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以“贸易引力模型”为分析框架评估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国民收入水平、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因素对我国高等教育出口的贡献度。回归分析表明,对于2001年2008年我国接受留学生的规模而言,GDP贡献度、人均GNI贡献度和制度安排要素为重要的引力因子,而空间距离为重要的阻隔因子。有助于增强引力因子、减弱阻隔因子的措施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增长。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引力模型 一、引言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以四种形式存在: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和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即其他国家人员来华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形式,也是四种贸易形式中最容易获得相关统计数据的一种。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其中来华留学人数更是保持了年均30%40%的增长。但是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仍存在很大差距。2008年我国接受的各国留学生总数首次超过20万,达到223499名,但这一数值不及美国当年接受的各国留学生人数的五分之一。此外,超过75%的来华留学生是亚洲人,接受学历教育的来华留学生比重仅为非学历学生的一半,而且绝大部分的留学生选择学习汉语言、中医、戏曲等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专业。从高校个体情况看,我国各高校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大学。2007年,北京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0%,清华大学为5%,美国哈佛大学为17%、英国牛津大学为30%。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状况与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贸易大国和教育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对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关注和研究。程晋宽、吴汶亚等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种优势,提高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的教学水平,扩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来。廖万红、王新哲及范云茹等认为,文化背景相同、生活习俗相似使中国的一些省份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与相邻国家文化交流的理想平台,应该利用文化相近的契机、积极构建教育协作的平台,扩大来华留学生的规模。聂文星、田曼等则着重讨论了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的制约因素,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完善、高等教育水平国际认同度不高会降低留学生来华留学的意愿。为此,他们建议应该完善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寻求国家间外交对等的学位互认,加强对国外教育服务出口的成功经验的学习,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我国教育系统的国际地位增强对留学人员的吸引力。 以上研究从比较优势、文化因素、高教水平等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出口的现实表现进行了原因分析,所得结论也很有说服力。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定性的角度开展的,缺乏对贸易量的具体论述。引力模型是研究贸易量的重要工具。本文依据引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从实证角度分析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量增长的因素,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扩大高等教育出口的对策。本文选取的数据是2001年2008年14个主要高等教育进口国的来华留学人数及相关数据,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研究。 二、高等教育境外消费量引力模型的构建 受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启发,结合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Tinbergen和Poyhonen认为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应该与他们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基本模型为Xij=KYiYj/Dij。其中Xij为i国对j国的出口额;Yi为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潜在的供给能力;Yj为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潜在的需求能力;Dij为双边的距离(运输成本),构成了两国之间的贸易阻力因素。贸易引力模型不是从贸易理论推演而来的,因此经常因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受到质疑。但是,贸易引力模型原理简单、数据适用、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因此在国际贸易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并获得了相当成功。此外,许多学者在应用引力模型分析具体问题时,为了更好地解释被解释变量, 将其他变量如人口、人均收入、汇率、是否同属一个经济组织、是否拥有共同边界、是否拥有共同语言或文化等纳入模型,使引力模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根据马凌远、李晓敏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将贸易引力模型应用到服务贸易的研究出现较晚且数量少,其中应用于服务业细分行业分析的数量更少且多集中在旅游服务业和软件业。相关研究构建的服务贸易流量决定模型通常包含以下解释变量: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GDP)、人均GDP或GNI,两国间的距离,是否在某一共同的自由贸易区(FTA),是否接壤,是否拥有共同语言,偏远程度,以及服务贸易壁垒相对水平等。马凌远、李晓敏还指出,由于数据来源不同、数据时段选择不同、计量分析方法不同,以及研究对象不同,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比如,Tharakan等在分析印度软件出口时发现,距离对软件出口的影响不显著,而这与距离对货物贸易的作用通常是消极的一般性结论是相矛盾的。类似的情况还有:Kimura和Lee发现FTA与贸易有正向的联系,从而与Grunfeld和Moxnes的发现相矛盾;Kimura和Lee的研究中共同语言作为解释变量不显著,而Park发现共同语言对一些服务部门的贸易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所有的研究都证实两个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规模正相关。 受上述文献的启发,并考虑研究条件的约束(难以获取某些有关数据),假设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量由我国的经济规模、进口国的人均收入、两国的空间距离,以及与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相关的制度安排等因素决定或影响,即: (式-1) 对(1)式两边取对数后得到贸易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形式: (式-2) 其中:Xit代表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量,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用第t年i国来华留学的人数表示。解释变量中,用GDPt表示我国的经济规模或供给能力,用表示进口国的经济规模或需求能力,用DISit表示我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地理距离,用FTAit反映我国与贸易伙伴国是否处于某个经济合作组织,用CERit反映我国与贸易伙伴国是否签署过学历互认协议。是回归系数,it为误差项。根据已有的研究,贸易来自于供给对需求的满足,而需求又取决于收入,因此贸易双方的GDP 和人均GNI与贸易额正相关;空间距离的存在显然增加交通成本,也可能因此使相互了解程度受限,因此与双边贸易额是负相关的;至于双边贸易的制度安排会影响贸易额,是因为贸易作为一种交易,存在大量的科斯意义的交易费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必然能够降低交易费用。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14国(见表1)2001年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所选14国为这8年间来华留学人数均居前20名的国家,而且14国来华留学人数的总和接近每年来华留学人数的9成。此外,所选14国中的6国为发展中国家、8国为发达国家,8国与中国接壤或相临、6国与中国相距遥远,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方面与中国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别。各国来华留学人数来自历年中国教育年鉴,我国的GDP和14国的人均GNI数据分别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世界银行网站。距离数据为通过google地图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中国与14国之间的是否存在学历互认协议,以及中国与14国之间是否共属某一经济合作区域,均通过查询相关新闻和年鉴资料获得。 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宽而短,而且包含不因时间或国家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所以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估计面板模型主要有三种方法:混合模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通过 F统计量和Hausman统计量对模型进行估计和选择。检验结论为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混合估计模型,在1%的显著水平下接受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表1给出面板数据的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输出结果。模型在广义最小二乘法下的决定系数达到了0.953,调整决定系数也为0.950,解释变量都可以在1%或5%的水平下通过检验。这些结果说明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优度,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全部分析使用Eviews6.0软件完成。 *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 从以上模型拟合的结果来看,决定我国2001年2008年高等教育境外消费量的重要因素确实是我国的经济规模(GDP)、出口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人均GNI)、两国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其中,GDP贡献度和人均GNI贡献度为正,距离的贡献度为负,符合引力模型的基本假设。用两个虚拟变量表示的制度安排贡献度也为正且显著,这一点与服务贸易容易受制度安排影响的事实是相符的。对以上结果做进一步的分析,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反映我国经济规模的GDP总量比反映其他国家国民收入水平的人均GNI 具有更大的影响力。GDP的参数为0.983,即中国GDP每增加1%,来华留学的人数将会增加0.98%。这说明,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四的国家对其他国家学生选择来华留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当然,GDP总量的提升也会使高等教育投入随之增加,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竞争力的提升,进而增强对留学人员的吸引力。比较而言,其他国家国民收入水平增加1%,来华留学的人数仅增加0.5%,影响明显低于本国GDP的影响。有研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规模更多地是由贸易伙伴的人均GDP而不是本国的GDP决定,则说明该国的贸易结构已经处于高级阶段,同时也意味着该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这样看来,我国要想在高等教育出口格局中赢得应有的地位尚需时日。 第二,作为决定双边贸易规模的负相关因素,空间距离的阻隔作用仍十分显著。但是,据现有的文献研究,距离对贸易流量的阻隔系数一般在-1.085 到-0. 76之间,本文得出的结论(-0.707)显然偏小。通常的理解是,空间距离越大则运输成本越高、信息交流越困难、相互的文化差异也就越大,从而限制了相互的贸易往来。高等教育出口的距离阻隔系数相对较小,有三种可能解释:一是,高等教育境外消费主体对于交通成本不太敏感;二是,交通成本并不与地理距离成正比;三是,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降低了地理距离对高等教育相关信息交流的阻隔作用。本文认为,对这三种可能做进一步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地理距离对于高等教育出口的阻隔作用。 第三,衡量制度安排效应的指标之一是中国与贸易伙伴是否处于某一共同的经济合作组织。它的系数达到0.642,甚至高于贸易伙伴国人均GNI的系数。这一结果表明,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可以带动高等教育的交流。而且,经济合作协议中一般会涉及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在客观上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输出。另外一个衡量制度安排效应的指标是中国与贸易伙伴是否签署有高等教育学历互认协议。尽管它的系数不高(0.302),但是它只是高等教育领域促进来华留学的一个举措,能达到这样的相关度已经是比较大了。如果能有一个更为综合的指标来表示高等教育领域促进出口的制度安排的话,相信对应的参数会增大。 第四,各贸易伙伴国随机效应系数值反映的是,去掉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公共截距的影响之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本身对这些国家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的大小。通常情况下,一国高等教育如果可以在国际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将会抑制其人员到其他国家留学的动机。在14国中,6个发展中国家的系数均为正,而8个发达国家的系数均为负。这一结果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水平较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另外,据模型拟合结果得出的经验方程(见式-3)计算出2008 年14国来华留学人数预测值(见表2) ,将实际值与预测值相比较,可依据两者的吻合程度把14个贸易伙伴分为两种类型。 (式-3) 一是潜力开拓型。实际留学人数与预测留学人数的比值在1.200.80之间,说明我国对这些贸易伙伴扩大高等教育境外消费量还有一定的空间。属于此类的贸易伙伴有韩国、日本、越南、俄罗斯、泰国、印度尼西亚、蒙古、尼泊尔;二是潜力巨大型。实际留学人数与预测留学人数的比值小于或等于0. 80,说明我国对这些贸易伙伴扩大高等教育境外消费量的潜力非常大。属于此类的贸易伙伴有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这一结果表明,尽管自2001年以来来华留学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各年均保持了30%40%的增长,并且在2008年突破了2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出口潜力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且,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出口还相当薄弱。 四、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并结合相关研究,本文认为要想做大做强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规模,应该从两大方面着手:增强引力因子、减弱阻隔因子。 以GDP表示的经济规模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量增长的最重要的引力因子。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国际社会都是充满信心的。入世以来我国GDP连续8年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率。特别是在2008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GDP增速仍达到了9%。2009年上半年,重要的经济指标都已经出现了企稳向好的迹象。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格局没有变。 但是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健康发展的信心不应该被直接移植到对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高的判断中。尽管中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这种发展是滞后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2005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就已经上升至第四位,可是国内最知名的高校在世界大学榜中的座次至今仍徘徊在200名左右。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原因非常复杂,文中不做展开。但是,上述分析清楚表明,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国民经济总量增长对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增长的促进作用将大打折扣。 有利于形成更紧密双边经贸往来的制度安排,以及对高等教育交流具有促进作用的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量增长的次要引力因子。这一结论印证了制度安排对于服务贸易的重要性,突出了政府在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服务贸易的全球化进程起关键推动作用的GATS协定是在发达国家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达成的,而且发达国家的政府通常都会利用政治力量,为其服务出口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动力。我国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在不违背GATS协议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促成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出口的区域制度安排,并在其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促进出口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外,政府也可以为教育服务贸易提供学历学位互认机制等方面的支持,促进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与189个留学生来源国中的34个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应该加快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订互认协议的步伐,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来华学习深造。 贸易伙伴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出口也是积极的因素,但是影响程度相对较弱。对于发展中国家来华留学的人员而言,收入水平对选择来华留学影响有限可能同我国高等教育的价格优势有关。笔者对中、美、英、日、澳、加的留学费用进行了测算,发现到中国留学1年的学费在3.45.3万元人民币之间,而到其他国家留学一年的学费在12.428.1万元人民币之间,其间的差距是非常显著的。对于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的人员而言,收入水平对选择来华留学影响有限可能与其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有关。本文选取的14国,8个发达国家2008年人均GNI的平均值是6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NI平均值的19倍。有鉴于此,一方面应该充分运用价格优势同发达国家竞争发展中国家的生源,巩固和进一步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规模;另一方面,应该针对发达国家的生源开发高端课程,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于合理范围内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出口的价格。 距离之所以成为阻隔因素,经典的解释是地理距离越大运输成本越高。但是随着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和航空业竞争的加剧,地理距离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大大缩小了。笔者对贸易伙伴国首都间往返航班的票价与留学生来源国的人均GNI的比例进行了测算,发现美国的比例最低,仅为0.29%,而这一比例最高的蒙古也只有3.1%。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实际距离的远近和票价并不总是成正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在高等教育境外消费中距离虽然是阻隔因素,但是影响程度并不像其他贸易那样显著。相对于距离产生的运输成本,更应该关注的是地理距离导致的历史文化渊源的疏离,及由此产生的文化交流的阻隔。目前我国已经在7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5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全球已有4000万人学习汉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机构和学员的辐射能力,在推广汉语言的同时,适当地推介我国高等教育的其他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扩大来华留学的生源储备。 参考文献: 1程晋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政策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8(1):3-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吸波材料制作工职业技能模拟试卷含答案
- 液化气体生产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
- 重冶湿法冶炼工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
- 点基础服务建设方案(3篇)
- 社区门市销售方案模板(3篇)
- 温泉酒店项目商业计划书(参考)
- 钠离子电池智能制造项目实施方案(范文参考)
- 顶岗实习个人创业总结
- 电气自动化技术实习个人总结
- 电厂实习一年个人总结
- 《2025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专题讲座
- 枣庄机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Q-GDW 10831.1-2025 飞行器展放初级导引绳施工工艺导则第1部分:多旋翼无人机
- 密码使用安全管理制度
- 城市语言环境下的规划与设计
- T/CNCA 039-2022车用甲醇汽油(M15)用改性甲醇
- 肿瘤患者饮食管理要点
- DBJ50T-512-2025 老旧小区消防安全评估标准
- 村干部考公务员试题及答案
- 塔式起重机无人驾驶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 药品销量保量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