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教案精品免费.doc_第1页
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教案精品免费.doc_第2页
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教案精品免费.doc_第3页
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教案精品免费.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归自然 回归生活无锡市新区旺庄实验小学 华锡芬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近自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指导。小学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事物、放大生活细节、拓宽社区空间,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课程资源,立足在科学教学中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建立和谐的生态观。关键词:科学 自然 生活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从学科特点出发,要求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周围常见事物所体现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惜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科学的本质不仅是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现象和一些客观规律,还应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指导。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课程资源,立足在科学教学中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建立和谐的生态观。一、关注校园事物科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充分发掘学校各个角落、各种事物,物化的、人文的、乡土的潜在形态的科学资源,是每一位科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一踏进我们学校的校园,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是那么可爱;一石一画,一声一唤,都是那么亲切。关注我们校园的事物,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深切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而建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对于初次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生命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他们从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在教学中,我尝试用“科学小诗”诗化科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爱动植物的生命,并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用“小诗”赞美大自然。教学本单元第一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我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中。首先出示森林、池塘图片,配上声情并茂的“科学小诗”朗诵,然后出示田野、校园图片,让学生接着写下去。学生显然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尤其是我们学校的一个个熟悉而亲切的画面,促使他们有了强烈的续说、续写的愿望,一句句稚嫩的“诗句”诞生了!怎样才能建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我结合先行板书的树木、小鸟、鱼儿、水草,让学生发现:刚才老师朗诵的“科学小诗”中赞美的都是有生命的物体。然后引入课题:美丽的大自然处处都有生命的火花在闪烁,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结合课本上的观察须知,我为学生规定了观察的范围、时间及注意点,提醒学生尽量不要惊动有生命的物体,不要伤害他们。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如今,带着目的观察熟悉的校园,他们异常兴奋。其间,还有学生向我提问:小草也是有生命的,我们把它踩在脚下,是不是我表扬了她,并告诉她:平时,我们不要去惊动它们,但是,为了我们的科学研究,小草一定会乐意接受我们,并甘愿为我们奉献。在学生观察、讨论后,再挑选一些自然风光图片、我校的校园图片,将其贴在一张白纸上,周围留一些空白,让学生识别图片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在部分生物旁边标上它的名称。 这时,再让学生纠正原认为的“鸟巢”、“喷泉”等也是生物的错误。如果让你再来续写“小诗”,又会怎样写呢?“当我走近田野,当我走进校园,当我”看,孩子们像模像样地正在“作诗”呢! “我拒绝折下那朵盛开的小花,那是在毁灭美的生命。一枝脆弱的纤细花茎,经过多少挣扎与痛苦才盛开出美丽,怎忍心为个人的私欲而去毁灭人的幸福。我只求远远地望着,默默祈祷那自然的奇迹开遍人生的每个角落。”我把贾平凹的一段话送给学生,告诉他们:今天的科学,是为了明天的生活。今天我们打扰小草、小鸟,是为了明天的小草、小鸟生活得更好。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一些生物作出牺牲,甚至,不少人也因此献出了他们的生命。让我们向这些无私奉献的生命致敬!善待校园,善待自然,善待地球!驻足于操场边那三棵向着不同方向伸展的香樟树旁,孩子们会好奇询问;徜徉在校门口鲜花盛开绿草茵茵的罗马广场上,孩子们会深深陶醉;蹲坐在莲叶挨挨金鱼摇尾的C楼水池边,孩子们会浮想联翩让孩子们从身边熟悉的校园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感受生态的和谐之美!二、放大生活细节科学教学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提倡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放大生活中的细节,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从“书中学”到“做中学”,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在教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心天气时,我布置学生作课前的准备,如搜集几幅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图片,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调查、了解不同的天气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让学生尽量多地占有生活经验。课上,让学生描述今天的天气情况,说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介绍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了解信息的渠道及欣赏老师准备的图片。在学生谈看图片时的感受后,顺势提出天气与生活有什么关系,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感受到预知天气的重要性,走近气象学家。课后延伸:对于天气与生活,同学们还想了解什么?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计划自己课下的活动,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探究目标和方向,鼓励学生真正把课堂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天气现象进行持续的观察,形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探究科学的品质。同时,充分利用我校的特殊资源,(无锡市三大空气监测站之一就在我校科学教室所在的“益智楼”顶楼),带领学生参观空气监测站,把专家请到课堂上来,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专家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探究天气情况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根据自己的经验看云识天气,看云判断空气质量的等级,使学生对天气现象产生兴趣,乐于探究。近年来,一门新兴的学科医疗气象学正在发展,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这是一门研究大气环境对人体作用规律的学科,它的目的是使人免受不利气象环境影响,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和气象资源来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为广大百姓服务。人类活动会加剧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大气中,为了健康,请从小注意天气、气候及变化。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它们是什么做的这一单元中的常见材料一课时,我先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工人炼钢、纺织、制陶、造纸情景的录像,由录像引入,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生活中虽然处处都有材料,但往往天天接触的东西最容易被忽视,而录像内容选择炼钢、纺织、制陶等情景,使学生耳目一新。接着引导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的。请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观察,说说它们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中。汇报交流时,要求相互评判。这样的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激发他们认识事物的兴趣。然后要求学生由此及彼,认识更多的材料:除了教室里和同学们穿戴的这些物品外,你还知道哪些?它们是由什么做的?让学生体会到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发明创造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生活处处离不开材料,生活处处都有发明创造。最后让学生将材料进行分类,对家里的物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一下哪些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哪些材料的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你将怎样处理这些废弃物?有人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学生带着小的问号走进教室,带着更大的问号走出教室。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应以下课铃声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让课内的研究延伸到课外。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课后调查家里的物品是否可以再回收利用及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是课内探究活动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一次环保教育,使学生意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忧患。我们只有合理地利用和发明创造,才能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神奇的机械、电和磁等教学,可以从生活中提取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学以致用。其实,联系生活实际的交流过程往往是一节课中的高潮环节。对于学生来说,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赋予自然现象和平时所熟悉的事物以自己的全新的理解是件快乐的事情。生活是科学的空气和土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完成个人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使书本上的知识和课堂上的交流融为一体。科学课要求在经历“亲历探究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去认识社会、指导生活,真切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更好地服务生活”。三、拓宽社区空间“科学不会使真相大白,但科学能帮助真相大白。”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类今天的文明进步,科学的昌明是人类发展的基石。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课程名称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这一改变不仅在知识体系上从了解自然现象、初识自然规律为主拓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还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人文精神,对待科学的价值观、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关系等内容,纳入了科学课程内容体系中,极大地扩展了课程资源的选择范围,丰富了课程资源的学习内容,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延伸空间。本校科学教学不仅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中的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电脑房、科技绿色长廊、花草树木等,也注重利用学生家庭中的科学教育资源,如家庭饲养与种植、家庭科技藏书等,更注重拓宽社区空间,为本校的科学教育服务。我们下农村,参观无公害瓜果蔬菜基地;我们去工厂,走访污水处理厂。“科学大篷车”进校园,“大自然野生动物科普展”来学校。在参观市科普馆时,大家操作科学探究器材,观看科学趣味表演;在“世界环境日”当天,索尼公司员工走进校园,开展了“让我们一起加油”的环保主题活动。活动中索尼员工带领学生动手做用柠檬发电、处理肥皂水等环保小实验。“保护环境 爱护家园 争做社区小主人”、“弘扬志愿精神 争创文明城市”、“美丽七色花 和谐新气象”等科普志愿者服务活动,构建了学校、社区互动发展的好氛围。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着科学教学。课程资源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努力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松下电器集团长期支持我校的科技工作,他们为我校布置了由立体造型的生物标本群和各类科学图片构成、新型美观实用且集科技教育和环境教育于一体的“绿色长廊”。学生难忘的不仅是相关的科学知识,更难忘他们的环保理念与行动。公司贯彻松下集团与“世界环境共存”的环保理念:赋予我们人类的神圣使命和宇宙万物共存,实现有协调性的繁荣。松下电器自觉地肩负起人类赋予的使命,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为继续保证地球获得平衡的健康状况而在提高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细密周到的措施和做出不懈的努力。公司积极响应中国政府“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号召,在采购、制造、销售过程中,尽量避免或不使用重金属物质,努力使产品成为绿色环保电池。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它更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发展压力。中国在生态方面一个小小的改进或小小的失误,都会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在教学生命之源水、我们的地球共同的家园等单元时,可以充分拓宽社区空间,走出去,请进来,教育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抬头见飞鸟,低头见花朵,“永远不要低估个人改变世界的能力。”要知道,美国在三十多年前环境糟得比我们现在还厉害,环境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洛杉矶光环境公害就死了很多人,但是他们在十几年内就基本还碧水蓝天,这个过程当中公众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民间环保组织。如果在这一代学生中把环保做成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相信能影响到他们的上辈、更影响他们的下代。那时环保就变成了每个个人的一种价值、一种时尚、一种行为。新世纪的教育需要培养孩子在以后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