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惠州项目公用工程区强夯技术要求_第1页
中海油惠州项目公用工程区强夯技术要求_第2页
中海油惠州项目公用工程区强夯技术要求_第3页
中海油惠州项目公用工程区强夯技术要求_第4页
中海油惠州项目公用工程区强夯技术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强夯技术要求 第 1 页 共 20 页 项目名称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油二期 2200 万吨 年炼油 改扩建及 100 万吨 年乙烯工程 装置名称 业主文件号主项公用工程区强夯地基处理 设计阶段 详细工程设计 1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 惠州炼油二期 2200 万吨 年炼油改扩建及 100 万吨 年乙烯工程 公用工程区强夯地基处理 技术要求 编制 校核 审核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2013 2 28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2 1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拟建惠州炼化二期公用工程区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中海油惠州炼化一 期场区西侧 石化大道南侧 平面布置详见总图专业总平面布置图 按照地基处理基 础设计文件及试夯结果 拟采用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设计强夯加固面积总约 112 万 m2 除原油罐区三 四及周边已夯区域 2 2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2 1 气象条件 2 1 1 气温 多年平均温度 22 历年最热月平均温度 28 6 历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14 3 夏季极端最高温度 38 9 冬季极端最低温度 0 5 2 1 2 相对湿度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 77 历年平均最热月 6 月 平均相对湿度 83 9 最小相对湿度 36 历年平均最冷月 12 月 平均相对湿度 67 6 最小相对湿度 14 2 1 3 风 全年主导风向 NNE 主导风向频率 18 夏季 5 8 月 主导风向 SE 风向频率 32 7 冬季 12 1 月 主导风向 NNE 风向频率 43 4 夏季平均风速 1 7 m s 冬季平均风速 2 6 m s 基本风压值 wp 0 714 KN m2 地面粗糙度 A 类 2 1 4 台风 台风影响季节月份 5 11 月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3 年平均影响台风个数 2 5 个 台风影响最多个数 6 个 1999 年 2 1 5 降水 最大年降雨量 2347 2 mm 年平均降雨量 1729mm 一小时最大降雨量 84 0 mm 最大日降雨量 405 3 mm 2 1 6 雷暴日数 历年平均雷暴日数 87 天 年最多雷暴日数 120 天 年最少雷暴日数 55 天 3 3 工程地质概况 工程地质概况 3 1 地形地貌 中海石油惠州炼化二期 2200 万吨 年炼油改扩建及 100 万吨 年乙烯工程公用工程区 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原油罐区西南侧 大亚湾三面环山 东倚平海半岛 西靠大鹏半岛 北枕铁炉障山脉 山势宏伟 直逼 海边 西南还有沱泞列岛为屏障 海岸线曲折 岬湾相间 且多为基岩岸滩 本次勘察场地原为海域 仅有场地西北部为原海岸沙滩 现在整个场地已经回填整平 回填土为开山碎石土 回填时间为 3 4 年 后经强夯处理 本次勘察坐标范围 A 3810 00 4900 00m B 1100 00 2350 00m 勘探点标高范围 5 32 7 63m 整个场 地北高南低 地面地势平坦 3 2 区域地质构造和稳定性 拟建工程场地位于五华 深圳断层和政和 海丰断层之间 总体构造方向以 NE 向为主 局部有微小的变化 总体来看 拟建项目场地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相对稳定地段 适宜进 行本项目的工程建设 3 3 场地地层结构及分布特征 3 3 1 场地地层结构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4 勘察场地在最大揭露深度 52 3m 深度范围内的地层有四大成因类型 自上至下依次为 1 素填土 Q4ml 2 第四系海相沉积形成的淤泥质粉质粘土 粉细砂 Q4m 3 第四系陆相冲洪积形成的粉质粘土 粉细砂 中粗砂 卵砾石 Q4al pl 4 第四系残积形成的粉质粘土 Qel 5 基岩 为砂砾岩 泥质砂岩 泥岩 Jx 为详细反映场地地基土的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 便于评价各装置区地基处理措施 方案 将本次勘察场地分为 4 个区域进行详细评价 1 罐区 2 含油雨水监控站 污水处理厂及预留场地区 3 预留场地北区 4 预留场地南区 表表 3 3 1 13 3 1 1 罐区综合地质柱状图罐区综合地质柱状图 层 号 时 代 成 因 岩土 名称 层 厚 m 层底埋深 m 层底高程 m 岩 性 特 征 1 Q4 ml 素填土 0 70 14 00 0 70 14 00 6 29 7 96 黄褐色 褐红色 青灰色 成份主要为碎石 局 部为块石 母岩主要为砂岩 砂砾岩 粒径一般 为 2 20cm 充填物以砂为主 稍密 中密 上 部为黄褐色 红褐色 主要由粘性土 中粗砂组 成 混少量碎石 松散 稍密 1 2 淤泥质 粉质粘土 0 20 3 40 6 40 15 60 0 56 9 54 灰色 灰黑色 见碎贝壳 局部混粉细砂 稍有 光泽 切面较光滑 韧性及干强度较高 软塑 可塑 2 2 Q4 m 粉细砂 0 20 4 00 3 20 12 60 3 72 6 32 灰色 成份主要为石英 长石 含有少量贝壳 云母 分选中等 局部粘粒含量高 湿 饱和 稍密 1 3 粉质粘土 0 30 4 70 8 10 17 10 1 14 11 04 黄褐色 灰黄色 混多量细砂 稍有光泽 切面 较光滑 干强度及韧性高 软 可塑 2 3 粉细砂 0 50 7 20 2 80 15 20 4 25 8 96 灰黄色 黄褐色 成份主要为石英 长石 含有 少量云母 局部混砾石 分选中等 饱和 稍 密 中密 3 3 Q4a l pl 中粗砂 0 80 4 10 8 30 15 10 1 39 8 73 黄褐色 成份主要为石英 长石 含有少量云母 砂粒呈圆状或亚圆状 分选一般 局部混卵砾石 饱和 中密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5 层 号 时 代 成 因 岩土 名称 层 厚 m 层底埋深 m 层底高程 m 岩 性 特 征 4 3 卵砾石 0 40 11 00 5 20 21 80 1 92 15 76 黄褐 灰黄色 灰白色 岩性成份为石英砂岩 石英岩 分选差 局部混漂石 多呈亚圆形 一 般粒径 10 100mm 最大粒径约 200mm 含量大 约为 50 充填物为中粗砂 中细砂 粘性土 中密 密实 饱和 4 3 1 粉质粘土 0 50 5 40 6 80 18 20 0 32 12 25 灰色 灰黑色 混细砂 土质不均匀 稍有光泽 干强度及韧性高 可塑 4 Qel粉质粘土 0 30 9 00 3 00 23 50 3 95 17 10 红褐色 灰色 灰褐 灰黄色 灰白色 为残积 土 局部为粉土 粉砂 混小砾石 风化岩块 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可塑 硬塑 1 5 全风化砂 砾岩 泥 质砂岩 泥岩 0 10 9 70 2 10 27 60 4 52 21 00 灰黄色 红褐色 灰色 灰褐色 原岩结构基本 破坏 岩芯呈短柱状和碎块状 手搓即碎 已风 化成粘性土或中密 密实的粉土和砂土 2 5 强风化砂 砾岩 泥 质砂岩 泥岩 0 30 25 40 2 90 49 20 3 72 42 99 红褐色 灰 青灰色 碎屑结构 层状构造 风 化裂隙强烈发育 岩芯呈短柱状 碎块状 锤击 易碎 3 5 Jx 中风化砂砾 岩 泥质砂 岩 泥岩 最大揭露厚度 25 40m 最大揭露深度 51 20m 红褐色 灰 青灰色 碎屑结构 层状构造 风 化裂隙发育 岩芯多呈柱状 岩芯采取率 40 95 RQD 10 90 表表 3 3 1 23 3 1 2 含油雨水监控站 污水处理厂及其预留场地区综合地质柱状图含油雨水监控站 污水处理厂及其预留场地区综合地质柱状图 层 号 时 代 成 因 岩土 名称 层 厚 m 层底埋深 m 层底高程 m 岩 性 特 征 1 Q4 ml 素填土 9 50 16 40 9 50 16 40 3 55 10 91 黄褐色 褐红色 青灰色 成份主要为碎石 局部为块 石 母岩主要为砂岩 砂砾岩 粒径一般为 2 20cm 充填物以砂为主 稍密 中密 上部为黄褐色 红褐色 主要由粘性土 中粗砂组成 混少量碎石 松散 稍密 1 2 Q4 m 淤泥质 粉质粘土 0 20 4 40 10 90 17 20 5 07 11 45 灰色 灰黑色 见碎贝壳 局部混粉细砂 稍有光泽 切面较光滑 韧性及干强度较高 软塑 可塑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6 层 号 时 代 成 因 岩土 名称 层 厚 m 层底埋深 m 层底高程 m 岩 性 特 征 1 3 粉质粘土 0 40 5 00 12 00 18 60 6 35 12 76 黄褐色 灰黄色 混多量细砂 稍有光泽 切面较光滑 干强度及韧性高 软 可塑 2 3 粉细砂 0 70 2 50 14 10 17 10 8 12 11 16 灰黄色 黄褐色 成份主要为石英 长石 含有少量云 母 局部混砾石 分选中等 饱和 稍密 中密 3 3 中粗砂 1 20 3 10 15 10 17 00 9 29 11 08 黄褐色 成份主要为石英 长石 含有少量云母 砂粒 呈圆状或亚圆状 分选一般 局部混卵砾石 饱和 中 密 4 3 卵砾石 0 50 8 10 13 30 25 00 7 69 19 16 黄褐 灰黄色 灰白色 岩性成份为石英砂岩 石英岩 分选差 局部混漂石 多呈亚圆形 一般粒径 10 100mm 最大粒径约 200mm 含量大约为 50 充 填物为中粗砂 中细砂 粘性土 中密 密实 饱和 4 1 3 Q4a l pl 粉质粘土 0 60 3 10 15 90 19 20 9 85 13 75 灰色 灰黑色 混细砂 土质不均匀 稍有光泽 干强 度及韧性高 可塑 4 Qel粉质粘土 0 60 4 00 13 00 21 20 8 74 15 30 红褐色 灰色 灰褐 灰黄色 灰白色 为残积土 局 部为粉土 粉砂 混小砾石 风化岩块 干强度及韧性 中等 可塑 硬塑 1 5 全风化 砂砾岩 0 20 16 50 13 50 36 70 9 24 31 29 灰黄色 红褐色 原岩结构基本破坏 岩芯呈短柱状和 碎块状 手搓即碎 已风化成粘性土或中密 密实的粉 土和砂土 2 5 强风化 砂砾岩 0 20 19 90 14 50 41 40 10 24 35 73 红褐色 碎屑结构 层状构造 风化裂隙强烈发育 岩 芯呈短柱状 碎块状 锤击易碎 3 5 Jx 中风化 砂砾岩 最大揭露厚度 12 20m 最大揭露深度 46 50m 红褐色 灰 青灰色 碎屑结构 层状构造 风化裂隙 发育 岩芯多呈柱状 岩芯采取率 40 95 RQD 10 90 表表 3 3 1 33 3 1 3 预留场地北区综合地质柱状图预留场地北区综合地质柱状图 层号 时 代 成 因 岩土 名称 层 厚 m 层底埋深 m 层底高程 m 岩 性 特 征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7 1 Q4 ml 素填土 6 50 14 70 6 50 14 70 0 02 8 02 黄褐色 褐红色 青灰色 成份主要为碎石 局部为块 石 母岩主要为砂岩 砂砾岩 粒径一般为 2 20cm 充填物以砂为主 稍密 中密 上部为黄褐色 红褐 色 主要由粘性土 中粗砂组成 混少量碎石 松散 稍密 1 2淤泥质 粉质粘土 0 40 2 50 8 80 12 80 2 13 6 60 灰色 灰黑色 见碎贝壳 局部混粉细砂 稍有光泽 切面较光滑 韧性及干强度较高 软塑 可塑 2 2 Q4 m 粉细砂 0 30 2 90 7 60 13 90 0 64 7 63 灰色 成份主要为石英 长石 含有少量贝壳 云母 分选中等 局部粘粒含量高 湿 饱和 稍密 1 3 粉质粘土 0 50 2 80 9 50 15 30 3 17 8 62 黄褐色 灰黄色 混多量细砂 稍有光泽 切面较光滑 干强度及韧性高 软 可塑 2 3 粉细砂 0 60 4 80 10 60 15 00 4 17 8 53 灰黄色 黄褐色 成份主要为石英 长石 含有少量云 母 局部混砾石 分选中等 饱和 稍密 中密 3 3 中粗砂 0 60 4 00 9 40 16 70 2 54 10 02 黄褐色 成份主要为石英 长石 含有少量云母 砂粒 呈圆状或亚圆状 分选一般 局部混卵砾石 饱和 中 密 4 3 卵砾石 0 40 9 90 10 00 21 00 3 60 14 62 黄褐 灰黄色 灰白色 岩性成份为石英砂岩 石英岩 分选差 局部混漂石 多呈亚圆形 一般粒径 10 100mm 最大粒径约 200mm 含量大约为 50 充 填物为中粗砂 中细砂 粘性土 中密 密实 饱和 4 1 3 Q4a l pl 粉质粘土 0 80 5 10 12 80 16 30 6 46 10 03 灰色 灰黑色 混细砂 土质不均匀 稍有光泽 干强 度及韧性高 可塑 4 Qel粉质粘土 0 50 8 60 10 90 21 00 4 03 14 32 红褐色 灰色 灰褐 灰黄色 灰白色 为残积土 局 部为粉土 粉砂 混小砾石 风化岩块 干强度及韧性 中等 可塑 硬塑 1 5全风化砂砾 岩 泥质砂 岩 泥岩 0 20 7 50 13 70 24 80 7 24 18 12 灰黄色 红褐色 灰色 灰褐色 原岩结构基本破坏 岩芯呈短柱状和碎块状 手搓即碎 已风化成粘性土或 中密 密实的粉土和砂土 2 5强风化砂砾 岩 泥质砂 岩 泥岩 0 40 27 50 15 20 51 00 8 53 44 62 红褐色 灰 青灰色 碎屑结构 层状构造 风化裂隙 强烈发育 岩芯呈短柱状 碎块状 锤击易碎 3 5 Jx 中风化砂砾 岩 泥质砂 岩 泥岩 最大揭露厚度 11 80m 最大揭露深度 52 30m 红褐色 灰 青灰色 碎屑结构 层状构造 风化裂隙 发育 岩芯多呈柱状 岩芯采取率 40 95 RQD 10 90 表表 3 3 1 43 3 1 4 预留场地南区综合地质柱状图预留场地南区综合地质柱状图 层号 时 代 成 因 岩土 名称 层 厚 m 层底埋深 m 层底高程 m 岩 性 特 征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8 1 Q4 ml 素填土 7 20 15 20 7 20 15 20 0 87 9 11 黄褐色 褐红色 青灰色 成份主要为碎石 局部为块 石 母岩主要为砂岩 砂砾岩 粒径一般为 2 20cm 充填物以砂为主 稍密 中密 上部为黄褐色 红褐色 主要由粘性土 中粗砂组成 混少量碎石 松散 稍密 1 2淤泥质 粉质粘土 0 20 3 60 8 80 16 70 2 11 10 9 灰色 灰黑色 见碎贝壳 局部混粉细砂 稍有光泽 切面较光滑 韧性及干强度较高 软塑 可塑 2 2 Q4 m 粉细砂 0 40 3 20 9 20 12 90 2 78 6 71 灰色 成份主要为石英 长石 含有少量贝壳 云母 分选中等 局部粘粒含量高 湿 饱和 稍密 1 3 粉质粘土 0 30 4 80 12 00 17 70 5 72 11 78 黄褐色 灰黄色 混多量细砂 稍有光泽 切面较光滑 干强度及韧性高 软 可塑 2 3 粉细砂 0 50 3 80 11 50 18 10 4 88 11 88 灰黄色 黄褐色 成份主要为石英 长石 含有少量云 母 局部混砾石 分选中等 饱和 稍密 中密 3 3 中粗砂 0 40 3 20 11 50 17 10 5 25 10 58 黄褐色 成份主要为石英 长石 含有少量云母 砂粒 呈圆状或亚圆状 分选一般 局部混卵砾石 饱和 中 密 4 3 卵砾石 0 40 9 00 12 00 22 40 5 68 16 61 黄褐 灰黄色 灰白色 岩性成份为石英砂岩 石英岩 分选差 局部混漂石 多呈亚圆形 一般粒径 10 100mm 最大粒径约 200mm 含量大约为 50 充 填物为中粗砂 中细砂 粘性土 中密 密实 饱和 4 1 3 Q4a l pl 粉质粘土 1 70 2 40 16 00 16 80 9 89 10 77 灰色 灰黑色 混细砂 土质不均匀 稍有光泽 干强 度及韧性高 可塑 4 Qel粉质粘土 0 50 5 60 13 40 20 60 7 10 14 70 红褐色 灰色 灰褐 灰黄色 灰白色 为残积土 局 部为粉土 粉砂 混小砾石 风化岩块 干强度及韧性 中等 可塑 硬塑 1 5全风化砂砾 岩 泥质砂 岩 泥岩 0 10 10 90 12 80 27 80 6 56 21 47 灰黄色 红褐色 灰色 灰褐色 原岩结构基本破坏 岩芯呈短柱状和碎块状 手搓即碎 已风化成粘性土或 中密 密实的粉土和砂土 2 5强风化砂砾 岩 泥质砂 岩 泥岩 0 30 24 30 13 70 45 80 7 44 39 81 红褐色 灰 青灰色 碎屑结构 层状构造 风化裂隙 强烈发育 岩芯呈短柱状 碎块状 锤击易碎 3 5 Jx 中风化砂砾 岩 泥质砂 岩 泥岩 最大揭露厚度 16 20m 最大揭露深度 48 00m 红褐色 灰 青灰色 碎屑结构 层状构造 风化裂隙 发育 岩芯多呈柱状 岩芯采取率 40 95 RQD 10 90 3 3 2 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建议值 根据本次勘察原位测试成果和室内试验结果 提供场地各区各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特 征值 fak和压缩模量 Es 建议值如表 5 3 5 1 5 3 5 4 表表 3 3 2 13 3 2 1 罐区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指标一览表罐区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指标一览表 层号 1 2 1 2 3 4 4 1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9 岩性素填土 淤泥质粉 质粘土 粉细砂 粉质 粘土 粉细砂中粗砂卵砾石 粉质 粘土 fak kPa 15090110120130200460160 Es MPa 6 03 05 05 56 07 010 06 5 层号 16 57 5 2 3 3 3 岩性 粉质 粘土 全风 化岩 强风化 砂砾岩 强风化 泥质砂岩 强风化 泥岩 中风化 砂砾岩 中风化 泥质砂岩 中风化 泥岩 fak kPa 18532070065060020001500800 Es MPa 3 3 2 23 3 2 2 含油雨水监控站 污水处理厂及预留场地区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指标一览含油雨水监控站 污水处理厂及预留场地区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指标一览 层号 1 1 2 3 4 岩性素填土 淤泥质 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粉细砂中粗砂卵砾石 fak kPa 15090115140200450 Es MPa 6 03 05 56 57 010 0 层号 4 1 1 2 3 岩性粉质粘土粉质粘土 全风化 砂砾岩 强风化 砂砾岩 中风化 砂砾岩 fak kPa 1601853207002000 Es MPa 6 56 57 5 3 3 2 33 3 2 3 预留场地北区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指标一览表预留场地北区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指标一览表 层号 1 2 1 2 3 4 4 1 岩性素填土 淤泥质 粉质 粘土 粉细砂 粉质 粘土 粉细砂中粗砂卵砾石 粉质 粘土 fak kPa 15090110120140200460160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10 Es Mpa 6 03 05 05 56 57 010 06 5 层号 1 2 2 2 3 3 3 岩性 粉质 粘土 全风 化岩 强风化 砂砾岩 强风化 泥质 砂岩 强风化 泥岩 中风化 砂砾岩 中风化 泥质 砂岩 中风化 泥岩 fak kPa 19032070065060020001500700 Es Mpa 6 56 0 表表 3 3 2 43 3 2 4 原料罐区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指标一览表原料罐区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指标一览表 层号 1 2 1 2 3 4 4 1 岩性素填土 淤泥质 粉质 粘土 粉细砂 粉质 粘土 粉细砂中粗砂卵砾石 粉质 粘土 fak kPa 15090100110130180460160 Es MPa 6 03 04 55 06 06 510 06 5 层号 1 2 2 2 3 3 3 岩性 粉质 粘土 全风 化岩 强风化 砂砾岩 强风化 泥质 砂岩 强风化 泥岩 中风化 砂砾岩 中风化 泥质 砂岩 中风化 泥岩 fak kPa 19032070065060020001500800 Es MPa 6 56 0 3 4 水 土腐蚀性评价 3 4 1 地下水及腐蚀性评价 勘察期间测得场地静止地下水位埋深为 1 80 6 00m 场地地下水为孔隙潜水及基岩 裂隙水 孔隙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 基岩裂隙水受裂隙节理的连通状况的影响 富水 性一般表现为贫乏 依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2009 年版 场地环境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11 类型属 类 综合评价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长期浸 水时具弱腐蚀性 干湿交替时具有强腐蚀性 综合评价场地西侧 南侧海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强腐蚀性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 筋长期浸水时具中等腐蚀性 干湿交替时具有强腐蚀性 3 4 2 土的腐蚀性评价 本场地地下水位以上土层为人工填土 综合判定 层素填土对混凝土结构具中等腐 蚀性 856 钻孔附近素填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强腐蚀性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 蚀性 按 PH 值评价 对钢结构具中腐蚀性 按视电阻率评价 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3 5 抗震设防 根据 中海石油惠州炼油二期 2200 万吨 年炼油改扩建和 100 万吨 年乙烯项目工程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震地安证甲字第 016 号 广东省工程防震研究院 2010 年 1 月 5 阻尼比 本场区抗震设防参数如下 抗震设防烈度 7 度 工程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 143g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0 141 工程场地设计特征周期值 0 40s 工程场地类别 II 类 设计地震分组 第一组 4 4 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强夯地基处理方案设计设计 4 1 强夯地基处理方案设计依据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 惠州炼油二期 2200 万吨 年炼油改扩建及 100 万吨 年乙 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海石油惠州炼油二期 2200 万吨 年炼油改扩建和 100 万吨 年乙烯项目工程场地地 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震地安证甲字第 016 号 广东省工程防震研究院 2010 年 1 月 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 2200 万吨 年炼油改扩建及 100 万吨 年乙烯工程公用工程区岩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12 土工程勘察技术报告 共八册 详细勘察 2012 年 11 月 中海油炼化二期 2200 万吨 年炼油改扩建及 100 万吨 年乙烯工程地基强夯处理说明 书 及专家审查意见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化二期 E1 E2 场区地基强夯试验 ZK490 夯区试夯 检测 监测报告 2013 年 1 月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化二期 E1 E2 场区地基强夯试验 ZK489 夯区试夯 检测 监测报告 2013 年 1 月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化二期 E1 E2 场区地基强夯试验 ZK484 夯区试夯 检测 监测报告 2013 年 1 月 E1E2 场区强夯地基处理试验施工总结 中化岩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013 年 1 月 SEI 与业主就地基处理方案讨论的各期会议纪要 总图专业惠州炼化二期总平面布置图 2013 1 23 地基处理的有关规范 标准 4 2 强夯地基处理方案 4 2 1 各能级强夯夯区布置详见附图 1 强夯能级分布图 4 2 2 强夯能级 1 采用 8000kN m 能级强夯加固处理地基 a 强夯区域 见附图 1 主要位于公用工程区北部区域 b 夯击步骤 分五遍进行 第一和第二遍的单击夯击能均为 8000kN m 第三遍夯击 能为 4000kN m 第四遍 第五遍满夯能级为 2000 kN m 第四遍满夯每点三击 第五 遍满夯每点二击 两遍主夯点呈 8m 8m 正方形布置 第一 第二遍夯点采取隔行跳 点方式进行施工 第三遍夯点在第一 第二遍相邻四个主夯点的中间插点 第四 五 遍满夯夯印要求搭接 1 4 以夯实地基浅部填土 并整平地基表面 夯点布置如图 1 c 指标要求 要求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 fak 220kPa 变形模量 15MPa 有效加固深 度 9 米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13 图图 1 8000kN m 夯点平面布置示意图夯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4 2 3 强夯能级 2 采用 12000kN m 能级强夯加固处理地基 a 强夯区域 见附图 1 主要位于公用工程区中间区域 b 夯击步骤 分五遍进行 第一和第二遍的单击夯击能均为 12000kN m 第三遍夯击能 为 8000kN m 第四遍 第五遍满夯能级为 2000 kN m 第四遍满夯每点三击 第五遍满夯 每点二击 两遍主夯点呈 9m 9m 正方形布置 第一 第二遍夯点采取隔行跳点方式进行 施工 第三遍夯点在第一 第二遍相邻四个主夯点的中间插点 第四 五遍满夯夯印要求 搭接 1 4 以夯实地基浅部填土 并整平地基表面 夯点顺序及间距参图 2 c 指标要求 要求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 fak 230kPa 变形模量 15MPa 有效加固深度 10 12 米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14 图图 2 12000kN m 夯点平面布置示意图夯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4 2 4 强夯能级 3 采用 15000kN m 能级强夯加固处理地基 a 强夯区域 见附图 1 主要位于公用工程区南部区域 b 夯击步骤 分五遍进行 第一和第二遍的单击夯击能均为 15000kN m 第三遍夯击能 为 10000kN m 第四遍 第五遍满夯能级为 2000 kN m 第四遍满夯每点三击 第五遍满 夯每点二击 两遍主夯点呈 10m 10m 正方形布置 第一 第二遍夯点采取隔行跳点方式 进行施工 第三遍夯点在第一 第二遍相邻四个主夯点的中间插点 第四 五遍满夯夯印 要求搭接 1 4 以夯实地基浅部填土 并整平地基表面 夯点顺序及间距参图 3 c 指标要求 要求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 fak 230kPa 变形模量 15MPa 有效加固深度 12 14 米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15 图图 3 15000kN m 夯点平面布置示意图夯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4 2 4 强夯方案主要锤击指标比对见下表 表 1 强夯锤击参数 收锤标准 1 指标双控 收锤标准 2 当收锤标准 1 不满足时 能级 kN m 遍数能级主夯点间距 最后两击 平均夯沉 量 cm 击数击数 一8000 8 8 15 10 击 14 击 二8000 8 8 15 10 击 14 击 三4000插点10 10 击 14 击 四2000满夯3 击 1 4 搭接 8000 五2000满夯2 击 1 4 搭接 12000一12000 9 9 20 10 击 14 击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16 二12000 9 9 20 10 击 14 击 三8000插点15 10 击 14 击 四2000满夯3 击 1 4 搭接 五2000满夯2 击 1 4 搭接 一15000 10 10 20 12 击 16 击 二15000 10 10 20 12 击 16 击 三10000插点15 10 击 14 击 四2000满夯3 击 1 4 搭接 15000 五2000满夯2 击 1 4 搭接 说明 此指标依据试夯所采用的锤重和落距 工程强夯展开后 设计方有可能根据实 际情况调整工程参数 4 2 5 夯填料 4 2 5 1 本场地回填土质量较差 需以夯填料适时回填夯坑 以保证夯锤能够顺利挂 钩和起锤 同时以适当夯填料来保证强夯加固地基效果 达到预期的承载力要求 4 2 5 2 场区内的夯填料取材须保持统一 并尽量与试夯阶段料源一致 4 2 5 3 夯填料的级配按如下标准进行控制 夯填料为碎石料 夯填料中粗骨料 粗 骨料 粒径 2cm 的石料 的质量不超过夯填料总质量的 70 且不低于 30 其余为细骨 料 夯填料内不宜含淤泥 耕土 且其中有机质含量不宜大于 5 粗骨料中块石最大粒 径不大于 600mm 且粒径大于 100mm 的颗粒的质量不大于粗骨料总质量的 50 其余各种直 径的颗粒按自然级配 4 2 5 4 填料时 夯坑底部可填粒径相对较大的石料 上部填粒径较小石料 在点夯 施工过程中 边夯击边回填夯填料 直至收锤 并应每次将夯坑填满 4 2 5 5 夯填料用量不宜低于下表数值 且根据具体各夯区夯点情况适时调整 表 2 强夯填料量 序号能级 kN m 每平米夯填用料方量 m3 180001 15 1 35 2120001 15 1 35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17 3150001 15 1 35 4 2 6 场地标高控制 4 2 6 1 按照目前总图 设计竖向标高东北高西南低 界区角点竖向高程分别约为 西北角点 6 20 A 4910 24 B 1006 41 东北角点 7 50 A 4910 46 B 2140 73 7 40 A 4686 38 B 2140 72 6 90 A 4686 42 B 2370 34 西南角点 5 40 A 3803 00 B 1001 70 东南角点 6 70 A 3803 07 B 2370 33 最终标高以总图专业图纸为准 4 2 6 2 强夯后的有效标高 指夯后进行承载力检测 并且判断是否达到设计承载力要 求的场地标高值 夯后有效标高也应东北高西南低 夯后有效标高的确定 可按以下几点原则 1 对于罐区 目前按环墙式基础考虑 夯后有效标高可控制在设计竖向标高附近 2 对于预留空地 夯后有效标高可控制在设计竖向标高附近 3 对于罐区以外的道路 装置区 水处理单元等区域 考虑浅基础埋深及防渗地面做法 夯后有效标高可比设计竖向标高降低 0 9m 4 对于装置或单元位置不能确定的区域 夯后有效标高均控制在设计竖向标高附近 4 2 6 3 夯后完工地面标高 与夯前保持基本一致 误差不大于 100MM 4 2 7 大面积强夯与试夯区域的搭接 4 2 7 1 场区内试夯区域面积约 2600m2 其中 8000kN m 和 12000kN m 能级面积约 1600m2 当试夯区能级低于工程强夯能级时 应予以补夯 4 2 7 2 大面积强夯施工时 试夯区边线夯点与四周夯点间距应不大于试夯区内夯点 间距 保证试夯区和大面积施工区域平缓过渡 4 2 7 3 试夯阶段开挖的减震沟 应以素填土填实后开始强夯工作 4 2 8 防震措施 4 2 8 1 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 7 度 根据各强夯区内建构筑物的安全距离按下表取值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 0001 修改 0 强夯技术要求 第 页 共 14 页 18 表 3 抗震设防烈度 7 度时的强夯安全距离 强夯安全距离 m 强夯能级 kN m 无减震沟有减震沟 80004035 40 120005040 150005040 4 2 8 2 减震沟深度不小于 3 米 沟底宽度不小于 1 米 并满足放坡稳定要求 4 3 8 3 对于场区北侧紧邻的油管和水管 应设置减震沟并满足安全距离 若还无法有 效控制震动 则应与设计联系 降低强夯能级 4 2 9 高低能级区域间的搭接 高能级区域的最外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