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 案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学期 六年级 数学科 教学进度表周次时间内容课时备注13.13.426页423.73.11718页433.143.181929页443.213.253039页453.284.24051页464.64.85258页474.114.155965页484.184.226693页494.254.299498页4105.35.699109页4115.95.13110112页4125.165.20113119页4135.235.27120130页4145.306.3131144页4156.76.10145151页4166.136.17152163页4176.206.24164167页4第二学期 六年级数学 科教材通览单元(组)内容知识训练要点学习方法指导要点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1、 认识圆柱圆锥,了解基本特征,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2、 探索掌握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1、 经历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2、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及具体情境,了解圆柱、圆锥含义,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1、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 认识反比例及其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3、 体会比例尺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相互依赖的变量。2、 结合丰富的实例3、 能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第三单元总复习1、 数与代数2、 空间与图形3、 统计与概率4、 解决问题的策略结合单元回顾所学知识解决知识训练点总计第1节课题一、圆柱和圆锥 面的旋转第1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 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其基本特征及各部分名称。2、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3、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点认识圆柱与圆锥及其特征难点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创 设情 境探 究新 知练 习提 高我们学过那些平面图形?活动一课件显示: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活动二 观察课本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体验:线动成面活动三观察课本主题图,(课件显示):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活动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练一练1 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2、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名称。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1、 引导学生联合实际谈感受2、 通过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板书设计面的旋转点成线 线成面总计第2节课题练习课第2课时教具教学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识图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旋转成体,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底面直径,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重点完成各种练习题难点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引入新课基本练习实践活动说说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1、 出示教材第4页第3题的图形(1) 写出这些图形的名称(2) 标出直径与高2、 出示第4也低4题图形想一想、连一连,看看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3、 第4页 5题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底面直径,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用纸片和小棒做一面小旗,旋转旗杆,观察并想象制片旋转后形成的图形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组织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圆柱和圆柱特征的认识,先想象,再操作,再回想让学生画一画所形成的立体图形的示意图板书设计练习课总计第3节课题圆柱的表面积第3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能根据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难点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创设情境,引起兴趣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实际应用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活动一 研究侧面积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活动二 研究表面积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3、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1、解决书上的例题2、填空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 )形,也可能是( )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3、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4、教材第六页试一试。小组汇报。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巩固提高板书设计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ch长方形面积长宽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总计第4节课题练习课第4课时教具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圆柱表面积与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表面积的计算难点表面积的计算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谈话引入基本练习实践活动1、 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及表面积2、引入新课1、第6页的练一练2、球圆柱的表面积根据学生的练习及反馈,进行必要的指导第6页 2题3、让学生分析、理解:压路机前轮旋转1周,压路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4、第7页 3 、4、 、5、 6引导学生看清图中的提示,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学生对圆柱特征、表面积等知识的理解注意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学生独立理解问题的情境,尝试计算,再组织交流板书设计练习课(略)总计第5节课题圆柱的体积第5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 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难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复习引新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1 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2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4) 讨论并得出结果(5)小结 4教学算一算练习册里的练习题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归纳,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圆柱体积 转化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V=Sh总计第6节课题 圆锥的体积第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2、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重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铺垫孕伏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1、 提问(1)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 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 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 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1、 教师谈话2、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边演示边讲述实验过程3、 引导学生发现4、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5、 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6、 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7、 、反馈练习1、 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填写表格。先填写表格,再说明理由2、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3、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说理由。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先想再说,再实际操作板书公式板书设计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V=Sh总计第7节课题练习一第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复习本单元的知识2、应用学过的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针对学胜的实际情况及时地查缺补漏达到使学生灵活应用的目标重点针对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整课堂预设,适时查缺补漏难点同重点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拓展练习总结全课师生共同归纳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脉络1、 教材第14页 1、2、3、4引导学生自解习题,并说出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2、 教材第14页5、6、7、8、9、指导学生读题,审题,理清题中的信息和问题3、 完成教材第16页10、11、12第11题 解题 关键是理解:长方体钢坯铸成圆柱形的钢柱的含义,形状变了,但体积没有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编适应班级情况的有关习题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讲解解题思路,说清解题时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分别用个不同的策略计算,再引导学生比较板书设计练习一总计第8节课题实践活动第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通过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探索活动,体会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2、进一步加深对侧面积体积的理解,综合运用圆柱的有关知识。3、培养学生的猜想验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应用所学的圆柱的有关知识,从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难点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活动四总结全课1、准备好一样大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圆柱体,另一张竖着卷成圆柱形2、猜这两个圆柱体哪一个体积更大些?3、小组合作测量有关数据4、组间汇报交流5、通过这个活动,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再拿出2张等大的长方形纸,按照书上的步骤去做,得出什么结论?1、汇总四个圆柱的有关数据,按半径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入第17页的表格中2、小组同学合作商议,从中发现了什么1、每组再找2张等大的长方形纸2、按照不同的方式剪一剪,卷一卷,得到不同的圆柱体3、在活动中你发现的结论还成立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由于操作、计算都比较复杂,因而引起同学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板书设计实践活动(略)总计第9节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变化的量第1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2.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表格,感知变量通过读图,感受变量建立模型,感悟变量巩固练习总结,谈谈收获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1、 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2、 说一说3、 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师生共同总结在小组合作交流汇报中体会小明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鼓励学生先读懂图像,能从图像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板书设计变化的量体重随着小明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骆驼放入体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有这样的关系:h=t7+3总计第10节课题正比例第2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2.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创设情境探究新知正比例的意义巩固练习全课总结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变化的量,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谁来说说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吗?2、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师引导)师:出示教材表(1),根据右边的图象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究一下。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程同上,学生先自主学习再交流)(1)填表,说说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3、比较这两组变量的有什么区别1、教材26页第2题。出示第2题:(按要求解答)(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3)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教材26页第3题。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鼓励学生用给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要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索并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正比例1、 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增加(减少)而增加(减少) 2、两个量的比值相同总计第11节课题正比例第3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为什么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知识回顾完成书上的练习教师自编习题总结1、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是什么?2、 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1、21页练一练 第一题 第二题学生独立思考,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全班进行有重点的引导和点拨2、21页练一练 第三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表格讨论:应付的钱数与所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吗?想一想:(小组讨论、交流)(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小明的年龄/岁678910 11爸爸的年龄/岁3233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引导他们说清楚为什么是正比例先让学生填表再从中有所发现板书设计正比例1、 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2、 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总计第12节课题画一画第4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2.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他所对应的变量的值。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重点能画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图难点发现正比例关系图的特征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复 习旧 知探 索新 知巩 固练 习总 结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请举例说明。2、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什么?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1)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3)电梯运行的速度与层数。1、画图。(1)请大家把课本第28页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学生独立完成)(2)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两个量成正比例)(3)能否用图来表示它们这种关系呢?先观察下图,你准备怎样观察?(指导学生观纵轴、横轴各表示什么?每一个小格代表的数量是多少)(4)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观察,并完成第(1)(3)题,2、活动二:试一试(1)在教材P29图中描点表示第26页的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学生根据表格数据在图中描点)(2)然后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1、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2、教材P30“练一练”第2题。3、教材P30“练一练”第3题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要求:(A)先自己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B)有困难的话可以举手寻求帮助;(C)每组要提出一个问题,挑战别的小组。(小组活动开始,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同时有针对性地帮助有困难的小组。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设计画一画正比例关系 点都在 同一直线上 所描的点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变量成正比例总计第13节课题反比例第5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 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重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难点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探索新知全课总结1、什么是正比例?2、判断下面表格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3、引出课题。(1)、出示表格用数字。(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A)把和是12的方格圈起来,并用线把它们连起来,再依据表格写出和是12的算式。(B)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并用线把它们连起来,再依据表格写出积是12的算式。(3)、观察加法表和乘法表中和是12与积是12时两种量的关系。 2、发现规律。(1)王叔叔要去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请把下表填完整。自行车 客 车 轿 车 速度/千米 10 40 80 时间/时 12 A、把表格填完整。B、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C、小组讨论: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2)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请把表填完整。A、把表格填完整。(学生独立完成)B、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C、小组讨论: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3、总结:讨论:(1)有哪两种变化的量?(2)两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一定)板书设计反 比 例速度 时间 路程10 12 = 12040 3 = 12080 1.5 = 120 总计第14节课题反比例第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 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3、进一步利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2、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难点利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基础练习提高练习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2、教材“练一练”P26第1题。3、教材“练一练”P26第2题。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1、一长方形的周长为20厘米,若长是9厘米,则宽是1厘米。请你填写下表,并判断这个长方形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长和宽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长/cm 9 8 7 6 5宽/cm 1 1、根据ab=c(a、b、c均不等于0)(1)当a一定时,b和c成( )比例。(2)当b一定时,a和c成( )比例。(3)当c一定时,a和b成( )比例。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成反比例的在( )里打“”。(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生产电视机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7)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尽可能独立完成书上的习题是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板书设计反 比 例相关联的两个量乘积一定总计第15节课题观察与探究第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 通过画图的方法,探索长方形长和宽的变化关系,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2. 经历探索活动,了解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重点探究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关系难点发现表示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旧知铺垫探索新知课堂小结1、你还记得表示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图吗?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可以连成直线还是曲线?2、说一说。(1) 两个乘数的变化情况。(2) 两个乘数成什么关系?(3) 你有什么体会?用X、Y表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他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x/cm 1 2 3 4 6 8 12 24y/cm 24 12 8 6 4 3 2 11、说一说长与宽的变化情况。(小组交流)2、这里哪个量一定?3、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板书: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4、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8个长方形。(每格代表1 cm)过程要求:(1) 出示方格纸,并标明X、Y轴上的数字。(2) 教师边讲解,边画长方形。(3) 学生接着画。(直接在课本上完成)5、连接图中的点A,B,C,D(1) 猜一猜:图中的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吗?(2) 师生一起连线,验证自己的猜想。说一说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和反比例关系的曲线图的区别为新知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充分相信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自己画图,小组商议,从中发现规律板书设计观察与探究表格(略)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总计第16节课题图形的放缩第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2. 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重点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难点图形放缩的原理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揭示课题探索新知探索活动课堂小结1、谈话引入:2、板书课题:图形的放缩1、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认真观察图形。说一说:谁画得像?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看法:笑笑和淘气画得最像。(2)小组讨论: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他们的画法。教师巡视课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观察图形的长与宽的长度变化情况。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反馈讨论结果。(3)小结。3、完成课本“画一画”。要求:活动(1):下图是一只可爱的小猫乐乐,请将表示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填在下面活动(2):1、 观察表中分别表示乐乐、天天、晶晶、欢欢轮廓点的数对。说一说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只有长与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像。板书设计图 形 的 放 缩贺卡:长6CM 宽4CM 长:宽=3:2 画1:长1.5CM 宽1CM 长:宽=3:2 画2:长12CM 宽8CM 长:宽=3 :2总计第17节课题比例尺第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2.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堂总结创设情境。你能够在自己本子上画出长9米,宽7米的教室平面图吗?揭示比例尺的意义。1、比例尺就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比例尺?(学生交流)2、思考:比例尺1300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3、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的比例尺、世界地图的比例尺(1)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强调:一般情况下,比例尺的前项写成是1的比。4、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1)请大家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算一算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 )米,宽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算法。(2)算出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算法。6、指导学生完成“试一试”。7、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汇报。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然后应用比例尺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设计比 例 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总计第18节课题比例尺第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 2、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3、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重点学会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难点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复习回顾完成教材的相关练习实践活动全课总结1、 什么是比例尺2、 已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怎样求比例尺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怎样求图上距离已知图上距离。比例尺怎样求实际距离1、 教材第31页试一试第一题要想求出两地的实际距离,必须先量出什么?测量时应注意什么?2、31页 练一练 第一题(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中国地图,用三角形标出自己家乡的大致位置(2)估一估你的家乡与北京的距离大约是( )厘米,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3、32页 第2题 第3题量一量你我是的长和宽,以1:100的比例尺,画出自己卧室的平面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道题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对学生的测量和计算能力都是一种考验,要更多的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方法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方法板书设计比 例 尺比例尺=总计第19节课题练习二第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 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 进一步理解掌握比例尺的意义,熟练应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灵活运用正反比例及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难点熟练应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旧知回顾完成习题总结全课一、 回忆一下本单元学习的知识1、 什么叫正反比例?怎样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2、 什么叫反比例?怎样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3、 什么是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怎样求出第三个量?二、 完成书上的相关习题1、33页 1、2、3、4、5、6、7、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订正错误3、 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自编习题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回忆本单元的知识。为进一步的练习。做好了铺垫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设计练 习 二正比例商一定反比例积一定比例尺=总计第20节课题整理与复习第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2、 能根据这两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3、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能根据这两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难点同重点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回顾旧知完成习题总结全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学到了什么?根据学到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 引导学生独自提出问题2、 把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3、 把学生提出的比较典型的问题汇集起来全班交流,共同解决1、 教材第37页练一练 1、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2、 教材第38页 5、6、8、9、全班交流汇报,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教材第39页 11、1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个人独自回忆所学知识,小组内交流汇报对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重点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反思意识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学生作品(略)总计第21节课题总复习第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构件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2、进一步理解自然数、小数、分数、负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能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转化。3、总结整数、小数、分数,比较大小。重点建立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数学方法,数学思想难点建立知识网络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情境导入构建知识网络数学万花筒展示生活中常用的数,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数?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学过的数清楚地表示出来呢?1、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构建自己对数认识的知识网络2、 鼓励学生在数轴上将所学的数表示出来3、 呈现学生曾经经历过的一些熟悉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想知道学生自己去查询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在全班交流帮助学生沟通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引入分数,负数的必要性。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见例子,举出一些来,说一说生活中这些数的应用板书设计总 复 习(略)总计第22节课题三、数的认识 整 数 第1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 认识写亿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2、估计大数,了解负数,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3、回顾有关因数倍数等概念,巩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形成知识网络重点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意义难点掌握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思想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回顾交流数学万花筒呈现学生熟悉、生动、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帮助学生对整数意义,表示、比较大小,实际应用等有个全面认识信息一: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正整数的意义 基数、序数、测量的结果、编码信息二:出示第2题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再次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单位信息三:举例说明怎样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信息四:0的妙用信息五:关于倍数和因数,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信息六:从两个不同角度向学生解释一万有多大,一亿有多大神奇的质数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信息,体会其中数的意义,充分让学生交流注意引导举例的普遍性鼓励学生自己整理,整理方法不是唯一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整 数 1、回顾与交流2、数学万花筒总计第23节课题整数第2课时教具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境应用上节课所学归纳的知识,巩固所学内容2、 在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之间数学眼光,审视生活难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备注(补充、学法或反思)利用小组竞赛形式展开练习关于各个习题的说明实践活动数学万花筒1、 巩固正整数的写法和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后果
- 算法交易对股市的影响研究
- 2025年编程原理试题及答案
- 奇葩语文拼音题目及答案
- 七年级数学下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善意的谎言辩论反方资料
- CN222980409U 一种抗跌落型继电器 (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 CN120248362A 一种多孔配位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其在c3h6-c3h8混合气分离中的应用 (同济大学)
- 2025年职测题库及答案
- UPS服务安全培训课件
- 630KVA箱变安装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 DBJ51T 195-2022 四川省纵向增强体心墙土石坝技术规程
- 农家乐大学生创业计划书
- 《马克思生平故事》课件
- 主动脉夹层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系列课件讲解
- 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内墙刮大白分包合同模板2025年
- 甘肃省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
- 个人资本注入公司合作合同
- GB/T 44739-2024枸杞及其制品中枸杞多糖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 2015锅炉压力管道安装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安装工艺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