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面瘫诊疗规范_第1页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_第2页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_第3页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_第4页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一 概述 面瘫是以口 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又称 口眼 斜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多见于冬季和春季 发 病急速 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 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 当病 邪阻滞面部经络 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 可导 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观点 劳作过度 机体正气不足 脉络空虚 卫外不固 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 致气血痹阻 经筋功能失调 筋肉失于约束 出现 僻 西医观点 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由感染 病毒 肿瘤性 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 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 缺血 水肿等 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 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二 临床表现 一 中医临床表现 1 起病突然 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2 常有受寒史或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颊 耳内 耳后完骨 处的疼痛或发热 3 一侧面肌板滞 麻木 瘫痪 额纹消失 眼裂变大 露睛流 泪 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4 病侧不能皱眉 闭眼 露齿 鼓颊等 5 病程迁延日久 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 口角反牵向患侧 甚则出现面肌痉挛 形成 倒错 现象 6 肌电图检查 多表现为单向波或无动作电位 多相波减少 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7 病理学检查 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 二 西医临床表现 1 病史 起病急 常有受凉吹风史 或有病毒感染史 2 表现 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 病侧额纹消失 眼裂不能 闭合 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鼓腮 吹口哨时漏气 食物易 滞留于病侧齿颊间 可伴病侧舌前 2 3 味觉丧失 听觉过敏 多泪等 3 脑 CT MRI 检查正常 三 中医证候分型 1 风寒袭络 见于发病初期 突然口眼歪斜 眼睑闭合不全 兼见面部有受寒史 舌淡 苔薄白 脉浮紧 2 风热袭络 见于发病初期 突然口眼歪斜 眼睑闭合不全 继发于感冒风热 或咽部感染史 舌红 苔黄腻 脉浮数 3 风痰阻络 突然口眼歪斜 眼睑闭合不全 或面部抽搐 颜 面麻木作胀 伴头重如蒙 胸闷或呕吐痰涎 舌胖大 苔白腻 脉弦滑 4 气虚血瘀 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口眼歪斜 眼睑 闭合不全日久不愈 兼见肢体困倦无力 面色淡白 头晕等 舌淡紫 苔薄白 脉细涩或细弱 四 疾病分期 1 急性期 发病 15 天以内 2 恢复期 发病 16 天至 6 个月 发病半月 面肌连带运动出 现 3 联动期和痉挛期 发病 6 个月以上 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五 鉴别诊断 一 中医鉴别诊断 1 中风病 可有口舌歪斜 同时伴突然昏仆 半身不遂 言语 蹇涩 偏身麻木 2 口僻 可有口舌歪斜 多伴有耳后疼痛 二 西医鉴别诊断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鉴别 面肌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 极轻者 鉴别困难 依靠以下几方面鉴别 1 表情运动 周围性瘫痪更 加明显 后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 2 颏反射 周围性瘫痪时 务或减弱 后者时有或亢进 但此法不太可靠 3 将其它体征 联系起来判定 则最为可靠 六 中医针灸治疗方案 一 针灸第一套治疗方案 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 体针 1 急性期 治法 祛风驱邪 通经活络 第一周 循经取穴 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 风府 风池 太冲 合谷等穴位 针刺 0 8 1 寸 百会平补平泻 风府 风 池 合谷泻法 太冲补法 留针 30 分钟 第二周 循经取穴 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 风府 风池 太冲 合谷 健侧或双侧 等 刺法同前 取神庭 太阳 下 关 翳风 巨髎等 针刺 0 8 1 寸 平补平泻 留针 30 分钟 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 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 每隔 0 5 寸 1 针 排列两排 约针 8 10 针 留针 30 分钟 2 恢复期 治法 活血化瘀 培补脾胃 荣肌养筋 循经取穴 头部穴位 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 百会 风府 风池 太 冲 合谷 刺法同前 神庭 太阳 下关 翳风 足三里 内 庭等 针刺 0 8 1 寸 神庭 太阳 下关 翳风平补平泻手法 足三里 内庭采用补法 留针 30 分钟 二 针灸第二套治疗方案 1 基本治疗 治则 活血通络 疏调经筋 针灸并用 平补平泻 处方 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 方义 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 活血通络 合谷为循经远 端选穴 面口合谷收 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 祛风通络 加减 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 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 抬眉 困难加攒竹 鼻唇沟变浅加迎香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 颏唇沟 歪斜加承浆 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 濡养经筋 操作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 恢复期可加灸法 在急性期 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 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 在恢复期 合谷平补平泻法 足三里施行补法 三 其它疗法 1 电针 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 一般选取阳白 太阳 下关 巨髎 颊车 地仓 阴极在外周 阳极在中心部 波形为连续波或断 续波 频率 1 2Hz 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 约 30 分钟 2 刺络拔罐 用三棱针点刺阳白 四白 颧髎 地仓 颊车 尔后拔罐 每周 2 次 适用于恢复期 3 皮肤针 叩刺阳白 四白 颧髎 地仓 颊车 以局部潮红 为度 适用于恢复期 4 穴位贴敷 选太阳 阳白 四白 颧髎 地仓 颊车 将马 钱子锉成粉末约 1 2 分 撒于胶布上 然后贴于穴位处 5 7 日换药 1 次 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 取绿豆粒大一团 贴敷穴位上 每隔 3 5 日更换 1 次 或用白附子研细末 加冰 片少许做面饼 贴敷穴位 每日 1 次 5 蜂针疗法 用于恢复期顽固性面瘫 隔日 1 次 用于面肌痉 挛明显处 七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 一 中医治疗 以中药配合针灸治疗 1 周以内多浅刺 一周以 后可深刺 加电针治疗 分四个证型 1 风寒袭络证 治法 袪风散寒 温经通络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 加减 兼表虚自汗者 去麻黄 加黄芪 白术以益气固表 兼头痛 者 加羌活 葛根 以疏风解痉 清利头目 兼痰浊阻络 加胆南 星 白芥子以化痰通络 针刺取下关 颊车 地仓 阳白 合谷 风池 列缺 2 风热袭络证 治法 疏风清热 活血通络止痉 以大秦艽汤加 减 风热表证明显 去细辛 羌活 加桑叶 蝉蜕以加强疏散风热 兼头痛目赤者 加夏枯草 栀子以清肝泻热 兼风痰者 加白附子 贝母以祛风化痰 针刺取下关 颊车 地仓 阳白 合谷 大椎 曲池 3 风痰阻络证 治法 袪风化痰 通络止痉 以牵正散加减 面肌抽搐频发者 加地龙 龙骨以息风止痉 病久见瘀血 加当归 鸡血藤 川芎 针刺取颊车 地仓 阳白 合谷 风池 丰隆 4 气虚血瘀证 治法 益气活血 通络止痉 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偏寒者 加桂枝 细辛以辛温解表散寒 兼痰浊 加白芥子 法半 夏以助化痰 针刺取下关 颊车 地仓 阳白 合谷 足三里 加 以温针灸 二 西医治疗 及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使局部水肿 炎 症减退 缓解面神经受压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药物治疗 1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 强的松 10mg 3 次 日 于起病一周内 使用 2 维生素类 维生素 B1 每次 10mg 每日 3 次 维生素 B12 每 次 100ug 肌内注射 每日 1 次 3 抗病毒类 阿昔洛韦每次 100 200mg 每日 3 次 面瘫诊断比较明确 中西医在治疗上 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中西医结 合 有效率 90 以上 此病在治疗上针对性强 急性期 恢复期 后遗症及并 发症的治疗中西医各有优势 从不同角度发挥各自优势 互相协同 弥补各自 不足 提高疗效 八 按语 临证注意事项 1 针灸治疗面瘫具有良好疗效 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 选方法 2 面部应避免风寒 必要时应戴口罩 眼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