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议”几则.doc_第1页
“非议”几则.doc_第2页
“非议”几则.doc_第3页
“非议”几则.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议”几则 恒庐讲论稿童中焘变与常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有常与变的关系,这是规律。没有常,就没有变。有常始有变,知常才知变。变发展常,变中有常。中国画也不例外。什么是中国画的“常”呢?这已经讨论了二三十年,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问题已渐见明朗。常者,基本原则也,特点也,特长也,此之所以异于彼也。一种是你有我有,而我更擅长;一种是我有,你没有。伍蠡甫先生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对自然美的处理一文中说:“山水这一画科的民族特征,大致有:(一)一笔画、(二)水墨画、(三)皴法、(四)丘壑内营的构图法、(五)手卷形式、(六)题画。人物画、花鸟画的民族特征,实际上也相同,只是有一些差异,如山水画讲皴法,人物画则讲描法”。“一笔画在西洋未能重视,因为它被形似冲掉了”、“独立一体的水墨山水画,以及后面三个特点,则西洋风景画中都不存在”。这个“有”与擅长,便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以外的东方绘画用线,西洋画也有用线,而中国画的“线”则是最有审美趣味的线,是用线的最高峰;中国画中所表现的时间,空间的民族意识,独特的经营意匠;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外国人是称之为“独一无二”的;。再细一点,中国画的用笔不仅要求“取象不惑”,以意命笔,借笔达意,线的不同,还要造成各自的趣味,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用色要求清静,或者艳而不俗,与墨的关系要求互不相碍,而达到墨色互济,相得益彰。讲究虚实、空白的处理。如此等等,造形也好,笔墨也好,用色也好,构图也好,中国画都有它区别于西洋画、日本画的带根本性的意识、画理、画法。这就造成具有中国画特色的“常”。有人或许会问:诗书画印的结合,却是元代才有,又怎么说得通呢?这是因为有常有变,常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充实、完美的。晋顾恺之用高古游丝描,唐吴道子擅兰叶描,线的发展,逐渐而有“十八描”,更多的“描”,呈现更多的趣味,然而,尽管各种线的表现特点和趣味不同,线的好坏,即用线成就的高下,则是有标准的,何者好,何者应忌,并非可以众说纷纭。好的笔线,黄宾虹先生归结为五个字:平、留、圆,重、变。古人也早就说过板、刻、结是用笔的忌病。浮滑、轻飘,率易、单薄、呆板等应予避免。山水皴法,从勾斫,雨点,发展而有三四十种,形成特有的皴法美,面貌各异,内中也有共同的造成美的规则可寻,例如以大小相间,浓淡相间,虚实相间等,造成各种美的形式,尽管它所表现的对象不同,刚柔有别。掌握了这其中的“奥妙”,尽可丢开这三四十种皴法,去生活中创造自己的皴,决然会被承认是好的皴法,是独创,决非泥古。知常才知变。不知有常,就不知有变,也不可能“变”得好。晚清吴石僊,他大概看不惯四王以来那种专搞乾笔皴擦的末流,想力矫时弊吧,打湿宣纸作画。变则变矣,可惜变的不好,变的不高。现在有人主张中国画不必题字,更不要什么印章,以为这样一来就打破了文人画的框框,就“新”了。殊不知中国画很早也是不落名款的,五代、宋人的画,作者往往把自己的名字隐在树干,石隙里;画上盖章,也是元代才有。可见,不题款,不盖章,本是“古已有之”的,一点也算不得新鲜。本来,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画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它更充实,更有意无穷,被欣赏的内容更多。现在讨论“创新”的时候,提出“没有必要”的意见,就不能不对这个意见产生下面两种看法:一、题款、印章的有无,本来就应根据内容、形式的需要而考虑的,是否有就“旧”,没有就“新”了呢?进而言之,被欣赏的内容更多是否更好呢?有人说,一幅画本来就没有必要靠题字什么的来深化它的内容。这是一偏之见。神畅意足,固然可以不再加添一字,但如果题上一二句好诗,书法又那么美,不但不破坏画面,更使画面增加美的成分,决不能说是“画蛇添足”的吧?二、由于各方面的条件不同,图章可以请人刻,而书法写不好,诗不会做,自己没有能力做到,于是造成某种逆反心理,恐怕也是意见提出的原因之一。应该说,字写不好,诗文不会做,正是不及前人处。不能者固应藏拙。不知自己的不足,不以自己的不足为愧,反而以不能矫前人,真是悲哉!发展固有的长处好,还是丢弃不顾好?变是对常的发展,不能愈变愈低劣,愈变愈贫乏。如果把不题字盖章也看为“创新”之一途,这“新”决不会高,而必见笑于前人,也必见笑于洋人的!时代与新意艺术作品总是反映时代的精神特点,然而反映并不即是等同。一个经济落后的时代,往往会有某一艺术高峰存在。一个国家经济的不发达或不够发达,并不意味这一国家的艺术落后或比较落后。周韶华同志以为我国现代艺术上的爬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科学的飞速发展的论点,是很难站得住脚的。摇摆舞,流行乐之类,有它某种美感或好处,总不可能被捧到天上去。美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的前列,并不能就说它的艺术也必然最好最高。各种抽象派,现代派绘画,是发展还是倒退没落,就很值得研究。谭勤同志的中国艺术观念的未来特征(美术思潮第一期)一文,谈到所谓“敏感性”,就是说,今后的“美感可能只有几年,几个月”,因此要“尽快运用和筛选信息,综合信息,创造新形象”,否则你就要落后,不能“与时代同步”。如果一种“艺术形象”隔几个月就要“过时”,这决不会是什么好的高的艺术形象。艺术创作并非时装表演。当然,这也是“求售”心里的最明确的表露。说穿了,有些文章的作者,自己对中国“未来艺术”本来没有什么明确的“形象”,却好说大话,满纸新名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结构政治上的,科学上的,似乎非此不足以见“时代感”。这种似是而非的借用,确实起到一种哗众取宠的效果,实际上对于创新没有多大好处。有的年青人说,时代发展到了八十年代,审美要求与过去不同,现在是要求画面粗线条、大效果。然而,他不知道我们的前人,早就提出了欣赏一幅中国画远观其势,近察其质,既要看“大片段”,又要看“小节目”的要求,从画面的气势、气象、气韵、形象,看到一点一画。这样,这个“传统”的要求恰恰比那位年青人的“八十年代”的“新要求”更高。可见,这个“传统”的审美要求并没有过时。也是我们的前人说过,真山水可望不如可游,可游不如可居。望之不足,裹粮而游,慢条斯理、远看近看、东看西看、里看外看、上看下看、大看群山万壑,小看一草一叶。看一件中国画也如此。不懂得慢条斯理欣赏作品的人,不是一个好的观赏者;不能被慢条斯里欣赏的画,不是一幅好作品。有人还有一种看法,以为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了,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也不再是过去那样慢条斯理的细看,科学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起了变化,快与动是它的特点,艺术也要与变快了的生活节奏合拍,过去中国画的那种讲究,人们不会再欣赏了。乍听去,似乎很有道理绘画要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其实这种说法还有很多问题。记录片访日记闻,里面讲到职工的劳动必须统一协调,时间观念渗透在每一个环节,连走路都得算算这个距离走几步,步子应跨多大。在日本或美国,午饭都很随便,快餐、汉堡包、三明治,十几二十分钟了事。但是问题在于:一、工作并不是人们生活的全部。工作节奏并不等于整个生活节奏。现在不少国家一周工作五天,每年还休假旅游,这期间的吃、喝,玩、乐、总不会也是快节奏野餐限定多少分钟,爬山得量量步子的大小,钓鱼动作需多快。他们工作的时候在工厂、办公室吃快餐,休息的时候,一家人上餐馆或者在家自己动手,品尝各种中西风味名菜。二、时代的变化,绘画不能以降低水平使之与其“同步”。总之,现代科学的发展,并不因此意味中国画的发展处于“爬行”。在时代审美要求面前,过去的东西,或许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却被重新看重,特别欣赏起来,而其中根本的原理、规则恐怕还是永恒的。在艺术上,“求售”必然与“浅薄”联系起来。现代某些中国画的“浅薄”,正是那种“求售”心理的反映。积学与求售 前人有言:“积学以成名,捷径以求售”。这是做学问的两种态度。一天到晚忙于“筛选信息”,赶时髦,必然只能走直径,当然他不可能下“无谓”的功夫去“浪费”时间,不读书,不下生活、技巧的苦功夫,而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慕奇好异,往往会有蹈躐等的毛病。而由于“求售”心切,所标之“新”、所立之“异”,又往往会是古人之旧,洋人之旧。有揉纸的,有用丝瓜筋代笔的,有用喷枪的,技艺层出,实际上,洋人有过,古人有过,何见“新”、异”?造形用各种几何体,用笔如画素描,也已不是新手法。固然,用这种方法,用那种杂技,各人尽可自由采用,但不可因此而以“有新意”自居,却把继承传统看作“保守”不入时。有人说,浙江的中国画“吃元明清的饭”,这话褒少贬多。这种说法自然不全面,因为还吃秦汉,唐宋的饭。吃传统的饭算不得不好,只要吃了不成为古人。而传统的就是不要吃,拼命去吃洋饭,也未见得就好如果成了“洋奴隶”。轻视传统,不研究传统,实在是创新上的一大问题,对青年来说,尤其如此。看六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有一种感觉,就是在表现手法上,虽然也有水平高的或比较高的,但路子不宽。例如人物画,归结起来,风格没有超出十种类型:一种是素描型(内中又有二三种区别),一种是装饰型,一种是工笔型(内有二三种区别),一种所谓“浙派”型,一种大写意型。原因之一,便是“其所积也不厚”。以传统的人物画来说,工笔的,兼工带写的,大写意的,有多种多样的风格面貌。当然,一个作者不可能兼擅并蓄,画出多种趣味的作品,问题在于,有那么多的人物画家,却只有十种不到的风格。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面目更多,遗憾的是,真正有新意、艺能高,耐看的新作品也很少。中国画不能不讲功力,除非不讲笔墨,很难相信有这样的“天才”,拿毛笔才一年两年,他画出来的线条就有很高的水平。不使“池水尽黑”,不老老实实的下苦功,总是要吃亏的。一件中国画,如果它的一点一画都不能细看,这样的作品,能经的起时代考验吗?有志气的中国画家,既要无愧于时代,又要无愧于前人。不作“笨子孙”,才算有出息。现在,一种“看不懂”或者说“无法领会其妙处”的作品似乎颇入时。实际上,绘画犹如说话,有一个首要的因素是能够被听得懂、看得懂(不是一目了然)。如果一幅画,群众不懂,专家也不懂,它的“妙处”无法为他人理解、接受,还是干脆放在家里自我欣赏,或者“藏之名山”以待二百年后的“知音”吧。何必容不得人家说一句“看不懂”呢?或曰:“艺术应该表现自我”。任何有创造性的画家的作品,内中必有“我”在。必须明确:“自有我在”与“表现自我”不尽相同。前者顺任其理,是应该的,后者往往是以标榜自己的“高明”来愚弄读者的,其实是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画虎类犬或简直不成东西,这类“绝不似”的作品,读者看不懂,作者未必自己也懂。伍蠡甫先生中国古代山水画对自然美的处理中有一段话:“我国古代山水画家在借物写心的创作过程中,以心为主导,统一心和物的矛盾。”“等到心和物完全脱节”造化被挤掉,自然美被忽视,心物的矛盾也就不复存在。”在历史上,“有心无物”局面的出现,造成模拟风尚,原因在于:“画家的思想感情中非现实性和唯心主义观点起了主导作用。”这是一种倾向。在现代,这种“有心无物”的模古主义倾向已经不是主流,追求形式,忽视内美的倾向却有所滋长。这种倾向,正是与脱离生活,“捷径求售”密切相关系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漆不厌黑,粉不厌白。此艺术品愈异于彼艺术品,愈站得住脚。艺术愈有民族性,便愈有世界性。奇怪的是,强调“个性”,强调“创造”的人,却一意向“洋”的靠去,如此的视传统为框框、为桎梏,并以为非洋不“新”,有传统者即“旧”。他对传统要标异,对洋的却愿求同了。以无法为“新”,以乱涂乱抹为“新”,以洋为“新”的现象,不但存在,且大有市场。早几年,有人主张中国画的“创新”,必须打破“六法”的框框,必须由不是搞中国画的同志东一捧西一锥的打了过来,才有中国画的“新”路;对于某些不成熟的作品,甚至某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大加吹捧,三分讲成五分,七分讲成十二分,只讲好,不做具体分析。中国艺术观念的未来特征则是渴慕西洋、东洋的尤为突出的例子。在作者的眼里,西洋、日本艺术界的今天,即是中国艺术的明天。这样说,我以为是决不会冤枉或歪曲作者的本意的。且不论作者怎样的看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怎样的把传统(从古至今)统统视为条条、框框、桎梏,怎样的只把洋人的话视为金科玉律,把洋人的活动看作楷模,而视为“中国艺术的未来特征”,作者一点没有说到中国的社会特点,民族的审美特点等等,请看其论“独创性”:“西方现代艺术的独创性经常表现为极端化、多样化永远与传统观念唱反调:这种反叛精神在艺术创作中尤为可贵。统治东方几千年的中庸思想使中国人思考问题时随大流养成中和、保守的民族性格”;“反映在艺术上就是所谓美的最高法则似与不似之间。艺术创作中的这一铁笼必须砸碎,艺术家可以追求作品的似、酷似、完全似、似与不似之间,也可以追求艺术作品的不似,一点也不似,根本不似!”且不谈“似与不似之间”的评价问题,那种“西方现代艺术的独创性”是否就应成为或能够成为中国艺术的“未来特征”,就是一个大问题。通篇对西洋、东洋的现状的渴慕之意,溢于言表。这是“预言”,还是“呓语”?除了慷慨陈词,究竟有多少现实根据、现实意义,实在使人怀疑。潘天寿先生说得好:“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新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听天阁画谭随笔)不着眼于民族精神的发扬,就不可能有民族艺术的发扬。有民族的土壤,有传统的根,吸取各种养料,必将枝新叶茂,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那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新花。本文交稿前,读到郭修琳同志的一个海边人的断想,再说几句,与之商榷。一、“师迹不如师心”、“师古人不如师造化”,这都是古人的话。董其昌说:“近代高手无一笔不肖古人者,夫无不肖,即无肖也。”这是对泥古不化者而言的,因为他们只知师前人之迹,“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不满于“山水古今相师”状况的米芾,以镇江一带的真山水为师,创造出“米氏云山”。米氏云山,古所未有,确是一“变”,然而形成这种云山的笔墨中所含的精神,并未与传统的美学观点相径庭,他擅长书法,以书法融入画法,观其笔法墨法可知。我们称赞他的“变”,是赞赏他对传统的发展,不是称道他丢弃传统,轻视传统的“精神”。机帆船代替小钩船,尼龙丝网代替苎麻网,这一更新,发展,加强了船与网的性能,船还是运用海水浮力等原理,其所变者,只不过一用手工、风力,一用机器;捕鳞之网,也只是材料的差别。可见,原理仍不变。国画之姓“国”,有“国”姓的根本道理所在今之“国”也好,古之“国”也好。“创新”并不与传统相对立。尊重传统,学习传统,并不能就视之为“固守在传统的城堡中”,更不能就说“拒创新于门外”。修琳同志看阿伊瓦佐夫斯基的第九个浪头,以为“因缺乏骨法用笔而失去了民族魂”,可见“骨法用笔”的传统观念,他还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却不会以修琳同志有这“传统的观念”,而认为他“固守在传统的城堡中拒创新于门外”。二、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