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课后题.doc_第1页
中国美术史课后题.doc_第2页
中国美术史课后题.doc_第3页
中国美术史课后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史前美术1.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代表作,是一种特制的儿童葬具-儿童瓮棺的棺盖。彩绘纹饰施以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2.鹤鱼石斧图:新石器时代表现鱼鸟形象最精彩的河南临汝出土的一件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上的装饰图案。图像绘于陶缸的腹部,描绘一支高脚长喙的鹤鸟口中衔鱼,一侧画着一个竖直的石斧。鹤鸟通身白羽,用白彩涂出而不勾轮廓,以褐色线画出炯炯有神的眼睛,鱼和石斧用线条勾出轮廓,内施白彩。形象质朴而生动。这种彩陶缸是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郑州一带成年人的葬具。3.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盆,内壁上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人物下部有四条平行线,代表地面;舞蹈者分为三组。每组五人,双手互牵成横列,脑后梳着发辫腰下腿侧有一斜线似为腰间所系绳带或服饰上的兽尾,两侧舞者的外臂皆画成双线,可能是为了表现反复摆动的感觉。五人动作整齐和谐,动态鲜明,每组舞蹈人群两旁又间以数条平行内向的弧线,使画面其中并具有装饰效果。4.龙山文化黑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乌黑光亮的黑陶是烧成后在窑顶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所致,在陶色上产生特殊风格。黑陶工艺具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点,即色调乌黑;器表光亮如施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在0.1厘米至0.2厘米之间,俗称“蛋壳陶”;转折关系清楚明确,有的器物上有凹凸不平的弦纹,有的器物有盖、把手或穿绳的纽鼻。黑陶以造型取胜,不施彩绘,陶色古朴单纯,它是继彩陶之后在制陶工艺上的又一次突出创造。龙山文化黑陶,显示了器物造型的崭新匠意。5.陶鸮鼎:新石器时代雕塑艺术方面陶塑动物的典型代表作。出土于华县太平庄庙底沟类型晚期墓。作者以鹰鸮的躯体为鼎腹,以其双腿与尾巴作陶鼎的三个支足,器口前端加塑鸮首,和器身浑然一体,丝毫不显得牵强累赘,尖利的喙和炯炯有神的双目,增添了威猛之感。陶鸮鼎等器物开了后来商周时期鸟兽青铜尊造型之先河。6.泥塑女神头像:泥塑女神头像出土于辽宁建平、凌源接壤地带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头像与真人等大,写实性强。结构比例准确;眉弓高隆,用绿松石镶嵌而成的双目深陷,炯炯有力;嘴唇平厚,作微张掀动状,似在喃喃吐语,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神情威严、令人崇仰的人间主神形象。其功能往往为祭祀所用,原始宗教不断唤起先民崇拜偶像的热情,同时也不断激活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出令后人惊叹的人性雕塑作品。7.红山文化碧玉龙:在内蒙古出土的翁牛特旗三星他那村出土的红山文化碧玉龙,26厘米,身躯卷曲呈反“C”字形状,伸吻闭嘴,大眼长鬣,体态矫健,通体光润,龙脊上有一穿孔,可悬挂。玉雕艺术在这个即将走向文明的社会中成熟,在它的背后支撑着进一步神秘化的巫术礼仪和即将成形的王权政治。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的美术1. 司母戊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后期王室所铸的祭器。此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在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身为长方形,四个柱形足的外侧有凸起的饕餮;鼎腹中间光洁,四周皆饰以龙纹组成的兽面装饰带;直立的鼎耳上铸有双虎相向而立,中间夹有一浮雕的人头形象。鼎由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整体的。司母戊方鼎以其超重、超大、超强的体量感,和谐。匀称的比例关系以及具有神秘、狞厉的装饰风格,表现出雄伟庄严之美,给人精神以巨大的震撼,从而成为最高统治者政权与神权合一的象征。2. 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商代晚期的重要青铜器。高58.3厘米,重34.5公斤器口张开,口沿下饰以开放的蕉叶纹,器身遍布云纹、夔龙纹和兽面纹,四角以立雕形式各雕出一羊,羊头犄角卷曲,神态安详,四脚挺立,支持者尊体,将动物形象与器形巧妙结合起来。四羊方尊设计新颖,结构复杂,制造精巧,是商代青铜器乃至铸铜雕塑中的成功之作。3. 三星堆青铜人像:四川广汉三星堆两个祭祀坑中出土的70余件尊青铜人像,商代人像雕塑艺术中杰出代表。出土的青铜人像有大型立人像、大型人面像以及人头像和跪坐人像。大型青铜立人像最为突出,身高163.5厘米,下有76.8厘米的方形高台,加在一起通高260厘米。其头戴华冠,身着有刻线花纹的长袍,赤足立于台上,圈手,抱物举于胸前,面目端庄,神态肃穆。大型青铜人面像通高有60厘米,宽达134厘米,面部转折棱角突出,两眼凸出眼眶外约30厘米,两长耳上扬,嘴巴阔大,风格粗犷,带有神秘色彩。此组青铜雕塑是继红山文化女神庙大型泥塑像之后又一重大发现,它比秦始皇铸十二金人早1000多年,证明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大型雕塑创作,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4. 毛公鼎:毛公鼎为西周后期青铜器中代表性器物,传清道光末年陕西岐山出土。口沿方折,双耳稍向外移,口沿下装饰有一条简单的重环纹,圆腹,三足作兽蹄形,全鼎朴实无华,形成优雅朴素的艺术效果。鼎内的长篇铭文记王室对毛公的册命,不仅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遗存。(铭文铸于鼎腹中,计32行498字,是青铜器中铭文最长者。内容记叙周宣王以四方动乱,策命毛公辅佐王室,毛公感恩戴德,将周王委以重任及厚赐之事铸鼎以纪念之。书法气势雄伟,浑厚庄重,有庙堂气象,被誉为金文之冠,深为金石学家所赞誉。)5. 立鹤方壶:立鹤方壶为春秋中期所铸,河南新郑出土,一对,高118厘米。器上遍饰卷曲缠结的龙纹,两侧有龙形双耳,四角装饰有兽形,圈足下有两个回头的怪兽承托。壶顶四周装饰盛开的双层莲瓣,壶盖上立一展翅欲飞的仙鹤,形象生动,气宇轩昂,自由舒展,是庄重的铜壶添加了昂扬活泼的情调,与商代和西周青铜器的风格大异其趣,寓示这新时代的变革。6. 宴乐攻战纹铜壶: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时代的宴乐攻战纹铜壶,以镶错工艺的形式在器物上分层表现了采桑。射鸟。宾客宴会和水战陆战等多种人事活动情节。(穿着长裙的妇女提筐采摘桑叶,身体矫健的猎手们在水边拉弓射鸟,受惊的水鸟在天空中纷纷四散飞逃;宴会的主人正捧杯欢迎来客,一侧有厨师在旁烹饪。战争的场面紧张而激烈:一边是双方在水上展开较量,另一边表现攻城的情景。)这些画面虽然还是图案型的平列组合,并缺少细部的描写,但在对重大主题的表现,对生活情景进行生动而精彩刻画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显示出那个时代不平凡的绘画技艺。7. 石鼓文:石鼓文是迄今所知传世的最早的石刻文字,因石成鼓形并刻字而得名。是春秋战国时期书法的代表作,大篆书体,布局匀称整齐,字形作长方或方形,端庄凝重,笔力稳健遒劲结体平正中求变化。8. 人物龙凤图:出土于战国时代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的帛画,是真正独立的绘画作品。画面画着一位穿着华美衣裙的女子,她双手拱拜,空中有蜿蜒游动的龙和展翅飞翔的凤,动态相当鲜明突出,表现出主人祈求龙凤引援下飞升仙界。人物龙凤帛画画风比较古朴,具有一定的装饰意味。帛画反映出战国时期人物画艺术成就,无疑为秦汉绘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9. 人物御龙图: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画着一位头戴高冠、身着长袍、腰佩宝剑的男子,正站在一条巨龙的背上,手中执缰绳牵引,仪态端庄,眉清目秀,神情潇洒,身体微向后仰,头顶上有华盖遮护,龙下有一条游鱼,龙尾站着一只白鹤,滑盖下的穗带和人物结系高冠的系带都向后飘动,表现乘龙遨游飞驰向前至极速。人物御龙图表现主人将神力巨大的巨龙踩在脚下,用缰绳牵引,乘风劲驰。人物御龙帛画技巧上比较成熟,人物形象准确,神采生动,不仅追求外部形貌的肖似,更注重通过对外貌的描写揭示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用笔劲挺优美流畅,随物体的形体、质地和运动有粗细、刚柔的变化,已注意发挥线描的表现力。构图上也体现了一定的艺术匠意,设色用平涂法而略作渲染,在造型和用笔技巧上已经脱离稚拙期而进入了新阶段。帛画反映出战国时期人物画艺术成就,无疑为秦汉绘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的美术1. 秦陵铜车马:在秦始皇陵西侧的陵道中发掘出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大小相当于真车马的二分之一,铸造工艺可谓达到精美绝伦的地步。其中二号车为秦始皇乘坐的安车模型,单辕驷马,有“安车第一”的铭文。车分前后室,前世坐一驭手,后室是帝王乘坐的车厢,上有椭圆形宽沿车棚,车厢有开闭自如的门窗,多出彩绘出菱格纹、夔(kui)龙纹、流云纹等,处处显示出皇家车马的华贵气派。一号车为驷马立车,长方形车舆上立高柄伞盖,伞下立一驭手。驭手神情贯注,造型严谨写实;铜马并排直立,体态雄健。2. 卜千秋墓壁画升仙图:出土于洛阳卜千秋夫妇合葬墓壁画,为西汉后期作品。壁画绘于门额、主屋脊顶及后壁上。在狭长的主屋脊顶上绘墓主人升仙图,表现死者夫妇分别乘龙和三头神鸟,在仙翁引导下升往仙境的场面。门额绘有象征吉祥和永生的人面鸟;主室后壁上绘有青龙、白虎这些方位神以及驱邪除鬼的猪头形方相氏。这些壁画在白色壁面上勾线涂色,线条奔放流畅,加强了形象的生动性和画面的气势,色彩有红、赭、紫、绿四种,技法已接近淳熟,构图活泼富于变化。3. 汉阳陵陶俑:指出土于陕西咸阳张家湾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内的陶俑。陶俑出土时均为裸体,无臂,高约60厘米,多为男性,全身结构比例塑的相当准确,头部塑造尤精,五官端正,包括眉弓、颧骨的略微起伏都描绘得真实具体,手持或佩戴工具为铁制或铜制,工艺十分精致。也有少量女俑,更显神韵多姿。这些陶俑原来安装有木制手臂,穿着丝麻织品的袍服及铠甲,现称之为着衣式木臂陶俑。汉阳陵陶俑与秦俑不同,这种先烧制出俑的躯体,再安装木制手臂、披穿丝麻织品的袍服及铠甲的做法,乘袭了战国楚俑的传统。4. 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中随葬铜灯(西汉中期),其外观为一个温顺的宫女跪坐捧灯的形象,左手执灯盘,右臂上扬袖口下垂成为灯罩,灯盘中心可插蜡烛,灯盘外围安装可以开合的孤行屏板,以调节灯光照明的方向和照明幅度,宫女体内中空,烟炱(tai)可通过右袖收入体内,以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灯盘及宫女头部等部件皆可拆卸,以方便擦拭清除灯内的烟尘。此灯原为长安皇宫之物,通体鎏金,显得分外华贵,显示了最高工艺水平。5. 定县错金错银铜车饰:河北定县三盘山出土的一件西汉时期的错金错铜车饰,长26.5厘米,直径3.6厘米,镶嵌图像分为四层,刻画鸟兽形象共120余个,其中有蜿蜒游动的龙,背生双翅的飞马以及鹿、兔等,或飞或栖的鹤、雁等禽鸟,开屏张翅的孔雀和奔突咆哮的野牛、熊、虎等猛兽,其间填以山峦、云气。作品结构繁缛而有序,造型奇妙而生动,洋溢着浪漫奇幻的气象,反映出汉代金银错工艺的卓越成就。6. 马踏飞燕:指出土于甘肃威武雷台的一座东汉晚期的军事将领张氏墓中的铜奔马,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昂首扬尾,头尾左侧,三足腾空飞奔,只有右后蹄做支点落在一只奋翼而飞的鸟背上,由于鬃毛之飞扬和马蹄之迅疾轻快,给观者以天马行空的幻觉。(健硕的飞马全身重量支点依靠小鸟支撑,而小鸟的飞资不仅化解了铜马的重量,而且增强了它飞驰的气势。)威武雷台铜奔马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精巧以及铸造工艺之精绝,显示出古代雕塑艺术的崭新水平。7. 沂南画像石百戏图:山东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