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报60年崛起于电力之巅的中国动力航母.doc_第1页
工业报60年崛起于电力之巅的中国动力航母.doc_第2页
工业报60年崛起于电力之巅的中国动力航母.doc_第3页
工业报60年崛起于电力之巅的中国动力航母.doc_第4页
工业报60年崛起于电力之巅的中国动力航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崛起于电力之巅的中国动力航母哈电气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60华诞纪实本报通讯员 王忠孝 宋亚平 本报记者 由庆祝2011年6月2日,从三峡集团总公司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由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电机)生产制造的三峡地下电站31号机组移交给三峡集团总公司,并被鉴定为精品机组,实现了哈电机为三峡右岸(4台)和地下电站(2台)生产制造的6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700兆瓦巨型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组一台比一台好的目标。这一业绩,为哈电机60年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它标志着哈电机制造的三峡工程重大机电设备国产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60年滴水成涛,星火为炬。60年往事历历,温故知新。60年家珍再数,感怀切切。甲子轮回,从60年前的一片荒芜,到拔地而起的片片现代化厂房;从一个个“零”的突破,到一项项全国第一、世界领先。一代代电机人,不负共和国发电设备制造业长子的美名和重托,走过了两万多个日日夜夜,挺起了共和国电机工业的脊梁!哈电机的60年,是一部激动人心、荡气回肠的史诗;一部让哈电人不会忘记、黑土地不会忘记、我们的祖国更不会忘记的华章。崛起站在世界水电之巅让我们回到哈电机完胜三峡,这个让国人感到骄傲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时刻。 为三峡提供水轮发电机组是哈电机60年生涯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14年前,三峡左岸,哈电机还只能做分包商,承担了合同60%的工作量,却只获得30%的利润额,在世界水电设备制造行业中,也是寂寂无闻。然而14年之后,哈电机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让世界将目光投向哈电机。哈电机的技术水平、产品水平不但实现了“国内第一”的夙愿,更在国际上达到了一流水平,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制造能力挺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在三峡右岸机组和地下机组的设计制造中,哈电机有两项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一是优质的转轮为机组带来最好的稳定性;二是全空冷技术的应用开创了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全空冷发电机组运行的新时代。早在1997年三峡左岸招标中,哈电机还仅仅是个学生,作为分包者与洋教练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挪威KEN公司一起承担三峡左岸14台机组中8台的制造任务。然而,国外公司的技术也不尽完美,也存在很多的缺陷。国外公司为三峡左岸机组提供的转轮,在性能上虽然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但在稳定性方面没有全面达到合同要求,特别是存在一个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带,几次改动都没有得到三峡总公司的认可,成为当时专家关注的焦点。忍辱负重的电机人展示了中国力量。“老师”的这一软肋,成为哈电机创新的靶点。在三峡右岸新转轮的研究中,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采用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其他性能指标比左岸转轮有提高的基础上,在稳定性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哈电机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流式L型叶片转轮”,完全消除了运行范围内存在振动带的问题,使哈电生产的机组成为三峡工程中稳定性最好的机组。三峡机组的转轮直径10.6米,重量500吨,整个机组的重量达到了超乎人们想象的5500吨,上下高度超过50米,相当于一座10多层楼的高度。如此巨大的发电设备不停运转,而上面硬币居然能够站立,确实让人惊叹!用空冷技术代替水冷技术是三峡右岸机组另一个重大技术突破。与水冷技术相比,空冷技术具备经济实惠、维护方便而且安全性好等诸多优点,但在700兆瓦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中采用空冷技术却是一个世界禁区。在三峡机组之前,哈电机最大仅制造过空冷642兆伏安机组,要制造三峡空冷840兆伏安机组,容量提高30以上,是一次巨大的跨越,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凭借着坚实的技术功底,哈电机义无反顾地走进了禁区。运用空冷技术不仅要突破空冷技术应用的极限,使电机能产生足够的风量并合理分布,还要减少通风损耗以提高电机的效率。哈电机通过一系列技术攻关,打破过去空冷按“每极容量”设计的技术界限,提出了全新的设计思想,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通风设计及计算方法,对全空冷电机的电磁计算、结构、通风冷却系统及绝缘系统等进行整体协调设计和优化创新,成功独立设计、独立制造出了840兆伏安全空冷巨型水轮发电机。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杨清评价说:“这一技术至少领先国外3至5年,可以说独步世界。”三峡机组使哈电机从制造到“智造”实现了三级跨越。三峡机组使哈电人变得更加优秀。哈电机不仅在三峡工程中成为最大的赢家,而且,成为全国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市场的最大赢家。从此国内外重量级大订单接踵而至。据统计,这几年企业签约的像三峡这样的巨型水轮发电机制造合同已经超过了50台。这在以前简直是天文数字。 三峡工程全部的发电机组也只有32台,而短时间内哈电机承揽的50多台巨型水轮发电机制造合同(包括龙滩、小湾、拉西瓦、向家坝、溪洛渡等),相当于再造了两个新三峡。哈电机从幕后走向了前台,成为了装备制造业的领舞者。 创新穿越科技生命线如果说水电让哈电机令世界刮目相看,那么,在火电上,一个个示范工程,哈电机也同样让世界震撼。面对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哈电机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以高度责任感,解决了火电产品的一系列技术关键,成就了一又一个梦想,用一个又一个的性能优良、品质卓越的产品发出强者的声音。早在几十年前,在前苏联专家单方面撕毁合同之后,哈电机果敢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苦练内功,设计制造的100兆瓦氢内冷汽轮发电机成功发电,让哈电机扬眉吐气,该机组多年来在北京高井电厂的正常运行见证了当初的承诺。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的600兆瓦汽轮发电机技术在哈电机扎根,300兆瓦汽轮发电机也开始联合进行优化设计,火电600兆瓦、300兆瓦从此起步生产,直到现在,哈电机的300兆瓦、600兆瓦汽轮发电机已成批量制造之势。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高度赞誉:“平圩不平常,单机甲天下”至今令人耳熟能详。这归功于哈电机在1987年生产的国内第一台单机容量最大的600兆瓦汽轮发电机,它安装在平圩电厂,曾荣获全国火电机组竞赛第一名。历史步入90年代,哈电机闯入了生产制造核电的“俱乐部”,承担的秦山核电站650兆瓦机组,质量优良,性能稳定,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的肯定:“中国的核电从这里开始”。为了扩大火电生产加工能力,哈电机于1986年新建了火电重型车间,面积20000平方米,配备有500吨吊车,形成了加工百万火电设备的能力。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09年,从江苏泰州电站传来喜讯,一期工程2号机,即哈电机生产的首台超超临界1000兆瓦汽轮发电机通过了专家鉴定,获得了“其性能指标和制造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度评价。满负荷运行达到1100兆瓦,成为我国首台真正意义上的1000兆瓦汽轮发电机。让哈电机登上了百万千瓦级的舞台。泰州百万2号机的高效率运转,为哈电机拓宽了市场。而在2005年以前,百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在哈电机还是一个完全空白的领域,不到4年的时间,哈电机不仅实现了由600兆瓦等级到1000兆瓦等级的跨越,而且形成了规模强大的百万千瓦等级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科研、开发、制造体系,截止2009年上半年,哈电机1000兆瓦汽轮发电机累计签约已达13台,用最好品质、最快的速度完成发电机由600兆瓦级向1000兆瓦级的跨越。历数当年的艰苦历程,哈电机也从中收获了许多。超超临界1000兆瓦汽轮发电机的技术引进和国产化研制过程,让哈电机职工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不仅完成了硬件的制造,在软实力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工艺人员的活学活用,成功“嫁接”了百万工艺。在制造百万机组以前,哈电机与美国GE公司合作制造了GE390H燃气轮发电机。这是个非常难的项目,对于哈电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锤炼”。通过制造这种产品,哈电机购买了新的设备,火电制造工艺技术得到很大提高,缩短了与世界上最先进国家在制造发电机水平上的差距。4年前,哈电机为福建晋江生产的首台全氢冷390H型燃气轮发电机,以GE公司技术为基础进行优化设计,使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该机于2009年1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具备了生产国内领先的高质量的全氢冷390H型产品的能力。一列为哈电机专门制造的DQ45型钳夹专列载着哈电机生产的国内首台百万千瓦“小机座”驶出厂区,运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沁北电厂,实现了国内百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定子首次整体铁路运输,结束了我国巨型电站发电设备无法铁路运输的历史。时间定格在了2010年11月3日。基石从无到有的跨越辉煌的背后总是写满了艰辛。哈电机60年的轮回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跨越。60年前,哈电机从艰难中起步。从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第五厂(简称电工五厂)开始,1950年,电工五厂首批172名创业者来到了哈尔滨,暂时落脚在顾乡屯康安2道街6号。在首任厂长白杨,党总支书记宋平带领下,工人们是住在尼姑庙和马车工会的马棚里,生产车间是设在农具厂和粮食公司的仓库。 仅一年时间,中型电机厂房破土动工,哈尔滨电机厂正式诞生。这是所有哈电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作为国家“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哈电机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进行建设和生产。在前苏联技术顾问和技术专家的帮助下,对厂房建设和生产技术给予了指导。但是世界局势的变化,使苏联顾问和专家全部撤离,“老师”没了。此时,哈电机在生死抉择面前,毅然选择了自力更生的发展之路。在艰难的沼泽中前行,他们一边搞建设,一边抓生产。哈电机自力更生孕育出的第一个“婴儿”,只有0.8兆瓦,当时被安装在四川下硐电站,1959年迁至四川苏雄电站。就是这台机组实现了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零”的突破,为新中国的电力建设奠定了希望。 而这时,该公司的汽轮发电机厂房尚未建完,紧随其后的新中国当时最大容量的第1台25兆瓦汽轮发电机也投入了生产。1958年9月30日,制造成功。目前,该机仍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随着该公司建设完成。他们为加强科研实力,推进科技进步,1958年5月,一机部第八局批准成立附设在工厂内的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1958年末,土建任务基本完工,总面积为14563平方米。对外负责全国电机、水轮机的行业工作,对内承担产品科研、设计、生产、服务。从0.8兆瓦到今天的700兆瓦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奇迹,而哈电机仅用6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125年的历程。细数哈电机的发展历程,珍贵的历史资料不能不让人叹服。 1959年,哈电机的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制造了新中国第1台72.5兆瓦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在浙江省建德县新安江水电站。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新安江水电站作了“为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的亲笔题词,使哈电机干部职工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1962年,前苏联政府停止供应中朝合建的云峰电站10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工厂副总工程师沈从龙、俞炳元、吴天霖等同志联名上书国务院和周总理,建议云峰电站后3台机组由我国自己制造。在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支持下,经国务院批准由哈尔滨电机厂设计制造。1964年12月制造成功第1台,1966年4月顺利发电。3台机组质量高、性能好、运行可靠,各项指标都超过了原来的苏联机组。1980年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牌奖,是当时我国发电设备产品所荣获的唯一的也是最高级别的奖励。 1965年,工厂重新设计的刘家峡电站225兆瓦水轮发电机组,在1960年设计的基础上,采用许多新技术,解决了一些关键结构问题。这是当时国内容量最大的机组,它的研究成功是中国水电技术发展的又一个新飞跃。 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作出批示:“赞成兴建此坝”。哈电机承担了研制葛洲坝水电站125兆瓦水轮发电机组的任务,于1980底,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五叶片、低水头、大容量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填补了国家空白。为葛洲坝二江电站连续生产的13台该型号机组,精心设计、精心制造、精心安装,台台机组均一次启动成功。荣获1983年国家优秀新产品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金牌奖。这是我国发电设备产品首枚金奖奖牌。 “文革”期间,在一缺图纸、二缺技术、三缺经验的条件下,哈电机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排除干扰,努力拼搏,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责任感,于1972年7月,制造了国内第一台200兆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在厂内进行了总装试验,解决了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同年12月在辽宁省朝阳电厂并网发电。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台200兆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创造了国内此类型号的火电“第一台”。 为满足国家对200兆瓦汽轮发电机的需要,哈电机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利用技术储备,吸收了200兆瓦定子水内冷、100兆瓦转子氢内冷以及新50兆瓦端盖轴承、双流环式密封等成功经验,设计制造定子绕组水内冷、转子绕组氢内冷的QFQS-200-2型汽轮发电机,并于1975年在京西电厂并网发电,创造了国内又一同类型号的火电第1台。 改革开放的30年前,可以说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还处于相对落后态势。而30年后,通过哈电机全体干部员工的努力,最终使中国的发电设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电机人向国家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三峡、龙滩、秦山、泰州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都凝结着电机人的心血。1987年制造中国第一台600兆瓦水氢氢汽轮发电机、1995年制造中国第一台6500兆伏安冲击发电机、2005年合作制造(洪江)45兆瓦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2005年制造中国第一台1000兆瓦汽轮发电机、2008年自主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的中国第一台(三峡右岸)700兆瓦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组等多个国内“第一”在不同的时期开创了我国水火电制造的先河,一个个“第一”诞生,一个个“第一”被突破发展来自于中国的创造哈电机与祖国同步,从此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为国家的发电设备的“巨人”,电机人再次创造出了历史的辉煌。 1982年哈电机为美国AC公司生产了第一个出口水轮机转轮。1984年工厂与日本日立公司合作生产加拿大尼伯温水电站3台24个部套,1986年引进美国西屋公司300兆瓦、600兆瓦汽轮发电机技术。产品先后出口巴基斯坦、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此外还和德国、法国等12个国家的30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从此,哈电机大步跨出了国门。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工厂先后制造了葛州坝125兆瓦水轮发电机组(获得国家金牌奖)、300兆瓦、600兆瓦汽轮发电机和650兆瓦秦山核电。 2004年,在三峡右岸的国际竞标中,哈电机利用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一举中标4台机组,战胜了在左岸曾经指导过我们的“洋教练”。这是我国企业首次独立承制世界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任务。开辟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新纪元。从此我们为我国大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得了独立的发言权。 在右岸竞标中因为有了哈电机,外国公司在三峡左岸时的垄断价格被打破。三峡右岸4台70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的中标,标志着半个世纪以来,企业终于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的梦想成为现实。 近几年,哈电机不断加强指标考核。对签订的目标责任状加大了奖罚力度,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业绩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了经济指标反馈和行业对标体系,开展了对生产经营数据、考核指标、行业数据的对比分析工作,总经理部定期听取汇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成立了下料中心,下料能力大大加强,钢板利用率显著提高。对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路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成立轻金工分厂,负责水电产品和火电产品的小部件加工。组建了能源管理部,精简了机构,精干了人员,提高了管理效率。改革了工艺管理模式,将水、火电产品及焊接工艺二级管理变为一级管理;理顺了工装管理,降低了工具工装费用。加强了对外扩散和协作管理。通过对供方的评定和动态考核,建立了供方业绩档案,初步形成社会配套体系。增加了骨干人员津贴,充分调动了骨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 从数字看变化,2008年哈电机工业总产值达到60.383亿元,2001年是7.1亿元。2008年产量达到35100.65兆瓦,2001年是2450兆瓦。2008年利润总额达到12.8649亿元,2001年是604万元。近5年来哈电机经济运行不仅取得了量的增长,更获得了质的提升。年度综合产量最高突破35000兆瓦。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正式合同签约额突破100亿元,市场占有率、订货总额位居行业前列。2010年产品毛利率达到30.48%。从变化看发展,哈电机摆脱了经济效益长期低下的困境,实现了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生产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外部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了生产能力的飞跃,产品产量逐年大幅提高,满足了市场高速发展的需求。市场开发硕果累累,填补了市场空白点,抢占了技术制高点,市场签约额连创新高。改革不断深化,管理全面加强,实现了以生产为中心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转变,建立了经济运行实时监控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科技进步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一步保持和发展了行业内技术领先优势。 远航打造世界动力航母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在哈电机领导班子里形成了共识,他们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已经启动了世界动力航母的航船向着深海远航。“舒吾凌霄羽,奋此千里足。”以人才兴,借科技强,凭产业立,靠文化固。“十二五”,哈电机正朝着“一体两翼,超越百亿”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未来五年,哈电机的主体产业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能力达10000兆瓦/年,最大单机容量达到1000兆瓦;汽轮发电机的制造能力达到30000兆瓦/年,最大单机容量达到1000兆瓦,核电单机容量达到1200兆瓦。综合实力达到行业国内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