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作者: 日期:技术、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及与之结合的人力资本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柴非 -结合Romer (1990)模型的理论和实证考察内容提要 人们早已认识到内资和外资有着较大的差别,尤其是与他们相匹配的技术和人力资本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他们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将Paul M. Romer (1990)模型中的技术和资本分解为国内外两部分,通过理论分析考察了引进的技术与自主创新的技术对本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别,同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国内外物质资本及与之相结合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的不同贡献。理论分析得到政府的宏观扶持对于自主研发的技术增长是极为重要的;即使没有自主研发技术的增长,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会受到太严重的影响,但是这样的经济增长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但是当本国人力资本不论以何种方式减少的时候就会毫无疑问地使长期经济增长率受到影响。实证分析得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是通过大量的资本投入取得的,与内资相结合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微小,外资及与其相结合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明显,并且比内资都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国外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结合非常协调,有利于二者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国内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不协调结合也是降低二者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原因。关键词 技术创新 技术引进 内资 外资 经济增长 一、文献回顾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潜力主要取决于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进步。对于相对固定的自然资源而言,对它不同的使用方式是能够影响一个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但是与随时间变化的劳动、资本和技术相比,这种影响就处于次要地位了。索罗(Solow)在1956年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中证明了:只有储蓄但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不可能实现永久增长,增长率存在上限。在索罗模型中,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是加入技术升级 Robert M. Solow, 1956,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vol.70, No.1, pp. 65-94。这个著名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一年以后,他又利用统计研究证明了,美国经济增长有大约87.5%源于被解释为外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余数”,仅12.5%左右源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 Robert M. Solow, 1957,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vol.39, No.3, pp. 312-320,相似的结论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研究中也有发现王恬 周建东 亚洲金融危机与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 国际金融研究 1999年第7期 。随后的经济增长理论都围绕着这个余数展开,目前能够比较好地揭示经济增长的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这一理论始于Romer(1986) 年开创性地将技术进步与创新内生化地融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去 Paul Romer, 1986,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4.5,随后的理论又继续将产权、制度创新、社会基础设施以及教育等因素也内生化地纳入到增长模型之中,其基本思想是这些因素通过自我积累和自我改进会由于继续创新成本的降低而产生持续的创新诱因,这就使得无论是技术创新或者制度等因素的创新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在对香港、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的研究中却发现,技术进步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很小刘遵义 技术进步是东亚经济增长的源泉吗?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系列 1998年9月25 日,它们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大量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人力资本的升级得以实现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深入地研究,对于中国的具体情况,我们还要把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分为国内和国外的两部分,以分别考察他们对国民经济的不同影响。二、国内外技术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理论研究Paul M. Romer 在1990 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增加产品种类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Paul M. Romer, 1990,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8, No.5 ,本文在其基础上将技术分为源于国内自主研发和国外引进的两部分进行讨论。这个模型将国民经济分为三个部门:研发部门,资本品出租部门和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换句话说,取决于发明创造的不断产生,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假设发明创造都被用于制造资本品(可以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如:机器设备等)。出租资本品的权利是通过公平拍卖取得的,同时某项发明的拍卖价格就是发明人的收入。发明人可以自由地获取一切他所需要的知识。一项新的发明所产出的资本品由有权利出租的垄断商人出租给最终生产部门。这种垄断商人的利润所得在长期看来与他为获得发明创造所支付的利息流加本金一样多。模型中假设这种利润可以永久获得,也就是说,专利权是永久的。我们也很明显可以看出,当利率越高时,垄断商人在拍卖中所愿意支付给发明人的报酬就越少,从而导致发明人的发明愿望就越小。当专利权的期限缩短时,垄断商人所愿意支付的也就会变少,同样会导致发明人的发明意愿减小。国内研发部门 在t 时刻 代表国内自有技术存量;Z 代表国内技术研发能力;代表所有在国内研发部门工作的国内人力资本; 代表在t 时刻国内发明的增量国外研发部门 在t 时刻 (M是一个任意正数)代表国外投资于国内的技术存量;MZ 代表国外技术研发能力;代表所有在国内工作的国外研发部门的国外人力资本;代表在t 时刻国外发明的增量。我们在国外科研的模型中,之所以假设国外的研发能力是国内的M倍,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外的技术先进,研发能力确实比国内强;二是国外通过设置较长时间的技术的转让保护期限和专利权期限等方式对技术进行保护,人为地阻滞国内技术存量和研发速度的增加,这样就相应地增加了国外技术的研发能力。我们进一步定义和 的关系。假设,(全集) 表示在t时刻国内生产所用的全部技术,-= 。同时我们假设投资至国内的国外技术与其母国的技术是同步进行研发,并且新研发的技术()也是投资于国内市场。而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外在向国内提供先进的技术后,其在此类技术的国内后续投入和新技术的更新研发上比同期国内技术的投入和研发进行得更缓慢,比如,在爱尔兰和新加坡的跨国企业对于在当地的后续研发工作投入的积极性就明显没有本土企业高,这可以从他们在研发的投入上没有本土企业增长速度快可以看出来。 最终产品生产部门柯布道格拉斯式的最终产品总量生产函数:在t时刻其中L 代表工作于最终产品部门的劳动力(不同于人力资本),是固定不变的,L之所以没有出现在研发部门是因为普通的劳动力无法胜任研发工作;代表工作于最终产品部门的国内人力资本,并且=+, 代表国内所有的人力资本,是固定不变的;代表工作于国内最终产品部门的国外人力资本;代表国内的资本,我们也可以把它想象为资本品,同时与是一一对应的,就是说国内每项新的发明都会创造出一项新的资本品,而且由于国内外技术的差距使得国内人力资本只可以和国内资本品相结合进行生产;代表国外的资本,也可以视为由国外技术产生的资本品,与也是一一对应的,同理国外的人力资本也只会与国外的资本品相结合进行生产。i,j 是分别代表国内或国外资本品的不同种类的指数,可以视为连续变量。和分别代表在t时刻应用的所有的国内和国外的资本品的数量。如果模型中假定国内技术与国外技术为同质技术,这与中国经济现实状况不相符,因为国外的技术确实有着更高的生产效率,比如:国外技术更加节省资金或劳动力,或者可以明显提高产量等,所以相应的资本品也是不同质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国内所应用的所有资本品在模型中都以一个变量来表示,而应把国外技术所产生的资本品作为一个单独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变量。我们把国内资本品和国外资本品分开来表示并相乘的具体原因是:(1)它们是不同质的资本品,对最终产品的生产有着不同的贡献率;(2)在生产过程中,国内和国外的技术会相互学习,比如:通过向国外技术的学习,国内的技术可以逐步升级;通过向国内技术的学习,国外技术可以更好地融入国内文化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等,所以应该是以相乘的方式进入生产函数;(3)考察不同技术对经济不同贡献的需要。资本品的出租部门垄断商人的利润方程:其中和分别表示源于国内和国外技术的垄断利润;和分别表示国内和国外资本品在租给最终生产部门时的租金;或代表不将资本品出租而自己生产时的收益;r 代表利率;和分别表示在公平的拍卖中的国内和国外技术(发明)的价格。总的来说,研发部门是自由竞争,而且所有研发人员可以免费和自由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最终生产部门也是自由竞争;专利权是在公平拍卖的条件下竞价,所以也是一种自由竞争;而资本品出租部门则是垄断竞争,因为每种不同的技术(发明)都在公平拍卖中由不同的垄断商人购买,继而每种技术只由某个垄断商人独占,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垄断保证了出租资本品的商人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进而保证了公平拍卖中新的发明可以得到较高价格,从而保证了科研人员创新的回报和继续创新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讲,这样的垄断似乎对经济发展有益。最终生产部门的利润方程 在t时刻其中 1 是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和分别是和的工资水平;q 是 L的工资水平。通过利润最大化条件来求各项要素的需求情况:.(1).(2).(3).(4)我们将代入.(5)通过利润最大化方法得到将代入.(6)也通过利润最大化方法得到因为在新发明进行拍卖的时候是一个公平的拍卖,所以和 都趋近于0,将和 同时代入(5)中,并且令=0 我们可以得到:将和都代入 (6)中,同时令=0 我们可以得到:其中;所以,= 我们继续把和 同时代入最终生产函数,我们可以得到:;又因为;所以因为r,a,b都是常数,所以我们可以判断与以同比例变化。具体而言,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所以与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当国家的最终产出增长率一定的时候,国内技术的增长速度和国外技术的增长速度相对于最终产出的增长速度不可能同时提高或下降而是一个提高一个下降。当国外技术(应用于国内的国外技术)的增长速度比较快的时候必然会抑制国内技术的增长,这一点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比较容易理解。相反地,也许比较难于理解的是国内技术的增长速度比较快的时候,国外的技术增长速度会放缓。这或许可以视为因为国外技术的总量在某个时间点上是有限的,当国内技术的增长速度大于国外的技术时,自然就压缩了国外先进技术的存量,相应地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内的增长速度也就会放慢。这后一点,似乎比较难于从现实经济生活中观察到。 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的技术引进主要有三种方式:技术进口、专利权买进和国外独资进入的技术。前两种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我国技术存量的扩充,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国内技术的进步,虽然国内技术进步很快但是却对国外技术无法形成挑战,因为这种的快速增长通常来说都是基础或是成熟技术的学习过程,这样国外的技术对于国内的技术仍然是有其领先优势的,所以国外技术为了维持其长期的垄断利润,就会相对比较慢的更新其投资的技术,从而形成了国内技术增长较快(主要是基础成熟技术的快速学习过程),国外技术增长较慢(先进技术继续追加投资于国内的速度很慢),但是国外技术继续获得垄断利润的局面。还有这样一种可能的情况,那就是目前国内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运用国外比较先进的技术,并且立竿见影地生产出先进的产品同时从市场中取得丰厚的利润,这就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进行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自主研发过程,转而依赖国外的技术研发,长期来看,这会使企业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弱,最终不得不依附于国外技术进行运转,从而形成了国内技术增长非常慢,国外应用于国内的技术的增长高于国内技术的局面。这种国外技术的增长主要是国外技术之间的竞争产生的,而不是由于国内技术的提高迫使其为了维持垄断利润而追加新技术的投资。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国民经济一样会发展,但是整个经济就像是一个操纵器在他人手中的机器,先进产品的生产只有依靠国外技术的供给才能实现。这样一来,国民经济就不能从根本上以本国人民的利益为出发进行调整,而是要根据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经济实体的利益需要进行生产的调整。还有一种情况是国内和国外技术以几乎相同的速度增长,这种局面通常出现在技术竞争的情况下,对于国内某些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行业可能观察到这种现象。从国内的科研函数中我们可以得到国内技术进步速度:也可以得到国内边际科研成果的价值:那么国内科研人员的工资 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国外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可以得到国外边际研究成果的价值:那么国外科研人员的工资 从上面的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科研人员的工资是由其新开发出的技术的价格、开发能力和知识的存量决定的。根据一般常识,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出 ,因为国外投资于国内的技术都是比较先进的技术,应用这种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比较容易出售,同时也会赚取比较高额的利润,这样最终产品生产部门就会比较倾向于租用这项技术的资本品。资本品出租商人在考虑到以上因素后在竞拍中就会出比较高的价格购买该项技术,从而使该技术的发明人获益丰厚,刺激他进一步进行新研发。相对于国内的技术,国外先进技术的价格会较高,;国外的技术存量总体肯定会比一个相对技术不是那么先进的国家的技术存量要多,;而一个国家的研发能力是和技术的存量以及技术的先进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外研发机构拥有的相对较高的工资和研发能力以及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也许可以部分解释国内科研人员流向国外科研部门的趋势。国内科研人员的流失将进一步削弱国内科技的进步,因为国内技术的进步速度就是源于国内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人员数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等式(1)、(4)中我们分别可以得到:=和 =,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道理类似地推断出,因为国外技术通常是比较先进的,有着比较高的生产率,因此国外的资本品对最终产品的生产就会有着比较大的贡献,这样我们可以估计在数值上应该比b大;同时从现实情况来看,参与最终产品部门生产的国外人力资本一般情况下是比国内的人力资本要少,所以根据我们的估计从上面的公式比较我们也可以得出。这就使得我们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即使在研发部门国家有能力通过种种措施来保护和培养自己的研发力量,但是在最终生产部门的人力资本仍然是有转化为与国外资本品相结合的可能,也就是说,国内的人力资本会外流。这种最终生产部门的人力资本外流是不应该阻止的,因为,一是只有能力较高的本国人力资本有能力与国外先进资本品相结合,这种结合不仅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创造更多的产出;二是现在本国人力资本与先进的资本品相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对先进生产经验的学习,当本国资本品接近或达到国外的先进程度时,高级人力资本的回流就会显现其价值,他们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向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在最终生产部门的人力资本流动实质上还是由科技水平导致的,所以从根本上提高科技水平,才是解决的最佳方法。接下来我们继续考察,经济增长的情况。因为在不同部门工作的国内人力资本在均衡状态下应该得到相同的工资,所以=同理,对于国外人力资本我们也可以得到:=因此,(1-a-b)b又因为,=,假设(N是一个任意正数),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里的实际上代表了的增长速度。从上面的等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利率过高的时候,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在这个模型中的解释是过高的利率导致垄断商人的投资成本增加,为了减少成本,商人会在拍卖中以很低的价格购买新的发明,这种低价格极大地挫伤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导致研发人员减少,从而使新技术的产生减少,这样最终产品部门的产出也就相应的减少,经济增长就放慢了。同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国内和国外的研发能力对经济增长有着正相关的作用,同时本国的所有人力资本和国外的研发人力资本也对经济增长有着正相关的作用。从在等式中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国内放弃了全部的科研人员,任由科研人员转向最终生产部门,经济增长不会因科研人员数量的减少而受到影响,但是国内的科研能力会因此而大受影响使得Z大大降低,这可能会使经济增长受到影响,所以同时保证国内科研人员的数量和科研能力是经济增长的要求。然而,从上面等式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国内缺少的科研人员由国外的科研人员进行补充,同时国内降低的科研能力也由国外科研能力进行弥补,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一样不会遭受太大的损失,但是这样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完全受到外国技术控制的增长。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最终生产部门的本国人力资本转化为国外的人力资本,前面已经分析过,这种转化对国民经济的增量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却是有害的,因为的减少必然会使经济增长受到影响。这似乎与有些矛盾。具体说来,向的转化短期内是会提高最终产品的产量,因为资本品总量中高效率资本品应用得更多了,但是在我们的假设和是一个常数的情况下,的减少是一种本国人力资本的绝对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损失,这必然会导致长期的增长率下降。然而,如果的减少由来补充,毋庸置疑国家的科研能力必然会下降,科技水平也必然会随时间而落后,而且的总量仍然不会增加到原来的水平;如果不去理会的减少,就会产生创造的新科技产物没有本国的人力资本来使用,这当然不会吸引垄断商人投资于这项新技术,从而伤害的创新积极性,使得部分必然会转化为,以保证另一部分科研的继续进行,所以这也会使经济长期增长率下降。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的减少由来补充,这就要放松对的限制,使可以转化为人力资本,而这一转化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只有加强对的教育,增加本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才有可能保证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这一点从前面提及的香港、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的发展实例中可以发现人力资本规模的扩大和的升级对经济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内的技术进步速度以及人力资本的存量和增量是息息相关的,但决不是同义的, 因为技术和人力资本都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情况是人力资本的持续大规模增加和升级是不现实的,因此长期的经济增长必然是依靠技术的持续进步来实现的。三、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模型变化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的柯布道格拉斯式的最终产品总量生产函数:在t时刻可以通过用总量表示的方法加以简化,也就是在时间上商求和后的结果表示这一模型:(7)为了避免在运算时将和得下标当作时间的倍数,我们把写作;写作。我们对方程(7)两边同时除以人口总数以便得到人均最终产品的产量,然后取自然对数得到:.(8)其中是人均最终产品,是总人口。由于我们假设普通劳动力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回归分析中把视为常数项。同时理论上,我们应该在回归方程中得到和的系数是一样的,和的系数是一样的,但是实际数据显示的结果往往不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的回归模型中区别对待这些变量的系数,我们的回归模型是:-(9)其中代表误差项。数据描述时间序列数据的来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tjsj/ndsj/,数据期限是从1985年至2003年,数据的频率是年年度,数据项目包含:每年人口总数(P),每年人均GDP,每年国内资本投资量(),每年国外资本投资量(),每年与国内资本结合的人力资本数量(),每年与国外资本结合的人力资本数量()。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GDP是表示存量的数据,同时方程(7)所表示的最终产品是GDP产品形态的表现,在方程(9)中我们可以用q代表人均GDP。、和都是全社会存量概念,而我们从统计局得到的投资的数据的定义是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投资是流量概念,所以我们需要把流量数据整理为存量数据以便进行回归分析。同时,所有数据都取自然对数的原因是:1,取自然对数后不会改变数据本身的性质2,有利于减少数据中的异方差;3,可以简化数据运算。数据检验在进行数据回归之前我们,我们需要检测数据的稳定性,如果数据不稳定,我们应用OLS进行回归的时候就必然会产生误差。我们应用Eviews5通过ADF检测来检验数据的稳定性。表1:ADF检验结果变量检验形式(C,T,K)ADF统计值1%临界值5%临界值10%临界值Ln(q)(C,N,6)-4.397-4.122-3.145-2.714Ln(K)(C,T,6)-4.137-4.992-3.875-3.388Ln(G)(C,N,7)-4.586-4.2-3.175-2.729Ln(Hg)(C,N,0)-4.628-3.857-3.04-2.661Ln(Hk)(C,N,4)-6.7-4.004-3.099-2.69Ln(P)(C,N,2)-3.777-3.92-3.066-2.673其中,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截距,时间趋势和时间滞后项的阶数,N是指不包括该项,以上所有时间滞后项的阶数使用赤池最小信息准则(AIC)来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在Eviews5的ADF检验中,零假设是被检测序列含有单位根,也就是被检测序列不稳定。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只有的ADF统计值大于1%的临界值同时小于5%的临界值,其他所有变量的ADF统计值都小于1%的临界值,这说明对于我们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零假设,其余所有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零假设,因此以上所有时间序列都是稳定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OLS回归。回归分析根据理论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将模型变化为:-(10)这是因为外资从投入到真正产生效用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这是因为当外资以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形式进行投资的时候,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操作需要员工花费一段时间进行熟悉,同样当外资以软件的形式进行投资后,也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熟悉和了解当地环境进而本土化,然后才能发生效用,而我们认为国内资本产生效用所需时间要小于外资,这主要是因为国内资本对国内性环境非常熟悉,与投资项目的磨合时间大大小于外资,因此在频率为年度的序列中将外资和与外资结合的人力资本做一个时间单位的滞后。由于数据在时间上有滞后,所以我们在运用OLS的时候,数据的期限也从1985年改为1987年,得到的结果是:表2:方程(10)回归结果变量系数标准差t-统计值概率C444.49398.88494.4950540.00091.7469580.3093795.6466510.00010.2659340.1127892.3578040.03800.2705290.0300878.9914590.00000.2150010.5347370.4020690.6953-39.30399.168018-4.287070.0013写成方程的形式为: (98.88) (0.53) (0.31) (0.03) (0.11) (9.17)同时,我们应用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对残查项进行异方差检验,我们得到的的统计值为10.712,而在5%的显著水平上的临界值是11.07大于10.721,所以我们接受零假设没有异方差存在。同时通过拟合图和残差图我们可以看出整体模型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图1:拟合图和残差图从这一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和的系数非常接近,在只保留小数点后两位的情况下是一致的,这和理论模型中所分析的它们应该有相同的系数的判断是接近的;但是的系数不能令人满意,的系数不仅和相差很多,而且还不够显著,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接受的系数为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与国内资本结合的人力资本对人均GDP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认为他根本没有贡献。同时,我们看到人口的系数是负值,这和预期是一致的,因为新增加的人口对GDP的增长是没有任何贡献的,反而会降低人均GDP的数值。我们将和的系数做一比较,我们发现将的系数是系数的6.57倍。这显示了国内资本比国外资本对人均GDP的贡献更大,一个很明显的原因是国内资本量远远大于国外资本量。我们通过比较国内资本和国外资本存量发现国内资本最高时在1985年达到国外资本的13.61倍,最低时在1997年达到6.68倍,而国内资本平均是国外资本的8.61倍。我们假设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有着相同的劳动生产率,那么国内资本对人均GDP的贡献平均就应该是国外资本的8.61倍,但是我们发现实际只有6.57倍,这意味着国内资本的劳动生产率小于国外资本的劳动生产率,国内资本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是国外资本的76.3%(=6.57/8.61),这也证明了我们在模型中把这两种资本区别对待是正确的。国内资本的这种低劳动生产率从模型上可以解释为与其相匹配的人力资本的生产率水平低下,这可以从系数的非显著性看出,这很可能是阻碍国内资本生产效率的发挥的重要原因,同时国外资本和与之相结合的人力资本的效率是相当的,这可以从他们的系数非常接近看出来,由于国外资本和劳动力配合得恰当,就很容易使国外资本产生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总的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大规模效率相对较低的投资,同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微弱,特别是与国内资本相结合的部分人力资本。这说明,我国在经济软件方面仍然不够发达,或者说先进的物质资本无法与高级人力资本结合就必然会产生生产效率低下的现状。我们为了对各变量变化速度之间的关系作计量分析需要把方程(9)变化形式,两边同时取一阶差分,因为的计算方法是:,同时根据自然对数的性质我们知道ln(),因此我们变化后的方程就可以表示各个变量变化速度之间的关系。 (11)因为我们已检测过所有变量的水平值都是稳定的,稳定数据的变化率也必然是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用OLS对方程(11)进行回归,由于数据需要在时间上有滞后同时取一阶差分,所以我们在运用OLS的时候,数据的期限也从1985年改为1988年,得到的结果是:表3:方程(11)回归结果变量系数标准差t-统计值概率0.1612440.1686740.9559530.35961.3377760.3337474.0083540.00210.1434570.0585242.4512460.0322-0.1651080.389890-0.4234730.6801-23.7028210.02381-2.3646520.037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平和县初一初二数学试卷
- 喷泉喷头施工方案(3篇)
- 青浦社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焊工高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题目及答案
- 忻州化学测试题目及答案
- 心理科普作业题目及答案
- 效应分析题目及答案高中
- 小学圆环面积的题目及答案
- 综合营销策划方案撰写指南模板
- 装配式预制场管理制度
- 轮胎维修安全管理制度
- 2025年资料员考试试题题库(100题)附答案
- 更换纸尿裤的操作流程
- GB/T 37133-2025电动汽车用高压连接系统
- 2025中国建设银行房屋按揭贷款合同书
- 视觉文化影响下的非遗文化旅游游客忠诚度设计研究
- 2025年公安辅警招聘知识考试题(附含答案)
- 电缆线路防外破施工方案
- 银行开公户章程范本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