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与李斯特.doc_第1页
浅谈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与李斯特.doc_第2页
浅谈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与李斯特.doc_第3页
浅谈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与李斯特.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与李斯特音乐异同及其原因内容摘要:历史使得两位钢琴家有着不同的思想,个人的经历与不懈努力使得两位大师有着各自的特色。他们的钢琴音乐创作,在浪漫主义音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的钢琴作品,结构大胆创新,和声极度发展。各自在注入了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创作风格,把钢琴音乐推向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峰巅。关键词:浪漫主义 、肖邦 、李斯特。一、“浪漫”一词的来源“浪漫”一词源于“罗曼语”(romance),指中古时期用罗曼语(古代法兰西方言)写成的诗歌或传奇,题材多是反映中世纪英雄的冒险与奇妙经历,18世纪后此词被用来比喻与现实相区别的想象中的世界,与“幻想”、“杜撰”、“不可思议”等形容词相近。二、音乐上的浪漫乐派产生时期及其人物音乐上的浪漫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一批欧洲作曲家。浪漫乐派常被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音乐上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兴起可追溯到贝多芬,一般音乐史将韦伯、舒伯特、柏辽兹称为“浪漫乐派奠基人”,他们也就成为早期浪漫乐派的代表性人物(还有罗西尼威尔第等)。而中期的代表性人物众多,有如肖邦、舒曼、门德尔松、李斯特、瓦格纳、小施特劳斯等等音乐家,晚期以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代表人物(还有普契尼等)。三、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浪漫主义音乐侧重感情,“抒情性、自传性、个人心理刻画”是它区别于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浪漫时期(或浪漫派)的音乐:在思想上着重自我主观意识的表现与刻画,常带有自传性色彩,作品着重于个人感受的细致表现、内心情感的自由抒发与自然景象、生活现象的描绘,多以理想事物、古代神话传说和幻想故事为题材,强调音乐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其它艺术的结合,注重音乐的标题性和诗情画意(形成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等体裁形式),重视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以体现民族性。在音乐表现手法上,由于感情抒发的需要,连绵起伏、自由舒展的曲调占突出地位,声乐作品中的歌唱性曲调被广泛引入器乐创作,增添了器乐的抒情表现力(器乐声乐化)。另外,音乐作品的和声功能扩展,转调更频繁,不协和和弦及变化音和声的运用具有特殊的表现力。在音色、织体、力度等音乐要素上都有新的探索。从思想感情和内容上来看,浪漫作曲家的共同特征是寄情于远离现实的神话和传说,或沉溺于个人的感情体验,集中反映了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精神苦闷,对黑暗社会的不满等心态。如果说浪漫主义时期生活着两座峰的话,那这双峰非肖邦与李斯特莫属。他们在音乐方面有着共同的方向所以他们同在一只骆驼的背上。他们虽然都筑立了高峰,但他们犹如华山的东峰与西峰,两峰鼎峙谁也不亚与谁,各显神通。四、音乐家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肖邦于1810年出生在波兰华沙,自小喜欢音乐,从母亲那里学到很多民歌,而且着迷诗歌和绘画。8岁登台演奏钢琴,在华沙,人们都知道出了一位“钢琴神童”。20岁时他就已经是很有名的钢琴家了。肖邦是一位爱国的音乐家,虽从1831年开始在巴黎定居,但他对祖国波兰的爱从未稍懈,他热爱祖国,怀念家乡,一直对祖国的不幸而痛苦。他经常抱病演出,身体异常虚弱时还进行创作。1848年底他去世时手里还紧握着一个盛满祖国泥土的杯子,并嘱咐死后将他的心脏带回自已的祖国。在他创作的大量钢琴曲中透露着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和深刻的民族感情。音乐表现出来的宏伟性和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感人至深。舒曼曾指出:“肖邦的音乐乃是掩遮在鲜花中的大炮。”他经常抱病演出,身体异常虚弱时还进行创作。1848年底他去世时手里还紧握着一个盛满祖国泥土的杯子,并嘱咐死后将他的心脏带回自已的祖国。别林斯基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曾写道:“一个诗人不可能由于自己和靠表现自己而伟大起来。他的伟大既不是由于表现了自己的苦难,也不是由于表现了自己的幸福;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的苦难和幸福都是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深深扎下了根的”这些话完全能够用在肖邦身上,他的思想感情深深地在社会和历史他祖国历史的土壤中扎下根。第二年李斯特生于匈牙利西部的雷定,父亲为埃特哈基公爵的土地管理员,也是卓越的业余音乐家。自小就学习音乐,九岁时在贵族的集会上弹奏钢琴,结果获得贵族们赠与六年的学费,父亲就举家迁居维也纳。他拜车尔尼和沙里埃利为师,十二岁在各地公开演奏,曾使贝多芬大为赞赏。此后在父亲的伴随下,继续赴巴黎求学,而且经常演奏与作曲,十五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只好自谋生计。 这时他已是震惊乐坛的天才少年。他的演奏,并不限于巴黎,足迹遍及法国各地、英国与瑞士,声名远扬。此后约十年间,在巴黎过着安定而富裕的生活,经常登台演奏,弟子众多。肖邦继承了莫扎特音乐的许多特点,所以比较婉约。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钢琴音乐上,几乎涉及了钢琴领域的所有体裁,大致可分为华沙时期(1831)和巴黎时期(18311849)。华沙时期他充分地运用发挥了波兰民族舞曲体裁玛祖卡和波洛涅兹,使它们远远超过了舞曲的范围内容,尤其是波洛涅兹,无论在内容或在艺术结构上,都发展成为复杂的作品。这两种体裁使肖邦的民族性得到了最大体现,也使音乐界为之震惊。舒曼曾赞赏道:“先生们,脱帽至敬吧,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位天才。”在巴黎时期,肖邦对于文化界的接触范围更广,使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他把过去对抒情小品的偏爱转移到更富戏剧性的复杂的大型体裁上。特别是谐谑曲、叙事曲、奏鸣曲、协奏曲等作品中,主题构思更加雄伟,对比冲突更加强烈。由于祖国遭受的磨难,以及他自身对祖国的思念,使他的创作产生了一个飞跃,他最重要、最成熟的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在他作品中体现的深刻民族内容,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熟练运用钢琴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音乐风格等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李斯特在精神上则更像贝多芬,豪迈而富有创造力。李斯特把钢琴看作万能乐器,作有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高级练习曲、几百首钢琴改编曲及其它作品。他的演奏风格华丽辉煌,气势宏大,充满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大大开拓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并与1850年首创了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共创作了普罗米修斯等53首交响诗。李斯特虽然早年就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匈牙利,侨居欧洲多年。但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非常关心本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关心本民族文化和人民的生活。他运用匈牙利民间音乐旋律谱写了许多与匈牙利历史题材有关的作品,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英雄进行曲等。由于李斯特在钢琴演奏技法和钢琴曲创造上的杰出成就,人们称他为“钢琴之王”。 有一次,他的演奏会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这位老人正是音乐大师贝多芬。李斯特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 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 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在李斯特听了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术师的演奏绝技以后,就下决心做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他学习用钢琴去做那些辉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迹般的事情。他也写一些过去从来也没有人尝试在 钢琴上弹过的乐曲。他相信:没有任何音乐是钢琴这种他所热爱和选择的乐器所不能表达的。 他改编了过去曾经被人们写过的几乎一切种类的音乐,从大歌剧到贝多芬的交响曲。 当今,若要把一部贝多芬的交响曲丰富的音响改编成仅仅一首钢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时就不同了。人们没有各种机器来给他们提供音乐没有收音机,没有留声机,没有自动钢琴, 只有各大城市能够供养得起的歌剧团和交响乐队,但是在较小的市镇里只有钢琴,而每年都有一些著名的钢琴家旅行中会停下来进行演出。李斯特认为:若为钢琴改写歌剧和交响曲,他就能把那些可爱的旋律带给那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听到它们的人。肖邦与李斯特都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两人出生年代相近,肖邦生于1810年,李斯特则比他小一岁。人们说,浪漫主义音乐之所以延续了上百年的时间正是因为民族性音乐的不断融汇,不断有新鲜的血液输入,使得浪漫主义音乐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在这样一个德奥音乐占据统治地位的年代,波兰人肖邦、匈牙利人李斯特虽然都达到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高峰,成为钢琴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创造家和奠基者,但是两人好像是两座遥遥相望的两座高山,虽然都很高,但彼此永远都走不到一起。肖邦与李斯特都到过巴黎,特别是肖邦,巴黎几乎成为了他第二个故乡。这一经历成了他们艺术成就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一)肖邦与李斯特对音乐的共同点他们都能很好地吸收德奥传统,努力开拓,同时融入自己民族的音乐精华。从音乐各要素来看,无论在和声、复调、曲式方面,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语汇几乎是德奥式的(虽然民族风格浓郁),特别是对于民族风格的融汇,肖邦做得非常出色的,他的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等一些乐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李斯特的诸多匈牙利狂想曲也让我们对其民族性的表现有一大概印象,(虽然李斯特误把吉普赛音乐当成自己匈牙利民族的音乐)。(二)肖邦与李斯特音乐的不同“钢琴诗人”肖邦与“炫技大师”李斯特在创作风格上的个性突出,迥然不同的。肖邦的钢琴音乐中,其每一首乐曲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无论是黑白键的分配及音域的限度还是一些精致的装饰音与轻巧玲珑的快速走句都体现了这一点。很难想象在钢琴以外的乐器上奏出同样的风格,肖邦注重钢琴音色的发挥,因而它的作品诗意很浓,回味无穷。比起肖邦,李斯特则偏向于运用交响乐的构思方法来创作钢琴音乐。他的作品往往气势恢弘,和声的排列与配器相关,复调中各主题的对比可合理地视为各种乐器间的冲突与交融。正因如此,李斯特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钢琴音乐改编成交响音乐,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往往有着恢弘的气势,而细腻却不如肖邦,因而他的音乐较为直率,粗旷。从钢琴小品来看,李斯特创作了很多抒情小品与音画性钢琴曲集,以旅游岁月、安慰曲和诗与宗教的协和为代表。其中旅游岁月一清新纯洁的感情描绘了瑞士、意大利的风光和作曲家的心态。它的第二集更注重表现对艺术和历史的回顾和追思。这些作品体现了李斯特丰富的、富有诗意的想象力和哲理思想。而肖邦的钢琴小品大多带有沙龙气质,如他的夜曲及圆舞曲等。虽然不乏细腻、动人,这与肖邦的性格与他所出的巴黎贵族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三)个别作品分析革命练习曲 Op.12, No.12是肖邦1831年离开故国多年的作曲家于返回祖国的途中,得知华沙沦陷的消息,悲愤之余写下的曲子。此曲难度极大,演奏者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艺,而且还要兼顾曲中的重音及许多渐强、渐弱的变化,主要用来锻炼左手技巧的练习曲。本曲为有魄力的快板,c小调,4/4拍,构成为“ABA”三段体式。第1段从c小调起经各种转调至降B大调,反映出极度的悲愤与激昂。第2段的情绪稍显平和,但仍是洋溢着满腔悲愤的曲调。第3段为第1段的再现,从c小调起又经多种转调,最后回到c小调而终了。练习曲原是一种为演奏者训练技巧的纯技术性的乐曲。并没有什么内容上或情绪上的内涵;但是,在肖邦创作的许多练习曲中,作曲家赋予技术性的练习曲以丰富的内容和感人的艺术特征。因此,李斯特称邦的练习曲为“音乐会练习曲”,以显示肖邦的特色。在革命失败的恶耗中,肖邦激昂的爱国热情在一首题为C小调练习曲中爆发了。这首练习曲被冠以“革命练习曲”之后至今仍广为流传,成为肖邦钢琴杰作之林中一棵劲挺的大树。革命练习曲自始至终沉浸在激烈奔涌的音响巨流之中。左手不息的乐句与右手号角式的呼唤相应将音乐展开,在转调之中推向高潮。新的调性带来新的光彩,显示出一种向往胜利的期待感;而再现的主题,仍在左手洪流的推动下,促成双手八度奏出下行音调,最后以响亮的四个强奏和弦结束全曲。肖邦的这首革命练习曲实质上是一部反映波兰民族魂魄的大型交响巨作。钢琴键盘的有限天地包容了作曲家和他的同胞惊天动地的革命心声。其音响之丰富,激情之充沛,使人们想到肖邦有一段动人心腑的话:“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能作为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匈牙利第二首狂想曲是李斯特作于1847年的曲子。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写出了不少蕴涵着斗争性质的民族音乐,这首狂想曲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传统的“查尔达什舞曲”通常包括在节奏上存在鲜明对比的两大部分-一种称为“拉绍”(原意为“缓慢”),其特点是节奏缓慢,情绪庄重,多为慢板;另一种称为“弗里斯”(原意为“活泼”),其特点是节奏轻快,气氛热烈,多为急板。本曲就拥有对比明显的这两种段落,因而具有显著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李斯特在本曲中倾注了钢琴这种乐器的最华彩效果,使钢琴各个音区的特色都得到最为完美的发挥。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用各种乐器代替了钢琴的各个音区。序奏部分为绮想曲风格的缓板,升C小调,2/4拍。八个小节的引子具有相当大的力度,复杂的装饰音带出了沉重的主题,仿佛是一首匈牙利民族的悲歌。引子过后,沉重、饱含深情的“拉绍”主题缓缓进入。之后乐曲由升c小调转为E大调,色彩豁然开朗,似乎作者从匈牙利民族的光荣历史中看出了祖国的希望。当“弗里斯”的主题若隐若现之时,乐曲突然又返回引子与“拉绍”主题。经过上述反复,乐曲终于进入“弗里斯”舞曲部分。这一部分开始时的主题仅由几个音符构成骨架,但并未给人单调的感觉。这一主题经过反复的变奏和发展,情绪愈加欢快。之后便是豪放的“弗里斯”基本主题,炽烈的匈牙利民族性格尽显其中。其后派生出的几个“弗里斯”主题,都具有欢快、活泼的性格:第一派生主题和第二派生主题大量使用切分节奏和装饰音,气氛愈加趋向热烈,第三派生主题在活泼中带有乐观、幽默的气质,急速的民族舞蹈节奏将全曲推向了最高潮。乐曲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全曲充分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解放运动必将胜利的信心。同样是技术艰深的练习曲,肖邦不仅有着华丽的技巧,而且其五光十色的音色表现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10、25的24首练习曲加上三首新练习曲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情感表现。有忧郁的第10号第6首,又热情火爆的第10号第4首,更有充满诗意,情绪跌宕的第10号第3首李斯特的练习曲大多火爆,而技术难度的高超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被称为“超级练习曲”,其困难程度可见一斑。如“玛捷帕”、“鬼火”等等。这些练习曲充满了八度的快速跑动以及各种超难度的大跳、琶音。炫技是李斯特钢琴音乐的一大特征,为了炫耀自己高超的钢琴技术,李斯特还专门创制了音乐会练习曲这一音乐题材,而从艺术性、内容的深刻性来说,则明显弱于肖邦。再看大型作品,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李斯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19世纪的钢琴经典之一。这部包含了戏剧性与舒情性的的大型作品,采用了“主题变型”的原则,将奏鸣套曲几个乐章的结构连贯起来成为单乐章结构。作者以非凡的节俭的方式,用有限的材料写出了宏大严谨作品。李斯特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奏鸣曲式与传统的多乐章器乐套曲结合起来,创造了这种单乐章结构。肖邦的三首奏鸣曲仍延用德奥传统的套曲形式,可以说,在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出现之前,肖邦的奏鸣曲是浪漫主义时期最棒的作品。但是正是因为承袭前人传统,使肖邦创新较少。成就比李斯特低一些。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