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第三课时111014 第5周.doc_第1页
《师说》第三课时111014 第5周.doc_第2页
《师说》第三课时111014 第5周.doc_第3页
《师说》第三课时111014 第5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班 学簇 姓名第三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 第三课时 高一语文编号:111014 主编:史凤琴 审核:吉跃芳【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师说”在的现实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情境链接】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匆忙急迫的样子)而东(由长安东去洛阳),如是者数矣。”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研读文本】 作者通过第二段中的三组对比,分别得到了什么结论?作者将“百工之人”和“士大夫”做对比,有何意义?阅读二、三段,回答作者反对什么?赞扬什么?说说这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何赞扬李蟠? 【思维导图】用原文填写下列表格。第二段论证方法: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据正确态度错误态度作者的议论、抒情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纵比)其子其身(自比)百工之人士大夫(横比)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从批判反面现象进一步阐明中心【问题探究】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这篇文章体现了他怎样的论说风格?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拓展延伸】比较师说第三段和问说片段,回答下列问题。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曰: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多矣,悲夫!(选自刘开问说) 翻译划线句子。 比较选文与师说在立意(或内容)上的异同,然后填空。(1)相同点:(不超过25个字) (2)不同点:(每小题字数不超过25个字) 问说: 师说: “是故贵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