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移动通信移动通信 论文论文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GSM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 切换技术的研究切换技术的研究 姓姓 名名 学学 号号 学学 院院 专业班级专业班级 2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1 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发展 1 1 1 移动通信及工作特点 1 1 2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1 2 GSM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1 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 4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切换技术 2 1 切换的定义及分类 2 2 切换的原因 2 3 切换的控制方式 第三章 GSM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 3 1 GSM 系统概述 3 2 GSM 数字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 3 3 GSM 切换 第四章 中国 3G 的切换 4 1 3G 的简述 4 2 中国 3G 的发展驱动力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3 GSMGSM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技术的研究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技术的研究 摘摘 要要 自从移动通信领域中引入的蜂窝概念 切换技术就开始出现 并成为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切换技术是蜂窝系统所 独有的功能 也是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关键特征 它直接影响整个 系统的性能 当移动台的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另一个基站的 覆盖范围 通过切换移动台保持与基站的通信 切换从本质上说是 为了实现移动环境中数据业务的小区间连续覆盖而存在的 从现象 上来看是把接入点从一个区换到另一个区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技术 主要分析了 CDMA GSM WCDMA 系统中的切换算法 切换基本可以分为硬切换 软切换 更软切换 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巨大成功 用户的 高速增长与有限的系统容量和有限的业务之间的矛盾渐趋明显 第 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工作开始逐渐进入实质阶段 3G 通信技术已 经在慢慢成熟 新的 4G 技术也在不断的演变 要做到通信技术的完 善和更前的发展 切换技术作为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起着重要 的作用 因此 我们研究切换技术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未来通信技术 提高网络的服务能力和运行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 切换 硬切换 软切换 切换算法 4 ABSTRACT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in the field of cellular concepts switch technology began to appear as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technology Switching technology is a cellular system function unique to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is also a key feature of the system it directly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tire system When a mobile base coverage moving to another station coverage through the switch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tations Switch essentially for the mobile environment data between the business community and the continuous coverage from the phenomenon exists it is the access point from one region to another reg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witching technology focused on the CDMA GSM WCDMA system switching algorithm switch Basic can be divided into hard switching soft switch more soft switch Because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great success in the user s high growth and limited system capacity and limited business conflicts between becoming obvious thi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tandard work began to gradually into the substantive phase 3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5 slowly matured the new 4 g technology evolution continu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erfection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before switching technology as the key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lays a key role Therefore we study switching technology in order to better develop futur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crease network capacity and quality KEY WORDS Handover Soft handover Hard handover Handover algorithms 6 第一章 绪论 1 11 1 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发展系统及其发展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 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进行 的通信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希望能随时随地 迅速可靠地与通信的另一方进行信息交流 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移 动通信 这里所说的 信息交流 不仅指双方的通话 还包括数据 传真和图像等通信业务 1 1 1 移动通信及工作特点移动通信及工作特点 1 移动通信的传输信道必须使用无线电波 电波的传播条件恶劣 在陆地上 移动体往来于建筑和障碍物之间 2 由于移动通信网络 是无线电台 多波道通信系统 通信设备除受城市噪声影响干扰外 无线电台同屏干扰 互调干扰较为突出 因此 抗干扰措施在移动 通信系统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3 所用的无线电频率有限 接收戒 备动态范围大 由于移动台的位置不断的变化 接收机和基站之间 的距离也在不断的变化 导致接收信号不断的变化 4 移动通信综合了各种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综合了交换技术 计算 机技术和传输技术等 5 对设备要求苛刻 移动用户常在野外 环 境条件相对较差 因此对其设备要求相当的苛刻 移动通信按照用户的通话状态和频率使用的方法分 有三种工 作方式 单工制 半双工制和双工制 1 单工通信 7 1 单工通信概念 所谓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的电台交替地 进行收信和发信 某一方收发信不能同时进行 2 单工通信分类根据发射频率的异同又可以分为同频单工和 异频单工不同的两类 3 单工通信的特点 优点 设备简单 省电 成本低 缺点 由于使用 PTT 按讲开关使用不方便 2 双工通信 1 双工通信概念 所谓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同时进行信息 传输进行收信和发信 某一方收发信机能同时的工作方式 区别于 后面的半双工通信 这种方式也称为全双工通信 2 双工通信分类 双工通信可分为频分双工和时分双工两类 3 双工通信的特点 优点 使用方便 缺点 设备较复杂 耗电大 3 半双工通信 1 半双工通信的概念 半双工通信是指通信一端采用双工制 而移动台采用单工制 2 半双工通信的特点 优点 移动台设备简单 价格低 耗电少 收发采用不同 频率 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移动台受临近电台干扰小 8 缺点 移动台仍需按键发话 松键受话 使用不方便 1 1 21 1 2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是当前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 其通信系统也在迅速 发展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 使人们摆脱有线的束缚从而 可以享受到更全面的通信服务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出现并逐步商用化 这个时候的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还是模拟技术 其接入技术是频分 多址 FDMA 14 它仅能提供 9 6kbit s 通信带宽 典型系统有 美国的模拟电话系统 AMPS 14 北欧的移动电话系统 NMT 14 英国的全接入通信系统 TACS 14 等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 数字蜂窝系统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 移 动通信的商业化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具有 保密性强 频谱利用率高 能提供丰富的业务 标准化程度高等特 点 而且为用户提供了无缝的国际漫游 其接入技术主要有时分多 址技术 TDMA 和码分多址技术 CDMA 两种 它可以提供 9 6 28 8kbit s 的传输速率 其典型系统 如欧洲的全球移动通 信系统 GSM 北美的数字增强型系统 IS 136 IS 95A IS 95B 日本的个人数字蜂窝系统 PDC 等 无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其主要的业务应用都是在 话音业务上 然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用户对无线业务 需求的不断增长变化 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提供更多类型的 9 业务已经成为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 移动通信系统开始了从提 供语音业务到提供多媒体业务的发展过程 国际电联认可的第三代 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主要有三个 即美国提出的 CDMA2000 欧洲 和日本提出的 WCDMA 和我国提出的 TD SCDMA 第三代移动通 信系统主要包括了全球无缝漫游 具有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 具 有高宽带 高速率 高频谱率和大容量 虽然第三代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出现使人类的通信方式出现革命性的 转变 然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不同的标准带来的网络融合问题 和系统容量受限问题依然存在 所以当今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B3G 3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全球统一的通信体制 使终端用户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 进行任何类型的通信服务都畅 通无阻 且保证用户总处于最佳连接状态 是一代有能力彻底解决 前三代通信系统主要弊端的最先进的移动通信系统 当前移动通信 技术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满足 B3G 系统的对更高数据速率 更高机 动性和无缝隙漫游的要求上 1 2 GSM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由欧洲主要电信运营者和制造厂家组成 的标准化委员会设计出来的 它是在蜂窝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蜂窝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由美国贝尔实验室 等单位提了出来 但其复杂的控制系统 尤其是实现移动台的控制 10 直到七十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成熟 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和微处 理器技术的发展以及表面贴装工艺的广泛应用 才为蜂窝移动通信 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直到 1979 年美国在芝加哥开通了第一个 AMPS 先进的移动电话业务 模拟蜂窝系统 而北欧也于 1981 年 9 月在瑞典开通了 NMT Nordic 移动电话 系统 接着欧洲先后在英 国开通 TACS 系统 德国开通 C 450 系统等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由交换网路子系统 NSS 无线基 站子系统 BSS 和移动台 MS 三大部分组成 如图 2 1 所示 其 中 NSS 与 BSS 之间的接口为 A 接口 BSS 与 MS 之间的接口为 Um 接口 在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中 TACS 规范只对 Um 接口进行了规定 而未对 A 接口做任何的限制 因此 各设备生产厂家对 A 接口都采 用各自的接口协议 对 Um 接口遵循 TACS 规范 也就是说 NSS 系 统和 BSS 系统只能采用一个厂家的设备 而 MS 可用不同厂家的设备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1 31 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理论 通信科技技术的不断提高 移动通 11 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须 并不断的被发展 移动台在通话过 程中从一个基站覆盖区移动到另一个基站覆盖区 或者由于外界干 扰造成通话质量下降时 必须改变原有的话音信道而转接到一条新 的空闲话音信道上 以继续保持通话的过程 正确认识和理解切换 对我们的日常维护及网络优化有重要作用 由于移动通信系统采用 蜂窝结构 所以 移动台在跨越空间划分的小区时 必然要进行切 换 即完成移动台到基站的空中接口的转移 因此切换技术成为无 线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切换技术是移动终端在众多通 信系统 移动小区之间建立可靠移动通信的基础和重要技术 适用 于移动终端在不同移动小区之间 不同频率之间通信或者信号降低 信道选择等情况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 切换的目的有 2 种可能 一 种是实现漫游 另一种是为了提高网络服务质量 即降低掉话率 降低拥塞率 移动设备与对端通信点之间的通信会由于切换需要一定的时延 这 可能造成数据丢失等问题 甚至通信连接的中断 影响我们的正常 通信 研究切换的目的就是要减少切换的延迟和丢包率 这样我们 才能更好的运用于实际的通信中 1 41 4 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的意义 切换是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的一个主要特点 它保证移动用户从 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时通话的可靠性 在任何移动网中 切 换是相当重要的 这是因为在蜂窝结构中 最大限度地使用了频谱 12 利用率 由于在系统中切换的存在 有可能导致数据分组的丢失 以及在两个基站间来回产生几次切换 导致 乒乓 效应 因此好 的切换机制 可以保证呼叫的数据分组正常传输 而不会丢失分组 由于软切换无中断时间 可有效限制 乒乓 效应 进而提高通信 质量 因此在移动网中软切换机制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应用 但有关 切换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不仅涉及小区的大小 小区内 移动终端数目和可用信道数目 发射功率 天线高度 无线电波传 播特性等因素 还涉及门限和容限等参数的选择 虽在研究和应用 中己经实现了切换的功能 但还存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 因此有关切换的问题 不但涉及对现有问题的进一步的研究 还涉 及到对在应用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的优化 如对微小区的重迭及阴 影区域的处理等等 第二章第二章 切换技术切换技术 2 2 1 1 切换技术的发展切换技术的发展 自从移动通信领域中引入的蜂窝概念 切换技术就开始出现 并 成为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切换技术是蜂窝系统所独 有的功能 也是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关键特征 它直接影响整个系 统的性能 蜂窝结构可以适应很高的用户密度 但同时也出产生了一个很复 杂的问题 那就是怎么才能确保用户在移动过程中保持通信不中断 13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切换技术 所谓的切换就是当用户在蜂窝 的覆盖区域中移动时 正在进行的呼叫从一个蜂窝系统转到另一个 蜂窝的过程 在传统通信系统中最典型的切换技术就是硬切换 切换过程中 移 动台 MS 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 再与新基站取得联系 是一个 先断开再连接 的过程 在硬切换过程中只有一个业务信道被激活 对实时载体信道而言 这意味着载体的短暂断开 对于非实时载体来 说 这是无损耗的 这种硬切换包括载波频率和引导信道 PN 序列 偏移的转换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出现 开始出现软切换技术 软切换是 指信道的载波频率相同时的信道切换 软切换只是引导信道 PN 序 列偏移的转换 而载波频率不发生变化 在切换过程中 MS 与原 基站和新基站都保持着通信链路 在切换结束时才断开与原基站的 链路 保持与新基站的通信链路 它是一个 先连接再断开 的过程 软切换中还包含更软切换 更软切换是指在同一小区内的扇区之间 的信道切换 因为这种切换只需要通过小区基站 Node B 便可完 成 不需要通过移动交换中心 MSC 的处理 故称为更软切换 更软切换是在小区内的扇区与另一个小区或者是某个小区内的扇区 之间进行的信道切换 切换后用户进入更为理想的网络享受更好的 服务 从网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切换还确保了带宽的高效使用 网 络负载的平衡 14 2 22 2 切换的定义及分类切换的定义及分类 切换的定义 当移动台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另一个基站 的覆盖范围 通过切换移动台保持与基站的通信 切换从本质上说 是为了实现移动环境中数据业务的小区间连续覆盖而存在的 从现 象上来看是把接入点从一个区换到另一个区 切换的目的 保证移动用户通话的连续性 恰当的切换算法有 利于降低系统掉话率 增加网络容量 接入期间采用切换主要是为 了减少主被叫接入失败 提高接入信道工作的可靠性 切换的分类 空闲切换 硬切换 软切换 更软切换 2 32 3 切换的原因切换的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切换 有很多原因产生切换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空中接口的连接不适合要求 为了能正常的保持移动用户顺利的进 行通话 就要进行切换 触发切换的原因有 1 由功率的预算造成的切换 GSM 通信系统中 为了让用户通话建立在接收电平最高的地方 在移动台穿过两小区的边界是 如果 BSC 报告某个小区能接收到的 电平满足要求 这样就要造成小区功率预算的切换 正常情况下 功率预算切换与切换总数的比是 1 2 在 CDMA 系统中 因为系统干 扰受到限制的 使得系统的容量与整个网络的干扰情况紧紧地联系 在一起 为了减少整个 PLMN 中干扰电平的平均值 把链路切换到最 小路径损耗的信道上 15 2 由信号的强弱造成的切换 在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很弱时 并有移动台到别的小区 或者 同一小区但是不同的频率有更好的链路情况 可能会产生切换 这 种类型的切换 相邻的小区的接收电平值要大于服务小区的电平值 该值被称为教授性电平切换容限 采用这种算法的目的也是为了避 免不必要的救援切换而产生乒乓效应 3 由信号的质量造成的切换 信道遭受到干扰将引起信号质量的衰减 使前向纠错不能产生 可接受的质量水平有时候信道遭受到干扰可能引起信道质量较大的 衰减 使信道的纠错功能不可以保证信号的质量成为可以接受的水 平 这时就需要切换到质量较好的信道 就算原信道信号的电平足 够 比如在GSM系统中 当BSC从移动台和基站上 下 行检测报告中 发觉上 下 行误码率过高 超过质量切换的门限值 就会触发救援 性质量切换 4 移动台到基站的距离引起的切换 各服务小区里移动台到基站的距离限制和网络规划中规定的该 小区半径将被存入基站数据库中 系统将不断地检查比较移动台至 基站的距离和规定距离 超过规定距离就产生切换 5 话务切换 如果一个小区的话务量将大于该小区容量的极限 而附近小区 话务量非常下 这时可以将高话务小区的链路切换到低话务小区中 16 以此来平衡话务分布 这种由话务量引起的切换一般是由MSC或基 站控制器来控制 另外一种基于话务量的切换是在微观蜂窝和宏观 蜂窝的双层网中 通过微观蜂窝和宏观蜂窝之间的切换来平衡的话 务量 2 42 4 切换的控制方式切换的控制方式 切换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 1 移动节点控制的越区切换 MCHO MCHO 是低层无线系统最 流行的技术 欧洲 DECT 和北美 PACS 都采用这种方式 在这种方式 中 MS 持续监督来自所接入的 BS 和几个切换候选 BS 的强度和质量 当满足条件时 MS 选择一个最好的切换候选项并发起切换的请求 2 网络控制的越区切换 NCHO 网络控制决定了 NCHO 切换过 程 而 MS 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首先由 BS 检测 MS 的主要参数 如标 志无线链路质量的接收信号强度指标 RSSI 当它小于某个给定的值 时 则向 MSC 发出切换请求 MSC 命令其周围的 BS 将检测到的该 MS 的参数的结果上报 汇总到 MSC MSC 根据汇总结果 比较 分析并 选择被切换的目标小区的 BS 一切又 MSC 决定 3 移动节点辅助的越区切换 MAHO 在 MAHO 切换中 检测信 号强度 RSSI 和误码率 BER 即移动台将邻近基站的 RSSI 测量结果 报告给当前基站 被测参数由网络交给 BSC 和 MSC 进行评估 这类切换已广泛应用于第二代移动通信中 它既允许小区内 也 17 允许小区间进行切换 在切换过程中移动台和网络同时参与切换 移动台负责测量 网络负责判决 目前的GSM和CDMA系统均采用这种 切换控制方式 第三章第三章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 3 13 1 GSMGSM 系统中的切换系统中的切换 3 1 13 1 1 GSMGSM 系统概述系统概述 GSM 是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全球移 动通信系统 的简称 它是由欧洲的标准化委员会设计的 80 年代 到 90 年代初 TACS 系统是欧洲最普遍的模拟蜂窝系统 数字蜂窝网络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移动台 基站系统 交换系 统 如图 18 GSM 系统的组成 3 1 23 1 2 GSMGSM 数字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数字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 1 多址技术 在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中 采用的多址技术有两种 频分多址 FDMA 时分多址 TDMA 在工作频带内 它以载波间隔 200KHz 进 行频分 这样在收 发各为 25MHz 的频带内 可得到 124 对信道 然后在每个信道 帧 中又进行时分 分成 8 个时隙 每个时隙对 应的信道称为物理信道 在每个时隙 物理信道 中传输不同的逻 19 辑信道 2 调制技术 在选择数字调制解调技术时 要考虑到两方面的因数 功率的 有效性和频谱的有效性 对于功率有效的技术 它要求在相对低的 载噪比 8 4dB 或 12dB 的情况下具有低的差错概率 对应于 10 4或 10 8 对于频谱有效性 它应能在单位频带内具有高的比特率 2bit s Hz 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 GMSK 调制方式 3 编码技术 根据目的不同 编码可分为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两大类 1 信源编码 2 信道编码 4 交织技术 交织技术就是把信息码在发端加以排列组合 使信息码相互穿 插交织后再发送到信道中去 交织技术的目的就是使成片或突发差 错转换成随机差错 5 跳帧技术 跳频就是发射信号时载波频率不是固定的 而是不停地跳变 在接收端 本地振荡的频率也必须同步地跳变才能正确接收和解调 出有用信号 6 均衡技术 自适应均衡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抗多径干扰的方法 所谓均衡 20 指的是信道均衡 也就是在接收端的信道均衡器中产生与信道特性 相反的特性 抵消信道产生的干扰 从而正确的判决和恢复有用信 号 3 1 33 1 3 GSMGSM 切换切换 为了能够清楚的了解 GSM 的切换过程 我们将把切换分为三个 部分 预切换过程 切换执行过程和切换以后的过程 1 预切换过程 在 GSM 中的切换过程是移动台辅助的切换 MAHO 在切换过程 中移动台起到主要的作用 为切换算法提供了信息 执行切换的决 定和新的最合适的基站收发机 BTS 的选取均建立在又 MS 和 BTS 完成 的几种不同的测量上 描述 MS 和 BTS 能力的参数同样形成切换算法 输入的一部分 2 移动测量 为了在切换过程中提供帮助 MS 对当前的服务小区进行接收信 号强度和质量的测量 对相邻小区进行接收信号强度的测量 并将 它们报告给 BTS 质量测量是将当前下行信道的比特误码率转换成 0 7 中的一个值 接收信号强度转换成 6bit 的数值 对附近小区 的接收信号强度测量可以使用同样的做法 这种做法是在上行发送 和下行接收时隙中完成 在这一时隙中 MS 转到相邻的小区广播控 制信道 BCCH 信道测量下行接收信号的强度 这些包括 BCCH 频率的 21 详细内容的测量被送往服务 BTS 一个 MS 可以报告多达 6 个相邻小 区的情况 一个 MS 必须报告的相邻小区 BCCH 载波频率包括在 BCCH 和慢相关控制信道 SACCH 的发射信息中 由 MS 完成的下行信道测量 报告给 BTS SACCH 被用来携带这一信息 一个 SACCH 帧 每 120ms 发送一次 但由于交织 在 BTS 收到的一个完整的帧要 480ms 延时 同样为了克服短期影响 瞬时无线链路使测量的降级在 MS BTS 和 BSC 被平均化 由服务 BTS 完成上行信道测量 它包括质量和接收 信号强度测量 服务 BTS 把以上测量值和接收到的 MS 结果一起送给 BSC 3 切换执行 图 3 4 给出了 MSC 之间的切换过程 当切换启动 最适合的新的 小区应该得到认定 MS 和网络进入切换执行 与 BTS 中断连接 在 新小区与新的 BTS 建立新连接 新小区的选择决定了切换执行的过 程 如果新小区还是以前的 BSC 控制 那么我们称之为 BSC 内部切 换 信令限制在 BSC 内部而不包含 MSC 如果新的 BTS 属于 MSC 内 不同的 BSC 那么切换被我认为是 MSC 内部切换 如果两个 BSC 由 不同的 MSC 控制 我们称为 MSC 之间切换 22 MSC 之间切换过程 上述三种不同情况的切换对信令的要求是不同 MSC 之前切换用 MAP 的消息来完成 切换阶段的由 BSC 将其切换请求通知新 BSC 新 旧 BTS 由同一个 BSC 控制 并且请求信息均通过 MSC 到达新的 BSC 4 切换后处理 如果 MS 与新网络一致 当他送出一个切换完成的消息给新的 BTS BSC 就会收到来至网络的新消息 占有的无线资源将被 BSC 释 放以及所有在 A 和 A bit 接口安排给 MS 的资源 23 第四章第四章 中国中国 3G3G 的切换的切换 4 14 1 3G3G 的简述的简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3G 最早1985 年由国际电信联盟 ITU 提出 当 时称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 FPLMTS 1996 年更名为IMT 2000 国际 移动通信 2000 MM到商用 从1997 年开始 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巨 大成功 用户的高速增长与有限的系统容量和有限的业务之间的矛盾渐趋明显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工作开始逐渐进入实质阶段 目前 第三代移动通信 系统的框架已确定 将以卫星移动通信网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结合 形成一个对 全球无缝覆盖的立体通信网络 满足城市和偏远地区不同密度用户的通信需求 支持话音 数据和多媒体业务 实现人类个人通信的理想 与前两代系统相比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可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 其传输 速率在高速移动环境中支持144kb s 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支持384kb s 静止 状态下支持2Mb s 其设计目标是为了提供比第二代系统更大的系统容量 更好 的通信质量 而且要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及为用户提供包括话 音 数据及多媒体等在内的多种业务 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 兼容性 16 目前 ITU认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有三种 美国的CDMA2000 欧洲的 WCDMA 我国的TD SCDMA 一般来说 3G 的主要特性有三个 其一就是可以使用同一部手机实现全球 漫游 使任意时间 任意地点 任何人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 其二是具有高速 传输速率 在静止或步行情况下 数据传输速率能达到2Mbit s 在车速情况下 数据传输速率达到384kbit s 另外一点就是能提供各项标准的通信业务 4 24 2 中国中国 3G3G 的发展驱动力的发展驱动力 中国3G发展的驱动力不外于业务 容量 竞争 产业等相关因素 下面我 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1 业务需求分析 24 传统的话音业务在GSM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今后的几年中特别是在中国 它 仍然是最为重要的业务 但用户已不再满足单纯的话音业务 希望运营者提供 更为丰富的业务 目前 中国的移动数据业务刚处于起步阶段 让用户接受和 使用数据业务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另外从移动数据业务的具体应用分析 由 于其速率 终端的限制 近期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信息量不大 实时性要求 较高的业务 而这些业务对接入速率的要求并不高 现有的2代半技术就可以很 好支撑 2 容量需求分析 根据我们对全国典型大城市高话务密度区的分析和预测 除少数特大城市外 现有的蜂窝移动通信频率资源基本可以满足2005年的业务需求 3 电信改革分析 目前 中国电信运营市场已经形成以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网 通四大运营商为主的格局 但移动运营商只有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从电信改 革的趋势来看 现有四大电信运营商将逐步形成未来的四大全业务运营商 也 就是说 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也将获得移动通信运营许可 从移动通信的频率 角度分析 仅靠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很难增发新的牌照 发展第三代移动通 信将为增发移动牌照 调整电信运营市场格局创造条件 4 产业发展分析 由于中国的移动通信制造业起步较晚 初期的第二代移动通信设备在性能 可 靠性方面难以与国外厂家抗衡 造成非常被动的竞争局面 中国的手机制造业 发展非常迅速 但真正依靠自主研发 拥有自主技术和核心专利的厂家还很少 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相比 中国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研究相对早一些 加之全球 3G技术 设备的成熟和商用化进程的推迟 客观上为中国制造业赢得了时间 目前 中国3G系统的研发基本与国际同步 但TD SCDMA的产业化进程明显落后 于WCDMA和CDMA2000 另外 3G终端设备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落后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事船长考试题及答案
- 光纤接续考试题及答案
- 企业财务管理报表生成标准化工具
- 企业运营发展信用保障承诺函8篇
- 雨中的那一抹彩虹色彩记叙文12篇
- 饭局礼仪考试题及答案
- (正式版)DB15∕T 3680-2024 《气候适宜度评价 荞麦》
- 小学生关于蚂蚁的想象作文400字10篇
- 企业内部标准化管理制度汇编
- 节能减排科技成果保证承诺书6篇范文
- 人才服务合同书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 2025年工会入职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校园招聘笔试题型分析及备考策略
- 旅游服务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公司章程制定合同协议书范本模板
- 2024人教PEP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 立体车库应急预案范文
- 体彩专管员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严重腹部创伤院内救治专家共识(2024)解读
- 房内走廊改造方案(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