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空间中的距离.doc_第1页
(二)空间中的距离.doc_第2页
(二)空间中的距离.doc_第3页
(二)空间中的距离.doc_第4页
(二)空间中的距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空间中的距离谢党培八种距离1.点点距离;2.点线距离;重点*3.点面距离;4.平行线线距离;5.线面距离;6.面面距离;难点7.两异面直线距离;以上几种距离最终转化为两点间距离求解。8.球面上两点距离: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孤以上七种距离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有些可以相互转化。如两平行线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的线面间距离或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都可转化成点到面的距离。3.重点掌握点到面的距离的求法:常用方法三种:直线法:由该点向平面引垂线,直接计算垂线段的长,关键是找出这一垂线及垂足的位置。转移法:将该点转移到所求平面的一个垂面内,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作两平面交线(常用)的垂线,此垂线垂直平面,从而将点到面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线的距离。掌握指法:7.异面直线距离的求法:常用三种:(1)定义法 求分垂线段长 (2)转移法 转化为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 (3)函数相值法常用方法:(具体实施)直线法:作出要求的垂线段,再计算;关键:找出垂线的位置及垂足的位置。转移法:转移到更有利的位置上去处理;关键:如何转移(转化)及转化的依据。(多与平行有关)体积法:利用四面体的体积计算;等积代换。计算球面面积关键是求出两点在大圆上夹的劣弧所对的圆心角;三个重要环节,二作,作出所要求的距离,二证:证明所作为所求 计算:例1.矩形ABCD中,AB=3,BC=4,沿对角线AC,将其折成直二面角,求B、D两点间的距离。注意:翻折过程中的“变”与“不变”解 在平面图形中 ABCD为矩形AC为对角作DPAC于P,BEAC于Q则BQ=OP AB=3,BC=4AC=5DP=RtADC中,DPACCD2=CPCACP=AQPQ=5-2=RtBQP中,BP2=BQ2+QP2=+= 在空间圆形中面ADC面ABC,DPACPD平面ABC在RtDPB中DB2=DP2+BP2=+=|DB|=即BD两点间距离为例2.长方体AC1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AA1=2a,求点B到平面AB1C的距离。关键找出经过点B垂直于平面AB1C的平面及高线在长方体AC1中解法1:连结DB交AC于O。 ABCD为正方形 BDAC且O为AC的中点 AB1=CD1, O为AC中点 BDB1O=O AC平面B1BO 又AC平面AB1C 平面AB1C平面B1BO交线为B1O 作BHB1O垂足为H 则BH平面AB1C的距离 BH为点B到平面AB1C的距离 RtB1BO中:OB= B1B=2a B1O= 又BHB1O=B1BBO BH= 点B到平面AB1C的距离为解法2(求体积法) 设B到平面AB1C的距离为h 在长方体AC1中,B1B底面为ABC1O为AC中点的B1AC VB1-ABC=VB-AB1C SABCh=SABCB1B h=例3.三棱锥S-ABC的底面是等腰三角形,AB=AC=17,BC=16,侧面BSC是等腰三角形,SB=SC,二面角S-BC-A等于60,求点A到侧面BSC的距离。借助垂面找垂足一取BC中点D,连结AD,SD则SDA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即60平面ADS平面SBC,作AHSDAH平面SBCAH有公共底边的两等腰三角形,辅助线常在公共底边中点处作解:取BC中点D 连结AD SDAB=AC ADBCSB=SC SDBC ADS为二面角S-BC-A的平面角ADS?CB平面SBC平面SBC平面ADS 交线为SD作AHSD垂足为HAH平面SBCAH为点A到平面SBC的距离ABC中 BC=16 AB=AC=17 D为CB中点BD=8AD2=AB2-BD2=172-82=152 AD=15又RtAHD中AHD=90ADH=60AH=ADsin60=15例4.正方体ABCDA1B1C1D1,棱长为a,E,F分别为棱的中点,求点B到平面C1EAF的距离。可证:作BHAC1交AC1于H,BH平面AFC1EBH为所求距离,或用体积法关键找出经过点B垂直平面AFC1E的平面,注意图形特征。解法 在正方体AC1中,取AB的中点G 连EG,BC1 EFEF分别为A1B1,DC的中点 AFGE为菱形 FGABB1B平面ABCDEG平面ABCDEFABAFGE为菱形 EFAC1又AC1AB=AEF平面ABC1EF平面AFC1E平面AFC1E平面ABC1 交线为AC1作BHAC1垂足是为HBH平面AFC1EBH为点B到平面AFGE的距离RtABC1中BH=解法二 等体积法:连FB作EGAB于G,设三棱锥BAEF的高为h正方体A1C面A1B面AC EF面AC VE-AFB=VB-AEF等积法:连FB C1B的距离为即点B到平面C1EAFh=h=练习:已知长方形ABCDA1B1C1D1中,AB=BC=1 A1A=,求AB1与BC1间的距离()例5.已:ABCD为边长是4的正方形,E、F分别为AB、AD中点,GC平面ABCD,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解法1:如图(红)连结分别交AC于O KABCD为正方形,E、F分别为AB和AD的中点EFBD K为EF的中点BD平面EFG EF平面EFGBD平面EFGBD与平面EFG的距离就是B到平面EFG的距离BDAC EFDBEFKCGC平面ABCDEFGC 又GCKC=CEF平面GKC 又EFC平面EFG平面EFG平面GKC交线为GK作OHGK垂足为HOH平面GCKOH长为点B到平面GEF的距离正方形ABCD中,AB=4,CG=2AC=4,OK=AC= CK=3 GK= RtGEK中,OH=解法2:延长CB交FE延长线M作BPME于P 连结MG作BNCG交MG于N连PNGC平面ABCD,BNCGBN平面ABCDBNEMBPEM BNBP=PEM平面BPN EM平面EFG作BHPN垂足为HBH平面EFB,BH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AB=4 CG=2BE=BM=2 BD= BN=RtBNP中BH=解法3(等体积法)连BG连BF,设B到平面EFG的距离为hVB-EFG=VG-EFBSEFGh=SBEFCGh=例6求棱长为1的正方体中,下列各组,异面直线距离(1)AB和CC1距离;(2)AB和B1C距离;(3)AB和B1D1距离(4)A1B和B1C距离(5)A1C和BD距离;(6)A1C和C1D1距离;作CEBD连AF结AG面C1DB O1O为所求。法二:作OO1A1C于O1A1BC面C1BD(6)连结A1DABA1B1,A1B1平面A1B1CDAB平面A1B1CDBCB1C,BDA1B1BO平面A1B1CDBO长即是B到平面A1B1CD的距离,即异面直线AB与A1C的距离A1CAD1 A1DAD1 AD1面A1DB1于O1 D1O为所求.AB与A1C间距离为例7 直于正方形ABCD所在平面,且PA=AB=4 E、F分别是AB、PC的中点,求点B到平面DEF的距离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M,取PD中点G,连结AGFGF、G分别为PC、PD的中点FG=CD,FGCD又AEEB ABCD ABCDAEFG AEFGAEFG是平行四边形 AGEFPA平面ABCD 且PAAD平面PAD平面ABCD 且AGPD又CDADCD平面PADCDAGPDCDDAG平面PCDEFAGEF平面PCD 平面DEF平面PCD作CHDF于H,则CH平面DEFCH为点C到平面DEF的距离E是AB中点,ABCD ,ABCDB是MC中点C到平面MDE的距离是B点到平面MDE距离的2倍由已知PAAD4 CD4C到平面DEF的距离为 B到平面DFE的距离为解法2等积法作业: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B2。求;(1)点A到BD1的距离(2)点B1到平面A1BC1的距离(3)直线B1D1到平面DBC1的距离2已知ABC和平面,并且,AB和平面平行点C在平面内,ACB135,AC和BC分别与成45角和30角,求AB与平面的距离。解(提示):如图 作AA,BB,A和B为垂足。连结AC和BC,则AA和BB的长均表示AB到的距离。ACA45,BCB30,设AABBh。则,ACB135h216, h4即AB到平面的距离为4。3如图 ACAB,BC6,CABCBD90 CDB60,面ABC面BDC(1)求证:面ABD面ACD(2)求二面角ACDB的正切值(3)求AD和平面BCD所成角的正切值(4)求异面直线AD和BC所成角的正切值(5)求异面直线AD和BC的距离提示:(2)作AECB,垂足为E,且面ABC面BCD,高线为BC, 作EFCD于F,连,AFE为面角ACDB的平面角。(3)已证AE面BCD,连DE,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