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印象主义绘画的色彩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浅谈印象主义绘画的色彩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浅谈印象主义绘画的色彩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浅谈印象主义绘画的色彩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题】浅谈印象主义绘画的色彩 【作者】谭 垚 【关键词】 【指导老师】甘 学 明 【专业】美术学 【正文】一、印象主义发展历史法国是19世纪西方美术的中心,决策法国画坛的依然是很有势力的官方学院派。3040时代,一群年轻的画家不屑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争论,到巴黎郊外的巴比松村聚集进行艺术活动。他们热爱大自然,坚决反对学院派闭门造车的作画方法,他们主张面向自然,对风景写生,共同探寻绘画艺术的新方向。他们不是一个固定的组织,也没有什么共同宣言,主要致力于描绘法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这些人标志着法国民族风景画派的开始,他们的艺术实践和主张对后来的“印象派”绘画以及欧洲各国的风景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世纪下半期法国画界有一部分青年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墨守成规,由于自己的创新作品不能在官方沙龙展出而强烈反对官方的审查制度,他们要求艺术上的革新和创作自由,经常聚集在巴黎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自由交换对艺术的见解,共同交流一起寻求艺术创新道路。于是1863年他们共同举办了“落选沙龙画展”,遭到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猛烈攻击。年轻画家们没有灰心,又埋头奋斗10年,于1874年在巴黎的闹市区举办了震惊画坛的“无名艺术家、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展览。在这次画展中展出莫奈的一幅风景画,题名印象?日出。有位叫勒罗瓦的作家发表了一篇小品文评论这次展览,题为“一次印象主义的展览”,“印象派”由此而得名。这些画家总是将当时的最新的科学成就引进艺术创作之中。由于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问世,后来又经查理士?亨利把光和色彩直接与美学相结合,运用到艺术法则上,这使追求创新的画家们深受影响和启发,他们开始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绘,以及新的色彩关系分析,并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法则和他们的艺术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他们还认为:认识这个世界,主要是从“光”和“色彩”的观点上去认识的,“光”和“色彩”既然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也是画家认识世界的中心,所以画家的任务也就在于如何把光和色彩的效果表现出来。“光”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世界上任何具体的物象和事件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罢了,它本身的意义是次要的!这种艺术观念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支配着他们的创作活动。他们打出了“印象主义画展”的旗号,从此印象派登上了法国画坛,扩及欧洲,影响世界。二、色彩在绘画中的表现色彩在绘画中主要表现为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色彩的对比规律、色相的对比、明度的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和色彩的远近、扩张、收缩的规律等等。所以绘画自16世纪威尼斯画派起就关注光和色彩的描绘,尤其是提香,尔后经鲁本斯、委拉斯开兹、伦勃朗、哈尔斯和维米尔,在他们的作品中都闪耀着迷人的色彩。马蒂斯曾经也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色彩则是诉诸于感觉的。那你就应该先定线条,等到心灵得到磨炼后,它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一幅画中,色彩往往只起着一种吸引视觉注意力的诱饵作用,所以传统上把形状比作富有气魄的男性,把色彩比作富有诱惑力的女性,形状和色彩的结合对于绘画是必不可少的,绘画作品由于有了色彩才会产生更加诱人的魅力。色彩在绘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了解和研究色彩给人带来的感觉和色彩在创作中的表现力对于理解和把握绘画艺术中色彩之精神有着珍贵的意义。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语言,色彩效果不仅应该在视觉上,而且应该在心理上和象征上得到体会和理解。其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它主要从色彩的主观性、色彩的象征性、色彩的情感表现、等来体现。三、色彩是印象主义变革的主体色彩革命与对色彩的试验在当时逐步开始进行。人们发现自然就是由你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色彩组合而成的。绘画由传统的宗教、古典法则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人视觉看的方法,及视觉接受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绘画相比,我们从印象主义的作品中分辨出与之不同的新的形象语言,这就是色彩的表现力。色彩带来了人们对早晨景色的朦胧印象,对中午强烈光线照射的一种体验,对夕阳傍晚的依恋。从他们所描绘的天空中看到了光线与色彩的变化,学到了表现倒影与水的色彩感觉,也终于从作品物体的暗部与投影部位看到了色彩和散发出来的微弱光亮。到底是什么诱惑着艺术家不断的研究自然的这些变化呢?当然是色彩,是色彩的斑斓给人的视觉产生了鲜明的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个阶段在人们的眼睛里第一次感受到了色彩的光辉,有了色彩感。这其中也包涵着艺术家本人对自然的钟爱。对客观进行无休止的研究也是西方科学文明所带来的文化上的发展。人们通过对自然的研究,反过来更多的了解人自己、人的本性、人的潜力。印象派画家大胆的变革了对光与色的理解及表现等方面。古典主义绘画重理性,表现在绘画上就是重素描,轻色彩。他们认为光与色是两码事,物体呈现的色彩是“固有”的。画面往往以褐色为基调,描绘物象只是素描关系。所以19世纪科学的进步使他们得到新的认识:色彩世界的本质是一种光波运动,同时也是光波对人的视觉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自然中所有的色彩都是由光决定的,不存在所谓的“固有色”。没有光则没有色,光若改变了,色也必然会跟着变。一切物象都处于光波的环绕中,阳光的照射,空气的变化,环境的反射和映照,都会使物体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四、色彩在印象主义绘画中的应用在印象派的绘画中,绿色的草地通常可以在夕阳下闪耀着红光,蓝色的衣服也可以被桔红的阳光吞没,色光照射之物又四散反射色彩。光的辉映使色彩相互包容,穿插相应。在这里,光成为色彩真正的魔术大师。印象派画家捕捉瞬间相对稳定的光色效果,特定的光色条件自然给印象派绘画作品披上了和谐统一的外衣。光色原理的发现,揭示出世界上所有色彩都可以还原光谱色。在绘画实践中,颜色的调配也可通过光谱的六种颜色三原色(红、黄、蓝)和三间色(橙、绿、紫)调配出众多颜色。阿尔让特依大桥,画面体现了闪烁着、跳动着的炽热的阳光在水面上辉映的效果。无数黄、橙和绿等纯色的水用小笔触画出来,画面充满了蓝和红的影象。即便是最深的阴影,也用了清晰的纯色,画中很难见到黑色和深棕色。“色彩分割法”是印象派色彩技法的显著特征。具体来说,就是先把对象、颜色分解成原始的组成成分,同时注重投射光和反射光的影响和交融。用小笔触将不同的颜色一笔挨着一笔画下去,有并列有重叠,甚至成网状的交织,相隔一定的距离观看,便会通过视觉混合成统一的色调。通过这样的表现,不仅获得比单个颜色更加强烈的色彩,而且通过色彩的各种对比和组合,使密集的小笔触色斑产生颤动感,犹如色光的自然闪烁。另一方面,小笔触也能通过小自地控制使用颜色的成分和用量,在画布上进行最微妙的色彩和调子的“修正与过渡”。“色彩分割法”使印象派既表现了光色的本质特点,又承载了印象派画家对自然色彩尽其精微的观察和表现。印象派绘画具有“原色、纯色主义”和“色彩分割法,的特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怎么使用原色和纯色并通过小笔触的组合变化来表现光色氛围的效果,却不是依靠科学理论的推断,而是一种凭观察、凭印象的“个人行为”,不是冷漠的、僵死的教条,而是即兴的、鲜活的表达。在色彩的诸多对比关系中,冷暖对比和补色对比是色彩对比中最为强烈的。它们既是色彩表现的最强音,同时又是一种光色现象和视觉生理现象的反映。冷暖对比和补色对比处处存在于自然的光色变化中,只要有阳光,阳光的暖色调就会和大气中的冷色调形成对比。物体的远近、各面的朝向、明暗关系等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冷暖现象。同时,人类的视觉生理也要求冷暖对比或补色对比同时出现,以满足视觉对色彩的平衡需要。对于印象画派来说,顺应眼睛的视觉生理要求,客观真实地面对色彩世界,在色彩表现上出现或注重冷暖对比和补色对比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印象派的绘画色彩中无论从大色块的对比还是小笔触的并置和“编织”,以及色层的凝结和变化上都可以见到无处不在的冷暖对比或补色对比。如果说风景写生中印象派对于冷暖对比与补色对比还是一个纯客观的表现,那么在一些人物画上,我们却可以看出印象派对冷暖对比与补色对比的主动把握。如雷诺阿、德加的许多作品,人物与背景总是处在一个冷暖对比或补色对比的关系中。有时利用了人物衣服、饰物,甚至嘴唇的色彩,加强了对比的幅度和强度。在这里对色彩的运用已经不是被动的追逐自然,而是有意识地把握自然,对自然色彩进行了提炼、处理。为了既要保持色彩的鲜明,又要追求色彩和谐,印象派画家们在处理时常常运用“转调”的手法。“转调”即对比色的双方通过色彩的渐变和偏移,逐步接受对方的色彩,使色彩有秩序地逐渐过渡。例如:雷诺阿的舞蹈演员,画面采用大面积的黄色调与小面积的冷色调对比形成。在暖黄色调中有偏红紫、偏黄紫、偏黄的颜色成分和区域。对比双方既包含了对方的色调,而且在自己的色域内向着对方的色调逐渐转移,使对比双方相互衬托又统一和谐。又如莫奈雾中的国会大厦首先用了橙色和蓝色这两种主要的对比色调。在橙色调中又有黄橙、红橙、红紫这些暖性色的“转调”与蓝紫调中的蓝紫、蓝绿、黄绿这些冷性色的“转调”形成弱对比,使画面色彩既对比的外光世界,将纯粹而明亮的色彩解放出来并赋予真又和谐。五、印象主义绘画中的色彩的特点我们在读印象派作品的时候,对出现在作品中强烈的富有个性的色彩,很难说它是自然的强化还是视觉的感受,但是它确实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的心情豁然开朗。在他们作品的暗部或者亮部总能看到一些耀眼的色点,和这些富有鲜明色彩个性的色点组合在一起形成朦胧的景观。有时我们无法分辨其形体转折的准确位置,物体的形状也失去了古典主义严谨的造型,取而代之的是浓烈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有的颜色甚至不加调和被直接堆放在画布上,在色彩本身被认识的同时,色彩所具有的物质性也被正常的发挥出来,画面由于色彩造成的表面肌理更增加了色彩的亮度和不可替代的表现力。如果说古典主义对物体的认识就是明暗法、透视法来作为语言手段,那么十九世纪早期色彩理论的普及和发展,让人们更科学的了解色彩的语言魅力及其规律,从而发现了与古典相脱离的新的表现方式。人们逐渐的知道色彩是光的组成部分,是人眼能够看得到的一部分电磁波,如同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声音频率一样。在这段时期绘画的主要过程还是通过眼睛来感受色彩的存在,色彩的变化,以及这种色彩语言本身对个人情绪、文化观上的波动与影响,逐渐的创造它的自律价值,独立于其他形象之外的是有特殊规律与语言内涵的形象结构,如果说古典主义是形与明暗的文化,那么印象主义是色彩视觉文化的开端,它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上。印象主义研究色彩还是依据形体和自然外貌的变化来感受色彩的作用。色彩在亮部呈现规律,受光与背光造成纯度和色相上的差别这些基本的秩序是不能被相互倒置排列的。不停的尝试不同新的色彩组合,依据就是不断变化的自然与光线不同所造成物体本身不同的色彩内容上的差别,从中看到相同的物体在不同光线不同时间内所展示的色彩有着明显的变化。在认识色彩规律过程中人们训练了眼睛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感受能力,这种瞬间变化给人视觉、情绪带来得被动是形体艺术无法达到的,而且每种变化方式都造成心态上的呼应,把人们对古典艺术形体与线条的崇尚转移到纯色彩的关注。印象主义作品强调颜色在平面结构中的共振感受,通过画面每个位置区域色彩的不同倾向组成一个色彩的场,这种场的作用要求其每个部位的色彩都得起一定的视觉刺激力,不同明度不同色相的颜色被组织在平面之中,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都表现着各自的个性特点,同时对视觉产生振动,色彩的强弱变化造成了视觉的吸引与间隔。色彩之间在相互排斥相互依存的矛盾状态中散发着独立的个性特色,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形成从而产生了人情绪和心理上对这种信息符号的不同感受。但是这些不同波长的色彩组合在一起如何产生协调功能,关键是最后由大脑来控制,视觉来判断它的合理性,大脑来分析被选择的颜色组织在画面之中是否具有客观标准,首先让人能感受到它的真实性,这就要求色彩有一定的逼真程度,不是随意拿来不假思索在画面上涂抹的。印象主义的色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被强化但还是保留着其客观真实性,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对色彩的革新有了存在上的意义。印象主义对色彩结构处理受形的制约比较大,如果没有具体形象的色彩其秩序也是不堪想象的。它创造了一种结构样式,但是并没有完全充分体现色彩语言本身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