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哈尔滨师范大学.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哈尔滨师范大学.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哈尔滨师范大学.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哈尔滨师范大学.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哈尔滨师范大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案院系(部) 政法与经济管理学院马列教研部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使用教材 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统编教材主讲教师 职务职称 授课对象 2001级本科 学生人数 学年学期 2002年2003年第一学期 总学时数 40 教案首页授课内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所需课时学时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蔺凤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卫兴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及理论来源。 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对象和任务。 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意义。能力目标: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一个宏观的、总体的科学认识。德育目标:学习马克思的科学精神和坚强意志。树立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观点观察问题的观念。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任务。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提问法。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一节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学时)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时)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自学)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自学)学习指导1.复习教材和笔记中本章内容。2.阅读:蔺凤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3.阅读:卫兴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作业及思考题思考题:简述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试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教研室审阅意见同意上述安排。 教研室主任签字: 2002年8月7日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第一节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一、 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经济”一词的由来及经济科学的产生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是指“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国家,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的思想家色诺芬。他的经济论的问世,表明在西方产生了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第一个用“政治经济学”作书名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斯图亚特,他在176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一书。自从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出版了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一书后,在西方国家这门学科的名称又逐渐改为“经济学”。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必然性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植根于现实运动的沃土之中。最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从1843年马克思在旅居法国期间开始了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1847年发表的哲学的贫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次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生产关系。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基本经济规律。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代表作政治算术。亚当斯密,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大卫李嘉图,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一)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及其作用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2物质资料生产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1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构成的(一)生产力1生产力的定义。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二)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的定义。2生产关系的内容。3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其表现。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及其表现。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一)经济规律及其客观必然性1 经济规律的含义2 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原因。3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二)经济规律的特点(三)经济规律的类型1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的共有的经济规律2在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3在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特有的经济规律。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一、唯物辩证法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二、科学抽象法以及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科学的抽象法包括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的叙述方法。三、分析和综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即以历史发展进程为依据,逻辑服从于历史,反映历史的规律。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强大武器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思想教案首页授课内容第二章商品与货币所需课时学时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蔺凤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掌握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以及货币流通规律。 理解价值观念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能力目标:运用商品货币的基本知识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批判“商品拜物教”和“拜金主义”。教学重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教学难点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一节劳动创造价值(学时)第二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学时)第三节商品经济及其规律(学时)学习指导1.复习教材和笔记中本章内容。2.阅读:蔺凤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章3.阅读: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二章作业及思考题什么是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劳动二重性及其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有何影响?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什么?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什么?私有制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教研室审阅意见同意上述安排。 教研室主任签字: 2002年8月7日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第一节劳动创造价值一、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商品的使用价值1使用价值的定义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二)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1交换价值的含义2价值的含义3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三)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既存在统一性,又是相矛盾的。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一)具体劳动1具体劳动含义2具体劳动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抽象劳动1抽象劳动的含义2抽象劳动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四)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一)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个别劳动时间的含义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含义2复杂劳动、简单劳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三)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一)货币的起源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简直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二)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二、 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1价值尺度的含义2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的含义(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三、 货币流通规律1货币流通规律的含义。2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三个决定因素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1通货膨胀2通货紧缩。第三节 商品经济及其规律一、 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条件1商品经济的定义。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二、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交换要按等价原则来进行(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1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之间的相互运动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三、 私有制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的比率。(二)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优胜劣汰,并在私有制条件下,促进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教案首页授课内容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需课时学时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蔺凤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顾学荣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掌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 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和形式。能力目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从现象到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和精神。德育目标:认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实质。认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性。清楚领会资本主义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教学重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教学难点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构成;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学时)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的作用(学时)第三节资本主义工资(学时)学习指导1.复习教材和笔记中本章内容。2.阅读:顾学荣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3.阅读: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四、五、六篇作业及思考题思考题: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资本的本质?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和基本形式?剩余价值率及其计算公式?教研室审阅意见同意上述安排。 教研室主任签字: 2002年8月7日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一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一、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一)一般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商品流通公式:资本流通公式:(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资本总公式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三)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四)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二、 劳动力成为商品(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社会条件1劳动力的含义2劳动力成为商品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二)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2劳动力商品价值包含的三个部分。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第一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的作用一、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第一,工人受资本家的雇佣,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二)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的实现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形成过程一方面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另一方面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2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三)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1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2剩余价值二、 资本的涵义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本质上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三、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一)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1划分的依据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第二,为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三)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四、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2决定工作日长短的历史和道德因素3工人阶级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途径。第二节 资本主义工资一、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一)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二)劳动不是商品(三)工资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二、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一)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1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含义2两者的辩证关系。(二)计件工资更有利于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三、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1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2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呈现上升的趋势,而相对工资呈现下降趋势。教案首页授课内容第四章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所需课时学时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蔺凤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顾学荣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 掌握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理论。 认识和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及其条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抽象法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德育目标:通过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通过资本主义再生产条件的分析看资本主义潜在的矛盾。教学重点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理论。教学难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及其条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一节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学时)第二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学时)第三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学时)学习指导1.复习教材和笔记中本章内容。2.阅读:顾学荣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3.阅读: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作业及思考题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是什么?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什么影响?什么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者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含义;资本积累及其客观必然性是什么?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单个资本增大途径是什么?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及实现条件是什么?教研室审阅意见同意上述安排。 教研室主任签字: 2002年8月7日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三章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第一节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一、 资本循环(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及其职能、生产资本及其职能、商品资本及其职能。产业资本的循环(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三)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二、资本周转(一)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1资本的周转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和原材料的储存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的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售卖时间。资本的周转次数周转次数的含义及计算公式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的关系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而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划分的依据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含义3固定资本的折旧、折旧费、折旧率4固定资本的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区别(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1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定义2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计算公式。(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首先,资本周转速度快,预付资本就可以得到节省。其次,资本周转速度快,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第二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再生产及其规模社会再生产的定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意义。(二)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定义资本积累的定义。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二)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形式(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正确理解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三、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合并到第八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第三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一、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一)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二)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价值形态的补偿和实物形态的补偿问题。(三)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两大部类的产品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得到实现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条件四、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的内容2正确认识和对待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教案首页授课内容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配所需课时学时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蔺凤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认识商业资本的来源。 掌握借贷资本的本质及利息和银行利润。 掌握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形式和土地价格的决定。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习和理解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问题。德育目标:学习马克思由抽象到现实,由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方法。认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教学重点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教学难点平均利润的形成;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时)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学时)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学时)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学时)学习指导1.复习教材和笔记中本章内容。2.阅读: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五章3.阅读: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作业及思考题思考题:什么是利润?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什么是利润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为什么不违背价值规律?什么是商业利润?商业利润的来源和本质是什么?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利息率是怎样确定的?股票价格是怎样决定的?影响股市波动的因素有哪些?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和源泉是什么?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和源泉是什么?教研室审阅意见同意上述安排。 教研室主任签字: 2002年8月7日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一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一、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一)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含义生产成本的意义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的含义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及其计算公式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一)平均利润的形成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影响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平均利润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含义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一、 商业资本的产生及职能(一)商业资本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商业资本的职能(三)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基本条件二、商业资本的作用第一,节省流通资本。第二,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三,缩短商品流通时间。第四,增加利润总额。三、商业利润(一)商业利润的本质和来源(二)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第三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一、 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一)借贷资本形成的原因(二)借贷资本的本质二、利息和利息率(一)利息的本质(二)利息率及其计算公式(三)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三、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一)银行资本资本主义银行的定义。银行的职能。银行资本的构成。银行的业务。(二)银行利润银行利润的含义及真正来源。银行信用及其作用。四、 股份公司(一)股份公司(二)股票(三)股票价格第二节 资本主义地租一、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及地租的本质(一)地租的本质(二)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建立的途径(三)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特点(四)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的区别二、级差地租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的定义。(一)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二)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三)级差地租的源泉(四)级差地租的形态三、绝对地租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定义。(一)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二)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四、土地价格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的计算公式。教案首页授课内容第六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需课时学时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蔺凤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刘美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 掌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实质和作用。 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干预和调节的目标、任务和手段。能力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现实。德育目标:熟悉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些经济政策和经济现状。科学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教学重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实质和作用。教学难点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讨论法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时)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学时)第三节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学时)学习指导1.复习教材和笔记中本章内容。2.阅读: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六章3.阅读:刘美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第二篇作业及思考题思考题:什么是垄断?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怎样获得的?金融寡头是怎样实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统治的?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形式是什么?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是什么?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节的目标和任务、方式和手段是什么?教研室审阅意见同意上述安排。 教研室主任签字: 2002年8月7日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六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垄断的形成()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垄断的定义。垄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垄断组织的形式垄断组织的定义。垄断组织的最简单形式和比较复杂形式。(二)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垄断价格的定义。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利润垄断利润的定义。垄断利润的获取途径。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一)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垄断与自由竞争()垄断竞争的特点(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金融资本的形成金融资本的定义。银行业的竞争和垄断的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金融寡头的含义。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参与制”;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个人联合”。(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资本输出的形式与后果(四)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五)帝国主义列强分割世界领土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生产集中和垄断统治的增强(二)金融资本的统治进一步加强(三)资本输出的新特点(四)战后国际垄断同盟的新发展(五)战后垄断资本对外掠夺形式的变化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第二,国私合营垄断资本第三,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第三节 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一、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和目标二、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调节的方式和手段三、资本主义国家对国际经济的调节教案首页授课内容第七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所需课时学时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蔺凤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刘美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和把握战后资本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了解当今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了解当今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的能力。德育目标:正确对待战后资本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正确理解当今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的实质。正确理解我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背景和意义。教学重点战后资本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教学难点当今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的实质。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2.实例分析法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一节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学时)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0.5学时)第三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0.5学时)学习指导1.复习教材和笔记中本章内容。2.阅读:蔺凤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七章3.阅读:刘美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第三篇作业及思考题思考题: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及其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有什么变化?如何认识这种变化?怎样认识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关系及其实质?教研室审阅意见同意上述安排。 教研室主任签字: 2002年8月7日教 学 程 序教学的基本内容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七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第一节 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一、 国际分工与资本的国际化(一)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二)资本国际化的形态二、战后资本国际化的新发展(一)资本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新特点三、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一)经济全球化(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