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儿童世界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论文.doc_第1页
丰富的儿童世界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论文.doc_第2页
丰富的儿童世界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论文.doc_第3页
丰富的儿童世界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论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生活为本 丰富儿童的世界语文教学的艺术来自生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自古,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生活经验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季节变更、天下大事,下至花草鱼虫、洗衣做饭,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语文学习,则是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以重新建构的过程。如果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局限于书本上、课堂里,那么语文教学势必变得单调、乏味和苍白。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必须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低年级的孩子知识面窄,阅读时,缺乏触类旁通的能力,有意注意的能力也较差。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以生活资源为跳板,合理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情境,对于学生理解课文、领悟文章言外之意极为重要。一、精心选择生活素材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表面上看起来,文本和学生的生活并无多大联系;教学时,学生始终无法进入文本情境。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巧妙设计突破口,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和反思自己的现实生活,通过比较、对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对生活、对自己有更加深切的思考,对生活、对生命有自己的体验。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讲述了毛主席在沙洲坝为乡亲们挖井的故事。现在即便是农村孩子,喝的也大多是自来水,水井已不多见。而且我们常州水源多,孩子们没有缺水用的经验。而叙述挖井过程的第二自然段又十分简单。“村子里没有井,喝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在教学中如果把这句话一带而过,学生感觉不到乡亲们喝水的不易,当然更无法体会毛主席挖的这口井对沙洲坝百姓的意义。因为激发学生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可此时,如果直接谈缺水、谈水井的重要肯定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收效甚微,那么如何让学生感觉到当时人们喝水的困难呢?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我们做哪些事要用到水吗?生:洗澡、洗脸、洗脚生:烧饭、洗衣服生:我还知道,我们家在造房子,把粉调成块的时侯(师提示:搅拌水泥的时侯)也要用到水。师:看来,我们的生活还真离不开水。那你们用的水都是从哪来的啊?生:我们家用的水是自来水管里的。师:水管通过你家里吗?生:恩,我们家楼上楼下都有水龙头的。师:有同学和他家一样,是用家里的自来水的吗?你们家用水真方便。生:我们家不光用自来水。我们家附近有条小河。我妈妈经常会到那提水。师:(追问)那条河离你们家远吗?生:恩,有点远,要走几分钟路的。师:大概有多远?你能用我们的校园来指指吗?生:大概从校门走到学校的新大楼。师:啊,提着满满的一桶水走上这么长的路,应该很累,路还是有点远。同学们,你们知道沙洲坝的人们用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生读课文,指名一位同学读句子师:这个很远究竟有多远?你们猜猜。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一千米、一万米这个问题对于这些对距离还没有多少概念的孩子来说,此时成了一个可以让他们脱离拘束的课堂,发挥天马行空般想象的契机。但老师的目的并不在于此。师:老师为了找到答案,特地去网上查了查。想知道正确答案的同学可得坐坐正,竖起小耳朵,听好!最近的水井离沙洲坝有2、3里路,等于要绕着咱们的操场走上二三十圈呢!原本还在兴奋猜测的孩子们,听到答案,个个都惊讶极了。平时他们在体育课上,老师让他们跑三圈,他们就一个个累得直咕喃,知道沙洲坝的人们为了喝上水竟得挑着水走上这么长的路。有些孩子的脸上出现了不可思议的神情师:没有水,别说是烧饭,连种地也十分困难。当时,在瑞金还流传着这么一句民谣:有女莫嫁沙洲坝,无食无水洗水帕。师: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这一次的朗读,学生把“很远”读得特别长、特加重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和文本内容缺乏直接联系,在设计时就从理解水的重要和我们用水的方便入手,在对比中突显当时沙洲坝乡亲喝水的困难,此时文本内容和情感就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真正触及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精心选择跳板的材质,方能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的本真,就能引发学生真切的内心体验,获得与文本、与生活深层的心灵对话。 二、合理创设生活情境(一)导入时,激发兴趣低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较差,在课堂中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如果能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情境,学生必将更易融入课堂。如在教学天上回来的朋友这一课时,教学伊始,老师就利用多媒体显示“朋友”的神秘形象,她可爱而清新的模样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们注意,“小朋友们,你们好!”会说话的神秘朋友成了一位有灵性的、能与小朋友交流的对象,“快和她打个招呼吧!”这样可爱的小姐姐,谁不愿意和她说说话呢?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教师运用动态画面创设了一个鲜活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对感知的事物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成了一次有趣的活动。而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也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里。(二)教学中,产生共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文本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登颧雀楼教学片段:师:王之涣登上颧雀楼,看到了什么?生:他看到了太阳快要落山了,渔民们摇着船回家去了。生:他看到的不是太阳,是夕阳,而且是白色的。师:你不但看图看得仔细,而且还能联系诗来说。生:我还看到了“依山”。师:(指图)太阳的身边是(山)。“依山”是一个词吗?生:(思索一番后)不是,依山是指太阳靠着山落下了。师:当你在外面玩了一天,累坏了的你曾经依偎在爸爸妈妈的身边吗?你当时是什么感觉呢?生:很舒服。妈妈还会摸摸我的头。生:我觉得在他们怀里,我就没那么累了。师:是啊,傍晚,太阳在照耀大地一天后,已经有些疲惫了,他的光芒不像平时那么耀眼,他像一个倦了的孩子,靠着连绵的群山,慢慢地落下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三)拓展时,激扬心声语文学习,不能单纯地就文本话文本,它还要包含更多的内容,比如基于文本的听、说、读、写。我们不能要求低年级的孩子像中高年级的学生那样,马上把课文的内蕴以写话或是长篇议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可机械、被动地背诵课文,也不可取。如何激发学生的潜力,发出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呢?我认为转换角色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在教学世界多美呀这篇课文时,因为农村的孩子对于母鸡孵小鸡是比较熟悉的,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鸡们,请你向大家讲讲你破壳而出的经过吧。你可以从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说起,还可以把你平时看到的加进去。”有的学生从自己在蛋壳里受到鸡妈妈的照顾说起,有的竟还说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是在暖箱里孵化出来的。低年级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