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中国近几年石油价格上涨的分析新中国成立的60年间,我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原油产量从解放之初的12万吨猛增至2008年的1.89亿吨,成为世界第五大原油生产国。石油战略也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全力勘探开发国内资源,甩掉“贫油国”帽子;到实现自给自足之后,部分出口为国家换取宝贵的外汇资金;再到成为净进口国后,利用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满足国内供应的巨大变迁。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石油表观消费量仍保持较高水平,达到4.9亿吨,同比增长3.5%。2011年,我国石油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型化、规模化、炼化一体化程度继续提高,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2650万吨,使中国炼油总能力达到5.4亿吨,继续保持全球第二炼油大国地位。2012年以来,我国石油行业生产总体运行平稳,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低速增长。由于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成品油消费增速低于预期。2012年1-11月,全国原油加工量累计产量为424,610,439.78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22%。我国的油价一路飙升。一、中国近几年油价及走势近年来油价调整一览表 单位(元/吨)年份价格2011年2月20日80702010年12月22日77202010年10月26日74202010年6月1日71902010年4月14日74202009年11月10日71002009年9月30日66202009年9月2日68102009年6月30日67302009年6月1日61302009年3月25日57302008年12月17日55402008年10月7日55802008年6月20日64802007年11月1日54802007年1月24日57002006年5月24日52002006年3月26日49002005年7月23日46002005年6月25日44002005年5月23日4550二、图表及原因分析由图易看出中国近几年有价一路攀升,虽然2008年有所下降,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上,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成品油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但目前中国东部油田在减产,西部发展比预期慢,海洋油田产量仍较低,因此中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也由2000年的30%上升至2011年的56%。2、 能源上,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日益消耗,石油资源趋于贫乏。3、 政治上,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伊朗核危机,中东局势动荡,石油产量下降。4、欧佩克寡头垄断 欧佩克有11个成员国,其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8,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出口量占世界总交易量的55,因此,长期以来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一直发挥着巨大影响作用。近几年来,虽然俄罗斯和一些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大幅增长,但这些国家石油出口量相对较小,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体系来与欧佩克抗衡。欧佩克在饱尝1998年国际市场油价暴跌之苦后,面对当前全球石油市场的大好形势,必然要加强对石油供应的控制权以获取最大利益。三、油价上涨带来的影响石油广泛且大量的使用注定对其价格的变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及其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更使部分群体和厂商面临灭顶之灾。石油在整个经济链中一般处于最上端,油价的变动会导致成本相应的变动,随后便逐步蔓延到几乎所有的领域。1、给整条石油产业链带来沉重压力 对于以石油为原料的石化企业和化工企业来说,石油价格的上涨往往会带动下游石化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有助于石化行业走出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的态势。但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时滞的问题,对企业的收益提高会有影响,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空间。并且在短期内,国内石化行业依然会面对原材料的价格大幅攀升带来的成本压力。而对于在现有的化纤,塑料行业来说,其产品的价格往往由激烈的市场竞争来确定,又要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影响会更大,因此,面对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整条石油产业链越是末端压力越重。这样各行各业的盈利水平就会因此下降甚至导致严重亏损,企业可能收缩生产规模,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会因此下降。 2、油价上涨带来了成本增加,致使物价上涨 根据2002年我国投入产出表,从理论上测算,原油价格上涨10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化行业的成本将上升6.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上升1个百分点,化学工业上涨0.8个百分点,建筑业上升0.5个百分点,农业上升0.2个百分点,设备制造业上升0.4个百分点,纺织业上升0.3个百分点,国内贸易业上升0.2个百分点。近年来,随着油价的逐年上涨,我国物价也逐年攀升。 3、增加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国国内对原油进口需求量持续上升,高油价直接导致支付原油采购成本上升,这最终需中国国内各行各业承担,从而降低行业利润,延迟国内投资额,加剧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始于2006年底的物价上涨有2个源头,一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另一个就是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不断大幅上升的压力,我国一级3次上天成品油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根据2004年5月国际能源所,OECD经济部和IMF经研部合作研究的报告,如果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一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将上升0.8个百分点。所以近几年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逐年加大。 四、如何应对油价上涨1、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确保石油基本供给 所谓石油基本供给,是指依靠本国石油供给,保障国家在经济、军事以及国民生活方面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目前,我国东部的许多老油田已出现石油产量快速递减的趋势,如果没有后续石油资源接替,要维持目前的石油年产量也是非常艰难的。我国应加强西部和海域石油勘探开发,增加石油储量,扩大石油生产能力。 2、积极投资国外石油勘探开发业务,保障海外石油进口 目前,俄罗斯、里海地区国家、中东地区国家,竟相发展自己的石油行业,需要资金,需要技术,更需要市场,因此,这是中国石油企业大步走出去的好时机。中国石油企业应将海外投资的重点放在沙特、伊朗、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西北利亚,筹措资金收购其油气资产,组织技术力量直接从事油气勘探、开采、输送和销售,努力保障我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 3、建立和完善石油储备体系,避免石油供应风险 为了应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风险,应建立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提高石油储备水平。利用石油储备,一是可以低价买进石油,高价卖出石油;二是在战乱发生或国际石油价格狂涨时,运用石油储备可以平抑国内或国际油价,保持本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国家石油储备,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分别达到158天、169天和127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40,但石油储备天数仅为35天。因此我国应尽早建立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和商业库存体系。 4、大力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从应付石油涨价风险考虑,应加快天然气、电力、太阳能、地热、氢、核能、煤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这些能源能够在更多领域替代石油。同时,注重能源节约,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和政策,合理引导能源消费,改进能源消费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加强石油价格体系改革目前,我国成品油定价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提出定价报告,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决定,这种方法与我国目前的石油市场机制是相适应的,特别是在应对本次国际石油涨价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应加强我国石油价格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节能知识培训课件
- 合作赋能:探究中学生合作学习对问题解决水平的提升效应
- 合作学习: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创新与实践探索
- 国际交流项目大学生就业实习合作备忘录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练习题和答案含答案详解(培优a卷)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强化训练题型汇编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综合提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检测题型必考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练习试题含答案详解(预热题)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模考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模拟题】
- 职场应用文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新旧煤矿安全规程的区别于差异
- 校企合作开发产品协议书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师用书
- GB/T 42381.8-2023数据质量第8部分:信息和数据质量:概念和测量
- 中国传统故事英文九色鹿二篇
- 突发事件处理记录表(标准范本)
- 影视艺术导论教材课件汇总完整版ppt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整本书电子教案全书教案课件合集
- TSG-R0005-2022《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2022版)
- 2020 ACLS-PC-SA课前自我测试试题及答案
- 第1章 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概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