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毕业论文范文.doc_第1页
合同毕业论文范文.doc_第2页
合同毕业论文范文.doc_第3页
合同毕业论文范文.doc_第4页
合同毕业论文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同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姓名XXXX学号xxxxxxxxxx学习中心XXXX专业XXXXXX XX年XX月中文摘要合同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又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有关,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法律手段。 老百姓的日常生计、法人的生产经营、一国的科技进步、社会财富的增加、国际经济交往,都离不开法律。 同时规范市场主体及其经济行为,维系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 损害赔偿是民法的核心。 对于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先是对基本的限制手段进行了比较法的考察,考察范围涉及法国、德国、英美等,并在此些基础上对我国的限制手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违约损害基本限定探讨目录序言1 一、合同法的概述1(一)合同法的含义1(二)合同的分类1(三)合同法的形成与发展1 二、合同的违约责任2(一)概念2(二)归责原则2(三)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2 三、违约损害赔偿范围基本限定手段的比较法考察3(一)法国法上的债务不履行损害赔偿之范围3(二)德国法损害赔偿范围的构造4(三)英美普通法上违约损害赔偿的限制方法6(四)中国法上的违约损害赔偿范围问题9结束语12参考文献1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专科实习报告-1-序言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法制经济。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同步进行。 一、合同法的概述()、合同法的含义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将合同视为市场交易的法律形式,将法视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规则,准确地界定了合同的概念。 关于合同(contrat,Vertrag,contract)的概念有各种理论和立法例,大陆法上有“合意之债”和“私法合同”之学说。 也就是现代各国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财产流转关系,规制交易行为的基本法,是国家在现代经济发展时期依法管理经济的重要法律。 (二)、合同的分类合同的分类将合同的诸多种类按照特定的标准抽象性对其加经区别与划分。 一般来说,依据合同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划分合同的种类,如买卖、租赁、借贷、承揽、运输、保险、出版、委托、信托、居间、合伙等等。 (三)、合同法的形成与发展合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诞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合同制度的内容越是丰富,其形式则越完备。 大致经历了三个古代、近现代、当代的发展时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专科实习报告-2- 二、合同的违约责任(一)概念违约责任,依据民法通则又称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所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归责原则归责原则是确定行为人的民事责任的根据和准则,是贯穿于整个民事责任制度并对责任规范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 在我国,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呢?法学界历来存在争议。 在新的合同法正式颂布了,明显地体现出我国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这便是严格责任原则。 我国合同法第107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合同法第121条还规定“当事人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按照约定解决。 由此可见,只要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就应承担违约责任。 即使这种违约行为是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也不能免除违约方应向对方承担的违约责任。 (三)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根据合同法第107条的规定,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支付违约金; 2、损害赔偿; 3、继续履行; 4、其他补救措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专科实习报告-3- 三、违约损害赔偿范围论基本限定手段的比较法考察(一)法国法上的债务不履行损害赔偿之范围 1、基本构造限制赔偿主义法国民法典于第1149条以下对债务不履行的赔偿范围设有规定,第1149条规定了“一般应包括债权人所受现实的损害和所失或获得的利益”(全部赔偿原则),接着第1150条对于非因债务人故意所致不履行“债务人仅订立契约时所预见或可预见的损害和利益负赔偿的责任”(预见赔偿原则),“法国理论认为只有由于预见可能的情况而产生的损害才可以赔偿,因此赔偿的范围是由有责的程度决定的,这就是所谓限制赔偿原理。 再次,第1151条对于因债务人故意所致不履行规定“关于债权人因不履行而遭受现实的损害和损失可获得的利益所受的赔偿,应以不履行契约直接发生者为限”(直接损害原则)。 因此,损害赔偿以“所受损失”和“所失利益”之赔偿为原则,在非故意之场合只对预见损害、在故意场合只对直接损失进行赔偿,间接损害不能成为赔偿对象。 这样,根据有责性(故意和非故意)将赔偿范围划分等级,以契约订立时的预见可能性限制赔偿范围,从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的区别以及间接损害的排除来看,采用限制赔偿主义把赔偿范围限定于一定的损害,甚为明显。 直接性和可预见性是法国民法典对可获得赔偿的损失的范围作出的两个主要的限制。 第1150条和第1151条系法国法的传统准则,是对波蒂埃理论的继承,根据波蒂埃的理论,债务人非因故意之场合对订约时有预见可能性的损害赔偿;在故意之场合,便不只是与契约标的物有关的损害,与债务人其他财产有关的损害也要赔偿。 在后者之场合,作为不履行的远隔结果的损害、非必然结果的损害、有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害不能纳入赔偿范围。 2、限制赔偿标准之一直接性根据法国民法典第1151条,应予赔偿的损害限于“不履行的即时且直接的结果”。 因而,间接损害被排除在外。 直接性要件是对债务人故意(包括重大达失)之场合所规定的,在这种场合并不适用可预见性要件限制债务的赔偿范围,究其原因,“对这种例外的最为常见的解释是此一观念债务人的行为应使他无权再享受对损害赔偿的这一限制”。 损害的直接性原则波蒂埃的古典例子明知牛之罹患传染病仍将之出卖的商人,不但要返还其价金,对因感染传染病而死的买主的其他牲畜应变亦应赔偿;可是买主主张因牲畜之死亡而无法耕作土地、无法获取收入、无法获取收入、无法返还借款、财产遭受查封等时,却不得请求赔偿(土地之无法耕作、收入之无法获取等系因其他原因所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专科实习报告-4-此外,根据上诉法院判例,直接损害和间接边界划定之问题被视为属于事实审法官的专权事项。 对于第1151条的适用,间接损害的概念偶尔由事实审之法官用作为缓和赔偿的手段,正如该条明确规定的,关于损害的直接性、间接性,有关债务人的行为、态度之道认评价列于范围之外,有关不履行的故意过失同样地不予区分。 确定什么损害属直接的标准可以说是难以捉摸,法国人的办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用主义的。 在前述引用的于波蒂埃的案例中,对牛和其他牲畜的损失是卖主之故意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农夫因其债权人行使担保权而遭受的损失则过分远隔,与卖主的故意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对于无法耕种所生之损失,波蒂埃则表现出了犹豫,它并非一种“绝对必然”结果,因为农夫本可以通过购买或者租借别的牲畜或者通过将土地出租之方式避免损失,他可以请求赔偿。 在这里,“必然的”代替“直接的”,但界定并没有因此而被推向深入。 总和来说,可预见性之标准应予排除,因为民法典已对可预见性与直接性作出了明确的区分,但这两者在实践中却常常混在一起,而通常使用的理论亦即“相当因果关系”论与可预见性又非常相近,因为只要债务人的不履行略微增加了实际发生的那种损失的可能性便存有相当因果关系,而决定是否有这种增加的标准则是一个可信的观察人在不履行时的预见。 3、限制赔偿标准之二可预见性在法国,预见可能性之存否是由事实审法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的事实问题,法官以合同成立之时点为标准(而非不履行之时点),对之须予以充分地确认,在此意义上,其裁量权受有一定的限制。 (二)德国法损害赔偿范围的构造 1、德国法上的完全赔偿原则德国损害赔偿法是德国普通法时代的学说奠定的基础,站在完全赔偿原理的立场上,否定责任范围与责任原因的关连、否定预见可能性与有责性的联系,从而建立了德国法理论。 德国民法第一草案第218条的理由书所作的如下说明对现行的德国损害赔偿法的基本构造作了简洁明快的释“特别地对在财产损害赔偿义务之场合,其义务达到什么样的范围这一问题作了规定。 原则如下对积极的财产损害用逸失利益必须赔偿,故所谓损害赔偿须被理解为于任何场合均为全部利益之给付义务。 也就是说,使损害赔偿请求权得以发生的要件事实-责任原因一旦充足,对所发生的全部损害均须赔偿,这是一项基本原则。 学说上将此称为完全赔偿原则。 德国民法第249条第1项“负损害赔偿义务者,应回复其发生赔偿义务之事由未发生前存在之状态”。 换言之,“这一原则意味着产生损害之行为的方式、行为之际行为人的故意过失程度、损害是否可预见、损害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专科实习报告-5-直接还是间接,诸此对损害赔偿的范围并无影响,也就是,切断了责任原因和损害赔偿的范围”。 不考虑债务人的过失程度,亦即只要债务人有过失,无论它是如何地轻微,债务人均要对全部的损害负赔偿责任,对此称为完全赔偿原则。 此项完全赔偿原则与责任法上的过失责任原则相结合,主张伦理的妥当性,故意过失及于损害对象却没有及于损害的范围必要。 某侵害事态所生损害的大小样式可以确定后,对其赔偿义务而言仅要求责任原因的存在,对这一数额的赔偿可否预见概非所问。 2、德国相当因果关系概念的成立德国损害赔偿法的原型基本上形成于普通法时代,它主要以19世纪中叶毛姆森的“利益论”为中核成立起来的,而毛姆森的学说与其前的由中叶世纪罗马法学到19世纪前半期的普通法学上占支配地位的损害赔偿概念相对立,是负载着批判和克服这些学说之意义出现的。 毛姆森的学说以及后期的潘德克顿法学是持着否定诸此特征的意图出现的,亦即,这种学说放充利益概念的细分化、对表现为差额的利益作统一的、抽象的理解。 主要利益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否可能预见、故意过失的程度是重是轻,这些问题对损害赔偿的范围不应有丝毫之影响。 从而,全部的损害均应予以赔偿。 因而,为了排除以往对利益概念的制约,作为法技术,因果关系-亦即责任原因事实和损害间的原因结果关系的概念从罗马法源中提炼出来,损害赔偿的范围仅依因果关系的存在而定,除此之外不需要其他任何要件。 因果关系之概念,一方面在逻辑上同基于反对原有的损害赔偿概念而成立的完全赔偿原则相结合,另一方面又是作为支持该原则的法技术而提出来的。 因而“损害赔偿范围依因果关系而定”之命题,只有以完全赔偿原则的结构为前提始有意义。 德国民法上的全部损害均予赔偿之构造,没有对损害赔偿的范围规定界限的言语的制约,这种立法例从比较法上来看,的确是极为少见,被称“峻别的逻辑”。 例如,在奥地利民法上,根据故意或重大过失之场合和其他情况之场合的不同,赔偿的范围存有差异;在法国民法上,有针对债务不履行场合损害赔偿的范围规定,在因故意产生损害的场合,不可预见的损害应包括在内,在这种场合也还被限定为“合同不履行的直接且即时的结果”。 同样的原则在意大利民法第1223条、第1225条上亦得到确认。 在瑞士债务法上,损害赔偿的范围与方法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届时法官应斟酌加害人的故意过失。 而且,在日本民法上,至少对于债务人不履行,损害赔偿范围被限定于预见可能的范围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专科实习报告-6-(三)英美普通法上违约损害赔偿的限制方法 1、英国概说英国法发展出了一些规则限制对违约的损害赔偿,有 (1)远隔性; (2)因果关系; (3)减轻损失; (4)与有过失; (5)其他限制。 在叛国法上,限制违约损害赔偿的途径有 (1)可避免性; (2)不可预见性; (3)不确定性; (4)其他限制。 本处主要介绍英国普通法的远隔规则和美国法上的不可预见性规则 1、1英国普通法上的损害远隔性规则在英国法上,为了确立获取损害赔偿的权利,原告所要证明的第一件事是他所遭受的损失是由违约造成的。 但设若对此可以证明,单纯地对原因和结果的证明尚不足以使原告有权对其损失获取赔偿,他仍须证明他因对方违约所遭受的损失并非过分间接或远隔的。 最后才是损害的金钱评价问题。 损害远隔性规则,其内容可要概括如下违约之被告对“过分远隔”损失并不负责,对远隔性的检验是要看该损失是否处于当事人的合理预测范围内;合理预测之检验适用于缔约时而非违约时或裁判时,另外,当事人预测到损害的类型即可,无须预测损害的范围。 远隔性规则实际上解决结果损害之问题。 下面对英国普通法上损害远隔性规则的由来、演变、具体内容等作一考察。 1、2哈德莱诉巴克森戴尔判决确立的标准哈德莱诉巴克森戴尔案的判决确定了两条规则。 第一条规则要求法院检验一个“通情达理之人”在不了解任何特殊情况的前提下是否能够预见到违约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可能导致损失的类型。 第二条规则是通情达理之人了解缔约时的特殊情况后是会合理地预见到所发生的损害的类型。 哈德莱诉巴克森戴尔案确立的规则被1893年英国的动产买卖法采用。 于理财法官阿尔德松男爵讲到“当双方当事人缔结了合同而其中的一个违约时,对于违约,另一当事人所应获得的损害赔偿应该是被公平合理地看作是自然地,也就是按照事物的通常过程从违约本身发生,或是可以被合理地看作是当事人于缔约时已预见到的违约可能造成的后果。 这样,如果原告告知了被告缔约合同时的特别情事,因而为双方当事人所共知,他们所会合理地预见的违约所生损害赔偿,就应该是按照已知的和已被告知的情事从违约会正常发生的损害数额。 但另一方面,如果这些特别情事完全不为违约所知,对于违约,他至多只能被认作是预见到通常所会发生的损害,在大多数案件中并不受特别情事的影响。 因为如果知道了特别情事,对于在特别情事下违约所生损害赔偿,当事人就会另行规定特别条款,而无视他们这种便利则是不公平”。 1、3哈德莱诉巴克森戴尔案规则的、修正后来的一些判例、修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专科实习报告-7-其中主要的有维多利亚洗衣公司案、鹭巢二号船案、帕森斯养殖公司案,这里主介绍维多利亚洗衣公司。 原告是洗衣公司的所有人,想要扩大经营规模,为此需要大锅炉。 被告同意在6月份制造并送交这种锅炉。 后来被告违约,直到11月份才将锅炉送到。 原告诉请损害赔偿,要求从6月到11月本可以扩大的规模经营获取的利润,除这种正常的利润损失之外,原告还要求赔偿因没有扩大规模而失去利润丰富的政府洗染合同所受损害。 裁判法官以原告的利润损失远隔而驳回的整个请求;上诉法院则改变了这一裁定并认为,原告可以对当事人合理预见到的利润损失获取赔偿。 法院认为,依据哈德莱诉巴克森戴尔判决的第一规则,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不了解任何特别情况,会认为依据事物的通常进程工厂6个月期间没有扩大规模会发生利润损失,这部分损失可以获得完全赔偿;而对于利润丰厚的洗染合同,其损失依据哈德莱诉巴克森戴尔判决的第一规则属于远隔的,法院便适用第二规则。 法院认为,由于被告在缔结原供应锅炉合同时对洗染合同及丰厚的利润并不知道,这部分的损害赔偿属于远隔的而不能获得,没有这种特别了解,被告不能够合理以预见特别利润损失的发生。 作为法院的代言人Justice Asquith勋爵指出远隔性检验就是看损失是否“可合理地预见为易因违约而发生”。 在判决推理中,对损害远隔性规则的操作设定了几项原则“ (1)众所周知,损害赔偿的首要目的是要在金钱所能的限度内使权利遭受侵害的一方恢复到其权利得到重视的样子 (2)在违约之场合,受害人一方只能对于实际发生的损害中的在缔约时可合理的预见到的因违约所生的那部分获取赔偿。 (3)何为当时所可合理地预见到的,取决于当事人双方,或至少是后来违约的一方当时所了解的情况。 (4)为此,了解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推定的,另一种上实际。 任何人作为一个通情达理之人,均被认作是知道事物的通常进程以及违反这种通常进程所会产生的后果另外,在特殊案件中他实际知道事物的通常进程之外的特别的情况,对这种特别情况的违反会发生更大的损失,这种案件招致第二规则的运用并使这种额外的损失可获取赔偿。 (5)为使违约人按任何一项规则负责,无须要求他实际自问过违约会发生什么损失只要他考虑过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会得出结论认为会发生损失即为已足”。 在此案件中判决,特别是“可合理地预见为易于发生”一语引发了这么一种看法,即对规制侵权法中远隔性的“合理的预见可能性”的相同的检验也适用于合同法。 2、美国法上的“不可预见性”之限制美国合同法重述(第2版)第351条规定“ (1)对违约方于缔约时没有理由预见为违约之可能结果的损失,不可获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专科实习报告-8-损害赔偿。 (2)于下列场合,损失得作为违约之可能结果而被预见到(A)该违约系在事物的通常进程中发生的;或(B)该违约虽非在事物的通常进程中发生而为特别情事之结果,但违约方有理由知道该特别情事。 (3)于特定情事中为避免不成比例之赔偿以符合正义之要求,法院得通过排除对利润的赔偿、通过仅允许对信赖损失获取赔偿或其他方式,将损害赔偿限制于可预见的损失。 根据对该条的评议,所以要求可预见性,是因为缔约人通常被期望着对其缔约时之可得预见的风险可以考虑,而对于他在缔约时没有理由预见为违约之可能结果的损失,他不予负责。 如果实际发生的损失是不可预见到的,则单纯的某些损失是可得预见的甚或某些相同的通常类型的损失是可得预见的,诸此情事尚不充分。 然损失得被预见为是其违约的可能的(而非必然的)结果即为已足。 另外,违约方无须对该损失承担责任达成“默契”;他也无须对缔约时想到了该损失,因为检验是客观的,是基于他有理由预见到什么。 在受害人一方则不存有可预见性之要求。 尽管有这些限制,可预见性之要件与侵权之诉或违反担保之诉中实质的或“近的”原因要件相比,是对责任的一种更为严历的限制。 尽管以可预见性之限制限定的赔偿通常是基于期待利益而表现为所失利润,这一限制也可以限制基于信赖利益的赔偿。 有时违约会引发第三人对受害方的权利主张,如果违约方于缔约时有理由预见到,对受害方的判决承担的数额以及他在诉讼中支出的合理费用是其违约可能造成的结果,则违约方对这些费用负责。 诉讼中的判决是基于受害方与第三人合同中的预定的损害条款时亦同。 关于此类诉讼事先没有提醒违约方时,则阻却将诉讼的结果归咎于他。 但如果受害方因诉讼所致损失是合理的,则违约方未被提醒注意之事实并不阻却将此损失归入由违约方承担的损害赔偿。 为促进纠纷私了之政策,亦允许受害方对为避免诉讼而达成的协定中承担的数额获取赔偿,并包括为解决纠纷支出的费用。 对于“可预见性”的含义方思沃斯教授作有解释,认为尽管可预见性之概念具有模糊性,却可以肯定指出有这么几个基本的立场,“第一,可预见性要依缔约时为准加以判断,且不受此后之事件的影响;问题并非是违约时可得预见到什么,而是缔约时可得预见到什么。 第二,须为可得预见都仅为如果发生违约则会导致损失;并不要求违约本身或损失发生的特写方式可得预见。 第三,仅违约方的可得预见性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点现已为人接受,尽管奥尔德森说预测是双方当事人的。 第四,可预见性具有客观性,当某人签订合同,他所承担的风险不仅是他实际预见到的结果,而且包括他本应合理地预见到的结果。 第五,损失仅需预见为是可能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专科实习报告-9-生的,而无须必然或肯定由违约产生。 (四)、中国法上的违约损害赔偿范围问题通常认为,财产上损害赔偿范围大别为三 (1)约定赔偿范围; (2)一般法定赔偿范围; (3)特殊赔偿范围。 依当事人的意思而定的,称为约定赔偿范围,依法律之一般规定的,称为一般法定赔偿范围,对于特殊关系设有特别规定的,称为特殊法定赔偿范围。 1、立法规定与司法实验民法通则第112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违反合同,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对于违反合同而产生的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 这是我国法对损害赔偿的一般法定赔偿范围所作的原则性规定,除此之外,我国的特别法对损害赔偿范围还设有一些特别规定。 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但是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1987年10月19日),对涉外经济合同的违约责任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除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或合同另有规定外,违约一方当事人赔偿另一当事人因此所受到的损失,一般应包括财产的毁损、减少、灭失和减少或消除损失所支出的费用,以及合同如能履行可以获得的利益(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就是指利润),但不得超过违约一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技术合同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中一方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损失”。 第3款“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违反合同时,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反合同而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4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应负的损害赔偿额,应与另一方当事人因他违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润在内的损失额相等。 这种损害赔偿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依照他当时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事实的情况,对违反合同预料到或理应预料到的可能损失。 中国的法院是在欠缺深厚的理论基础背景下,或说在法学理论界尚未来得及为之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背景下,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匆匆地披挂上阵的。 这样,在面临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问题时,从实际的动作实效上看,可以说更多的则是回避了正面解决这一问题,换言之,是其他的途径替代了正面解决,不妨称此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专科实习报告-10-功能替代;而其替代途径主要有二一是通过调解,二是通过强调违约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民事诉讼法第85条至第91条分别规定了法院调解的原则、调解的方式、调解协议、调解书的制作以及调解终结的条件等。 第155条还规定了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也可以进行调解。 而在实践中,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件占的相当巨大的比例。 对于调解理论界向来是褒贬不一,近时的调查表明,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利于诉权行使的情况一是以调解程序代替审判程序,二是以和稀泥代替查明事实真相,三是当事人存有主持调解的审判员的压力,四是法院调解在时间、精力上给当事人增加了负担。 “实际情况是,在大量的民事案件,是法院未经查明事实真实的情况下,强行调解结案。 基本做法就是和稀泥,搞折中;不做审查、判断证据的工作,而是向双方当事人做工作、讲道理。 因而调解结果不是解决纠纷,只要纠纷不再存在,调解就达支了目的,不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弄明白了。 这样做,实际上既对当事人实体权利的保护和侵权行为的制裁不利,又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行使无益,更严重的是,最终损害了当事人对法院的信任,从而对法治建设形成长远的、深层的危害。 “必须注意到,如果相当数量公民有了这样的经历产生了这样的想法,那对整个社会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这个社会缺乏能够有效保护自己权益的机制,那么他就只能够实行自力救济,其极端就是暴力和犯罪”。 对违约金的强调不单于在司法中反映出来,在我国的立法中也是非常鲜明的。 经济合同法第3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经济合同时,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 如果由于违约已给对方造成的损失超过违约金的,还应进行赔偿,补偿违约金不足的部分。 对方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应继续履行。 民法通则第112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违反合同时,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对于违反合同而产生的损失数额的计算方法。 然仅通过由当事人约定违约金似乎尚不可能完全终结问题,违约金不足以完全填补损失时,以及违约金约定得过低或过高而致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增减时仍然会涉及到损失的评定以及赔偿的范围问题。 2、对赔偿范围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2、1对“完全赔偿原则的思考”存在的问题为完全赔偿原则的语义,具体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专科实习报告-11-说,我国学说上所谓的完全赔偿原则与德国法学的完全赔偿主义是否相同?然二者有着不同的语义背景。 其二,对“完全赔偿”除了作正面的理解外,还应注意从反面理解赔偿权利人在对其所受损失获取全面的赔偿之外,还应强调他不应因此而获取额外的利益(损益相抵规则由此而来)。 其三,所谓的完全赔偿主义与限制主义是否为对应的范畴?其四,在赔偿范围问题上提出“完全赔偿原则”使得范围问题的关键落在了“损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