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书法学习的心得体会.doc_第1页
我对中国书法学习的心得体会.doc_第2页
我对中国书法学习的心得体会.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谈你对中国书法的看法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的一部分,是众多中华古老艺术瑰宝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整个人类灿烂文明的见证,至少在我的眼里,没有任何的文字艺术能超越中国书法的境界。有人爱诗词歌赋,有人爱中国画,而我,却对你书法,爱的深沉、中国书法是把中国特有文字通过一定的法度来发挥表现的,简单的点画线饱含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现在,简单的讲书法可以认为是用毛笔蘸墨在宣纸上写汉字的艺术。但如何用毛笔写好汉字、写好一篇汉字?这与书者书养、学养、字内、字外的功夫有关,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法是用毛笔蘸墨在宣纸上写汉字的艺术,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又离不开线条,而组成书法的线条既是抽象的又不是空想的。线条有方有圆,有刚有柔,有疏有密,有正有欹,有主有次,有对比,有呼应,有节奏,有平衡,有变化,有统一,甚至有生命,非常复杂。学习中国书法,离不开用笔,因书法用笔、结体、章法三要素,用笔被排在第一位。用笔,楷书四大家元代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提出,“书法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而用笔万变不离方、圆、藏、露、提、按、转、折、轻、重、疾、涩、浓、淡、粗、细。在用笔上非方即圆,非藏即露,非疾即涩,或方圆兼施,或藏露互济,或疾涩并用。在线形态上,可粗可细,可长可短,可浓可淡,在质感方面,或刚或柔,或刚柔交替。自古至今谁能跳出这套已经成熟和确定的法则。因为中国书法中的笔法是在“五体书”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历代书家实践总结的经验。正是这些经验或者法则才产生了中国书法的艺术。而离开这些经验理论,不讲笔法,随便涂抹,就离开了中国书法。所以元代赵孟頫认为用笔千古不易,他是深谙个中之理的。书法如何用笔,几千年来,古人、今人论者不少,有的讲颜鲁公用笔“屋漏痕”,有的说王右军用笔“锥画沙”,还有的讲“利锥界石”,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书法用笔要“车轱辘碾地”,论者心里明白,学者模糊不清,因为今人不能与古人对话,不能相互切磋,何为“屋漏痕”,何为“锥画沙”,何为“利锥界石”,“车轱辘碾地”,个人理解不一样,只能靠自己去领悟。但我的看法是,这是古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来阐明用笔,那就是中锋行笔。 学练书法,要练用笔,要练结体。学用笔、学结体,首先需要入帖,先入帖,先继承,但继承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创新,但没有前面的继承,又怎样谈创新呢?创新需要出帖,不是一种帖,需多种帖,那就需要学习别人的东西,集多个人的优点,融会贯通,结合自己情况,创出新风格,写出新特点。书法的结体,将横线缩短,竖线拉长,就出现了长体造型的汉字小篆;将横线左右拉长,竖线缩短,就出现了扁体造型的汉字隶书;将线条做对比不大的平正规整组合,就出现了正方型或长方型的汉字楷书;将线条做不规则的恣肆组合,就出现了形体多变的造型行书、草书,而且用笔轻重、行笔快慢、用墨浓淡、线条粗细、毫锋软硬都对线条、章法风格特点产生影响。书法,经过历代先民或书家的摸索研究、学习实践,终于确认了表现汉字之美的不外五大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而且总结了一整套的“法”“笔法”,而这五大书体又离不开线条,线条之于汉字书法确为关键因素,没有线条即没有汉字,没有线条的变化,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