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水流过的石头王朝 水经注与云冈石窟研究 学院: 文学学院 班级: 09汉语六班 姓名: 张 晶 指导教师: 凌建英 职称: 教授 完成日期: 2013 年 5 月 25 日11 水流过的石头王朝 水经注与云冈石窟研究摘 要:水经注是北魏学者郦道元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全书共40卷,描写了当时全国大小河流的水文状况以及社会风俗人情。其中漯水卷中描写了漯水支流如浑水流经坐落于今山西大同南的北魏古都平城盛况,也包括坐落在武周山山麓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北魏建都平城时期开凿的石窟大寺,体现了北魏皇家气概。本文依据水经注卷十三的描写,从郦道元与水经注、北魏皇室与石头上的王朝以及水经注与云冈石窟三个方面对北魏时期由皇室、巨僚和高僧共同开凿的大型石窟群进行研究。关键词:云冈石窟;水经注;武州山;水文状况;漯水 目 录一、郦道元与水经注(1)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郦道元一生经历(1) (二)访渎搜渠,辑而缀之水经注成书过程(1)二、北魏皇室与石头上的王朝(2) (一)政教合一,皇室敬仰文化归属的认同(3) 1.三教合流,殊途同归“儒释道”相互资用(3) 2.佛教信仰,魏书记录释老志中的礼佛(3) (二)三世题材,皇帝拟佛云冈石窟的开凿(4)三、水经注与云冈石窟(4) (一)不朽之作,冠绝当代水经注中的云冈石窟(4) 1.皇城旧京,亭台楼榭漯水支流迳流的平城盛况(4) 2.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武州川两侧的石窟和寺庙(6) (二)渊流相接,长津委浪武州山麓蜿蜒而流的武州川(6) (三)山堂水殿,真容巨壮武州川水滋养的大型石窟群(7) 1.十里河流,世法所稀云冈地区的武州山水(7) 2.百年邻居,比丘尼寺云冈石窟木结构寺庙(8)参考文献:(9)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繁衍不息的保障。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水不仅滋养了华夏民族,也灌溉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朱谦之(撰):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页。认为水符合“道”的属性。“河流”被认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水上交通运输的载体,西汉韩诗学派创始人韩婴认为:“山锐则不高,水径则不深,行磏者其德不厚。” 晨风(编):韩诗外传选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200页。深川大流具有儒家所崇尚的礼、智、真等伦理道德品格。“雕刻”在北魏时期是表现皇室恢宏气概的重要方式。公元398年魏王拓跋珪称帝,开始在平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魏收(著):全魏书卷二帝纪第二太祖道武帝,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到北魏中期,基于“崇帝礼佛”的要求,文成帝时期开始营造云冈石窟,迎来北魏在云冈浩大的石窟造像工程,孝明帝时期工程基本竣工。云冈石窟这座开创了中原地区开凿石窟寺先河的大型石窟群历经千年而不朽,雕刻于石头上的王朝在蜿蜒流淌的武周川水的滋养下永垂。 一、郦道元与水经注 水经注是北魏学者郦道元编著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以河道、水道走向为主线结构全书。作者著书过程中打破地域限制,不仅记载了北魏地域内的河流,也描述了当时其他地区的河流。某种程度上作者不拘泥于只记叙本朝河流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大一统”的思想。第十三卷描写到漯水迳流北魏旧京大同地区,举世闻名的大型石窟群云冈石窟就位于武州川分支所迳流的西苑,作者对云冈石窟的文字描绘充分展示了北魏王朝气势。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郦道元一生经历郦道元(公元466年公元527年),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出生的地方郦亭风景优美,这对于陶冶他的情操作用很大。少年时期便对历史地理学情有独钟,阅读了许多古代书籍,也曾有机会跟随父亲郦范(时任青州刺史)游历观赏祖国北方的锦绣河山,开拓了眼界。成年后承袭父亲官爵先后做过太守、刺史,尤其是在北魏京都平城和洛阳任过太尉御史官职,之后又奉命出使北边,有幸陪侍北魏孝文帝考察黄河河套与阴山地区,这个时期他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官职的便利,使他有能力考察当地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由于其官职频繁变更,使他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访读搜集”、“追踪溯源”和“寻觅古迹”。正是郦道元一生的亲历亲见以及他所具有的求真态度和探索精神,奠定其撰写水经注的基础。 (二)访渎搜渠,辑而缀之水经注成书过程 在阅读古代书籍过程中,郦道元发现很多历史地理著作对水文状况的记载存在缺陷:“易称天以一生水故气微于北方而为物之先也。玄中记曰:天下之多水者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昔大禹记记著山海,周而不备;地理志其所录,简而不周;尚书、本纪与职方俱略;都赋所述,裁不宣意;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所谓各言其志,而罕能备其宣导者矣。” 郦道元(著),王先谦(校注):水经注原序,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页。他认为在这些与地理相关的书籍当中,山海经内容杂乱,周礼、禹贡(裴秀绘制)过于简单,汉书地理志的记述又不详细,一些都、赋由于体裁的限制也不能具体展开,水经虽然描写了河流河道,但也没有记载地理之外的状况。鉴于古书存在的缺陷,郦道元决定在水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最终决定采取给水经作注的方法,补充水经记载的不足,修订水经存在的错误,提高水经的地理文化价值。从这里可以看出,郦道元注水经之目的在于“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为达到这一目标,他先后用20多年时间,对水经所记载的大川大流进行考察验证,他认为“水经布广前交大传曰大川小川相属,东归于海”,所以“脉其枝流之土纳,诊其沿路之所里,访渎搜渠,辑而缀之。” 郦道元(著),王先谦(校注):水首官本原序,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页。并在此基础上花费7年时间,采用作注的方法对水经一书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补充、修订和发掘考证,“经有谬误者,考以附正文”,终于完成了这部流传千古的水经注。水经注名义是对水经的注释,实际是继水经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创作。作者以水经为纲,追本溯源,把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本兼历史性、地理性、文学性三者为一体的综合性著作。重新编撰之后的水经注共40卷,约有30万字,相当于水经的20余倍。先后记叙了全国大小水道1252条,引证了大约有430余种古代文献。该书以河流、水道为主线,综述流域内水文地貌、地质土壤、山川形势以及相关的城镇建设、交通关隘和重要的历史事件、风土民情、文物古迹、社会风貌等。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叙述系统而生动、可读性非常高。这部内容系统的地理巨著集南北朝以前“地学”之大成,开创了综合性地理著述的先例。 二、北魏皇室与石头上的王朝 不甘心长久游牧生活的鲜卑人,跨过阴山向内地进发,最终选定平城作为京城,并“模邺、洛、长安之制”以彰显皇家气概。在治国策略上,拓跋氏意识到鲜卑族相对落后的游牧部族文化并不具备主掌政权的能力。为了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强有力的政权,拓跋氏最终选择将佛道与政道相联系。云冈石窟中的“昙曜五窟”所象征的北魏前几代帝王便是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早期历史的见证。 (一)政教合一,皇室敬仰文化归属的认同1.三教合流,殊途同归“儒释道”相互资用佛教传入初期,人们将佛教与黄老并祠,认为佛教只是中国流传的各种神仙方术中的一种。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种新的说法表示佛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没有根本对立,提出了“儒释道”一致的思想,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直至南北朝政权并立时期,拓跋氏金戈铁马,挥旗北下,以极其强悍的武力统一北方并建立了北魏王朝,然而在它新的统治范围内汉民族文化的根基极为深厚。若在这片土地稳固建立不久的政权,显然相对落后的游牧部族文化不具备主掌政权之能力。认识到这一点,开疆扩土的拓跋氏有意在宗教方面寻求出路,毅然抛弃了本民族原始宗教后又在内地的汉文化与印度的佛教文化之间徘徊许久,难以抉择。但是统治者同时也认识到性质不相一致的文化也可以在相互融合的前提下共存。最终北魏王朝统治者没有单一接受特定文化,而是接受了“儒释道”这三家外来文化并将其运用在治国理念之中。处于封建制度下的中国,儒释道三教“习善共辙”,佛教、道教也极力宣称他们的任务是配合儒家,宣传王化治道。经过历代皇帝不遗余力地推动鲜卑文化传统的再创造,形成了新的风俗与信仰,也带来了鲜卑族与汉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根据史书记载,太祖拓跋珪天兴三年(公元400年)下诏,以春秋之义作为自己受命为王的理论依据,接受了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在统治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孝文帝承继前几代帝王的治国方略,全面推行儒家政治,强调“外儒内法”。道家讲究因循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甄鸾在笑道论认为:“老子五千文,辞义俱伟,立身治国,君民之道富焉。” 任继愈(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页。肯定了老子对治国安民的作用。并且认为“道德两卷,可为儒林之宗。” 任继愈(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页。认为儒道两家是相通的。道家也极尽所能彰显其魅力,最终获得“率大州五十,小州四十人,其郡遥远台者十人,各当局分,皆足以化恶扬善,播扬道教也” 魏收(著):全魏书卷一一四志第二十释老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7页。的效果。但是相比道教,佛教还是略胜一筹。从洛阳伽蓝记卷二崇真寺所记载的内容反映出当权者倡导的是坐禅、苦行、诵经,并不支持讲经(义学)造经(翻译)。 2.佛教信仰,魏书记录释老志中的礼佛 魏书专列“释老志”一章记叙与皇帝、贵族相关的佛、道活动。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先后尊崇佛法,“令沙门辅导民俗”。然而佛教过度发展也给北魏带来隐患。虽然太武帝拓跋焘发展成为一个十足的道教徒之后对佛教大肆破坏,然而其灭法之举并没有彻底破坏佛教在北魏的根基。仅仅几年之后,文成帝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都处于最佳状态之际,把与宗教文化相关的建设放在一个极度夸张的位置上,将对佛教的信仰与国家、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释老志中谈及:“高宗践之,下诏曰夫为帝王者,必祗奉明灵,彰显仁道况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等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明,朕承洪绪,君临万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今制诸州郡县,于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一区,其好乐道法,欲为沙门,不问长幼,出于良家” 魏收(著):全魏书卷一一四志第二十释老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7页。在这份诏书中,文成帝将帝王的身份地位与佛祖释迦牟尼相提并论,高度赞扬佛家教义并使其服务于政道,利用沙门管理百姓,将佛义依附在王权的政治结构中。正是这种佛道依附于政道关系的存在,佛教信仰在北国达到鼎盛。从皇家到普通百姓对佛教的信仰,可从北魏时期的寺数、僧尼数量以及佛经卷数收藏不断增加的趋势表现出来。年代 寺数 僧尼数 附注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宣武帝延昌中(512515)孝明帝神龟元年(518)魏末(534)(平城京内)约五百所(四方)6478(天下13727)洛阳城内500(洛阳)1367(天下)三万有余(京内)两万余人(四方)77258(天下)300万太和十年遣1327僧尼还俗,此时已迁都洛阳佛经流经大集中国,凡有415部合1919卷 注: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据魏书释老志所制北魏寺僧数目表 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7页。 (二)三世题材,皇帝拟佛云冈石窟的开凿在儒释道三家合流的背景下,沙门统昙曜这位北凉来的神僧在得到王权的许可,竭尽夸张与奢侈之能事,为皇室开凿了极富象征意义的五窟巨大佛像。“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魏收(著):全魏书卷一一四志第二十释老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8页。这就是云冈石窟早期工程中的五尊大佛,它是当时在位的文成帝下令按照太祖(拓跋珪)以下五帝的尊容雕刻的,其中一位就是他自己。造像“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身上下的黑子”,石佛身上镶嵌黑石头的部位正是皇帝身上长痣的地方。昙曜在设计的过程中仍然以三世佛像题材为中心,该题材在北魏一直都很流行。释老志也言佛“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过去,当世,未来,历三世,识神常不灭。” 魏收(著):全魏书卷一一四志第二十释老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0页。这五窟在窟室形制、造像题材、风格布置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特点,与麦积山石窟中三座佛像大小尺寸一致的设计不同(三尊佛像不分主次接受信仰者的膜拜),由于北魏王朝皇权意识的凸显,以皇帝比拟佛的观念出现,窑中正壁的佛像比两侧的佛像要大得多。同样是三尊佛像,云冈塑像所表现的却是以中佛为主佛两侧为协侍的主从关系。主尊佛像远远大于两侧的佛像,无论立佛还是坐佛都高达十几米,两侧的佛像与其他部类的造像一样成为主尊佛像的陪衬。佛国世界也存在着与人世界同样的不平等的阶层观念,是对人世界明明白白的映照。在文成帝复法第二年以后又有凿建,大小各异的窟龛绵延约一公里,充分彰显了北魏皇室的恢弘气势。 三、水经注与云冈石窟十里河奔流湍急从武周山崖壁前流过,在历史上被称为武周山水。水经注中对这条河流的具体流向以及迳流地区的社会风俗人情都有详细描写。“真容巨壮,世法所稀”是对云冈石窟的描写,“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则是对云冈地区环境的描写。 (一)不朽之作,冠绝当代水经注中的云冈石窟 1. 皇城旧京,亭台楼榭漯水支流迳流的平城盛况 漯水在水经注中所描写的众多河流中,只是很普通的一条河流。然而作者用整整一卷的长度来描写这条河流,无疑有特殊用意。漯水上游是今天的桑干河与永定河,源出于现在山西北部的管涔山,向东北流经山西、河北北部到北京转向东南流,下游河道历代有多次迁移,最后流到今天津武清东北注入北运河。第十三卷中漯水支流如浑水流经坐落于今天山西大同南的北魏古都平城。 赵望秦(编):水经注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102页。在描写河流迳流过程中,作者博闻强识,引用了史记、搜神记、魏土地记、十三洲记、燕书、诗等内容,对每一处地名的来源都做了详细讲述,并且对京郊重要建筑物的坐落位置以及物什摆设着重描写。拓跋珪在定平城为都时,“太祖欲广宫室,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长安之制。” 魏收(著):全魏书卷二三列传第一莫含传附莫题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0页。目的是为与汉族政权京城相媲美。由于平城在北魏时期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作者据求实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平城京郊的地理状况和社会生活。 根据水经注卷十三中所记载的漯水流向,可知崞川水、如浑水、羊水、武周川水先后注入漯水,漯水先后与桑乾水、武周川水交汇,与夏屋山水、南池水、旋鸿池水、黄水汇合。流经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皇帝在此遇白狼之瑞,是以名之)、燕昌城南(北俗谓之老公城)、方山岭(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墓、永固堂),灵泉池(池渚旧名白杨泉,泉上有白杨树,因以名焉),而后分为二水,一水流入北苑后向南经过虎圈东,而后流经平城西郭,接着向南流经平城县故城南,一直南流分别流经蓬莱台西,皇舅寺西(太师昌黎王冯晋国造),永宁七级浮图。另一水则流经白登山西(汉高祖时期匈奴所围处),之后流入献文帝做太上皇的时候所居的故宫宁先宫。而后向南流入平城县故城东,与武周川水(今大同南的十里河)相会,来到了云冈石窟所在的武周山麓,最后向东南流出山进入河北涿县。 注:北魏古都大同京郊图 根据水经注卷十三中关于大同京郊地区的描写,北魏时期以“模邺、洛、长安之制”之标准所建立的平城以宫城、郭城、明堂为中心,被北苑、西苑、东苑所包围,南侧武周川水的南支(今十里河)和如浑水(今御河)相交流出大同地区。如浑水西支与武州川水北支相交后南流入宫城、郭城。由于其流经皇城的缘故所以被称为“御路”。平城所修建水利工程大多集中在这条支流上。灌渠两侧“累石结岸,夹堂之上,杂书交萌”。 郦道元(著),王先谦(校注):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53页。郭城南侧“结两石桥,横水为梁”。 郦道元(著),王先谦(校注):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53页。北魏平城的建设者们不但将武州川水和如浑水引入平城,还先后在鹿苑开挖了鸿雁池、东西鱼池、天渊池、开凿了城南渠,在方山脚下修建了灵泉池。由于地理现象经常变化,经历了城市兴衰、河道变迁、名称交互更替之后,今日的大同与北魏时期已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沧海桑田的变化,但不改曾经的精神所在。2.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武州川两侧的石窟和寺庙如浑水从北苑向西苑迳流的过程中,与武州川水(武州川北支)相交。根据漯水卷的记载,武州川水另一条支流则向东南流(也被称为十里河),在支流的一侧有供僧尼居住的佛寺:“水侧有石祗亘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这座佛寺在历史上也许经历战乱,也许经历火灾,已不复存在。武州川水向东流,经过灵岩南,云冈石窟就是在这座山的崖壁上开凿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这座大型石窟群:“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崖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 郦道元(著),王先谦(校注):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54页。从“世法所稀”四个字可以看出作者对云冈石窟的评价甚高,这也符合北魏“礼佛”的要求。从地理位置上看,云冈石窟所开凿之地武州山应该处于皇城西侧,即当时的西苑。在高大十几米的崖壁上开凿石窟,不仅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匠人的勇气和智慧。如果说大自然“造化钟神秀”,那么雕刻之人运用的则是鬼斧神工之笔,他们的匠心独运确实叹为观止。云冈石窟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蔚为奇观。水经注中所记载的“山堂水殿”建筑群中主建筑均为木结构,具有浓厚的北魏风貌。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发展迅速,北魏少数民族执掌政权后,选择将佛教与治国联系。虽然太武帝时历经大规模的“灭佛”行动,但由于当时战乱,统治者重视以及人民寻求精神慰藉、逃避重税的缘由,佛教发展势头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卷十三中武州川水流经的云冈地区寺庙和石窟并存,石窟在僧尼的诵经声中获得安宁。加上当时武州川水的滋养,树木众多,与漯水卷中描写到的“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相符合。走入云冈石窟,一片安详与惬意,宛若人间仙境。 (二)渊流相接,长津委浪武州山麓蜿蜒而流的武州川武州山东麓,一条峡谷沿着武周水支流(十里河)向西,进入一条险塞,这便是著名的武州塞。水经注卷十三中记载了这条峡谷和谷中的武周川水:“如浑水又南,与武州川水会。水出县西南山下又东北右合黄水,水西出黄埠下,东北流水出西山,东流注入黄水。黄水又东注武州川,又东历故亭西,右合火山西溪水其水又东北流,注武州川水。武州川水又东南流其水又东转川水又东南流出山一水自枝渠南流,东南出,火山水注之又东注武州川,迳平城县南,东流注如浑水如浑水又东南流,注入漯水。” 郦道元(著),王先谦(校注):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53页。 根据水经注中对武州川水的相关记载可知:武州川水源于平城县(今大同东北古城)的西南山,“二源翼导,俱发一山”, 郦道元(著),王先谦(校注):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53页。如浑水与武州川水二水的源头从两边导发,都起源于一座山。在向东北流的过程中汇合成一条大川,向北迳流武州县故城西,武州县即是王莽时期的恒州(恒周),由于这条河流迳武州县城,故被称为武州山。 注:北魏武州山地区地形图 根据地图,武州川水分两条支流从两山间流过。武州山地理位置重要,早在汉代该地区就是汉民族北方的边塞要地。拓跋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武州山成为皇帝祈福的神山。当时在平城附近,只有武州山有一个天然岩洞(即今云冈第三窟),法果效仿古印度释迦牟尼开辟说法场讲故事的传说,从此武州山成为神山。魏书中也有皇帝多次临幸武州山的记录。距离武州山不远的北侧,西苑地区还存在另外一座西山(也称雷公山),然而相比武州山,西山地势险峻并不适合开凿石窟。武州山地势相对平缓,完全符合当时石窟开凿的要求。石窟隐于幽静安宁、风景秀丽的群山之中,崖壁前流过的武州川水衬托着山势,山林景色倒映于水中,灵气自然流露于山川水流的素丽景色之中。武州川水蜿蜒流过云冈石窟,河水湍急险峻,向西三十里是著名的武州塞口:“魏土地记曰:平城西三十里,武州塞口者也。自山口枝渠东出入苑,灌溉园池。” 郦道元(著),王先谦(校注):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54页。可知武州川水流入西苑成为灌溉园地的水源。 (三)山堂水殿,真容巨壮武州川水滋养的大型石窟群 1.十里河流,世法所稀云冈地区的武州山水武州川水与北魏王朝的密切关系,可从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内迁谈起。人类长途跋涉行走大都傍河而行,一方面由于河流冲刷,沉积之后的河沿相对平坦方便行走,另一方面因为沿河流行走可以饮水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武州川水符合这两个条件,是古代华北平原通向西域、东亚的必经之道。故鲜卑族内迁时选择了这条便于行走的古道。“川”字中间是水,两边是道,与其说平城是赵武灵王开疆拓土的产物,不如说平城是匈奴人南迁的结果。北魏鲜卑人历经险阻从边远地区迁往内地最终建都平城就是最好的例证。北魏是武州川最发达的时期。公元398年,道武帝拓拔珪从盛乐迁都平城,武周川是必经之道。从武州川现存的鲁班石窟寺、吴官屯石窟、云冈石窟、观音堂佛字湾等古迹中可见道武帝的弘韬武略。特别是举国之力开凿的云冈石窟,可见当时北魏统治者的治国之道。武州川水不仅提供了人类迁徙时所需的水源,还为石头上的王朝灌溉了优美秀丽的山林环境。武州川水的两侧分别是古刹和巨窟,一条水承载了焚香祈祷之后的宁静。与钟灵毓秀、小桥流水的江南的宁静不同,它带来心灵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宁。2. 百年邻居,比丘尼寺云冈石窟的木质寺庙 水经注卷十三中记载到:“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祗亘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有东转,经灵岩南” 郦道元(著),王先谦(校注):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53页。从这一信息知,北魏时期云冈石窟有一处比丘尼居住的尼寺,称为“灵岩寺”。根据人类的居住习惯,石窟前面平整开阔,背山面水。夏天可以避开洪水冲击,冬天可以防止风沙侵袭,“祗亘舍”即在此落成,这才应是比丘尼居住的地方。再根据郦道元“川水又东南流”的记载,许多学者认为,唯有现存鲁班窑石窟的地理位置与记载相吻合,所以水经注中所描写比丘尼住所即是今鲁班窑石窟之位置,被称为“灵岩寺”,它是云冈石窟第三窟前之寺庙,由于寺大且有名气,所以文献、典籍中多用其代表武州山全石窟寺的代表。“尼寺”这一宗教产物在北魏时期出现以及当时普遍存在的比丘、比丘尼分居现象是佛教戒律的原因。从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可知北魏时期天下共有寺庙三万余所。从杨衒之所撰写的洛阳伽蓝记中可看到,北魏在洛阳时尼寺数量约占整个寺院的百分之二十。每逢大斋,“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嘹亮,谐妙入神,以是尼寺,丈夫不得入。” 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城内景乐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2页。可知在北魏洛阳时期僧寺、尼寺的分设已相当普遍。在北魏时,由于云冈石窟在北魏时期称为“灵岩”,所以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中才有“经灵岩南”的记载。比丘尼寺采用了当时主流建筑风格木质结构,后来经历了不为人知的变故没有被保存下来。云冈经历“中兴”辽金时期对此尼寺进行了新建造,然由于木质结构建筑不易保存的缺陷,这座大型寺庙也在兵荒马乱中消失。考古工作者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以及现场勘测,已找到这两座寺庙的遗址,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建造,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山堂水殿”建筑群。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的分裂时期,尽管战乱不断,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大融合。少数民族内迁,鲜卑人在平城这片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都城,以胜利者的姿态积极吸收中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印度的佛家文化并将其运用在治国之中,实现“儒释道”三家并流。为彰显鲜卑贵族皇家气势,在神山武州山开山凿石,建立了冠绝一时的皇家建筑群,这座石窟群被记录在当时著名学者郦道元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中。武周川水不仅为鲜卑族迁往内地时所依赖的河流,也滋养了武州山地区湿润优美的环境,使得这座石窟群最后的选址确定在这里。如浑水流出旧京平城之后与武州川水相汇合蜿蜒流过神山,千年石窟在静谧中得到安宁。一部巨著、一座石窟群,北魏王朝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中足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水“流”石“凿”,共同见证北魏少数民族王朝的辉煌。参考文献:1 杨衔之北魏(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 郦道元北魏(著),王先谦清(校注). 水经注M. 成都:巴蜀书社, 1985.3 晨风,刘永平(编).韩诗外传选译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4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 谭家健,李知文. 水经注选注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 赵望秦(编).水经注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0.7 魏收北魏. 简字体二十六史全魏书释老志M.北京:中华书局, 2006.8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9 陆屹峰,员海瑞. 云冈石窟尼寺考J. 文化季刊,1989,(1):7375.10赵一德. 云冈石窟的文化价值C. 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 学术论文集,1992:120141.11刘颖. 石窟中的文化融合与演进麦积山石窟与云冈石窟北魏佛像比较D. 四川:四川大 学,2005. W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法遗产继承课件
- 民法总则全文课件
- 初中会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 亳州初二会考试卷及答案
- 医疗器械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 民族风少女课件
- 安全生产定义解析讲解
- 线上推广活动方案
- 《统计学-SPSS和Excel实现》(第9版)课件 第5章 参数估计
- 民族自治区域课件
- saas货运管理办法
- 202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草湖项目区公安局面向社会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上学期8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卷
- 2025年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指导课件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计算机操作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社会资本测量方法-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江西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特殊职位招录考试(网络安全)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医院副高职称评审汇报
- 肿瘤放疗并发症综合防治
- 口腔医疗风险管理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