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教育工作总结.doc_第1页
2003年教育工作总结.doc_第2页
2003年教育工作总结.doc_第3页
2003年教育工作总结.doc_第4页
2003年教育工作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3年教育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一)学校、学生、教师情况 到2003年秋季学期开学止, 全县在校学生总数为64432人(不含幼儿园),其中男生32776人,女生31656人。寄宿生21880人,其中高中有3002人,初中有18766人,小学有112人。现有岁幼儿9518人,幼儿园34所,其中公办8所,社会力量办26所,已入园幼儿5815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56.90%(规定指标为55 %);全县有村完小136所,在校生39291人,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 %(规定指标为99%),辍学率为0.4%(规定指标为1%);全县有三残儿童135人, 已入学118人,三残儿童入学率为87 %(规定指标为 60%);全县有独立初中18所,高中3所,初中在校生21296人,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为97.62 %(规定指标为95%),辍学率为9.3%(规定指标为2.6 %);在校高中生3820人,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率为24.1 %(桂林市为 %、全区为 %)。全县尚有自然村小学教学点74个,在校生3826人。有职业技术学校1所,在校生226人,其中高中25人,初中201人。 全县现有教职工4573人,其中任课教师3937人,后勤人员488人,中心校人员86人;在教师队伍中,公办教师2806人 ,以工代教389人,代课教师730人。在代课教师中,小学占606人,初中占41人。全县有幼儿园教师137人,其中具有中师、幼师学历131人,学历达标率为95.6%;保育员26人;小学教师2280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494人,中师学历1555人,学历达标率为89.9%;初中教师1141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64人,专科学历931人,学历达标率为81.6%;高中教师237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77人,专科学历60人,学历达标率为74.7%;职业学校教师10人。在后勤人员488人中,中学(含职中)占413人,小学、幼儿园占75人,另有一部分学校自行聘用的代课教师、后勤人员不计其中,共有209人。(二)经费情况 2003年,县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总支出为4717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2.3%,比去年增加322万元,增长7.3%。(三)建设情况 从1996年开始,我县开始了争取两基达标的努力。1998年,全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8%,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通过了自治区评估验收;经过4年的大批建设,全县98%的中小学建起了钢混结构的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1999年又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普九验收;之后几年,全县又投入2319.7万元进行普实,并于2002年通过了自治区检查验收。 2002年,全县投入资金665万元用于学校危房改造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上级拨款530万元,县财政配套125万元,自筹资金10万元,项目建设涉及10个乡镇的14所中小学,推倒危房6594平方米,新建教学和学生生活用房13300平方米。 到目前为止,除桥亭乡上堡小学、同安镇回龙小学外,其他134所小学都不同规模地建有钢混结构的教学楼或教工住宅楼。所有中学都建有钢混结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或教工宿舍楼。(四)高、中考情况1、普通高考。 2003年,全县共有1270人报考,比去年多352人,其中报考本科1168人,比去年增加355人;报考专科1012人,比去年增加449人。今年是近20年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首次突破千人大关。 (1)按X1至X12标准分,今年共有207人高考上线,比去年196人多11人,其中第一批59人,比去年40人增加19人,上线率为5.2%,在全区排第25名。 (2)按含照顾分和小专业情况:今年共有242人上本科线。其中第一批69人,第二批173人。 (3)录取情况:全县本 科 录 取207人,上 线 率 为18.24%,在全区排第25名;专科543人,上线率为54.46%,在全区排第12名。其中平乐中学本科第一批24人,第二批211人,专科305人;民族中学本科第一批2 人,本科第二批27人,专科71人;二塘中学本科第一批3 人,第二批7 人,专科48人。 去年,民族中学录取第一、二批均为0,二塘中学只有第一批1人,今年这二所高中高考录取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普通中考。 今年共有初中毕业生6319人,其中3646人报考,参考率为57.7%,比2002年的39%提高了18个百分点,在全市由倒数第一上升到倒数第三名。(按市教科所统计,我县参考率为64%,与荔浦县并列倒数第四名。)二、收归县管前后对比情况(一)收归县管前状况 、教育的各项业务工作由教育部门操作,但学校收上的各种经费却划归乡镇财政管理,教育的正常经费使用得不到保证。部分乡镇把的教育经费作为政府的调节资金,造成学校该上交的费用如书款、防疫费、保险费等不能正常上交;按上级文件规定,乡镇每年应该按三个增长增加教育经费,但乡镇不但没有增加教育经费,反而经常挪用教育经费如统筹费、教育费附加,甚至连学校的项目款、书款也经常有被占用的现象,致使教育负债越来越多,普九债务成了一个摔不掉的沉重包袱。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教育业务指导由教育部门操作,但乡镇学校的领导任免、教师的调配交流却由乡镇管理,严重制约着学校领导干部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按当时的情况,乡镇中小学校长的选拔、教师必要的合理的交流调配,县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因财权不在手而计划落空。教育行政部门在选拔、任命中小学校领导工作中,往往要经过人事意向协调、考核协调、任命前协调,少则三五次,多则六七次,特别是跨乡镇的人事调整任免,环节繁杂,过程漫长,意见难一致,往往致使调配的学校领导难以及时到位。在中小学领导的管理上,存在婆婆多现象,既要服从主管局的管理,完成主管局交给的工作任务,又要处理好乡镇政府管理的关系,完成乡镇政府交办的教学以外的工作任务,如守卡收税、卖奖票、收教育费附加、冬修水利、挖果坑等。 3、教师工资的正常发放得不到保障,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是一个县的教师但不同的乡镇,教师工资的发放不同,财政税收好的乡镇教师工资可能得到正常发放,但财政状况不好的乡镇,教师工资得不到保障,有的仅领月工资的50%。致使教师有怨言,工作没有积极性,人心思走,有门路的拼命往条件好的乡镇挤,造成个别乡镇教师严重超编,另一些条件较差的乡镇教师则相对不足。 (二)收归县管后情况 1、教职工工资统一由县财政发放,确保了全县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稳定了教师人心,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教师队伍统一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使全县教职工的交流调配得以顺利进行,确保了调配的合理性,使城镇和超编学校教师得以正常向乡镇边远山区学校流动,从而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解决了边远山区学校经常缺编教师的问题。 3、基础建设得以规范管理。在收归县管以前,学校建设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有上级投资建设,学校可以自行建设,乡镇政府也可以决定建设,甚至连村委都有权决定建设。无校园总体规划建设、无图纸施工、无准建手续施工、无质检监理施工,无资质单位施工等等,甚至无资金也开工建设。造成建设投资浪费,建筑质量低劣,危房不断增多,学校债务沉重。收归县管以后,县人民政府以平政办发(2003)15号文规范了学校基建管理,并成立了基建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学校的基建工作,规范了全县学校的基建行为。三、存在问题(一)普九债务问题 从1996年开始,为了顺利通过自治区普九验收,我县开展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建校活动,政府、学校、村委齐动手,建起了100多所钢混结构教学楼,消除了大部分中小学危房,于1999年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普九检查验收。同时也遗留下了不少问题。 1、教学点布局不合理。 由于当时建校有点象群众运动,缺乏总体规划布局考虑,建校带很大随意性,想在哪里建就在哪里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想建象什么样就建象什么样,造成有些地方一个村建了几所学校,如张家镇老埠村建3所;有的距离不足500米就建两所,如源头木林村小学、青龙郡塘村小学,桥亭人和村小学等等。 2、教学楼规模过大,造成教室闲置。 由于当时建校没有考虑计划生育等因素,盲目建设,造成教室过剩。如同安屯塘小学大寨分校建有8个教室,现在有6个教室闲置;张家榕津小学庙口分校二层8个教室已全部闲置;沙子保和小学、福兴江左小学等已有不少教室闲置。 3、半截子工程不少。如二塘镇二中教学楼、和平小学教学楼,同安镇回龙小学教学楼等,至于无门窗、未粉刷的情况更是相当普遍。 4、质量差,产生新的危房。 由于当时是群众运动,盲目上马,加上当时建筑市场管理不规范,无资质、无施工图纸、无审批、无合同、无质检监理,造成建成不几年的校舍就成了危房,如二塘中心小学教学楼、二塘甄山小学教学楼、源头山口小学教学楼、桥亭显堆小学教学楼等等。至于天面漏水、露钢筋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 5、欠债严重。 经初步统计,到2003年1月底止,全县教育总欠债3581.2285万元(不含利息),其中普九债务2400多万元。由于当时是政府、学校、村委多管齐下,有钱建,无钱垫资、借资也建,造成债务的构成也十分复杂。其中欠建校老板债务达2330多万元,欠银行贷款、乡镇干部职工借资款、教师贷借款、村委干部借款、新华书店和防疫站挪用款等1240多万元。 由于普九期间我县教育欠下的债务过重,多年来,建校老板是追着学校校长、教育组长、乡镇长的屁股讨债;每到开学报名和考试期间,以及重大节日,建校老板都要到学校锁门或闹事,弄得校长无法办公,学生无法上课,乡镇长不敢到办公室上班。收归县管以后,教育的债务全部压到了教育局一家身上,老板们经常成群结队到教育局讨债,主要领导难以在办公室正常办公,分管领导几乎是全部精力用在应付老板们的追债问题上。老板们还常常扬言要到县、市政府上访。为一问题成了教育最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二)代课教师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目前尚有代课教师731人,在全市名列前茅。大部分代课教师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小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在教学中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大部分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有不少还担任着学校领导职务。他们的月工资仅仅在205元-280元之间。近年来,虽然我们通过不同方式不断裁减代课教师的数量(2000-2002年共辞退571人),但由于财政不能按编比完全配足公民教师,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教师严重不足,代课教师问题无法彻底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元左右的工资已是十分微薄,特别是收归县管后,除县财政定补的85元能按时发放外,其它部分已接连有3个月不能发放(其它9个月是从学校杂费中支付),造成代课教师工作不安心,有的甚至不得不离开了学校,如今年秋季开学以来,就有大约15人停止了代课,张家镇秋季开学以来就走了6名代课教师,其中老鸦小学一下就走了2人,另有2人已有辞意向,造成一些学校无人上课的严重局面。源头镇兰洞小学是全县最偏远的村小学,全校有1-6年级学生64 人(已无二年级)。最远的学生离学校有5-10公里,来回上学需走2-3个小时的路程,所以现有29个学生不得不住在学校、林场宿舍或亲戚家中,其中有6个一年级的学生住在学校,但由于教师编制有限,学校没有配备后勤人员,学生的上课、吃、住甚至连学生的衣服全靠2个年近40岁的女代课教师包揽。而这两个女教师已接连几个月没有领到一分钱工资。 2、辞退的代课教师补偿问题。 按有关政策,辞退的代课教师,政府要作一定的补偿。2000-2002年我县共辞退571人,按政策应补偿65.9965万元,其中2000年17.259万元,2001年12.588万元,2002年36.1495万元。但由于我县财政困难,至今尚无补偿。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代课教师辞退后的补偿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钟山、阳朔等县政府相继拿出巨款补偿以后,我县辞退的代课教师也有具理力争的苗头,成为教育又一大社会不稳定因素。(三)自收自支合同制工人问题 1993年,为了解决教育系统家属、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的后顾之忧,县政府划批了130个指标给教育系统招收合同制工人。当时分两批招收。第一批从原属于计划外用工、代课教师、民办教师中招收72人,于同年9月份其工资列入县财政预算解决;第二批从原属于后勤的临时工中招收58人,同年12月,人事劳动部门在下发招工审批通知时,批注了经费由用人单位自理字样。2000年初,县财政在核发工资时,认为第二批58人是属单位自收自支性质,从当年5月份开始便停发了工资。几年来,经终止合同或部分辞职,这一部分人员有所减少,但目前为止,仍有20人在教育系统辛勤工作,默默奉献,他们每月共11797元工资,从2000年5-7月由统筹费中解决,之后则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以至于这一部分人多次集体上访,找教育局领导要求解决,成为教育系统又一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四)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问题 我县中小学现有在职合同制工人611人,已退休需要从社会劳动保险所解决55%养老金的有34人。几年来,我县中小学合同制工人社会养老保险费属单位上缴部分,均由各乡镇教育组、县直属校(园)从收取的统筹费中支付。如今没有了统筹费收取项目,从而产生如下问题: 1、在职的中小学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无法缴交。按每人平均月工资600元计,则每人每月缴额为600 20=120元,每月全县应缴交611 120=7.3332万元,每年缴交额为7.3332 12=87.984万元。 2、到龄退休的合同制工人因不能交足养老保险无法办理退休手续。 3、已退休合同制工人33人在社会保险所领取的55%部分无法正常领取。(五)离岗民办教师退养生活费问题 我县现有离岗退养民办教师26人,原退养生活费是县财政解决一部分、统筹费解决一部分,根据平政办函(2001)8号文精神,从2002年1月起,这部分人的退养费改由各乡镇从征收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和集体自筹经费中解决。但随着教育收归县管体制的改革,从2002年8月起,这26人的每月共3696元退养费便没有着落。(六)退休人员房修费问题 截到2002年9月底止,我县中小学退休总人数为1412人,其中干部1328人,固定工人47人,合同制工人37人。收归县管前,属乡镇管辖的,房修费县财政负责一部分,乡镇负责一部分;属县直管的,房修费全部由县财政负责。教育全部收归县管后,原乡镇管辖的退休而未领到房修费的同志至今无法兑现。(五)教师队伍稳定问题 人才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但近年来的一些现象令我们很尴尬、也很无奈、甚至有些惋惜。 1、县内往县外流动。一是人往高处走,往条件好的地方走,这是拦也拦不住的,如调往桂林中学、师大附二中、南宁一些学校等;二是随家属一起调走;三是被迫出走。由于有些学校管理不善或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够完善,或者由于领导班子的原因等,迫使一部分骨干教师远走他乡。近年来我县不少辞职下广东的教师就主要是出于这一原因。四是受市场经济的诱惑,下海经商或辞职办企业等;五是外地大部分县市教师待遇比我县高,诱使一些教师千方百计往外县跑。六是部分代课教师看到招考公办教师前景渺茫,不得不另谋出路。 2、县内流动。一是条件差的学校往条件好的流动;二是乡村的拼命往县城及周边学校挤。 3、教师福利待遇低。 4、代课教师工资得不到保障。 5、政策不够灵活。如平中引进的教师李贤发,在原学校为中学二级五档,月工资总额784.1元,到平中后只能作为中学三级五档,月工资620.6元,甚至连教师10%增加工资也没有,原因是跨地区调动原职称需重新确认等等一系列条条框框的制约。直到现在,他的月工资总额也只有697元,比他原所在学校少87元。类似李贤发的现象在我县其他学校也还有存在。(六)引进教师问题。 1、每年未能及时批准教育局到大专院校去签约急需人才,被别人抢在了前面,难以得到理想的人才;而且,即使签好约来平乐后,还要重新交钱报名通过考试才能录用,使得签约者很有意见。 2、对从外地引进的人才开绿灯。出去容易进来难,这也是平乐教师队伍难以稳定的致命问题。有人不客气地戏说,这几年从平乐出去的骨干教师足以办一所重点中学,但引进来的骨干教师却寥寥无几,即使愿意进来,门槛也高如围墙。贵港民族中学莫瑞林诚心诚意到平中,但平中去年努力了一年也办不成调动手续。今年人来了,但到现在还有许多问题未得到解决。 3、学校领导变动频繁,领导不稳定,学校工作也难稳定。如从1996年至2003年8 年间,平中更换了4名校长;青龙中学从1997年到2001年换了6位校长。(七)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问题。 1、目前的人事制度存在弊端,必须男的年满60岁、女的年满55岁才能退休,造成有些身体很差的人还硬撑在讲台上,或者占着编但作勤杂人员使用。 2、代课教师素质低,但无法全部辞退。 3、在岗脱产学习有顾虑。如小教大专班毕业没有着落。(八)教育经费问题 1、多年来,除平乐镇、沙子镇外,其余10个乡镇教职工每人每月22元保留补贴不能发放;各乡镇学校包括原教育组的业务费、公务费没有预算,也没有安排;各乡镇学校从取消统筹费后共欠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金103.5万元。 2、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每年财政应拿出一定资金投入教育,但除正常的工资增长外,其他难有增长。2003年度,到11月底止,县财政共拨入教育经费7473.828万元,其中公务、业务费38.5万元(含工会费、支教费、会管中心费等),专项款14.1万元,其余为工资。财政每年投入教育的项目款不足10万元。 按自治区有关规定,高中人均公用经费1100元,初中200元,但财政只能象征性地给一些教育。从1999年至今5年来,县财政共欠教育这方面拨款 万元。(九)中小学危房改造问题 经过1996-1999年的普九大会战和攻坚战,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危房大部分得到了消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来七、八十年代兴建的教学用房变成了危房;由于普九当时的紧迫性和管理的不规范,一些普九期间兴建的学校用房也成了危房;加上原来统计的遗漏,全县中小学危房还大量存在,造成新的隐患。经全面排查鉴定,目前全县中小学共有危房41560平方米,其中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3129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913平方米,生活服务用房9357平方米。C级危房2800平方米,D级危房38760平方米,危房率为11.42%。因此,我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任务还非常艰巨。 2001年,我县得到自治区第一期危改补助资金345万元,所得资金数量在全市排第 5 位;通过努力,2003年我县得到自治区第二期危改补助资金211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配套1160万元),所得资金数量在全市排第二位(仅次于全州县)。如果此专项资金能如数按期到位,我县中小学的危房改造严峻局面将得到全面缓解。(十)教育局搬迁问题 根据新的县城总体规划,教育局及进修学校大院将建设成休闲广场,正在建设的教育局印刷厂厂房和正在装修的进修学校教师公寓楼被迫停工,但至今搬迁问题得不到落实,两个工程已停工9个月,损失由谁补偿?我们一无所知。四、我们的建议和请求(一)普九债务偿还建议按目前欠债3381.2285万元(不完全统计,不含利息)计算,以下列方式偿还:1、2万元以下的,一次性付清,共计35.78万元;2、2-5万元的,分两年付清,每年付23万元,共46万元;3、5-10万元的,分三年付清,每年付45.32万元,共135.96万元;4、10-20万元的,分四年付清,每年付48.31万元,共193.24万元;5、20-30万元的,分五年付清,每年付41.24万元,共206.2万元;6、30-50万元的,分六年付清,每年付47.41万元,共284.46万元;7、50万元以上的,分八年付清,每年付179.47万元,共1435.76万元。总债务分8年付清,意味着每年付款总额为:2003年420.53万元,2004年384.75万元,2005年361.75万元,2006年316.43万元,2007年268.12万元,2008年226.88万元,2009年179.47万元,2010年179.47万元。 除此之外,目前尚欠银行贷款、干部职工借款、新华书店书款等1243.79万元。首先还清干部职工个人借款,再还银行利息,再还书款。原则上干部职工借款、银行贷款由原欠债所属乡镇偿还70%,县财政负责30%;教职工借款及书款由全部县财政负责偿还。还清时间不得超过5年。 另外,对于愿意让利的老板,根据让利比例多少顺序优先偿还;对于建筑质量有问题的债务折价偿还;对于已撤并或准备撤并学校工程欠款采取出卖、转租等方式偿还;对普九建校工程免征建筑营业税。如果这一措施能落实下去,将会减少1000多万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