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技术(下).doc_第1页
适宜技术(下).doc_第2页
适宜技术(下).doc_第3页
适宜技术(下).doc_第4页
适宜技术(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节 中风后遗症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患者经抢救治疗六个月后仍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健忘等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痰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痰瘀阻滞脉络而致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久则患肢枯瘦,麻木不仁。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期。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之精血,六腑之清气,皆上注于脑。若年老体衰,积劳内伤,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过度,致使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脉为之瘀阻不畅,脑失濡养而成本病;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火挟痰,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血不循脑脉,反溢于脉外,形成本病之危重证候。其病机归纳起来不外风(肝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痰热)、气(气逆)、虚(阴虚、气虚、血虑)、瘀(血瘀)六种。此六种常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而为病。二、辨证论治1审病要点中风后遗症期是指中风发病半年以上仍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临床症状者。所以发病时限及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症状为其辨证要点。2治疗原则中风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而正虚已现,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常用育阴熄风,化痰祛瘀,滋养肝肾,益气养血等法,并配合针灸、推拿及其他康复疗法综合治疗。三、分型论治1气虚血瘀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方药: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 中成药:亦可用成药如华佗再造丸等治疗。2阴盛瘀阻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伴有头晕、口干、腰膝酸软、舌红无苔,脉沉细、涩。治法:补肾通络。方药:补肾活络汤(何首乌、枸杞子、益母草、麦冬、白蒺藜、黑豆、丹参、黄精)中成药:此证亦可用杞菊地黄丸合血府逐瘀胶囊、脉络宁注射液等成药治疗。四、单方验方1、皂角丸皂角60克,陈醋少许。将皂角去皮研细末,用陈醋少许,调成膏状,治疗中风后遗症口眼歪斜,口眼向右斜者贴左面.向左斜者贴右面,一日2次,连贴5日,勿入眼内。2、黑豆膏黑豆适量,将其洗净加水煮汁,煎至稠为饴膏状,用时先含于口中不咽,片刻后再饮下,每日3-4次。除热活血,治疗中风后不语。3、复原丸、解凝活脑丹复原丸:黄芪30g 太子参18g 全当归12g 白术18g 茯苓18g 熟地18g 黄精18g 山萸肉15g 川芎12g 仙灵脾15g;解凝活脑丹:水蛭10g 丹参18g 川足2条g 川芎12g 田七末1.5g。复原丸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解凝活脑丹化瘀通络。五、简易治疗技术1、推拿法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常用手法有推、按、捻、搓、拿、擦等。以患侧颜面部、背部、肢体为重点,常用穴有上肢的风池、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下肢的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等。2、拔罐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常用穴位肩髃、曲池、合谷、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口眼斜加地仓、颊车。病程日久上肢加肩髎、肩外俞;下肢配腰阳关、白环俞;肘部拘挛配曲泽;腕部拘挛配大陵;膝部拘挛加曲泉;踝部拘挛加太溪;语言謇涩加廉泉。患者取适当体位,选用口径合适的玻璃火罐,将罐吸附于相应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一次。六、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1、防止并发症。长期卧床患者要做到勤翻身,保持衣物、床单干燥平整,积极按摩受压的皮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鼓励患者咳痰,或助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等;进食应以流质为主,进食宜慢,以防窒息;注意会阴部卫生以防感染。2、康复护理。早期多以被动运动为主,并进行肢体按摩,之后以自主运动为主,对中风言语謇涩或失语患者,应导引语言训练,可配合针灸、推拿、按摩、拔火罐等综合治疗。3、慎起居,调情志饮食。应重视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气功、散步等。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要清淡,多食瓜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食肥甘厚味及嗜烟酗酒。4、避免中风复发。中风有明显的复发倾向,且复发时往往较重,故对已有中风病史的患者,仍应加强预防调摄,以防为主。5、功能锻炼:对中风后遗症要抓紧时机,积极治疗,同时配合针灸、按摩理疗等综合疗方法和适当的功能锻炼。锻炼的方法有多种,若肌力尚存,能适当运动者,可散步,打太极拳、做气功等。如肢体完全瘫痪,可为患者按摩和被动运动。按摩一般由末梢向心按摩,以帮助静脉,淋巴回流。按摩时间为每个肢体 5 min,2次/d 。被动运动是使患肢关节在辅助下活动。先做大关节,后做小关节,运动幅度由小渐大,并嘱患者用力,尽量使瘫痪的肌肉收缩,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若患者住院期间没有完全恢复肢体功能,应告知患者和家属坚持锻炼,并介绍方法和注意事项。功能锻练时要做到: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再是运动量不能过大,除使肢体劳累外,易引发再次中风或其它心脑血管疾病;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病情制定相应运动量,本着宁小勿大原则,以防意外。第九节 泄泻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等为主要表现。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该病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当这些疾病出现泄泻的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应注意的是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不完全相同。泄泻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之中湿邪最为重要,脾喜燥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致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其他诸多外邪只有与湿邪相兼,方能致泻。故脾病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一、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寒热虚实寒证: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热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虚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实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2)辨泻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物腥秽者,多属寒湿之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泻物臭秽者,多系湿热之证;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败卵,多为伤食之证。(3)辨轻重缓急泄泻而饮食如常为轻证;泄泻而不能食,消瘦,或暴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为重证;急性起病,病程短为急性泄泻;病程长,病势缓为慢性泄泻。(4)辨脾、肝、肾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2、治疗原则根据泄泻脾病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基本原则。二、 分型论治1、寒湿困脾 症状: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肠鸣漉漉,遇寒加重,脘闷食少,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缓。 方药: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厚朴、大腹皮、半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白术)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参苓白术丸、纯阳正气丸等。2、湿热内盛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身热烦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木香、甘草)中成药:香连丸等。3、肝郁乘脾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治法:抑肝扶脾方药:痛泻要方加减(白芍、白术、陈皮、防风)中成药:逍遥丸等。4、肾阳虚衰症状: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药:四神丸加减(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附子、炮姜)常用药:四神丸等。三、 单方验方1、炮姜散炮姜6克,研末,米汤调服。可温中止泻,治疗寒证泄泻。2、莲子扁豆散莲子、扁豆各60克,研为细末,每次6克,米汤送服,每日2次,可补脾止泻。3、苹果方苹果l-2个,将其烤熟,去皮,蘸红糖少许食之,每次可服1-2个,每日2次,可涩肠止泻。四、 简易治疗技术1、刮痧法可选取腹部(中院至天枢)、上肢(曲池、外关)、下肢(上巨虚、足三里),背部(胃俞、大肠俞)每穴1-2分钟。2、拔罐法取穴天枢、足三里、脾俞、关元、大肠俞。选用口径合适的玻璃火罐,以闪火法在上述穴位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一次,3日为一疗程。五、 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1、饮食宜清淡、少渣、富含营养,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急性泄泻: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辣炙博厚味、荤腥油腻食物;某些对牛奶、面筋等不耐受者应避免摄食。泄泻耗伤胃气者: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虚寒泄泻:予淡姜汤饮用,以振奋脾气,调和胃气。2、若泄泻较重,可与淡盐水、饭汤、米粥,以养胃气。3、平时可适当进食薏苡仁粥、山药、莲子、山楂、白扁豆、芡实等助消化食物。4、保持心情愉快,加强体质锻炼,提高免疫力。第十节 中暑西医学认为,中暑是由于暴露于高温环境过久而引起身体体温调节机制的障碍所致,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分热痉孪、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中医认为中暑乃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火下或高温中劳作,伤及气阴,暑热之邪乘机侵入而发病。暑热病邪虽为阳邪但易夹湿,临床常见暑湿之邪相合为病。暑气通于心,病变过程中暑热病邪易深入心营,而致危重证候。一、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抓主诉盛夏或高热环境下,突然起病,高热汗出,烦渴神昏,甚则抽搐。(2)辨病位初病在卫气,可入营扰心,淫肝动风,伤肺咯血,后期多为气阴两伤,甚则气阴两脱。(3)辨病性暑湿伤表者,为伤暑;暑热蒙蔽心包者,为居暑厥;暑热淫肝动风者,为暑风;暑热损伤肺络者,为暑瘵。暑热致病,皆为中暑。2、治疗原则暑为火邪,最易伤气耗津,故清暑益气养阴为治疗基本大法。二、 分型论治1、暑湿阻遏症状:头昏头痛,身热汗少,疲倦乏力,头昏重胀痛,渴不多饮,心烦,胸闷泛恶,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川厚朴、扁豆、金银花、连翘、西瓜翠衣、鲜芦根、滑石)中成药:藿香正气水、保济丸、十滴水等。2、暑热蒙心症状:高热无汗,面红目赤,烦躁不安,甚则神志昏迷,脉象洪数,舌质红绛。治法:清心开窍方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至宝丹立即灌服。神志清醒者即用清营汤(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竹叶心、寸麦冬、丹参、川黄连、金银花、连翘)治疗中成药:清开灵口服液、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三、 单方验方1、取绿豆60克,或加鲜丝瓜花8朵。用清水一大碗,先煮绿豆至熟,然后捞出豆,再加入丝瓜花煮沸,温服汤汁。功能清热解暑。可预防复季气温转热引起的中暑,或用于中暑轻症。 2、取鲜冬瓜一个。将冬瓜洗净,切成碎块,打成汁,尽量饮服。可消暑清热除烦,适用于中暑后烦躁不安、口渴、尿黄。 3、取鲜姜、大蒜、韭菜各适量。洗净,姜蒜去皮,共捣烂取汁,灌服。可解表温中,适用于中暑神昏。4.取绿豆、西瓜皮、冬瓜皮,不拘用量。可清热祛暑,用于中暑身热汗出。四、简易治疗技术1、穴位按摩疗法轻症中暑,可用双大鱼际推前额、五指拿头、点揉太阳、指敲百会、掐合谷各2分钟。重症中暑,掐人中、少冲各2分钟,掐十宜穴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有增强疗效的作用。2、擦药疗法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胸后背等8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五、中成药治疗六、饮食及起居注意事项1、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找阴凉处坐下休息;同时补充水分,小口慢饮,解开领口扣子、领带、皮带等,保持身体周围通风,并涂抹或服用解暑药物;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若症状不减反增,应及时就医。2、中暑后在恢复过程中,饮食应清淡、易消化,补充必要的水分、盐、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及油腻食物,以防损伤胃肠的消化能力。3、中暑患者忌大量饮水,应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4、中暑之后,暑气未消。虽有虚证,却不能过早进补,以防余邪留滞。5、中暑患者可能在连续几天内逐渐地虚脱,如有体重在数天内直线下降的情况,应加以留意,及时就医。第十一节 疮疡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体表感染性化脓性炎症如毛囊炎、疖、丹毒、急性蜂窝组织炎、化脓性汗腺炎、淋巴结炎等,体表溃疡性疾病如慢性小腿溃疡、糖尿病足等疾病。临床上以体表化脓感染为主要表现。中医学认为疮疡是由于恣食膏粱厚味、烟洒辛辣,致湿毒内生;或外感毒邪,或皮肤破损染毒,邪毒湿浊留郁肌肤,郁结不散,气血凝滞,化火成毒而致。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疮疡一般分为三期:疮疡的初期,若人体抗病能力较强,正能胜邪,可拒邪于外,渐而疮疡消散;反之,如果人体抗病能力较差,正不胜邪,热毒深壅,滞而不散,久则肉腐成脓,导致脓肿形成,即为疮疡中期(成脓期)阶段,此时若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者抗病能力尚强,可使脓肿自溃,脓毒外泄,溃疡腐脱新生,疮口结痂愈合,这一过程即为疮疡的后期(溃疡期)。由于中期需切开引流、后期需换药,本章节以处理初期为主。一、 分型论治1、毒热壅盛症状:疮疡初期,红肿热痛。可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中成药:连翘败毒丸、牛黄解毒片、栀子金花丸、如意金黄散(外用)等。2、气虚血瘀症状:疮疡中后期,脓肿不易溃,或病程缠绵日久,或溃脓后,气血大亏。治法:调补气血,解毒化湿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炒芍药、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甘草)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等。二、单方验方1、赤小豆适量。将上药研成细末,用醋调和,贴于疮面。可化瘀消肿,适用于疮疡初期。2、芙蓉花叶1000克,白及150克,赤小豆500克,樟脑15克。煎汤熏洗患处,每日3-4次。适用于疮疡肿毒初期。3、鲜蒲公英洗净捣烂外敷患处,或干蒲公英加水煎煮,去渣,温洗患处。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适用于痈疮肿毒初期。三、简单治疗技术 引血疗法适用于疮面经久不愈,周围有暗紫色瘀血斑时。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用镊子去除疮口边缘的锁口皮。取三梭针沿疮面周围快速垂直啄刺,针距1-3分,以拔针见血如珠为度。每周2-3次,待疮周转至红色为止,疮面局部用红纱条等换药。禁忌:无锁口皮不用,疮面塌陷者不用,疮周无紫色瘀斑者不用。四、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1、饮食禁忌,少食牛肉、羊肉、海鲜、葱、辣椒等油腻辛辣之品。2、疮疡患者所住房间要洒扫洁净,温度适宜。3、愈后不宜劳累。第十二节 月经不调月经不调也称月经失调,属于西医功能性子宫出血范围,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凡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经期延长、月经量多、月经量少都属于“月经不调”的范畴。引起月经不调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起居、环境的改变等因素有关。其机理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调有关。西医认为其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病变或是功能失常。许多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高血压病、肝病、内分泌病、流产、宫外孕、葡萄胎、生殖道感染、肿瘤(如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等均可引起月经失调,临床需注意鉴别。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可参照本病治疗。一、月经病的诊察要点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异常及伴随月经周期或经断前后出现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症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二、各类月经病定义(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比正常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甚至3-5月一行,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3)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4)月经过少: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以往,或行经不足两天,或点滴即净者。(5)月经过多: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以往者。三、治疗原则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1)重在治本调经。治本即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和病机,调经是通过治疗使月经病恢复正常,遵循内经“谨守病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等法以调治。(2)分清先病和后病的治疗原则先病它病: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先经不调:当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除。(3)辨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2、治疗月经病要顺应和掌握的规律(1)经前经后用药有别,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变化规律经前:血海充盈,宜予疏导,勿滥补。经时:血室正开,宜和血调气,引血归经,勿过寒过热、大辛大热,以免滞血、动血。经后:血海空虚,宜补肾健脾,调养气血,勿滥攻。平时重治本,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为主。(2)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的规律 青春期少年重肾,生育期中年重肝,更年期或老年重脾。(3)掌握虚实补泻规律 虚证:补肾扶脾养血。 实证:疏肝理气活血。三、分型论治1、月经先期(1)脾虚不摄症状:经期提前,或兼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食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人参归脾丸等。(2)肾气不固症状:经期提前,量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治法:补肾益气,固冲调经方药:固阴煎加减(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草、五味子、菟丝子)中成药: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3)肝经郁热症状:经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或紫或红,或有血块,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解郁,凉血调经方药:丹栀逍遥散(丹皮、炒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炙甘草)中成药:加味逍遥丸等。2、月经后期(1)阳虚寒凝症状:经期错后,量少,经色紫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方药:温经汤加减(人参、当归、川芎、白芍、肉桂、莪术、丹皮、甘草、牛膝)中成药:少腹逐瘀丸、艾附暖宫丸等。(2)气血亏虚症状: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面色萎黄,皮肤不泽,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法:补血养营,益气调经方药:人参养荣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肉桂、黄芪、五味子、远志、陈皮、生姜、大枣)中成药:八珍益母丸、十全大补丸等。(3)气滞血瘀症状:经期错后,量少,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舌象正常,脉弦。治法:理气行滞,活血调经方药: 乌药汤加减(乌药、香附、川芎、丹参、木香、当归、甘草)中成药:血府逐瘀丸(胶囊)等。3、月经先后不定期(1)肝气郁滞症状: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精神郁闷,时欲太息,嗳气食少,舌质正常,苔薄,脉弦。治法:疏肝解郁,和血调经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煨姜)中成药:逍遥丸、七制香附丸等。(2)肾气虚弱症状: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治法:补肾益气,养血调经方药:固阴煎加减(当归、白芍、熟地、柴胡、山药、茯苓、菟丝子、炒荆芥)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4、月经过少(1)血虚症状: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经色淡红,质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法:补血益气调经方药:滋血汤加减(人参、山药、黄芪、白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中成药:人参养荣丸、乌鸡白风丸等。(2)肾精亏虚症状: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色淡红,质稀,伴腰膝酸软,足跟痛,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治法:补肾益精,养血调经方药:当归地黄饮加减(当归、熟地、山茱萸、杜仲、山药、牛膝、甘草)中成药: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3)血瘀症状:经行涩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血块排除后痛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有力。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调经方药:通瘀煎加减(当归尾、山楂、香附、红花、乌药、青皮、木香、泽泻)中成药:益母草膏等。5、月经过多(1)气虚症状:行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伴面色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缓弱。治法:补气升提,固冲止血方药:安冲汤加减(白术、黄芪、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白芍、海螵、蛸茜、草根、续断、升麻)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归脾丸等。(2)血热症状:经行量多,常先期而下,色深红,质稠有块,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方药:保阴煎加减(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炒地榆、槐花)中成药:加味逍遥丸等。(3)血瘀症状:经行量多,色紫黑,有血块或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除后痛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有力。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桃仁、红花、三七、茜草)中成药:血府逐瘀丸(胶囊)等。四、单方验方1、黑木耳红冬茶 黑木耳30克,红枣20枚,黑木耳红枣共煮汤服之。每日1次,连服。功能补中益气,养血止血。主治气虚所致月经过多。 2、山楂红糖饮生山楂肉50克,红糖40克。山楂水煎去渣,冲入红糖,热饮。功能活血调经,主治血瘀所致月经量少、月经后期。五、简易治疗技术1、拔罐法 以留罐法治疗月经不调取穴分为两组,一组为八髎、膈俞、期门、关元;一组为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交替使用。留罐10-15分钟,八髎穴采用走罐法,最后留于次髎穴。每于月经前一周施治,月经来潮后停止治疗,隔日治疗一次,每周期为1疗程。 2、刮痧法可选取背部(脾俞、肝俞、肾俞)、腹部(关元、气海)、下肢(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地机)、胁部(期门)每穴刮1-2分钟。六、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1、经期适当休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2、经期注意保暖,尽量避免饮食生冷。3、注意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第十三节 痛 经凡是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西医痛经诊断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前者又称功能性痛经,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等。原发性痛经可参照本病治疗,继发性痛经可做为对症治疗。本病发生与女性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其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其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所致,实证主要是寒凝、气滞血瘀所致。本病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也有虚实夹杂者,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一、 辨证要点本病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小腹疼痛作为辨证要点,根据其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喜按或拒按等不同情况,明辨其虚实寒热,在气在血。1.痛在经前、经期,多属实;痛在经后、经期,多属虚。2.痛胀俱甚、拒按,多属实;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多属虚。3.得热痛减多为寒,得热痛甚多为热。4.痛甚于胀多为血瘀,胀甚于痛多为气滞。5.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痛连腰际病多在肾。二、 治疗原则因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故治疗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1.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缓减疼痛;2.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标本急缓,主次有序地阶段调治。三、 分型论治1、气虚血瘀症状:每于经前1-2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伴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 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中成药:益母草膏、调经活血片、元胡止痛片等。2、寒凝血瘀症状: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生蒲黄、干姜、官桂、炒小茴香、制没药、元胡索、泽兰、木香、川牛膝)中成药:少腹逐瘀丸、艾附暖宫丸等。2、气血虚弱症状:经后1-2天或经期小腹隐痛,伴月经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方药:黄芪建中汤(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黄芪、炙甘草)或圣愈汤(生地黄、熟地黄、川芎、人参、当归、黄芪)中成药:宁坤养血丸、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等。四、 单方验方1、姜枣红糖水 干姜、大枣、红糖各30克。将前两味洗净,干姜切片,大枣去核,加红糖煎。喝汤,吃大枣。适用于寒性痛经。 2.玫瑰花茶,玫瑰花15克, 沸水冲泡代茶。功能活血化瘀,理气解郁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痛经的平常调理。 3.姜枣茶生姜3片,大枣5枚(捣碎),以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散寒止痛,适用寒性痛经轻症者,表现为下腹冷痛,得热痛减者。4、三七粉三七粉3克,每次1.5克冲服,每天两次,可用于经期痛经较甚者。五、 简易治疗技术1、按摩法 先掐揉合谷、内关、三阴交、足三里每穴1分钟,点揉脾俞、肝俞、气海、关元各2分钟,肘尖点揉肾俞3分钟。 2、刮痧法 选取腹部(中极、关元)、背部(膈俞、肝俞)、下肢(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胁部(期门)每穴1-2分钟。 3、拔罐法 痛经常用取穴:肾俞、胸腰部(后背)、能椎两侧、下院。用闪火法拔罐于上述穴位,留罐10-15分钟,可每日治疗一次,7次为一疗程。 4、外敷法葱白5-10很,掩烂,锅内加热后敷脐部,早晚各一次,治行经腹痛属寒者。六、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1、经期适当休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2、经期注意保暖,尽盆避免饮食生冷。第十四节 积滞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消化功能紊乱。临床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为主要表现。中医学认为:小儿乳食不知自节,或因喂养不当,乳食无度,或过食肥腻生冷不消化食物,皆可损伤脾胃,使得乳食停滞,积而不消,乃成积滞。病后体虚,脾胃虚弱,也可导致乳食不化,夹滞成积。一、 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以胃脾为主,病属实证,但若患儿素体脾气虚弱,可呈虚实夹杂证,积滞内停,又有寒化或热化的演变,可根据病史、伴随症状以及病程长短以辨别其虚、实、寒、热。四、 治疗原则本病治疗以消食化积、理气行滞为基本法则。幼幼集成食积证治:“夫饮食之积必用消导,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五、 分型论治1、乳食内积症状:不思乳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烦躁啼哭,夜眠不安,手足心热,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治法:消乳化食,和中导滞方药:乳积者消乳丸加减(炒香附、甘草、陈皮、砂仁、炒神曲、炒麦芽等) 食积者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中成药:保和丸、小少化食丸、化积口服液等。2、脾虚夹积症状:平素体弱,面黄肌瘦,困倦无力。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物酸馊,大便溏薄酸臭,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夜睡不安,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指纹淡滞。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化滞方药:健脾丸(党参、炒白术、陈皮、炒枳实、炒山楂、炒麦芽)中成药:小儿香橘丸等。四、单方验方1、取焦山楂、谷麦芽、焦六曲、鸡内金各6克,水煎服。可消积导滞,适用于乳食积滞。 2、取白术10克,山药10克,青皮6克,神曲10克,水煎服。可健脾消积,适用于脾虚夹滞。 3、取生姜15克,洗净捣烂取汁,加温开水适量,少量频服可降逆止呕,适用于食积所致呕吐。 4、消食散:谷芽、麦芽、山楂、白术、枳壳、槟榔各等份,共研为细末,以红糖开水或红糖米汤冲服,每次服1.5克,每日2次。五、简易治疗技术 按摩疗法推脾经(向手掌方向推小儿拇指面为补;向指尖方向推拇指面为清)、揉板门(揉小儿手掌大鱼际)、运八卦(用拇指罗纹面着力,在小儿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以掌心到中指掌指关节横纹处距离的约2/3为半径,所画的圆周,作环形推运、摩腹、揉脐、揉中脘、揉足三里各150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