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__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_第1页
毕业论文__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_第2页
毕业论文__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_第3页
毕业论文__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_第4页
毕业论文__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摘 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words1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及价值2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对其自身的价值2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对社会的价值3二、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3 (一)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3 (二)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4 (三)纵容型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4 (四)未参与型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4三、建立良好的教养方式,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5 (一)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土壤5 (二)提高文化素养,重视道德修养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条5 (三)加强沟通,互相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突破口6 (四)知行统一,榜样示范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关键6 (五)因材施教,突出优势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有效举措7 (六)游戏教育,体验角色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有效手段7参考文献7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摘 要: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而儿童作为社会中的成员,要让儿童按照社会的要求发展,并顺利完成由生物实体向社会实体的转化,父母需有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本文立足于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为父母形成科学的教养方式出谋划策。通过对亲社会行为概念的理解,引出并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中的作用,引起父母的注意,最后提出建议,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借鉴、参考。关键词:教育育方式;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Abstract:As the saying goes: parents are the first teachers of the children, the parents of children will physically beautiful wait for each respect produces main effect, and children as individuals in the society, let the childr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successfully completed by the biological entity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entity, parents need to cultivate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o social behavior, for parents to form scientific upbringing give advice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prosocial behavior, lead and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parenting styles in parents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training function,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his parents, the final recommendation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to provide reference, reference.Keywords:parental education;children;prosocial behavior;cultivate人有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整个人的发展过程是由刚出生时的具有自然属性的生物体,经过后天的培养,成为一个社会实体。一个人的社会化,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学校。在一个人成为社会实体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是人最初的社会化场所,担负着人实现社会化的使命。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启蒙地,家长作为儿童教育的启蒙老师,承担着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正如许多教育家所说,人的初始条件将对他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关系,重视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以便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时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上的各种行为规范和规则,以更好的被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及价值“发展心理学在研究人的社会性时对社会行为的含义作了如下划分:社会行为包括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所谓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社会交往中的谦让(modestly declination)、合作(co-operation)、共享(sharing)、帮助(helping)甚至为他人利益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的行为,既包括自愿帮助他人,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利他行为(altruism),也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1 白立刚.亲社会行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心理学动态1997,5:47-5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不仅有益于其自身的社会化发展,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有一定的价值。(一)儿童亲社会行为对其自身的价值采取亲社会行为的儿童可以从对他人的协助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当儿童帮助家长洗碗,与朋友分享信息,安慰不开心的伙伴或与他人一起工作来获得件最终产品的时候,他们会这样想:“我是有用的,我可以做一些事情啦,我是重要的。”助人、分享、安慰与合作的行为对儿童自身的世界产生冲击性影响。能力感与价值感的获得作为亲社会行为的结果可以促进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友善行为也可以作为友爱和联盟的信号,它可以引起接受者积极的情感,从而为融入社会情境提供入场券,或者可以促进交往过程中的密切关系。亲社会行为中带有助人与合作特色的儿童会使自己的社交活动因此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而且,助人或与他人合作的儿童在他们自己需要时会有更大的机会得到他人的帮助与合作。而那些很少提供帮助或只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自己的利益工作的儿童在遇到困难情境时,常常只能依靠自己。2 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228-229.另外,当儿童成为任何一种亲社会行为的受益者时,他们会更仔细观察和考虑这种行为是如何施行的。每一件事情都会成为儿童的榜样,儿童会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以备自己日后所用。如果儿童很少接受亲社会行为,他们就很少有机会学习它。亲社会行为的受益者同时还有机会学习如何对他人表现出来的友好行为作出积极的反应。从未学习到上述技巧的个体最后就会很少得到安慰和支持,他们将会多次感受到无助,因为他们不愿意或者不能向可以提供援助的人寻求帮助或合作。(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社会价值儿童作为社会实体的存在,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其外在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正负之分。亲社会儿童对社会的正影响首先表现为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在父母正确教养方式的教育下,儿童自小就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出亲社会行为,长大后的他们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其次表现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相信一个懂事听话、乐于助人的孩子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赢得同伴和老师的喜爱,不仅有益于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创建。二、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麦考比和马丁提出了划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父母的接纳/反应和命令/控制,前者是指父母对孩子接纳(或爱)的程度以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反应程度;后者是指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或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命令、督促其完成。埃里克森和马丁在最早研究儿童教养方式的美国心理学家安娜鲍姆林德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上述两种维度,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和未参与型。”3 李佳洋.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1,(6):22.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寻求一种最恰当的教养方式,在这里对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加以分析。(一)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权威型父母即对孩子需求的反应较为灵敏、对孩子的命令或要求都比较高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提出合理的阶段性的要求和目标,并且给予孩子指导,帮助孩子完成这些目标的同时,让孩子明白达成目标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权威型父母并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他们也非常注重孩子的爱的需求。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所说,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坚持慈严相济的教育原则,既不能过分严厉,也不能过分溺爱。此类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将慈严相济的教育原则体现的淋漓尽致,研究表明,此种教养方式培养出的孩子更易形成有责任感、乐于助人、易于相处等亲社会行为。(二)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专制型父母,即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对孩子需求的反应灵敏度却很低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并期望孩子能够无条件的遵守信奉,否则就予以身体或精神上惩罚,严重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而对孩子本身的需求却很少关注。他们往往以爱之名,却不曾想到严重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离开了儿童兴趣的教育终究是失败的教育。就像当下被激烈讨论的“虎妈现象”,受过高等教育的她以爱之名,对孩子严加管束,并制定了孩子必须遵守的“十大戒律”,无情的把孩子训练成“冷面杀手”,此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性格中的不完美可见一斑,也很难想象缺少爱的教育环境中怎么能够培养出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三)纵容型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纵容型父母也叫溺爱型父母,这一类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或爱的程度)以及对孩子的反应程度都很高,但是对孩子的命令或控制却很少,甚至于没有。这种类型的父母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父母无限的关爱,但是却忽略了慈严相济,忽略了对孩子的塑造,而只是一味的投其所好。近些年来,这种类型的父母在我国最为常见。“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使得孩子更是成为家中的“小公主” 、“小皇上”,许多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被风沙吹。殊不知此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现实中,他们处处碰壁,甚至于会做出反社会行为。因此,此类父母应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不可忽略对孩子的控制和监督这一维度。(四)未参与型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未参与型也叫忽略型,就是一种对儿童的发展不关心、不管是反应还是控制都比较缺乏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类父母仅仅满足于养活孩子,却很少理会孩子精神方面的发展需求,既不对孩子提出要求,也不倾听孩子的其他需求。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冷漠或随意的教养态度。综观现实,不得不承认留守儿童的现状也是未参与型教养方式的一个典型代表。目前国内许多农村籍贯的家庭,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更佳的享受,却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并非亲力亲为,相较于孩子精神上的需求,他们更在意的是孩子的温饱问题。此类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很难谈得上是被教育,他们很容易模仿父母的不负责任、自私等行为,不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养成。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社会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专制的父母为孩子规划所有的事情,将孩子训练成听话的机器,并不能帮助孩子获得必要的技能,终究有不能包办孩子一切的时候,放手就太迟了。未参与的父母是最不负责任的父母,这种教养方式往往使孩子面对挫折时无法适应。纵容的父母是最不会疼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宠爱和迁就,很少给予惩罚和纠正。他们自认为对孩子呵护有加,殊不知过度的爱会给孩子的性格造成无法纠正的影响。相比之下,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权威的父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唯有权威的父母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自我,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会成为最独立有自信的人,最能表现出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三、建立良好的教养方式,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通过上文的叙述可以看出:权威型教养方式会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权威型父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知道慈严有度,此种教养方式培养出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懂得尊重别人,很容易形成独立自信的品格,与同伴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良好的亲社会行为。那么父母应如何建立科学的教养方式,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呢?(一)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土壤这样的家庭是子女成长的催化剂。研究表明,破裂的单亲家庭对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同时单亲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也很高。就像幸福魔方栏目里所显示的一样,长大后出现的一些情感问题、道德问题大都是缘自家庭教育的环境。故父母应该有意识的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为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塑造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提高文化素养,重视道德修养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条件 家庭是孩子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对象,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道德水平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父母的言行举止,儿童耳濡目染。文化知识水平高的更多的采用民主、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并且文化水平越高,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宽泛,更容易理解孩子,有意识的观察并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敏锐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奇怪的问题,从而更加容易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我国研究者表明,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更容易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溺爱、专制、惩罚、忽视孩子的情况。而家庭教育的感染性特征决定了父母的文化知识越丰富,道德修养程度越高就越有益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三)加强沟通,互相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突破口现在的社会许多父母投身于社会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沟通。尽管许多父母工作繁忙,但是最不应该减少与子女的沟通时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表明,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归属和爱的需求甚是强烈,年幼的他们需要在享受父母爱的同时寻找安全感。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在长大后也很难表现出尊重、帮助他人的现象。只有营造出和睦的家庭气氛,彼此之间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坦诚沟通,既能够让子女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爱,又有利于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四)知行统一,榜样示范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关键父母的知行统一对子女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十分重要,这样,他们才能有把握的预测未来,才会感觉到生物本能的安全感。儿童看到什么行为被允许或得到赞赏,他们便可以推断自己做出何种行为会得到允许和赞赏,以此便容易表现出同样的社会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他指出人们不仅要向活的模式学习,而且要向符号的模式学习。4 兰晓芹.家庭教育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1999,(12):19.榜样人物的示范是一种活的模式,而符号的模式可以通过电视、书本以图像和文字呈现行为内容。家庭这个小社会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教养方式、行为习惯等在儿童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论语中有句话说的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儿童正处于由生物实体向社会实体转变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能力低下,而父母与子女的朝夕相处,使得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知行统一,在儿童心中树立伟大的形象,从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此外,家长也不可忽视了符号模式的重要性。心理研究的实践证明:婴幼儿对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因此,电视、书本中显示的那些卡通会充分的吸引孩子的眼球。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学会充分的利用这些卡通形象,相信效果会比单纯的说教好的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判断能力还有限,父母应注意对孩子予以争取的引导,为他们提供那些思想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艺术形象,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父母应有意识的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言行一致,做出亲社会的行为,对儿童言传身教。5 张玉香,杨颖.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J.福建论坛,2005,04:21.(五)因材施教,突出优势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有效举措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伟大的教育著作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或是则多,或是则寡,或是则易,或是则止,此四者,心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