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历史文化.doc_第1页
平凉历史文化.doc_第2页
平凉历史文化.doc_第3页
平凉历史文化.doc_第4页
平凉历史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凉历史文化一、平凉历史平凉市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建制变革较大。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的版图,属北地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一一四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三国时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前秦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八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五七二年)于今市境的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是平凉市建制的开始,距现在一千四百一十年。隋代,开皇三年(公元五八四年)废郡置州,平凉市属原州。大业初又废州置郡,平凉市属平凉郡。唐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复置原州,治平高。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市属原州。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宪宗元和四年(公元八零九年)移行渭州于平凉,平凉市废。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唐末,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灭岐,渭州属后唐。后唐清太二年(公元九三五年)以原平凉市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市,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公元九四零年)改属渭州。宋代,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至大观二年,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遂代泾州、原州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徽宗政和七年(公元一一一七年)置平凉军,设节度使。金代开六盘道,大定二十七年(公元一一八七年)始置平凉府,辖五县,属凤翔路。平凉市为府治所。元代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并潘原县入平凉市,平凉市仍为府治所。自此,平凉市的辖境再未有大的变动。明代的平凉府辖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平凉市仍为府治所。清初沿明制,属陕西布政使司。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仍为府,府上设道:初为平庆泾固化道,同治末改为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平凉县为道、府治所。一九一二年即民国元年废府,仍设道。一九一三年改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设观察使;后改为泾原道,设道尹。一九二七年改设泾原区行政长,一九三五年改为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凉县为道、署驻地。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平凉解放,成立了平凉市人民政府。一九五零年由县城内划出城关和郊区另设平凉市。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并入平凉市。一九六一年十一月恢复华亭县。一九六四年元月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二零零二年九月,平凉撤地建市。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曙光。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欲平定前凉,始以平凉之名置郡。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出土于泾川县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尤以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开元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天下王母第一宫回中宫、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等闻名于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秦王李世民泾州大捷,展雄才而凯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传世;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寝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传十一世;名道张三丰访道修炼,历时五年。近代以来,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纷至沓来,留下了历史的印迹,特别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平凉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地灵人杰的平凉还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清初名臣慕天颜等一大批文韬武略杰出人物。经过多年的挖掘开发,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云寺、皇甫谧等有较强吸引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四大“文化名片”。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使这块土地充满了灵气,充满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二、平凉地理气候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平凉市的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根据气象上通常把气候平均温度大于22定为夏季,小于10定为冬季,10至22以下为春、秋季的标准划分。春、夏季106天,秋季为77天,冬季为182天。又根据物候反映和农事活动划分四季,则把0以上至15以下定为春季,15以上定为夏季,15以下至0以上定为秋季,0以下定为冬季。四季按此标准划分, 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全市气候总的特点是南湿、 北干、东暖、西凉。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一般规律是:海拔每升高100米,生长季缩短5天,大于10的积温减少107,无霜期减少3.1天。平凉市年平均降水量511.2毫米。 各季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匀,冬春雨少,6月下旬进入雨季,至10月上旬左右结束。主要降水集中在7、8、9 三个月。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1964年降水量最多,达744.5毫米,1942年最少,只有249.9毫米,每隔3至10年就出现一个枯水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枯水年过后一般都紧接一个丰水年(降水量为600毫米)。 由于陇山余脉的地形影响,降水的区域分布比较明显,但总的趋势是由西南向西北递减,西南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可达600毫米以上,西北部的安国、大秦、西阳一带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 泾河川区及北部塬区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平凉市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平均风速2.16米/秒(2级),多年平均出现最大风速17米/秒(8级)9次,年内最多25次。秋冬季为西北风,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或东风。全年出现风向较多的有东、东东南、东南,西、西西北、西北,形成一个明显的与川道走向一致的地形风。三、平凉行政区划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辖六县一区。崆峒区(17个乡镇):四十里铺镇柳湖乡白水镇花所乡崆峒镇安国乡香莲乡草峰镇索罗乡麻武乡峡门回族乡上杨回族乡西阳回族乡白庙回族乡大寨回族乡寨河回族乡大秦回族乡泾川县(14个乡镇):城关镇玉都镇荔堡镇红河乡党原乡泾明乡丰台乡罗汉洞乡太平乡王村镇飞云乡汭丰乡窑店镇高平镇温泉开发区灵台县(13个乡镇):中台镇朝那镇什字镇独店镇梁原乡龙门乡蒲窝乡上良乡邵寨乡西屯乡新开乡星火乡百里乡崇信县(8个乡镇):新窑镇黄寨乡柏树乡黄花乡木林乡锦屏镇华亭县(10个乡镇):安口镇东华镇策底镇西华镇马峡镇砚峡乡上关乡河西乡山寨乡神峪乡庄浪县(18个乡镇):水洛镇南湖镇朱店镇万泉镇韩店镇岳堡乡杨河乡赵墩乡柳梁乡卧龙乡大庄乡阳川乡良邑乡通化乡永宁乡郑河乡南坪乡盘安乡静宁县(24个乡镇):城关镇八里镇威戎镇李店镇界石铺镇城川乡司桥乡曹务乡古城乡双砚乡雷大乡余湾乡仁大乡贾河乡深沟乡治平乡新店乡甘沟乡细巷乡红寺乡四河乡三合乡原安乡灵芝乡四、平凉旅游景点1、崆峒山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境内,海拔2123米,是古代“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的“西来第一山”,素有“两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誉,1994年被列定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崆峒山林木葱茏,峰险石奇,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国山色之秀,下有宛如白练的泾河、胭脂河绕山南北交汇东去。曾被宗教界淮为“十二仙山之一”。古迹胜景甚多,有气势磅礴的马鬃山,奇特的得山胜景,幽雅别致的五台风光,神秘的玄鹤洞,引人入胜的弹筝峡、月石峡等自然景观。2、柳湖公园在平凉市城区北郊。宋神宗时,蔡挺知渭州,“引暖泉为湖,环湖植柳,建避暑阁于其中,为柳湖之所由肇”。明嘉靖时,韩藩昭王占为苑圃,筑亭榭楼阁十多处。清乾隆时(17361795),辟“百泉书院”,后改为“高山书院”,增建石桥牌坊和南北学舍。同治十年(1871年)毁于兵燹,十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修复,更名“柳湖书院”。1958年辟为公园,新建花栏式门庭、喷水花坛和彩绘木牌楼,增设儿童游乐场,并将古碑数通移于园内。进入园中,如入含灵蕴秀、苍郁翠雅之诗画境界,最妙时在阳春三月,柳絮如雪,随风而起,飘洒纷扬,游人被罩在如烟似雾之轻纱中,佳境妙趣,难以言表。昔日“平凉八景”之一的“柳湖晴雪”即得名于此。3、龙隐寺龙隐寺,位于崆峒山东北,龙隐寺建于汉唐时期,初名兴教寺,是皇帝降旨命名。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时,太子李亨从驿回军北上,来平凉时曾在寺内下塌。后李亨在灵武称帝,因皇帝被称真龙天子,人们便以此附会,“龙隐寺”一名相传于今。龙隐寺山脉东西绵延10余华里,依山面水,树木植被覆盖面积近四万亩,尤为奇绝的是,一殿宇恰坐于县崖之上,林隐竹茂,柳绿花红,显得格外清幽,山口有清泉四眼,有一泉水从石缝间喷涌而出,遇到悬崖后旋转激散,形似以筛筛珠,水珠纷纷滴落潭中,形成平凉一景“龙隐滴珠”。4、古灵台古灵台位于灵台县城内,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商纣时期,是周文王征服了位于今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的密须国后,为祭天昭德、与民同乐所筑。唐时,正式定为县名。原“灵台”坐北向南,台体用土夯筑。历史上,“灵台”两次被毁,两次重建。1933年重修的“灵台”,青砖彻面,底宽12.3米,高12.3米,台体分两层,顶建八卦亭,内塑周文王像。传说在建成之时,从东面飞来两只丹顶鹤,连续三天绕台飞鸣,栖于文王庙的古柏之上,一时轰动县城,被视为吉祥之兆。现在的“灵台”,坐北朝南,底宽18米,高33米。台体分为三层,顶层大殿内塑有周文王像,两边墙壁上绘有大型壁画,再现了当年文王伐密的壮阔场面;底部回廊为碑林,收录有古今政要名人的题辞、题匾260余幅。“灵台”历史悠久,文化深远,被誉为“神州祭灵第一台。”5、王母宫石窟 位于平凉市东南75公里处的泾川县泾、内两河汇流处,在王母山东北面,距泾川县不到1公里,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王母宫石窟依山开凿、呈略长方形,形若“凹”,高达12米。窟内造像分三层,中有方体塔柱,直连窟顶,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萨以及驮宝塔的白象,多为北魏作品。顶部建造物脱落几尽,现存造像百余尊,主佛像居中,其他依次排列两旁。窟外为清代重修的依山楼阁。经重修后的王母宫大殿,及通往大殿的台阶和盘山公路,成为道教信徒朝圣的重要场所。6、太统森林公园位于平凉西郊南部,距城区3.5公里总面积14481.9公顷,园内森林茂密,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植物708种,动物438种,奇峰异石,主峰太统山海拨2234米,山体雄伟高大,松林托峰,松涛怒吼,云浮雾绕,数十座古建庙宇沿山就势,殿内图文像俱全,站在山顶眺望平凉美景,主山与崆峒相对,山底有三道沟度假村,十万沟探险区,林阴蔽日,山花烂熳,鸟语虫鸣,溪流淙淙,幽幽峡谷,清水击石,奇峰绝壁,是观光旅游度假领略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最佳去处。7、南山生态公园按照建设青山、碧水、蓝天、绿地的人居环境和人文生态城市的目标,努力营造绿色、生态的自然背景,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2005年10月即将开园的南山生态公园占地270亩,其中基础设施硬化面积49亩,绿化美化面积221亩。计划投资900万元,用三年时间建成。 南山生态公园建设突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主题,以绿化美化为主,辅以必要的基础设施,依托南高北底、东西走向的地形,根据地域特点密植景观植物,达到独特的视觉效果。造型布局上以中路踏步为轴线,北面修建两台休闲广场,配套修建踏步、停车场、公园山门、文化墙、曲径步道等。南面及两侧有生态农业,种植无公害蔬菜、林果等,有利于开展“农家乐”特色旅游活动。按照秦代建筑风格设计建设的山门,仿古、透绿式四合院式游客接待中心,以黄帝问道、名家题字为内容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化墙即将建成,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之中,已经具备了开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条件。8、广场山庄 广场山庄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重点工程,为区委、区政府招待所,该工程由中国西北建筑总院在考察全国五星级酒店验收打分前十位的六个酒店的基础上,按国家五星级酒店标准,结合崆峒山道教文化的传统设计的。山庄西靠崆峒山,南临太统山,北傍泾河和崆峒风情大道,东距平凉市中心仅5公里。山庄内汇集了旅游休闲、度假娱乐、文化研讨、商务会议、住宿餐饮等多种服务功能,能够承办政务、商务、旅游等各类活动,总占地面积303亩,概算投资1.88亿元。 山庄依照道教“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