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终稿.doc_第1页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终稿.doc_第2页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终稿.doc_第3页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终稿.doc_第4页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终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研 究究 生生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申 申请硕请硕士学位 士学位 论论 文文 题题 目目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作作 者者 姓姓 名名 黄 瑛 学学 科科 专专 业业 名名 称称 城市规划与设计 研研 究究 方方 向向 城市与区域规划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顾朝林教授 二零零三年四月十四日二零零三年四月十四日 学学 号 号 论论文答文答辩辩日期 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签签字 字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以南昌城市空以南昌城市空间结间结构构为为例例 硕硕士研究生 士研究生 黄黄 瑛瑛 M D Candidate Huang Ying 指指导导教教师师 顾顾朝林朝林 教授教授 Supervisor Prof GU Chaolin 南京大学城市与南京大学城市与资资源学系源学系 Dept of Urban the social space of Nanchang shows a pattern of complex of concentric circle and sector In the end it summarizes the innovations of the study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in this paper moreover it also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1 目目 录录 前 言 1 第一章 绪论 2 1 1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 2 1 2研究的新背景 8 1 3研究的意义 11 1 4研究的框架 12 第二章 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15 2 1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15 2 2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16 2 3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 19 2 4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研究 21 第三章 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的新发展 25 3 1研究的新内容 25 3 2研究的新趋势 28 第四章 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34 4 1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34 4 2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展规律 38 4 3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41 4 4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分析 45 第五章 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构建 49 5 1扩展中的南昌都市区结构 49 5 2南昌都市区构建的必然 50 5 3南昌都市区构建的设想 51 第六章 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 59 2 6 1城市生态空间的现状分析 59 6 2城市生态空间的保护与规划 63 6 3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预期生态效应分析 67 第七章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 69 7 1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 69 7 2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研究 74 7 3城市社区分异研究 75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77 8 1结论 77 8 2讨论 78 参考文献 80 后 记 84 3 图图 录录 图 1 1 合肥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 图 1 2 常熟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 图 1 3 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 图 1 4 福安市城市用地评价图 图 1 5 宿迁市地震断裂带分布及城市用地评价图 图 1 6 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模式 图 1 7 利润空间界面 图 2 1 国内外大城市发展形态演化图谱 图 2 2 韩城城市总体规划图 图 2 3 平遥城市总体规划图 图 2 4 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研究方法 图 2 5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 图 2 6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图 2 7 哈里斯 乌尔曼的多核心理论 图 2 8 塔弗的城市地域理想结构模 图 2 9 麦吉的东南亚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图 2 10 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 图 2 11 穆勒的大都市地域结构模式 图 2 12 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模式衍生及类型分异图谱 图 3 1 交通方式与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 图 3 2 城市 TOD 模式 图 3 3 区域发展模式 图 3 4 维特鲁威理想城方案 图 3 5 Savannah 城空间结构发展演变 4 图 3 6 汉长安 斗城 形状 效大 小熊星座 图 3 7 考工记 中的王城图 图 3 8 清北京城平面示意图 图 4 1 南昌古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图 图 4 2 南昌民国初年至今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图 图 4 3 伸展期 图 4 4 指状生成期 图 4 5 指状生长及飞地形成期 图 4 6 轴间充填及新的飞地形成期 图 4 7 分散组团期 图 4 8 南昌市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图 4 9 1984 年规划用地与 2000 年现状建设用地对比图 图 4 10 南昌市土地基准地价分等图 综合 居住 商业 工业 图 5 1 扩展中的南昌都市区 图 5 2 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图 5 3 南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图 图 6 1 南昌城镇与自然景观斑块分布图 图 6 2 南昌市域自然生态廊道规划 图 6 3 南昌都市区自然生态廊道规划 图 6 4 南昌市域人工生态廊道规划 图 7 1 南昌市居民人口密度分析 图 7 2 南昌市居民主导职业构成分析 图 7 3 南昌城市商业用地分布 图 7 4 南昌城市公共绿地分布 5 表表 录录 表 1 1 福安市主要 I II 类城市用地分布表 公顷 表 7 1 1996 2000 年南昌市区人口迁移情况表 人 表 7 2 2000 年南昌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情况表 人 1 前前 言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 经济 文化的综合表征 它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 种过程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入分析是把握城市发展实质的基础 同时也是指导城 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 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以历史演变过程 现状存在问题 未来发 展条件 远景结构设想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一定程度满足了传统背景下城市发 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然而随着全球化 加入 WTO 知识经济 经济体制转变等等国际国内城市发 展背景的变化 城市发展面临新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更剧烈的竞争 适应这种变 化 城市的空间结构研究也必须在研究范畴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和 创新 才能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更具弹性的空间 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2002 年 南昌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修边正式启动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由顾朝林教授主持 承担了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专题 借此契机 本文 笔者参加了对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查研究 并以南昌为实例 对城市空间结构研 究的新范畴 新内容 新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南昌 是江西省省会城市和全国 35 个特大城市之一 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 赣江 抚河下流 市区面积 617 07 平方公里 市区人口 170 22 万 其城市空间结 构演变特征在我国的大城市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笔者希望通过对它的研究能为今 后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 1 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 1 1 1 传统研究的重点传统研究的重点 在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研究中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 现状存在问题 发展条件分析和远景规划结构的研究一直是最重要的内容 1 1 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过程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过程研究 这是城市未来空间结构发展的基础 在北京 合肥 宿迁 常熟等不同规模 不同职能的城市总体规划中 对城市空间 结构历史演变都做了深入 透彻的分析研究 方修琦等 2002 胡海波 2002 从历史演变中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展规律 扩展的动力因素等 以期对当前城市 空间结构研究与规划有所借鉴 解放前 1960 年代 1980 1990 年代 图图 1 1 合肥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合肥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 3 明万历年间 1970 年末 2000 年末 图图 1 2 常熟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常熟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 1985 年 1995 年 2000 年 图图 1 31 3 宿迁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宿迁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 纵观合肥 常熟 宿迁等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的历程 研究发现其发展受 水陆交通 行政区划 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作用非常突出 2 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对现状城市空间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深入分析 是为了能更准确地把握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源 为规划从根本上解决 这些问题 构建城市合理高效的空间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 构研究 对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主要从四方面入手 一是用地结构比较研究 通过 与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比较 指出现状城市用地结构的不合理 性 二是交通结构研究 通过对城市交通条件的分析 指出现状城市道路 交通方 式 交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是城市建筑景观研究 通过对城市中建筑质量 的分析 指出现状城市建设密度 旧城改造 街道立面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四 是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 通过对城市生态质量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分析 指 4 出现状城市生态建设 环境治理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3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条件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条件分析 以往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空间结构发展的 条件分析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研究 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和产业结构研究等多方面内 容 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研究 城市总体规划中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主要是指对 城市自然条件和建设用地条件的分析和评价 在分析研究城市所处地理位置 地貌 地质条件和水文 气象条件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 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对工程地质的 要求 在保护耕地 不侵占城市生态用地的前提下 对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情况作 出评价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用地条件分析包括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内容 定性是指要明 确规划区内城市适宜建设用地 经过工程处理可以利用的建设用地 不宜建设用地 的分布 定量则是指要确定上述类型用地在规划区内的总量和比例 如 无锡市城 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中 中心城的用地依据不同的建设条件 被划分成了四 大类 六小类 又如在 福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中 在对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的基础上 定量分析了城市一 二类建设用地的已建量和建设储备容量 图 1 4 表 1 1 又如宿迁市地处我国东部郯庐地震断裂带 市区内初步探明有 9 条地震断 裂 属于我国高烈度地震设防城市之一 故在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中充分考 虑了城市抗震防灾的要求 表表 1 11 1 福安市主要福安市主要 I I IIII 类城市用地分布表类城市用地分布表 单位 公顷单位 公顷 用地类型总量老城区赛甘片湾下片 I 类用地4800100023501450 II 类用地18801603201400 已经建设用地123578137084 建设用地容量544537923002766 5 图图 1 41 4 福安市城市用地评价图福安市城市用地评价图 图图 1 51 5 宿迁市地震断裂带分布及城市宿迁市地震断裂带分布及城市 用地评价图用地评价图 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城市发展规模研究 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发展规模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规 模和用地规模两方面内容 其中又以对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为主 对城市人口规模 进行预测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如综合增长法 市域城市化法等 但近年来一方 面受户籍制度调整的影响 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我国快速城市化时期 的到来 使得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大 就城市论城市的综合 增长法已经不能精确地预测未来城市的人口规模 而从区域角度分析预测城市人口 规模增长的市域城市化法在规划中运用较多 一般来说 城市规模较小的城市往往采用简单的紧凑型块状城市空间结构模 式 以便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利用率 节约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 中等城市和 大城市则主要采用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以解决或缓和交通 环境 犯罪等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 以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由于发展 前景难以准确把握 规划拟定的远景发展规模有 50 万人 120 万人两个方案 在 6 不同的城市规模预测方案中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发展时序是大相径庭的 但应可以 很好地相互延伸 城市产业结构研究城市产业结构研究 城市产业结构的研究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城市以往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 城市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分析 确定城市未来的主导产业 并将其在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中反应出来 如以工业为 主导产业的城市 用地结构中工业用地一般占据较大比例 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城 市 用地结构中商业 绿地等用地一般占据较大比例 同时对城市中建筑立面 街 道景观等的要求也比其他城市高 而以便捷交通联系为特色的交通枢纽城市 用地 结构中对外交通用地一般占据较大比例 并且城市交通结构的布局对城市空间结构 规划影响尤为突出 在当前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 主要的产业空间研究集中在中心商务区 经济 开发区等方面 在苏州 无锡等城市总体规划中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城市空 间结构做了较大的调整 从而适应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与产业园区建设 4 4 城市空间结构远景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远景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流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 城市规划应从大做到小 从远做到近 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远景空间 结构的研究非常重视 往往成为衡量城市总体规划成败的关键所在 而在新加坡的 概念规划以及我国开展的战略规划中甚至将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提升到更高的地位 成为规划研究的根本目的 在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中 对远景空间结构规划研究主 要侧重于几个方面 首先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变条件的分析 确定城市远景 发展方向 用地规模 外部形态 其次 根据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 准的规定 调整城市各项用地的比例 第三 以促进城市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原 则 将城市不同功能用地在城市地域上重新合理组合 第四 针对现状城市居住 工业 商业 绿地 交通等用地结构中存在问题 作相应的专题研究 7 1 1 2 传统研究的评价传统研究的评价 1 1 注重城市理想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 缺乏与城市空间结构实际情况的 注重城市理想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 缺乏与城市空间结构实际情况的 联系 联系 对城市理想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城市规划界众多学者 规划人 员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 受这些理论模式研究的影响 同时期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 间结构规划往往是当时主流模式的体现 不管城市规模的大小 城市发展条件是否 允许等特殊的城市空间结构实际情况 理论界流行紧凑式圈层模式时 城市空间结 构相应规划成紧凑圈层状 理论界流行开敞式组团模式时 城市空间结构又紧跟其 后规划成开敞组团状 对城市空间结构实际情况分析的缺乏 往往会在城市未来发 展中引发诸多问题 甚至导致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严重失误 2 2 注重单个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缺乏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 注重单个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缺乏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 以往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主要是对单个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形态的 研究 很少或是完全不涉及城市区域的群体空间结构研究 从而造成城市空间结构 研究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脱节 区域中的点 与 作为面的城市 无法很好 地衔接 城市的扩展与区域的发展无法有机融合 3 3 注重城市远期空间结构的研究 缺乏近期城市空间动态连续发展的研 注重城市远期空间结构的研究 缺乏近期城市空间动态连续发展的研 究 究 以往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以绘制规划期末的空间 蓝图 为最终 目标 对实现这一 蓝图 所要经历的发展过程的研究很少关注 而所谓的近期建 设规划 不过是在规划期末 蓝图 的基础上 根据相应的预测人口规模 减少各 项用地的数量 严重缺乏可操作性 因而城市空间结构只有两种存在 一种是现状 城市空间结构 一种是空间结构蓝图 中间过程几乎无人关注 在实践过程中 空 间结构蓝图几乎没有按规划实现过 可以认为当前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成果远超过 规划实践的意义 4 4 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专项研究 缺乏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协调性的研究 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专项研究 缺乏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协调性的研究 为解决城市空间结构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般城市总体规划中都会进行有针对性的 8 专项调查研究 如城市道路交通结构发展研究 城市园林绿地结构发展研究 城市 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研究 城市旧城改造研究等 虽然这些研究在有针对性地解决 相应问题时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由于缺少对城市整体空间结构整体性协调研究 各 专项规划往往只是在城市地域空间上的机械叠加 彼此无法有效衔接 更无法形成 有机的空间网络系统 5 5 注重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研究 缺乏城市社会 文化空间结构的研究 注重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研究 缺乏城市社会 文化空间结构的研究 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确定城市内部各项 功能用地的比例关系 并将其合理布局在城市地域空间上 是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 构研究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对城市深层次的社会 文化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探 索其布局特征和形成原因 剖析其对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影响 也应作为城市空间 结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从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来看 对这方面的研究十 分匮乏 1 2 研究的新背景研究的新背景 1 2 1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轨 促进了我国经济 社会的全面腾飞 面向 市场化方向的改革 反应在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上 最突出的影响是有偿使用 的土地市场机制对传统块状组合用地形式带来的巨大冲击 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的城市建设大多是以单位为基本单元进行规 划建设 因而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是由一个个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的封闭单位按 不同方式排列组合而成 武进 1990 这种封建割据式的城市空间结构 给城市 的建设发展和居民生活也带来了诸多的不利 杨贤智 1987 首先 它破坏了现 代城市高度社会化的原则 其次 造成了机构臃肿和低效益 第三 造成城市中公 用事业 交通等的能源大量浪费 第四 城市用地规模急剧扩大 土地利用率极低 9 第五 阻碍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第六 忽视城市旧城区的改造 第七 破坏城市的 环境和生态平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城市土地将实现有偿使用 土地市场机制将对 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自由土地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 状态下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模式可以用一组地租竞价曲线加以表示 Knox 1982 唐子来 1997 图 1 5 Alonso 1960 运用地租竞价曲线对城 市内部居住空间进行解析后得出 居住空间的分异主要表现为高收入家庭居住在城 市边缘 而低收入家庭居住在城市中心 在工业区位方面 西方学者对企业最佳区 位的考虑不仅涉及成本要素 还包括收益要素 形成了总成本曲面和总收益曲面构 成的利润空间界面 the spatial margin to profitability 认为企业可以赢利的空间区 域范围不只限于最大利润的某一区位 唐子来 1997 图 1 6 对城市中公共设 施的选址 最大利润原则就被最大福利原则取代 图图 1 61 6 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模式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模式 图图 1 71 7 利润空间界面利润空间界面 1 2 2 大城市的迅速发展大城市的迅速发展 21 世纪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 世界贸易日益增加 新的国际劳动 地域分工逐步形成 跨国公司对各国经济的渗透不断加剧 因而 处于全球信息节 点的若干城市越来越掌控和主宰着全球的经济命脉 世界城市和国际性城市的形成 使得全球城市体系呈现出新的等级体系结构 即世界级城市 跨国级城市 国家级 城市 区域级城市和地方级城市 建设部 1999 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革命为 10 我国城市融入世界城市网络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 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 城市化过程的空前加速 未来我国大城市继续快速发展的势 头将不会减弱 而若干具有国际性职能的特大城市的发展更将加快 建设部 1999 针对 1980 年代我国提出的 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 展小城市 的城市发展方针 许多学者在研究分析我国目前大城市发展的现状和机 遇的基础上 认为在新的国际经济大背景下 合理发展大城市应该成为我国未来城 市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 冯年华 1999 段小梅 2001 巫文艳 2001 纪立虎 2002 控制大城市规模并不意味着控制大城市发展 而城市规模与 城市病 之间 也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过去为控制大城市规模所采用的限制 疏导 截流 等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在推动城市良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户籍管理 制度的严格限制加大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改革的难度 大城市用地审批的严格控制 使我国的城市用地与国际水平相比更显局促 基于目前城市发展的新背景 我国未 来大城市的合理发展备受关注 首先 从世界城市化的历程来看 在城市化水平加 快的过程中 大城市作为城市化主导力量的现象表现突出 其次 大城市的规模效 益 集聚效益使其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从而也产生了更高的整体效 益 只要大城市具有合理的结构 有完善 和谐 有序的城市体系的支撑 发展不 仅不会导致各种 城市病 的爆发 还为我国城市在未来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抢占 先机奠定基础 1 2 3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转移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转移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 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 各国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国际分工 和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全球的生产方式 生产系统与全球金融 11 和全球市场相连接 制造业发生全球性转移 导致了全球性生产和全球市场的扩展 全球资本流动加快 外来投资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跨国公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 色 生产性服务业 财政 法律 咨询 会计和广告公司 增长迅速 新的国际劳 动地域分工相继产生 顾朝林 2002 另一方面 世界政治 经济格局的重组给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多得 的机遇 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 促进了 亚太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虽然 90 年代末东亚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但目前该 地区大多数国家已逐渐恢复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特别是中国 虽受金融危机的波及 经济发展速度有短期波动 但仍是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 潜力最大 活力最强的 地区之一 1 2 4 城市产业结构的重组城市产业结构的重组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得知识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在社会经济的 各个领域中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知识经济以其巨大的创新能 力不断突破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全面改造传统的农业和工业 形成新型生产性服务 业 迅速提升产业结构的等级 进而导致整个城市产业结构的重组 从现状讲 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离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准还很远 人均财富 科 技成果转化率 高科技产业及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等 然而大多城市已步入工业 经济向知识经济转轨的阶段 知识经济不仅仅表现在区域与城市的产业结构重组上 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 微观区域的分散性将造成城市郊区的进一 步发展 知识园区 的兴起成为城市新的标志和竞争力 知识经济的活动空间成 为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新的核心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更加融合 城乡一体化的构想 逐渐成为可能 城乡融合设计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12 1 3 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意义 在上述背景条件下 对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理念 内容 方 法等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将兼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并为以后城市规划 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提供纵深拓展的新平台 1 对以往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与不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 结 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进一步分析 2 对未来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新内容和新趋势进行了展望 并 对空间结构的理论创新进行探讨 3 理论联系实际 为今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新的思路将对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1 4 研究的框架研究的框架 本文在对传统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进行总结 评价的基础上 以南 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为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探讨了新背景下城市 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研究的主要线索按如下思路展开 第一章总结了以往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和存在不足 分析了 目前空间结构研究面临的新背景 从而得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并建构 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 第二章奠定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首先是对城市空间 结构概念的阐述 其次是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的讨论 最后是对城 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的综述 第三章展望了未来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新内容和新趋势 首先 对区域城镇群体空间 城市生态空间 城市新交通空间的研究应纳入今后空间结构 13 研究的范畴 其次 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文化空间结构的研究应在未来的空间结 构研究中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第四章至第七章以南昌为例 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规划进行了实证 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 第四章分析了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 空间扩展 规律 发展影响因素以及现状存在问题 第五章从区域的角度 规划了南昌的城镇 群体空间结构 并构建了未来南昌都市区的分散组团式空间结构模式 第六章以景 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对南昌城市的生态空间结构进行规划 提出重点是要加强对 自然生态斑块的保护和对生态廊道的整体性 系统性规划 第七章以社会学的研究 方法 对南昌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规划 指出目前南昌的社会空间分异已初步 形成 第八章是对本文研究的总结 概括了本文在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中进 行的初步探索 并指出了研究中还存在的诸多不足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14 15 传统研究的重点与评价新的研究背景 研究的理论基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阐述 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 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研究 研究的新发展 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研究 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研究 城市新交通发展模式研究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城市文化空间结构研究 南昌城市空间结 构的实证研究 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的构建 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 结论与讨论 研究 背景 理 论 框 架 实 证 研 究 16 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2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由于城市现象的复杂性 城市要素的多样性和城市发展的运动性 要清楚地 城市空间结构概念并不容易 从其本质的内涵来看 它不仅仅是指城市各物质组成 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投影 也不只是指某一时刻城市结构在空间上的反映 它包含 有一系列复杂的自然 经济 社会 文化现象及其变化过程 城市空间结构作为一 跨学科的研究对象 许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研究角度出发 对其概念的理解 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在西方发达国家 许多学者从经济学 社会学 文化 政治学 政治经济学 等多个学科的领域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动力机制 概念解释等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和探索 根据早期富勒 Foley 1964 韦伯 Webber 1964 对城市空间结 构概念框架的构建 城市空间结构包含了空间与非空间两种属性 包括了形式和过 程两个方面 是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相互作用 在此基础上 伯纳 Bourne 1971 又将系统理论的语汇引入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解释中来 认为它 不仅是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 它们的构成机制也应该是重要的组成部 分之一 此外 从土地利用角度出发 蔡平 Chapin 与凯塞尔 Kaiser 1979 则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活动体系 土地开发体系和环境体系三种主要体系在时空中 的持续 朱喜钢 2002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则是 阶级 和 种 族 等社会关系在城市空间上的投影 Harvey 1973 Burgess 1928 我国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已开展 但长期处于停滞 状态 解放后 随着城市建设的空前发展 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 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990 年代以来 中国许多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剧烈变化 更是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许多学者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也作了不同的界定 17 武进 1989 胡俊 1994 吴启焰 2001 顾朝林等 2000 其中 顾朝林等 2000 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即是主要从空间角度来探索城市形态和城市相互作用网 络在理性的组织原理下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结构在空间上的表达方式 包括城市物质 空间和社会空间两方面内容 它反应了城市空间形态 spatial form 和作为其内在 机制的社会过程 social process 之间的相互关系 Harvey 1973 是由城市形态 和城市相互作用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共同组成的空间系统 2 2 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是城市内部 外部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物 质空间反映 张庭伟 2001 是社会经济发展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演 化的动力和表现方式必然也将受制于经济 政治 社会 文化等各方面的力量与方 式 顾朝林等 2000 因此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经 济 政治文化和历史延续的综合特征 分析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多种影响因素 主要的因素可概括为以下 几个方面 1 历史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其现状既是原有空间结构在不 同历史阶段的累积 也是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基础 众多学者对北京 合肥等 城市空间拓展过程的研究也表明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是一个历史的 延续的过程 2 地理环境 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座落在具有一定地理特征的地表上的 武进 1989 因 此 城市周围的自然地形 地貌特征 生态环境 水文地质 气候条件等自然地理 环境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如地处峡谷地貌的 18 城市多呈带状空间结构 如兰州 地处平原地貌的城市多呈块状空间结构 如沈 阳 无锡 地处丘陵山地地貌的城市多呈分散城镇空间结构 如福安 地处地震 高烈度地区的城市多呈分散多元片区城市空间结构 如宿迁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 究也表明 对城市所处地理环境的了解与分析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发展的基础 之一 如在伦敦城市规划中 明确指出穿越市中心的泰晤士河是伦敦整个城市景观 环境 交通及经济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本神户市的城市结构规划中 指出受地震多发带地质条件的影响 城市空间结构必须形成更具防灾功能的多核心 结构 3 交通条件 城市交通是城市系统运行的脉搏 也是城市对外联系的生命线 不同的交通 方式和联系速度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和外部空间结构的拓展都起着不可或缺 的作用 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散或集中来看 城市中相对交通条件优越 可达 性高的节点在空间上比较集中 城市就会呈现集中紧凑形态 反之则呈分散形态 武进 1990 从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的变化来看 城市的扩展总是趋向于交通条 件相对较好的方向 在一定的发展阶段 往往还表现出沿主要交通线轴向推进的特 点 胡海波 2002 城市沿交通轴线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开发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 延伸之基本规律 周一星 1996 4 城市职能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职能的空间载体和实现形式 张水清等 2001 城市 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 经济 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不同 其表现出来的 空间结构形式也不尽相同 交通枢纽城市的空间结构往往因交通枢纽的结构和平面 配置特征而具有特殊性 如铁路枢纽城市大多沿主要铁路线延伸 呈现带状空间结 构 港口城市受中心城区与港口布局关系的影响 呈现单城带状 带状群组 双城 如连云港 等空间结构 风景旅游城市的空间结构受风景区与主城区位置关系影 响 往往呈现带状群组 块状群组等群组空间结构 武进 1989 矿工业城市的 19 空间结构受矿产资源条件 对外交通联系条件影响 往往具有较大的活动半径和较 为复杂的群组空间结构 如大庆 5 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方面内容 其大小直接决定了城 市的活动半径和主要设施规模 同时还制约着城市的交通方式 道路网结构等 因 此 不同规模的城市所具有的空间结构也是不相同的 大城市往往具有比较复杂的 空间结构 而小城市的空间结构一般比较简单 武进 1989 世界人居中心 HS 采用 ELS Ekistic Logarithmic Scale 分类法对城市规模与城市空间结构相 关性研究结果也表明 城市规模与城市发展形态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 图 2 1 大城市地区大城市群大城市带 城市化地区 洲际城市化地区全球城市化地区 大城市 图图 2 12 1 国内外大城市发展形态演化图谱国内外大城市发展形态演化图谱 6 土地市场机制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是一切城市活动的基础 也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发展的根 本制约因素 武进 1989 其中 由城市不同地段的区位条件和土地用途决定的 地价差异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土地市场机制决定 了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 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 财产关系等城市深层 次结构的存在和发展 7 政策因素 20 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投资和有关政策 因而各个时期的政 策和计划都不同程度地会促进或抑制城市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 武进 1989 特 别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家关于城市建设投资等方面的各项政策 经济管理决策 城市土地管理决策等的变化 都会影响甚至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例如城市周 边疗养区 经济开发区等的建设 往往形成母城的 飞地 为减轻中心城市人口 过多的压力 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 大城市周边新城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 区域化发展 8 规划控制 城市规划控制作为国家干预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 在引导和调整城市空间结 构合理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管是对城市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设施规 模等的直接规划控制 还是通过制定相关公共政策得以实现的间接规划控制 王国 恩 1996 都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与发展规划为例 基于对旧城的保护 新旧分离 的规划控制模式往往对城市空 间结构的基本格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韩城 平遥 图图 2 22 2 韩城城市总体规划图韩城城市总体规划图 图图 2 32 3 平遥城市总体规划图平遥城市总体规划图 2 3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 为了揭示城市空间结构本身所表现的意义和蕴藏在表象中的重要规律 国 21 内外学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从多方面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探寻 Cole 1960 Richardson 1961 Gibbs J P 1961 Lee D R 1970 武进 1989 唐子来 1997 林炳耀 1998 顾朝林等 2000 肖笃宁等 2001 其中 对城市形态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法 历史法 文献分析法 考古分析 法 访问调查法 对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的研究方法有极点法 the summit approach 等高线法 the ridge approach 网络法 the network approach 相 互作用法 the interaction approach 密度法 the swarm approach 面等级体 系 法 the area hierarchy approach 栅格 法 the grid approach 系统 动力学法 the dynamic approach 图 2 4 在研究中引入计量方法和数学方法 的有形状率 form ratio 圆形率 circularity ratio 紧凑度 compactness 椭圆 率指数 ellipticity index 放射状指数 radial shape index 延伸率 elongation ratio 标准面积指数 城市布局分散系数和城市布局紧凑度等方法 此外 随着 人们对城市空间结构中社会结构的日益关注 一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广泛 运用 如多变量统计方法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主因素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等 图图 2 42 4 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研究方法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研究方法 20 世纪末 为解决城市发展演变所带来的日益尖锐复杂的环境问题 景观 生态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也逐渐被引入到城市的空间结构研究中来 此外 计算机 技术和遥感技术的进步 也为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和研究手段 2 4 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研究 西方学者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开始得较早 1925 年 美国芝加 哥大学社会学教授伯吉斯 E W Burgess 在研究芝加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提出 22 了同心圆学说 认为城市以不同功能的用地围绕单一的核心 有规则地向外扩展形 成同心圆模式 图 2 5 1939 年 经济学家霍伊特 H Hoyt 在研究北美 142 个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与交通轴线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中心向外延伸的扇形模式 图 2 6 1945 年 哈里斯和乌尔曼教授在研究同心圆和扇形学说的基础上 又 提出了城市地域围绕若干不连续核心组织的多核心模式 图 2 7 1 4 5 2 3 1 1 2 2 5 4 4 3 3 3 3 图图 2 52 5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 图图 2 62 6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1 中心商业区 2 过渡地带 3 工人居住带 1 中心商业区 2 批发商业 轻工业区 4 良好居住地带 5 通勤带 3 低级住宅区 4 中等住宅区 5 高级住宅 区 图图 2 7 哈里斯哈里斯 乌尔曼的多核心理论乌尔曼的多核心理论 随着城市经济 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 城市与周边地区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学者们开始对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 4 6 12 3 5 7 8 9 3 3 1 中心商业区 2 批发商业区 轻工业区 3 低级住宅区 4 中等住宅区 5 高级住宅区 6 重 工业区 7 外用商业区 8 近郊住宅区 9 近郊 工业区 23 模式进行探索 顾朝林等 2000 1949 年 迪肯森 R E Dikinson 提出城市中 心向外按中央地带 中间地带和外缘地带 或郊区地带 发展的三地带模式 1963 年 塔弗 E J Taaffe 加纳 B J Garner 和蒂托斯 M H Teatos 从社会学角度 提出了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图 2 8 1967 年 麦吉 T G McGee 在大量殖 民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东南亚港口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模式 图 2 9 1975 年 洛斯乌姆 L H Russwurm 提出了将城市地区和乡村腹地视为统一 体的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图 2 10 1981 年 穆勒 Muller 将哈里斯和乌尔 曼的多核心理论扩展到日益郊区化的大都市地区 提出了一种新的大都市空间结构 模式 图 2 11 图图 2 82 8 塔弗的城市地域理想结构模塔弗的城市地域理想结构模 图图 2 92 9 麦吉的东南亚港口城市空间麦吉的东南亚港口城市空间 结构模式结构模式 24 图图 2 10 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 图图 2 11 穆勒的大都市地域结构模式穆勒的大都市地域结构模式 近年来 随着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经济发展 城市的空间增长已由当初的集 聚增长转向了空间扩散 当今世界各国大城市空间扩散一般呈现两种趋势 顾朝林 等 2000 一是城市由同心圆环状向外扩展模式转变为轴向扩展模式 如沿城市 基础设施轴线形成工业走廊 居住走廊和综合走廊等城市发展轴线 二是城市由 单中心发展模式转向多中心发展 如卫星城建设 开发区建设和城市郊区化等 就我国城市而言 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受地价调节影响不 同 现代城市由于社会制度 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政策等的特殊性 城市空间 结构呈现的是以不同功能区为基础的有计划配置的组合模式 顾朝林等 2000 同时 由于城市本身特性 规模以及所处地理环境 区位条件等的不同 在城市空 间结构的基本模式又衍生出多种不同的城市空间类型 依据城市中心区 城市外围 功能区和周围卫星城镇间的相互关系 我国的城市空间结构总体衍生及类型分异大 致可划分为 7 类 顾朝林等 2000 1 集中块状结构类型 2 连片放射状 结构类型 3 连片带状结构类型 4 双城结构类型 5 分散型城镇结构 类型 6 一城多镇结构类型 7 带卫星城的大城市结构类型 图图 2 12 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模式衍生及类型分异图谱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模式衍生及类型分异图谱 25 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的新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的新发展 3 1 研究的新内容研究的新内容 3 1 1 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的构建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的构建 首先 这是当前全球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 当代的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 其空间范围或影响范围都在客观上构成了由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相结合的都市区 圈 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空间单元 崔功豪 2001 从实际来看 在 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等 都市区 圈 都已经成为国家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 之一 近年来 我国规划学术界对都市区 都市圈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也开展得 如火如荼 许多学者对都市区 都市圈的概念 范围界定等进行了阐述 周一星 2001 姚士谋 2001 张京祥 2001 张伟 2002 许多规划工作者对我国跨行 政区的都市区 都市圈规划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如 济宁 曲阜复合中心城 市研究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 南京都市圈规划 徐州都市圈规划 但对单 个大城市与周边小城镇之间的空间整合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主要是在城市战 略规划 概念规划中有所涉及 如 广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 念规划 哈尔滨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还没得到应有的重视 其次 这是城市发展具有更为弹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必然要求 我国学者赵 燕菁 2001 认为 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更多地依赖于城市规模的成长速度 而不 仅是经济发达的程度 当城市发展速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 合理的发展模式 会 发生转变 以功能相对独立的组团为主体 城镇在区域空间内统一布局的空间结构 模式 虽然对于常规增长的经济有较大的风险 但对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城市却非常 适合 它所具有的巨大弹性不仅可以有效展开城市发展的各种潜能 还可以保持城 市发展在每一个阶段的结构完整性 26 3 1 2 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 早在 19 世纪中后叶 国外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就已经开始在城市空间形 态研究中引入了生态规划的理念 E Howard 1898 F Wright 1945 至 20 世 纪末 基于对城市发展效益与可持续性的研究 更有许多学者期望探索一种理想的 城市发展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