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遵义的母亲河湘江回溯历史遵义地区善称某河为某水,故湘江又称湘江水。湘江,遵义人的母亲河,每时每刻都在欢歌笑语,心情流淌,孕育着遵义儿女,见证着遵义沧桑。可时至今日,湘江的取名不知从何时起。关于湘江,我们对叙述她的资料作一个列举:1、网络知识:湘江河是遵义人的母亲河,源于中心城区北部高坪河、喇叭河,两河汇于城区北郊观音阁,经中心城区至深溪镇附近,汇入乌江。干溪河、高泥河、洛江河、忠庄河、虾子河、舟水河是湘江河的支流。2、湘江河的具体位置(/new?fix=&ct=17&pn=0&tn=ikask&rn=10&word=&cm=1&lm=394496&taskid=1004):从高桥到万里路龙溪桥穿城而过(高桥-洗马桥-石龙桥-新华桥-可桢桥-播洲桥-狮子桥-万里桥-迎红桥-龙溪桥)凤凰北路-凤凰南路-丁字口转-中山路-万里路到桃溪路口。3、湘江一名的的最早出现明宋濂杨氏家传(遵义府志有955页有载):轸字德舆,美髯长身,状貌环伟,刚果勇决,人服其能。赏病旧堡隘陋,乐堡北二十里穆家川山水之佳,徙(x,迁移)治之,是为湘江。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可见,在明朝前就有湘江之名。4、湘江水遵义府志卷五水道考湘江水(167-169):湘江上流二支。右支:名桃溪,源自遵义县西北八十里山中流出,经夏家沟东北流十五里,过松林场,又十里,至上庄坝,一水自板水沟出、东流十里来会。又十里,至下庄坝,一水自毛獭沟出,东流十里来会。又东十里,为牛蹄塘,一水自县北五十里九龙山麓洞出,西南流十余里来会。东十里,为罗家河。又南十里,过四涯坝,一水自县北六十里鱼孔洞出,东流十里至崖底,又十五里过江村,受左岸龙洞之水、东流十五里来会。又南流十五里,过迎水寺,又西南二十里,过巷口场,又十里,过红崖,一水自县西五十里之一里场龙井出,西南流十里过经藏寺,又东十里过后田,又东南十里为小溪,又十五里来会。又西南十五里,为官渡头。又东南十五里,为老龙塘。又十里,过桃溪寺,又五里,为二道河,一水自县南二十里龙坑场之大龙塘出,东北流十里过忠庄铺,又五里来入之。又东南五里,过下场水桥,又五里,至合(方言读为“葛”)口。左支:名穆家川,源自遵义县西北四十里金鼎山左麓大板水沟龙井流出,东北十五里,过海龙坝,一水自县北四十里海龙囤山麓流出,为那巴(又名为“喇叭”)水,西南流二十里来合,为龙马溪。又东北流十五里,过大觉寺,又五里,至得鹿桥。会川河自县北四十里李村坎龙井流出,东北十里,过高坪,又十里、过檬子桥,又五里、过董公寺,又八里,为九(上“巴”下“山”,今改为“节”)滩。又五里、至得鹿桥来会之。又西南五里,至普济桥(今高桥),有竹(左“鼠”右“留”)溪(今名为泥桥河1)自县西大银坎东流过半山涯来入。又南三里,过群治北关,沿城经东关福寿桥(今新华桥),又南二里,过狮子桥,经湘山,鹤池水出山麓,流入之。又西南流,经县学宫东南流五里,至合口,两水相会,是为湘江(可知,在清之前,未呼老城段为湘江,后自老城段亦为湘江)。又东南五里,为杨渡头。又十五里,为小塘河。又东十五里,为两渡水。又二十里,至猪槽塘,会于洪江。又“按:今湘江即温水,洪江即黔水。湘江当以桃溪为正源,其发处即汉符县东南境,为班(班固)、许(许慎)所指之温水无疑。此水南流入洪江,洪江南注入乌江。则班氏所言(左“黑”右“甘”)水,亦必指今之洪江水。”5、湘江续遵义府志卷五水道湘江(198页):前志谓遵义之水曰湘、曰洪,以仁为别称曰乐安,次及湄潭。古今称谓考(上“西”下“放”,理解为“校”)精祥。惟四水会同则无主名,又混叙入乌江,是为不合。今采湘江经治城南合桃溪,又南东至猪槽塘合洪水,又东至渡上关,乐安江出云门囤合,湄潭河不三里来合,四水汇同一江,又南流为九皇渡,又南西行六十里至羊岩,又二十里至合口入乌江。前志黄滩关下注云即湘、共、乐安、湄潭四水会成之江,又合口关下亦云湘、共、乐安三水合流至此入乌江是也。6、遵义市志水文地表水(141页,第六章):湘江为长江水系乌江的支流,发源于大娄山脉南麓,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市境后折向东流,于遵义县三星场汇入乌江,全长143公里。湘江有喇叭河、高坪河两条源流,二源于城西北官塘汇合后始称湘江;境内有洛江、泥桥河、舟水河、干溪河、虾子河、小河、磨刀溪等大小支流多条,主要支流为洛江喇叭河发源于金顶山北麓遵义县境杨霍堡,源头段旧称哪吧水,以下旧称栗溪、立溪,俗称后河。喇叭流经市境海龙坝、大觉寺、水岜岩至安塘,全长26.4公里高坪河发源于大娄山南麓遵义县境龙家沟,旧称会川河。高坪河流经市境董公寺、茅草铺至官塘,全长26.1公里洛江发源于遵义县境轿子山东麓大板坡,旧称罗江、红岩河、桃溪。洛江流经市境巷口场、桃溪寺、南门关至木龙溪汇入湘江,全长41.1公里7、遵义市地名志湘江(402页):湘江在明以前,叫做穆家川,萦迂宛转,夹在新老两城之间,颇为遵义生色。湘江之名,来历不详。穆家川之名,其来历志书亦无记载,据传唐僖宗时,南诏国陷播州,山西人杨端应募征讨,收复失地后,驻守播州,世袭此土。传到第六代杨昭 因此,杨六郎曾至贵州,穆桂英家一支后裔,因定居江畔,遂称穆家川(403页)合口:遵义方言读为(gu)口。位在市南万福桥西,外环路经其北侧,为我市湘江、洛江汇合之处8、历史的结点(36页):据穆氏族谱记载,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穆星天举兵入播,平南诏,继为杨端为功在九节滩设宴以药酒毒害;星天之子状告朝廷,而朝廷适逢乱世,无力勘定,便敕封穆星天为国公,建庙祭祀。杨端迁居白锦堡,穆氏经营白田坝(今遵义老城一带)。宋淳熙三年(1176年),杨轸强占穆家川(今遵义老城),穆氏别建新街曰穆家巷(今遵义中华路)。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杨粲诛杀穆永忠。穆氏星散,于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择地官仓响水田(今桐梓境)落业9、古汉语大词典:湘:烹煮。诗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维锜及釜。”湘江,水名。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湖南省的简称。10、遵义府志卷八庙坛:穆家庙(233页):在丁字口,川主行祠。三抚老穆相公祠(243页):唐乾符三年,太原杨端应募赴播州平南诏。贼退,授武略将军,遂居播地。有善政,后播人立祠以祀,称为“三抚老穆相公”,附以严、唐、罗、冉为四官财神,至今遍祀。好像这个字就是专门为湖南省发明的一样,第一个意思现在几乎没有用了。有一些给孩子取名时有可能用。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湘江最早的名字出现在杨氏家传中,而杨氏家传是无末明初的大文学家。他写杨氏家传时,肯定是受获得了杨氏的很多信息的,当然,“湘江”一名也应该是之前就有了的。至于是什么时候?目前还没有考证到具体的时间。如果杨轸迁到穆家川,是因为不光彩的手段,对地名作一些改动,也是有可能的。杨家和穆家的矛盾主要集中在1176年-1219年。关于穆氏因平南诏入播,史无可考,穆氏族谱中也是含糊其辞。但有两点值得肯定的是:一是穆杨两家肯定发生过矛盾;二是杨氏的坐大,剪除异己的斗争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可以从推理出一些问题:杨氏剪除了异己,对穆家在该地的一些地名作一些变更是有可能的,从穆家叙述的关系来讲,不可能是杨端时更名的,也不可能是杨轸时更的名,因为这时穆氏仍在中华路一带居住。说明关系还没有彻底的弄疆。最有可能更名应该是1219年以后,穆氏讲到是本家是在1134年至1136年间星散的,所以在此之后,杨氏已经把穆氏逐出了。这个时候,杨氏已经在播州拥有了绝对的统治权了,这样肯定要大兴土木,来个焕然一新。所在,这时个把相应的与穆家有关的重要地名更更名,是顺理成章的事。湘江一名有可能来自于1219-1236年左右。至于为什么要改为湘江呢?是不是与湖南的湘江有关系呢?是不是与诗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维锜及釜。”有关系呢?是不是杨、穆两族相斗时的惨烈场景引起的原因?还是偶然的原因?我们都无从得知。如果还可以从其他的渠道找到相关的证据的话,那可好了。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与湖南的湘江没有多大的关系,古人取名,不但有避讳,也忌重复,从古代的文人们写文章就可以看出,一个意思有好几个不同的汉字来表达,为的就是避免在同一篇文章的重复现象,如“之、往、徂、去、到”等都可能表示同一个意思。还有,与杨、穆两族斗争的惨烈场景可能也没多大的关系,杨氏是斗争的胜利者,他们的喜悦不希望被惨烈的场景所冲淡。说起与诗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维锜及釜。”有关,还可以推理,因为在宋代,杨氏大量的“建学养士”有一定的关系,汉学在播州的兴起,杨氏有不可抹杀的功劳。从这句诗的意思来讲,湘有烹煮的意思。杨氏把穆氏从遵义赶出去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胜利了,已经掌握了播州的统治权,排除异己就像烹煮食物一样,有“人为鱼肉,我为刀俎”之势。所以把“穆家川” 更名为“湘江”,很有意思,可以长久地纪念着杨氏的功绩,也可以提示自己,不要忘了剪除异己,烹煮敌人。至于“湘山寺”,更应该迟于湘江得名,穆家川不会是因为有了湘山寺而命名为湘江的。从杨氏家传中,我们更相信是杨氏把“穆家川”更名为“湘江”的。所以,湘江一名应该是在1219年至1236年左右。从地图的标来看,主要是把入乌江前与湄江交汇处的前后段标为湘江贵州省实用地图册(2007年3月第8版48-49页)、中国城乡交通地图册(2007年1月第10版220页)、遵义市设备交通旅游图(2009年1月3版)、遵义市政区图(遵义文化纵览彩页);但是在遵义县教育志(1991年10月第1版)29页龙坪区图上,在流出遵义市,流经深溪至大窝段,标有湘江一名;在贵州省遵义市地名志(1981年编写)的遵义市地名图上,把在与洛江河汇合处标注为湘江、该书12页后,就直接把从高桥起下面的河段标为湘江。在遵义府志卷五水道考湘江水中记载“又南三里,过群治北关,沿城经东关福寿桥,又南二里,过狮子桥,经湘山,鹤池水出山麓,流入之。又西南流,经县学宫东南流五里,至合口,两水相会,是为湘江”可知,此处所述的湘江就在出万福桥的河段才叫湘江。至于为什么在不同的书籍时对湘江在河段上的标注不同的,这个原因也不可悉知,大概原因是后来的标家们没有认真理解“赏病旧堡隘陋,乐堡北二十里穆家川山水之佳,徙(x,迁移)治之,是为湘江”这段话的意思吧,是为湘江,是因为迁到穆家川后取的名,因为这里的山水极佳,所以在迁去后,不喜欢之前穆家在这里居住所命名的为穆家川,所以更名为湘江,这个原因吧。顺利说说:在遵义府志卷八庙坛中有三抚老穆相公庙,上面有述。三抚老穆相公庙不可能是祭祀杨端的,有以下几条理由。一是杨端历来被称为太师(子孙遂家于播,宋赠太师。),又叫三抚老穆相公令人生颖,再者,在杨氏家传中没有提到过三抚老穆相公这个名,并且,太师这个名字是宋朝赠的,皇帝赠的名号肯定很有意义,很重要,而且没有敢改。所在,之后不可能对杨端有三抚老穆相公之称,称太师就是杨氏的荣耀。二是杨、穆两家有世仇,后人没有理由称杨端为三抚老穆相公,古人最讲究避讳的,像这样的世仇,还要以仇家的姓弄个名号祭祀,这于情理上说不能。三是1600年平播以后,杨氏绝祀。从平播全书中可以看出,杨氏在播州的建筑被烧毁一空,更令人痛心的是,连杨氏的祖墓也多被盗掘。杨氏的庄园、家庙、囤堡、私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康复医学康复规程
- 农作物生长环境调查方案
- 农业农村环境保护规定
- 2025至2030年中国营养师培训市场运行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浙江省金华成泰农商银行社会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水利工程水库设计总结
- 2025榆林高新第六小学招聘笔试含答案
- 2025乡村社区后备干部考试题及答案
- 2025乌什县消防救援大队招聘政府专职消防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人力资源管理中团队管理的技巧
- GB/T 45083-2024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和管理规范
- 沐足行业严禁黄赌毒承诺书
- 华南理工大学《微积分Ⅱ(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高职数学课件 1.1函数
- GB/T 5526-2024动植物油脂相对密度的测定
-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 预习单
- 2.10丰巢智能柜合作协议
- 九一八知识竞赛题50题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水库除险加固及主体工程投入使用验收鉴定书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