择好的香品,才能有好的效果。好的香品应为纯天然的合香,即多种香药合成的香,这种香最好是选择传统配方的,这些配方是经过历史的验证,而且古人的配伍也十分严格,好香会一炷,有一种香的效果。二 何谓香道?人类生活在无限的气味之中,经过感性和理性的选择,知道如何应用生活周遭的香料,渐渐地演变成情操教育的一环香道。这是人类由嗅觉官能的享受到精神层面修身养性的诉求,所产生的一门生活美学。那么香道的定义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有关香气的艺术。如果要进一步说明,就是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令人愉快、舒适、安详、兴奋、感伤等等的气氛之中,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的一种修行法门,就叫做香道。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常常要问: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世界是什么呢?我们已经明显感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间温情少了;吃的越来越好,健康景况愈差;工作效率提高了,压力却越发沉重;熟人多了,真情少了;面对满目的高科技、高档设施,内心世界却充满孤独。人们急需得到一种具有天然品味的,与时代相呼应的精神文化的充实,香道正是能够满足这一精神需求的一种精神文化。 中国盛唐时期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各种文化相继发展起来的同时,熏香也成了艺术。达官贵人、富裕人家经常性地聚会,争奇斗香,使得熏香艺术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传入了熏香,平安时代以后,香料开始脱离宗教用于美的目的。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多次提到一种熏香盛会。是说贵族们学习“唐人”的样子,经常举行“香会”或称之为“赛香”的熏香鉴赏会,这也是唐朝的熏香又经“和风”熏陶而形成的一种风习。到了足利义政的东山文化时代,熏香演变成按照一定方式的“闻香”风俗,逐渐形成日本的“香道”,后在享保年间香道条目录一书问世后,“香道”取得了飞跃发展。 事实上,类似日本“香道”这种香文化除了中国、日本以外,其它文明古国也曾出现过。古代雅典的香料商店实际上成为各阶层人士的集会场所,政治家哲学家艺术家以及社交界的知名人物频繁出入,成为热闹的社交活动中心。这些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为了表现他们的“天才”,在香气方面大做文章,香的知识成为每个到此场所的人所必备,他们谈论香就象今人谈论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香气鉴赏会”逐渐深化成各种各样的“香道”。古罗马也有相似的情形,只是都没有像中国和日本那样普及并流传下来。 “香道”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的文化。正如同人们熟知的“茶道”的概念,“茶道”的含义远远超越了喝茶和茶制品本身,而是通过茶这个载体达到修养身心,培养高尚情操,追求人性完美的茶的文化。 我国近代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香道几乎处于灭绝的边缘,近几十年来,又由于受化学合成无所不能时代的长期统治,天然香料一直受到冷遇,香道已失去原有的风彩但是,请不要忘记“香道”起源于中国,中国应拥有和发展属于自己的“香道”文化。 首先香道来自于天然,天然的芳香植物生机盎然,她的芳香伴随着呼吸沁入心扉,天然的香气成分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精神得到放松,使人的内心变得宽阔与美好。芳香植物是非常的美,她的美不单单是她的色泽,更是那种自然的和谐的美,没有任何做作和修饰。与她相伴,人性会变得清纯而透明。由于人类的智慧,芳香植物的美得到了升华,她的体内蕴藏着许多美化人的肌肤的好东西,人们把它们提取出来用来清洁、健美我们的肌肤,使我们的容颜象神话般的返老还童。 香道是充满人情味的,它告诉我们如何去享受和爱护自然的美,又启迪我们如何运用她的美去创造生活的美,天然芳香花草茶、芳香食品、芳香天然洗涤剂、芳香贴花、用芳香植物制作的各种艺术品,都让人们在美的自由空间尽情享受,尽情发挥。 香道的“道”包含了道德、道路等含义,她向我们指明了一条芳香的道路,健康我们的身体,美化我们的肌肤,明亮我们的心灵,高尚我们的情操。与人宽厚善良、创造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心理能力;给环境以呵护与培育,培养人与自然环境的感情,使人性得以提升。 “香道”是一种文化,她将贡献与热爱她的文化人,同时热爱她的人们会将这种文化发展下去,因为她是“香”的文化,她会随着“香”飘向万里晴空,飘向全世界。 中国用香的历史久远,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道,无不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炉热情暖,青烟翠雾之中,不知引发了多少灵感,增添了多少热情,降息了多少怒火,带去了多少祝福。它启迪英才大略的智慧,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香,物虽微而位贵,它是中华文化无形的脉搏。 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华夏文明的灿烂光辉。以诗为证: 温庭筠咏香诗词 博山 博山香重欲成云 锦段机丝妒鄂君 粉蝶团飞花转影 彩鸳双泳水生纹 青楼二月春将半 碧瓦千家日未曛 见说杨朱无限泪 岂能空为路岐分 达摩支曲 捣麝成尘香不灭 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 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 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 欲吹羌管先丸澜 旧臣头鬓霜华早 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 邺城风雨连天草三 香道究竟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呢?我国早在记载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尚书之中,就已谈到香的精神层面,所谓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又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古人董说(若雨)所着非烟香记,提到所谓的振灵之香。他说:振灵香屑,是能熏蒸草木,发扬芬芳振灵之香成,则四海内外百草木之有香气者,皆可以入蒸香之鬲矣!振草木之灵,化而为香,故曰振灵。由此可知古人对于香气的阐释,已经不只是物质、官能层面的东西而已。圣经出埃及记之中,上帝指导梅瑟(摩西)制作圣香,吩咐他要把香制成纯洁和神圣的东西,将它当成圣物看待,由此可以看出古希伯来人对于香的重视程度,香已经超越了官能享受的范围,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第十也提到笔者称之为香道的理想国的遥远地方。这个国度距离我们所住的婆娑世界有四十二恒河沙之遥,众香国里的如来,佛号香积,在这个佛土里上,亭台楼阁充满着香气,土地是香的,花草园林也都会产生香气,佛菩萨们所吃的是香气,毛孔当然也散发着妙香。这是个完全笼罩着香气的清净乐土,所以说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如此可爱的香道的理想国能不令人向往吗?或许今天提倡环保的人士,应该以这个香道的理想国为追求的目标吧!四 香文化的历史香作为一种文化,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新唐书仪卫志载,当时不仅室内设“蹑席、熏炉、香案”,贵妇身上也佩香具。唐高祖618年至唐德宗791年,通川、雁门、顺化、南海、上洛诸郡及属国向唐宫廷进贡香料数十次,可见香事活动的频繁。又通过鉴真大和尚东渡,传至日本及海外。宋代,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香文化发展至今,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烧香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三个特点极为引人注目:一是普遍性,汉人烧香,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烧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无处不烧。二是历史悠久,现存文献诗经尚书已有记载,则其起源必早于诗书时代即西周。三是普及性,几乎做什么都要烧香:对祖宗要烧,对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在庙里烧,在厕所也烧;过节要烧,平常也要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雅而韵,妙不可言;作为一种门第身份,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虔敬时要烧,有焚香弹琴,有焚香读书;肃杀时也要烧,辟邪祛妖,去秽除腥;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烧本身就是事,而且还会上瘾,称为“香癖”,就仿佛现代人的抽烟饮茶一样。 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笺:“文王受命始祭天。”即是说,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 其具体祭法为:将牺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注:“禋之言烟。”“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疏:“禋,芬芳之祭。”(用十三经注疏本,下同。) 可见,所谓禋祀,一是点火升烟,二是烟气为香气。以香烟祭神,那么这就是后世所谓“烧香”了。 这一期,香事有以下特点:一是香品原始,为未加工的自然物,还不是后世正规意义上的“香料”(树脂加工而成);二是自然升火,不用器具如后世的“香炉”;三是专用于祭祀,而祭祀由国家掌握,即,烧香还没有生活化,民间化。明周嘉胄香乘引丁谓天香传谓:“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荐,而沉水熏陆无闻也。其用甚重,采制粗略。” 第二期,从汉武帝到三国,可称引进期。汉武帝于中国香事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其一,武帝奉仙,为求长生,是神就敬,而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 其二,武帝时期香品渐走向实用化,如置椒房储宠妃、郎官奏事口衔舌香等,打破了香必用祭的垄断,使香进入生活日用。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武帝大规模开边, 就在这一时期,产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传入中国。 说郛卷35引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称:“又按汉武故事亦云,毗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置甘泉宫。 金人者,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 然则烧香自汉已然矣。”此外,武帝曾遣使至安息国(今伊朗境内),香乘卷二引汉书称:“安息国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树皮胶,烧之通神明,辟众恶。”树皮胶,即树脂,是为真正的香料。 由于有了真正的香料,使武帝时的香事变得格外繁盛起来,后世野史笔记屡称不绝。什么焚“月支神香”解除长安瘟疫(香乘卷8),燔“百和之香”以候王母(汉武外传),用东方朔“怀梦”香草在梦中与李夫人相见,直至烧“返魂香”使李夫人还魂这个传说还传到日本(见源氏物语)第48回)。 香事繁盛,香具应运而生,不久,中国第一个香炉也发明出来了,称为“博山炉”。传说上面还有刘向的铭文:“嘉此王气,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宋火青烟。”(见香乘卷38)。刘向为宣帝时人。从此,香品与香炉配,使中国的香事进入一个新阶段。 然而,从武帝时引入西域香料始,降及东汉三国,在这三百多年间,香的使用还仅限于宫庭和上层贵族之中,极为名贵,难得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香乘卷2引五色线称:“魏武与诸葛亮书云: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为馈赠之礼品。又香乘卷7引三国志称:“魏武令云: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足见焚香即使在宫庭中也还是一种奢侈。 第三期,是普及期。香的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后的事。普及的原因有二:一是“西(域)香”由“南(两广、海南)香”所取代。“迨炀帝除夜,火山烧沉甲煎不计其数,海南诸香毕至矣。”(香乘卷1)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的价格降低,为普及提供了物质准备。二是佛道二教从六朝以来大发展,轮番跻身于国教的至尊地位;二教尚香,“返魂飞气,出于道家;旃檀枷罗,盛于缁庐。”(颜氏香史序)从而,信徒汹汹,风气大展,造成烧香走向普及。只不过,这时固有儒教还与释道二教时相对抗冲突,传统士人抵制特别是佛教,而使繁盛的香事略为减色。 迨至宋代,三教融合,烧香之俗,也便御风而行,为大家一致崇尚,士人拜祭孔子时也烧起香来。 这就出现了本文一开头所讲那种局面。明屠隆总结道:“香之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塌帖,挥尘闵吟,温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护,焚以熏心热意。谓士助情可也。尘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蔼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香与美已融合为一,大量诗文专门写香。兹举北宋陈与义(字去非,与黄庭坚、陈师道齐名)的焚香 为例: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无限心意情怀,寓寄一炷烟中,人生喜怒哀乐乃至形而上的追问与探求均在此找到出路,于是也就难怪世事变迁而熏性是不改的了。噫!香已经完全渗透内化到人的精神之中;这种渗透是那样的深.在熏香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大陆,唐宋以后的一千年里,由于战乱频繁,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萎顿,香席的仪式与诗、词、乐、舞、棋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也日渐式微,这炉幽香传至清末,终于在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香文化上升为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成为“香道”。香道也是一种文化,是精神文化,道德升华,是香文化的使用艺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道”,首见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即为天地万物由自然而生,天地万物由自然而运化。天地之间,一切事物变化生息均属“自然”,“自然”,是道的自性,“自然”是道的最大的和谐。香道又是一门生活美学,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远古巫术活动有“香”,崇拜中有“香”,宗教中有“香”,节庆中有“香”,历代帝王喜“香”,闺中妙龄爱“香”,古典名着生“香”,文人诗词颂“香”,中药百草发“香”,香包飘“香”,品茗饮酒留“香”,养生保健缘“香”“香”有生命,是一种生命现象,正如庆阳香包有寓意,有寄托,庆阳的“二十四节气香”、“春夏秋冬香”有内涵,有深蕴,庆阳的种种香事活动,生活用香以及花香、酒香、中草药香的市场潜力,需求极大,都是一种资源,值得开发的精神文化资源。 香道是历史的,是生活的,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和物和人紧密相连的文化事象的行为方式。通过民俗文化体现人文精神内核,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精神追求和寄托来表现,用集体或个人的智慧、制作、技巧、艺术、艺术承传体系、思想内涵等等对它进行精美的创造和承传。是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群体中世代传承的,有较大影响的有突出价值的文化形态或文化表现形式、文化表现活动,和民族、民间遗产概念是相同的。香道文化是人民承传文化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保留了大量的民间自然传承的历史遗迹,是许多文化遗产的记录。这样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倍地呵护和珍惜。文人对香文化的贡献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其中,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 文人对香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时,文人们就广泛介入并给予了多方面的推助。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都反映了文人对香的推崇。如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另据东汉蔡邕琴操所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 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木本香料尚未大量传入北方,所用只是兰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但文人对香的情感态度已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其二,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将焚香视为雅事。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朱熹有香界一诗: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古代“学界”对香的这种高度的肯定态度既确定了香的文化品位,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同时也把香纳入了日常生活的范畴,而没有使它局限在祭祀、宗教之中,这对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三,文人们广泛参与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徐铉、黄庭坚、苏轼、陆游等。苏轼有文记:“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仅文人们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数十种。 文人们不仅烧香,还要烧出情趣来,烧出意境来,烧出学问来。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其大观: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 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今有香不见烟; 素馨欲开茉莉折,底处龙涎示旃檀。 平生饱食山林味,不柰此香殊妩媚; 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其四,整个文人阶层都广泛用香,从而带动了全社会的用香风气。 从魏晋时期流行熏衣开始,文人把用香视为风习,把爱香当作美名,唐宋以后风潮更胜。虽然不免附庸风雅之辈,但文人的这种积极态度确实影响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不仅是民间,官衙府第也处处用香,甚至接传圣旨和科举考试时也要专设香案。同时,随着香料贸易及制香业的发展,香文化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香道发展要首推台湾和日本,产自东南亚出产沉香,风靡全球。现已发展成为独特的台湾香道和日本香道。五 香器与香具1.香的制作。中国传统香是以天然香草药作为原料配制而成,具有强身健体、怡养性情、启迪才思等许多现代工业香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 我国传统香的制作与中药及道家的丹药很相似,它是以天然香料和中药材为原料,按照香料的选择、炮制、香方、配伍、火候等特定的程式和法度来完成。古代使用的香以“合香”为主,单一香药制成的“单品香”较少。大多数香药都要经过“炮制”(特殊的处理)才能用于制香。即使品质优良,也仍然是“生”药,若直接使用,未必有好的功效,甚至会适得其反。恰当的炮制则可加强或改变原料的药性,使其功效充分发挥并消除可能存在的副作用。每种香药都有各自的价值,也都有各自的偏颇,通过恰当的搭配使他们相辅相成,导顺治逆,扬长避短,正是合香之妙。人们把传统香的制作概括为得之于药,制之于法,行之于文,成之于心。其制法,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一套与中医学说一脉相承的理论,有一个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艺体系,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而近现代以来,传统香的制作与使用都受到了很大冲击,化学合成香料与工业技术以其低廉的成本和高效的生产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排挤、改变了中国香。许多香不再采用天然香料(香药),而是变成了“化学香料与燃烧材料的混合物”。合成香料为针对天然香料,通过化学技术分析、确定其芳香成分的化学结构,再用化学方法生产出相同结构的化合物。例如法国香水的制作工艺,从十八世纪起主要依靠其发达的工业文明,化学香精成为制香的主要原料。或从植物中利用水蒸汽蒸馏法、压榨法、萃取法、超临界萃取法等提取精油,利用其它化学原料和合成的方法制成复合型的香品。2.香具的家族。香具是使用香品时所需要的一些器皿用具,也称为香器(严格说来,制香时使用的工具称为“香器”,用香时的工具称为“香具”)。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香斗、香筒(即香笼)、卧炉、薰球(即香球)、香插、香盘、香盒、 香夹、香箸、香铲、香匙、香囊等。造型丰富的香具,既是为了便于使用不同类型的香品,同时也是一些美观的饰物。【香炉】 香炉是最常见的香具,其外形各式各样,如博山炉、筒式炉、莲花炉、鼎式炉等等。材质多为陶瓷或铜、铝等金属,也有石、木等材料。明清以来流行铜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富于变化。其他材质的香炉,常在炉底放置石英等隔热砂,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手炉】 手炉是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带有提梁)的小熏炉,用于取暖,也可薰香。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镂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图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纹样;材质多为黄铜或白铜。【香斗】 香斗,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常薰烧香粉或香丸。唐代即已流行。【香筒】 香筒是竖直熏烧线香的香具,又称“香笼”(以区别于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为长而直的圆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镂空成各种花样,筒内设有小插管,以便于安插线香。其质材多为竹、木或玉石,也有高档的象牙制品。【卧炉】 卧炉,用于横向点燃线香,也称横式香熏。类似于香筒,但横竖方向不同。【薰球】 薰球又称香球,呈圆球状,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榫连接。内套数层小球,皆以承轴悬挂于外层,最内层设有焚香的小“杯”,无论薰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其设计精巧,即使把薰球放到被子里也不会倾覆熄灭,故也称“被中香炉”,其原理与现代的陀螺仪相似。【香插】 香插是用于插放线香(或棒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各种款式,以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线香。 【香盘】 香盘,是焚香用的扁平承盘,多以木料或金属制成。【香盒】 香盒用于放置香品,又称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状多为扁平的圆形或方型,多以木、铜、铝等制成,大小不等。既是容器,也是香案、居室的饰物。 【香夹】 香夹用于夹取香品。【香箸】 香箸即“香筷”,多为铜制。【香铲】 香铲常用来处置香灰,多为铜制。【香匙】 香匙用于盛取粉末状或丸状香品【香囊】 香囊用于盛放香粉、干花等香品,以便随身携带或挂佩,多为刺绣丝袋,也常把绣袋再放入石、玉、金、银等材质的镂空小盒。香道工具繁复,有大有小,种类繁多。一般来说,装香道工具的箱子称乱箱。装点火工具的容器称香筋建,点火工具包括银叶挟、香夕、香筷、茑(一种别针,包香包用)、羽帚、火筷、灰押,统称7种工具。装香木和银叶的银器称重香盒。银叶实际上是一种镶有金边的薄云母片,点香时将银叶放在火上。试香、组香时使用的盘子称试香盘。本香盘亦称银叶盘。装香牌的简称牌筒。纸制四角形容器称折居,装对答用香牌。包裹试香包和本香的包称总包。香包没有统一规格,只是香包使用的纸要比总包薄一些。割香工具共五种,包括锯、小刀、厚刃刀、槌、凿子。割香时使用的台子称割香台。大小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多为10公分左右。闻香炉高6至8公分,直径6至7公分左右。闻香炉一般要求成双成对,这些还只是香道工具中的主要部分。焚香一直与美好、高雅、神秘、珍贵等联系在一起,因而关于沉香、香炉、香器等香文化有关的制作产物代表着时代的最高工艺水准,并由于渗透了文化成分,因此香道工具作工十分讲究,许多工具上都镶有豪华的刻画,样子十分精美。单看香具,都是艺术享受。六 中国历代香器概述 在佛教传入中国用香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同时大量引进各种重要的香料,及用香的观念和方法,于是,香从生活中的附属用品,一跃而成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场景。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在室内薰香的习俗,焚烧的香料是以草本植物为主。其实薰香源自古人薰烟以趋灭蚊虫,并消除秽气。 在周礼中记载:“剪氏掌除蚕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虫之事。”古人燃香也可以说是清净环境,中国在尚未产生专用的香器之前,先使用一般的铜炭炉来薰香。 中国人在室内焚香自战国时代就已开始了,但是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 中国香炉的形制始于战国时期铜炉,以后历代出现各种式样的香炉。材质有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掐丝瑵珐琅、画珐琅、竹木器及玉石等,种类丰富。 在春秋时期,已出现专供室内取暖的铜炭的“王子婴次炉”。而这类铜炭炉后世仍然沿用。汉代开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香炉博山炉。博山,相传是东方海上的仙山。博山炉盖上雕镂的山峦之形,山上有人物、动物等图案。当香炉中飘出袅袅香烟,就宛如神山盘绕终年的云雾。博山炉盛行于神仙之说流行的两汉及魏晋时期。 在汉代,专为焚香而设计的香薰已经出现,大理的薰香器从各地的汉墓出土,可以知道当时薰香习俗已经很普遍。汉代薰香的风气,南方比北方更为盛行。广州地区四百余座汉墓中,共出薰炉一一二件。 在汉代蔡质所着的汉官仪中,就有关于香的文献记载:“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燻。” 在广州、长沙等地的西汉早期墓葬中已经出土了不少豆形薰炉,而中原地区出现得稍晚。从这种出土不少专为薰香而作的香薰看来,薰香的风气是自南向北逐步推广的,而许多高级香料也是从南海输入中国。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西汉时龙脑香在广州已非罕见之物。 汉通西域后,还从陆路自西方输入苏合香。班固与弟超书:“窦侍中令载杂采七匹,白素三匹,欲以市月氏马、苏合香。”这是汉代以杂丝、白素等布料,要买月氏马及苏合香。后汉书“西传传”说大秦国“会合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 汉朝时乐府诗中也说:“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氍毹、(外毛内答)(外毛内登)、五木香、迷迭、艾蒳及都梁。”其中都梁香为古代着名的香草。 汉代的香品中,有干燥的草木植物、树脂类的龙脑香、苏合香。草本植物的茅香干燥之后就是可燃物,为了能充分燃烧,通常在炉身的底下会有通气孔。有的设计炉身较浅,炉盖隆起,而且在炉盖上备有数层镂孔。这类炉具的容积也较大。同时为了容纳自进气孔落下的灰烬,通常也设有承盘。龙脑及苏合香等树脂类香品,必须放在其他燃料上薰烧,因此这类炉身较深,以便置烧红的炭块,有时加银箔或云母片,再放上树脂之类的香品,使其徐徐薰烧。出土的汉代香薰中就曾留有炭料、香料。两晋南朝的香具东晋南朝士大夫中,以香沐浴,以香薰衣的风俗开始盛行。薰衣的风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在河北满城中靖王刘胜墓中,发掘的“铜薰炉”和“提笼”就是用来薰衣的器具,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为了薰香衣、被特制的薰笼。 三国的荀好薰香,文献中记载:“荀令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气不竭。”由于荀或经常让自己的衣服薰上浓郁的香味,所以当他到别人家中之后,他坐过之处往往留下香气,经过三日还没有散去。在东晋时文人也以白旃檀的芬芳来比喻学养的渊博。在两晋南朝流行的香薰式样之中,从三国吴到南朝晚期圆罐式及豆式有承盘的香炉式样大略可分为四期:第一期:孙吴中期至西晋末年(公元二五四三一六年) 第一期的香薰,造型简单,整体为罐形,侈口鼓腹、圈足,上腹镂刻三排圆形镂孔,没有承柱和底盘。 第二期:东晋前期“东晋立国至穆帝升平以前”(公元三一七三五七年)第二期的香薰,薰体为短直口圆腹罐形,腹部有大三角形镂孔,承柱亦为上下小大的圆柱体,承盘则为平底钵形器。 第三期:东晋后期至南朝刘宋时期(公元三五七四七九年)第三期的香薰,酱油,罐形薰体,小口鼓腹,腹部满布密集的长三角形镂孔,圆柱形承柱,粗短而直,承座则为宽沿盘形。 第四期:相当于南朝中晚期“齐、梁、陈”(公元四八五八九年)第四期并未发现见香薰等器具。 隋唐的香具 自东汉明帝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焚香礼忏在奉神明或祀天地祖的仪式中,几乎经常可见。甚至,有在行道上以香铺地,使香的需求量更大。在文昌杂录卷三中记载:“唐宫中每有行幸,即以龙脑、郁金布地。” 唐代的香具,也开始有新兴的式样。如:多足香薰、薰球、及长柄手炉,质地多为金属器或鎏金银器。唐代流行有提炼的金属香球、香薰。唐代的多足带盖铜香薰十分独特,也有附提炼者。 唐代帝室曾多次迎送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再送回法门寺。法门寺的文物中鎏金银香薰、鎏金银香球,是为皇室迎送舍利真身所专门制造的。 宋元明清的香器 宋人焚香,常同时使用香炉及香盒。这点从宋代绘画取香的动作中,可以看出来。添香者以食指、大拇指拈出香丸,放入堆满白灰的炉具内。宋代也流行将香料压成“香篆”,将粉末状的香料模子压出固定的形状,然后点燃。 宋代曾大量进口香料,北宋时香药是市舶司收入中最大宗的物品之一。真腊、渤泥、蒲端、安南等地其地盛产乳香、龙脑及栈香,朝贡品中也以香药为主。部分的香品如乳香等列入禁榷物品,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香药输入量虽大,但仍供不应求。宋人普遍用香,焚香用量大。祭祀庆典、官府的宴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祝寿等场合,无不用香。 宋人还有所谓的“试香”,于幽室外焚香,有时在庭园内的“诗禅堂”试着燃点新制的合香,品评香的气味、香雾的形状和焚烟的久暂,是宋朝人生活情趣中重要的节目之一。 宋人对于合香的薰烧法特别讲究,香品点燃之后,并不投入火中,香炉内铺厚厚的有保温作用的炉灰,拣一小块烧红的炭块埋于正中央,再薄薄地盖一层,灰只露出一点。用薄银片隔火,香品放在薄银片上薰烤,于是香气自然舒发,没有烟燥气。讲究一点的,炭块就不只是用普通的木炭,而是精制的炭团。 此外,宋人也使用香篆。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区内的各种服务业中,就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业,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天去压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钱。 在宋代的香炉中,有许多特殊的造型,如现藏于芝加哥艺术馆,宋影青鸟形香炉(十一十二世纪),炉盖有一只似鸳鸯的水鸟蹲伏着,炉身贴了两层莲瓣纹,也有承盘。盘底有如意云头花式足。香炉就从鸟嘴逸出,炉身挖有小气孔,而使香烟从上面的鸟嘴飘出。宋代另外流行一种豆形香炉,形如高足杯。 到了元、明、清代,则流行成套的香具,例如元代流行“一炉两瓶”的成套香具。明代十六世纪的绘画中就已出现“炉、瓶、盒”。这种组合式香具乃是为了方便作为储放香箸、香铲之用。明朝嘉靖官窑也有所谓的“五供”,五供是一炉、两烛台、两花瓶的成套供器,使用于祭祀及太庙、寺观等正式场合。明代盛行铜制香炉,这与宣德时期大量精制宣德铜炉有关。宣德年间,曾使用泰国进贡的数万斤铜料,铸制三千三百余件的“宣德炉”。明晚期民间大量制作铜香炉,设计精良。铜香炉的盛行与当时盛行燃烧各种品级的沈香木块有关七 香道与宗教1.香在佛教中的作用。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连结;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在民间的沿袭和普及与宗教对香的推崇、使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东汉后期佛、道二教迅速崛起和发展,不仅推动了用香风气的扩展,也使香品的种类更加丰富,促进了南亚、西亚等地香药的传入,对香文化的发展贡献很大。因二教都注重香的使用,随着宗教理念的深入,信徒的普及,香品的使用也更深入民心。香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佛教经书对香有丰富的记载,诸佛圣众也有大量关于香的论述。佛教认为香能与智慧相通,把香看作修道的助缘,借香来讲述心法与佛理。上香更是佛事中必有的内容,从日常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开光、传戒、放生等各种佛事活动都要用香,大型活动更要以上香为序幕,上香前后还有郑重的仪式。佛陀在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佛陀本人及其它圣众都认为香是最重要的供养。香对人身心有很大影响,好香如正气,亲之近之则大为受益。居士、僧人在打坐、诵经等日常功课中用香,寺院内外也处处薰香,以营造良好的修炼环境。佛医学中对沉香、檀香、安息香等香料配方后大量使用,用于消毒除菌、防治瘟疫、治疗各种皮肤病等等,对我国中医学发展也颇有贡献。虽然从考古的发现得知,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可能有用于熏烧的器具出现;但在见诸于文字的史载中,则要到周朝才有正式的焚香纪录。文物学家刘良佑表示,中国的用香文化,始于疆域的开发与对外交通的发展,从而发现并进口了香料;周朝时,由于政治的分合,在国土向南开发的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了香料,自此用香逐渐形成周朝贵族的时尚之风。 到了汉朝,香料主要来自西域中亚及南海诸国的献贡;汉末至魏晋六朝,由于佛教的东传与盛行,焚香于是形成供养诸佛的仪轨,升华为凡圣之间沟通的桥梁;隋唐时代,由于文治武功均盛、海路交通便捷、经济繁荣、佛教鼎盛,上自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用香风气相当普遍,沿袭至宋朝,便在文人雅士间形成了以精致清丽见长的品香文化。当时品香风气之盛,从香药收入占市舶司最大宗可以看出,而品香香料,又以自南洋取得的沉水香、多伽罗香最为珍贵。不过,刘良佑提到:玩味朱火青烟的品香之乐所费不赀,以至在清朝中叶以后,由于战事四起,所以这项须配合着雅致与闲情的风雅之事,便湮没在漫天的精致的品香文化虽然在俗世因缘的流转间逐渐淡没了;但对于渴望离苦得乐的芸芸众生而言,轻缓飘邈的馨香,仍是他们寄托宗教情怀的依藉。因信仰之故,佛教于是能持续地以它强调趣向清净解脱的用香仪轨,深刻影响汉地子民,使香的传承历久方炽谈到佛教的用香,自然是与印度的用香文化有着若合符节之处。在印度,由于天气酷热,为防人体孳生体垢、恶臭,乃将当地盛产的香木制成香料,涂抹于身,称为涂香;或焚香料熏室内及衣服,名为烧香或熏香。大智度论卷三十记载,烧香仅能行于寒天时,而涂香在寒、热天均可行之;寒天时杂以沉水香,热天时则杂以旃檀香。 佛教将涂香、烧香作为供养佛及众僧的方法之一,贤愚经卷三里提到,为了迎请佛陀,所以要在供养仪礼中烧香;法华经卷四亦谓:香、抹香、涂香、烧香等,为十种供养之数种供养。 佛教强调拈香供佛,拈香除了具有形式上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燃香礼佛者能藉此外在行仪熏染自性清净,贴近佛菩萨本怀。拈香一瓣,满室馨香;在清爽芬芳的氛围中,尘世的纷扰、纠葛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身心的轻逸、持稳;凝神静观袅袅香烟,藉此,人天的距离被拉近了,诸佛菩萨如现眼前,怀慰着众生的疾苦。香,可谓是凡界与圣者间的信使。 有具体形貌的香,虽然气韵纯润,但散发清香的时间总无法持久,亦受空间的限制难以远传;此外,对于身处异邦的佛教徒来说,要觅得一瓣好香更是有其困难。目前定居美国,并担任德州大学佛学社课程讲师的傅佩芳表示:其实燃香供佛最上乘者,并非是一些需花大把银钞购买的珍贵香材,而是人人本具的自性心香。在恒常的晨昏定课里,她虽不常直接焚燃香品,然虔敬之心并未因此有所减损,因为我是以最上乘的供养,也就是以戒定慧香供养诸佛菩萨的。以心香供佛,其虔敬之意不但能感通诸佛菩萨,更对自身觉性的开发大有助益,所以在佛典中,就有多处是以香来譬喻德行完满者,如香气远播,且不受顺逆风势的影响。 香在佛教里蕴藉了这么深妙的意涵,无怪乎禅宗会常引香之名,如将坐禅称为坐香等,以提醒我们时时刻刻不忘开发自性中的芬芳。香是人类共通的经验,它能勾动我们种种美好的感受、体验;佛教的用香更是性灵升华的助缘,它能使我们在信仰的感通间荡除凡情,开发自性清净。只是走进今日香火鼎盛的台湾庙宇,大把大把熏烧的香烟,往往成了信众们身心的负累,常熏炽得让人不敢领教。这一方面是由于香客们使用的香品质参差不一,其中甚有不少是以有害人体健康的化学香料制成;再者是台湾的用香习惯仍有待改进,不少人仍以为香烧得愈多,愈能向诸佛菩萨表达虔敬之意。用香的迷思,实有待正信的佛教徒们以正确的言行加以导正。 香不在多,心诚则灵。一炉香,一缕烟,既可静思,又能洞察梵烟缥缈。凝神静观缕缕清烟,或笔直冉冉而上,或迂回缭绕而行;时而旺炽澎湃如坠五里雾中;时而形单孤拔如绝壁卓然静逸。潜心摄受入鼻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