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风俗民俗.doc_第1页
吉林省风俗民俗.doc_第2页
吉林省风俗民俗.doc_第3页
吉林省风俗民俗.doc_第4页
吉林省风俗民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情好客,古朴豪放浅谈吉林省风俗民俗巍巍长白山,滔滔松江水,莽莽黑土地,浓浓关东情。美丽富饶的吉林大地,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勤劳勇敢的吉林各族人民,在这块黑土地上,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创造了丰硕的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吉林省在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多方面都各具特色,我只就几方面简单谈谈吉林的风俗民俗。谈到吃大家一定都很喜欢,吉菜是植根于吉林这块黑土地而创立的一个新菜系,被誉为中国烹饪领域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吉菜是指利用吉林特产或主产原料,以吉林特有的民族风俗、区域文化和特殊的工艺,兼收并蓄,发展创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吉菜主要有民族菜、民俗菜、宫廷菜、山珍菜四大系列,具有“天然、绿色、营养、健康”的特点,同时又包含吉祥、吉庆、吉利等喜庆之意。1999年吉林省省长洪虎提出并命名吉菜以来,吉菜已经形成了一批名宴、名菜、名点、名小吃和名厨、名店。如今吉菜已经香飘四海,名扬八方。在2001年第二届中国美食节上,吉菜以其鲜明的特色,被确定为中国“新八大菜系”之一。而为什么会推出吉菜的概念,原因有二:其一因为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各种农业原料非常丰富;其二是长白山区的菌类、山野菜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应该以吉林省特有的原材料加以发展。6年来,吉菜餐饮产业发展势头非常不错。2004年餐饮收入比1999年翻了一倍多,大约达到了160亿元左右。各大餐饮企业从当初对推出吉菜概念的将信将疑到现在主动热忱地推广开发吉菜,都说明推出吉菜品牌这条路是非常正确的。 吉菜怎样区别于大东北菜的概念,虽然吉菜从东北菜中分离出来,但并没完全脱离东北菜的一些特点,但是对原来东北菜中的许多做法加以科学化,改变了原来所借鉴鲁菜的色泽过黑、味道过咸、勾芡过重的特点,结合南方的清淡口味加以改良,原料上也基本以吉林省的特产为主。并且还开发了高档吉菜宴席,其中有菌类中的珍品松茸蘑、林蛙、养殖的梅花鹿肉等各种珍贵原料,这也是省长在品尝了吉菜以后所倡导的:吉菜的味道这么好、这么香,一定要把吉菜继续做大!现在也在逐渐转变一些固有的观念,把许多南方的原料拿回来用吉菜的做法加工,也就是“南料北做”,效果也很不错。 有名的吉菜有蒜香倭瓜茸、金蟾献宝、白扒猴头蘑、好来登肘子、清汤鸡脚骨煲等,比较家常的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了,小鸡炖蘑菇、东北大拉皮、川白肉、猪肉炖粉条、灌血肠、当然还有伴随雪村那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而红遍大江南北的排骨炖酸菜。吉林省地处东北平原,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北方城市,冬天是吉林的一大亮点,许多风俗与这偏北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跟冰雪有关的活动丰富多彩:例如“中国吉林查干湖第四届冰雪捕鱼旅游节”,就是个着力体现打造民族旅游精品,展示圣湖冬捕奇观的宗旨的活动,集民族、民俗、宗教、地方特色与群众性、参与性于一体。而2006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暨净月潭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更是我省的又一大亮点,冰雪节的主题是冰雪旅游-长春与世界的桥梁。长春在制作大量雪雕、冰雕、彩灯等一系列观赏类旅游项目的同时,增设了大量增群众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还推出一系列体现城市特色的冰雪项目,五大冰雪景区各具特色,有近万名国内外滑雪爱好者及运动员参加了近几天举行的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另外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白山冰雪旅游节、长白山-雪域长白体验之旅等活动都展示了我省丰厚、独特的冰雪旅游资源和冬季吉林省的优美景观特色。在吉林这块黑土地上,吉林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乡土气息浓厚的关东文化。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艺术。吉林省古朴豪放的民风孕良了古朴豪放的民间艺术。以吉剧、扶余满族新城戏、农安黄龙戏等为代表的关东戏曲以其特有的风趣泼辣、喜庆红火而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首先是文学创作,吉林文学散发着关东黑土地的气息。早期的吉林文学包括渤海文学、辽代文学、金代文学和清代文学。现存的渤海文学主要是诗歌与散文。辽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契丹族的生产生活情景。金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北方民族独特的游猎文化。清代文学表现了乌拉地区满族人民的渔猎、田园生活。著名的松花江放船歌就是玄烨(康熙)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582年)巡视吉林时所赋。新中国成立后,吉林文学获得空前发展。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等各类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理论批评等均硕果累累。吉林民间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流传广泛,既有浓郁的关东风情,又蕴涵着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过去长白山区的挖参、放排、狩猎、淘金等活动演绎着层出不穷的民间故事。吉林当代蒙古族文学、朝鲜族文学和满族文学创作均走在全国前列。其次是戏曲艺术,吉林省现有艺术表演团体80多个,包括京剧、话剧、地方剧、曲艺、歌舞等。地方剧种有“二人转”、吉剧、新城戏和黄龙戏。“二人转”俗称“蹦蹦”或“棒子戏”,是在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和莲花落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在吉林省有近200年的历史,深受群众喜爱。在民间素有“千军万马、台上就俩”,“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东北是何等受欢迎。其主要形式有“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等。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戏曲剧种表演形式,于1959年创建的新剧种,代表剧目有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一夜皇妃等。扶余新城戏以满族八角鼓音乐为基调,农安黄龙戏以东北皮影为基调,流行于扶余、农安一带,为当地人民所熟悉。黄龙戏魂系黄龙府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华新剧目奖,新城戏铁血女真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大奖。吉林曲艺有汉族的东北大鼓,蒙古族的好来宝、乌力格尔和朝鲜族的盘索里、鼓打铃等。吉林音乐具有地域性和多民族性的特点,包括传统汉族秧歌音乐、鼓吹乐及朝鲜族、蒙古族、满族音乐等。吉林美术画种较齐全。集安市的“好太王碑”为高句丽第19代王碑刻,除了具有重要的政治、历史价值外,也是书法碑刻艺术珍品。吉林是个多民族省份,朝鲜族、蒙古族、满族均以能歌善舞著称,吉林又是东北大秧歌的故乡,吉林歌舞独具风格。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伴舞最多的就是吉林市歌舞团,由此就可见一斑。还有群众文化活动同样也是丰富多彩。从城市到农村,从初春到严冬,各类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田间庭院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涌现出一批特色文化基地、民间艺术家和艺术精品。东丰县是闻名全国的农民画乡,基本农民绘画队伍有300多人。东丰农民画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与丰富的生活内容博得国内外美术界的赞誉。松花湖浪木根雕、松花石砚、民间剪纸画等也都令人叹为观止。近些年举办的长春电影节、吉林雾淞冰雪节、延边朝鲜族民俗节、四平英雄城音乐会、辽源农民艺术节、白城市草原之夏音乐会等成为联结经济文化的纽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如今,吉剧也风靡大江南北,随着东北一家人,圣水湖畔等剧的风行,吉林省的风俗民俗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吉林自古便历来是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勤劳勇敢的吉林省各民族团结合作,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十分丰富。吉林省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吉林省共有49个民族。除汉族外,48个少数民族人口为246.4万人(2000年),其中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5个少数民族为世居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9%。由于历史上的不断互相交往,形成了各民族既杂居、又聚居的状况。如朝、满、蒙、回、锡伯等少数民族,既聚居一地或几个地区,又散居在全省各地。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吉林省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全省有1个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3个自治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和伊通满族自治县)。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4个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地方总面积5.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5%。除4个民族自治地方外,在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全省还有33个民族乡(镇),其中蒙古族乡10个,满族乡(镇)10个,朝鲜族乡(镇)7个,回族乡2个,满族朝鲜族乡3个,朝鲜族满族乡1个,其中有一个乡合并后仍享受民族乡的待遇。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中,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等市;蒙古族和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和松原市;满族、回族以长春、吉林、通化、四平市居多。吉林省少数民族的基本特点:一是人口多,分布广。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和占人口比例在全国分别排第9位和第11位。全省9个市(州)都辖自治县或民族乡。二是民族成份多。三是沿边而居。而吉林文化大抵便是以满族、朝鲜族文化形态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同中原汉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既有东北独特的文化内涵,又有中原地区共性的特点。吉林省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创造了多彩多姿的民俗风情,不同民族的饮食、服饰、礼仪等各具特色。而我着重介绍两个少数民族。首先是朝鲜族,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3省的朝鲜人。他们定居下来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一个民族。朝鲜族爱穿素白服,注重礼仪,尊老爱幼,能歌善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9月3日,素以“歌舞之乡”、“足球之乡”著称于世。首先是服饰,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妇女穿短衣长裙,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装的一大特色。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用带子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也叫做“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成,色彩鲜艳。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裤脚系上丝带。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然后是民歌、舞蹈、民乐等,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著名的朝鲜族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鸣。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朗、诺多尔江边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朝鲜族民间盛行歌舞,群众能歌善舞,音乐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 结构完整匀称,主要伴奏乐器是恤椰琴。以道拉基、嘱嘿呀等民歌最为著名。而朝鲜族民间乐器原有40多种,不过流传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筚篥等十余种。朝鲜族的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一年主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等。 朝鲜族春节: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的节日生活丰富多彩。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倻琴和洞箫的乐曲声,将人们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等,竞赛场上,热闹非凡,人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有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着他的儿孙健康、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楼”,随着长鼓、洞箫、唢呐乐曲声载歌载舞直到尽兴。 上元节:朝鲜族传统岁时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一天,这天,朝鲜放要先到祖坟送灯,然后在堂内烯“属”灯,院内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还要到河里放灯船。这一天还要吃药饭、五谷饭,喝聪耳酒。药饭以江米、蜂密为基本原料。掺大枣、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药饭原料较贵,不易凑齐,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五种做的“五合饭”代替。以盼望当年五谷丰收。上元节有许多游戏,过去有火炬战、车战、拔河等。火炬战,即赛火,看谁的火炬最亮,燃的时间最长。车战,是比谁的车结实。所有娱乐活动,全村人都来参加。围观者敲鼓助威,热闹异常。取胜者唱歌、跳舞,欢庆胜利。晚上,大家举着火炬上东山高处迎圆月,谁当年有福,谁就能望见初升圆月,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桥。踏桥,也叫跺桥。朝语中“桥”和“腿”两词同音,跟桥意为练腿。踏桥时,每人要在桥上往返几次至几十次不等,共次数必须与自己的岁数相等,以求祈福禳灾。 婴儿生日节:即婴儿周岁生日节。在朝鲜族的人生仪礼中,婴儿的一周岁纪念日最受重视。婴儿一周岁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也非常隆重。婴儿生日到来之际,婴儿的妈妈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给孩子穿上一套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然后把孩子抱到已准备好的生日桌前,让婴儿“过目”专门为他摆设的“涉猎物”。桌子上会摆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笔、书、小枪等等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客人到齐后,婴儿的妈妈就叫孩子从桌子上五花八门的东西中随便拿自己喜欢的中意之物。当孩子伸手从桌子上拿一样东西时,客人们就欢腾起来,说一些使祝兴的话。这个过程人们叫做婴儿受生日席桌的“仪式”。有的地方还有老人给孩子脖子套上一团素白色线的习俗,以示希望孩子象雪白的线团那样做一个洁白的人,能像长长的线那样命长延寿。 洗头节:阴历六月十五日是朝鲜族的洗头节。这一天被视为黄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边洗头,传说用向东流的溪水洗头是很吉利的。晚上,人们还要在家里举行洗头宴,唱洗头歌,然后全家老少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回婚节:在朝鲜族的家庭节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节”,亦称“归婚节”,即结婚60周年纪念日。举行回婚节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老两口都健在;二是亲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孙子孙女无夭折。如果亲生子女或孙子孙女中有死亡者,则不能举行回婚节。因此,谁家能举办回婚节,是种很大的荣耀,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一对老人穿上年轻时的结婚礼服,相互搀扶着入席,大家频频举杯祝福,比年轻人的婚礼更为热闹隆重。 六一节:“六一”节是国际儿童节,但在延边已演化成新的全民节日。在延边,人们把“六一”儿童节活动当成一项重大的爱幼活动。“六一”这一天,往往万人空巷,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涌向公园进行游园活动。 朝鲜族有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和小米。以鱼肉蛋奶制品和海鲜产品为辅,基本上以素食为主,同以吃荤的民族有明显的区别。辣泡菜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菜。另外,打糕、 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也是他们非常喜爱的。 打糕: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打糕的历史比较长,早在18世纪朝鲜族的有关文献中已有记载,当时称打糕为“引绝饼”,并称引绝饼已称为传统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节或红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来招待亲朋好友。顾名思义,打糕是打出来的。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不产糯米的地方,则用小黄米或糜子;所洒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红豆外,还可以用黄豆、绿豆、松子、栗子、红枣、芝麻等。制作时,先将粘米淘净蒸熟,放在打糕槽内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块而成。吃的时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块,蘸着糕面吃。 朝鲜冷面:朝鲜族传统食品之一。朝鲜冷面的历史很长。据日本史书记载,17世纪上半期,朝鲜僧天珍已将制作冷面的方法传到日本。朝鲜族人不仅在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即使在寒冬腊月里也喜欢坐在炕头吃冷面。特别是每年到农历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面的习俗。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面条,可以“长命百岁”,故冷面也称做“长寿面”。冷面的主要原料是荞麦面、小麦面和淀粉,也可用玉米面、高粱面、榆树皮面和土豆淀粉制作。做法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制成,吃起来清凉爽口,味道鲜美。 耳明酒:喝“耳明酒”是朝鲜族的风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耳明酒,以祝耳聪,此酒并非特制,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耳明酒”。 三伏与狗肉酱汤: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可是朝鲜族在三伏天却有宰狗吃狗热汤的习俗。这种酱汤别有风味,在三伏天吃狗肉酱汤可大补。朝鲜族大多数人爱吃狗肉。然而在节日,或办红白喜事时是绝对不准吃狗肉的。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礼节。 五谷饭:朝鲜族吃五谷饭由来已久。新罗国时;把正月十五这天叫做“乌忌之日”,用五谷饭祭扫乌鸦。每逢正月十五,农民用江米、大黄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谷饭吃。还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种,便表示哪种粮食这一年能获丰收。这种风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米酒:朝鲜族爱喝的一种饮料。米酒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总要端上来一碗自家酿制的米酒。这种酒比黄酒的色稍白一点,而且还略带甜味。这种米酒后劲十足。长辈一起喝酒时,要把头移到旁边去喝,切不可面对着长辈举杯饮酒,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辣白菜: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来后,他们就开始制作辣白菜了。此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家家都要做,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因为要持续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腻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欢迎,成了朝鲜族日常饮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朝鲜族讲究夫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人们非常鄙视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这从如今甚是流行的韩剧中可见一斑,朝鲜族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子后其余的人才能就餐。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与长者同路时,年轻人须走在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老者说明原委。 朝鲜族每个家庭都很重视老人的花甲寿辰。父母诞辰60周年那天,子女们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也叫花甲礼)。花甲宴上,子女亲戚欢聚一趟,老两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装的子女按辈分长幼为序排开坐下。祝寿开始,从长子夫妇起,到孙子止,依次斟酒向老人跪拜祝福,感谢老人的辛苦操劳及养育之恩。礼毕后子女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在婚俗和葬俗方面,朝鲜族也很是突出,婚姻方面,朝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按传统习俗,近亲、同宗、同姓不得通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的习俗。解放前,婚姻都由父母包办,早婚较普遍,也有招婿、童养媳等现象。朝鲜族婚俗从说媒到结婚要经过六次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和“迎请”。“纳采”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提亲时送的礼物。“问名”礼是占卜新娘将来的运气好坏而打听其母姓名的礼仪。“纳吉”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通知吉日。 “纳币”礼是新郎家给新娘有送的青缎、红缎等财礼,“请期”礼是新郎家把选定的婚期以书面形式送到新娘家征求意见,新娘家则根据姑娘的具体情况回复。“迎亲”礼,即新娘家则根据姑娘的具体情况回复。“迎亲”礼,即新郎迎接新娘,也最为隆重。朝鲜族婚礼的仪式很复杂,在延边,婚礼一般分两段进行:先在新娘家举行,后在新郎家举行。在新娘家举行谓之“新郎婚礼”,在新郎家举行谓之“新娘婚礼”。新郎婚礼一般要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顺序进行。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后,便独自回家,随后新娘等待选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样搭起醮礼厅,为新娘摆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认,施礼,被请去招待,至此,婚礼才告结束。朝鲜族结婚后一般都不离婚,他们在婚礼中举行献木雁的仪式,象征夫妻白头到老的愿望。而至于葬俗朝鲜族多实行土葬,有的地区也实行火葬。朝鲜族老人死后,亲人三天内不准洗脸、理发,也不准吃干饭,而且必须穿孝。亲友来吊唁,首先在遗体前三叩首,再同死者亲属相互二叩首。举行埋葬一定要在单日。入殓时要给死者穿新衣,原来的衣服则烧掉。三天后埋葬。埋葬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墓地,墓地多选在山坡的阳面,头朝山顶脚朝下。埋葬后,坟前置供品,叩首。以后要连续祀三天,饭前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云”,第二天叫“拜云”,第三天带供品到坟地叫“三云”。以后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节等都要祭祀。然后是满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现已通用汉语文。满族妇女喜爱穿着旗袍,样式美观大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已成为中国传统女装,并深受青睐。满族传统的礼俗、祭俗、婚俗、葬俗、居住习俗、育儿习俗等,现在还影响很多地区。其绘画、剪纸、歌舞、曲艺、民间故事、民族体育传承久远,至今流行。满族饮食独具特色,“满汉全席”名扬遐迩。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入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女中通用。 旗袍: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突出了妇女体形的曲线美。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是满族骑射时穿着的一种褂子,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坎肩: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妇女穿的坎肩还要绣花锒边。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 大拉翅:清代满族贵族妇女发式。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其式,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另以黑缎、绒或纱制成“不”字形皂板,曰“头板”,其底部以铁丝制成扣碗状,谓之“头座”,扣于头顶发髻上,并用发缠绕,使之固定。这种“高如牌楼”之固定装饰,用时套在头上。通常于头板正中戴彩色大绢花,称“头正”或“端正花”,并加饰珠、翠、玉簪、步摇和鲜花,或于右侧缀一彩色长丝穗。这种发式因头板如两翅张开而得名。 马蹄底鞋:满族妇女高底鞋。亦称“旗鞋”。满族妇女皆天足,旧俗喜穿木制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为之,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故名。底高达三四寸,后京师旗妇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裹白布。鞋面,富家多以缎为质,贫者布为之,皆彩绣花卉图案,素而无花者,最为禁忌,以其近凶服。贵族妇女常在鞋面上饰以珠宝翠玉,或于鞋头加缀缨络。少女至十三四岁始用。民国以后,已不多见。 靰鞡:多为农村下层满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种皮革制作的鞋。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跑冰。它是很有特点的满族服饰之一,一直在东北农村穿用。满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人的习俗,“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大金国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东北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曾盛于北京,流传到东北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弟,为满族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曲艺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关学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满族人民同样能歌善舞,隆兴舞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舞蹈的特点,多由狩猎、战斗的动作演变而来。如隆兴舞,要选一些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逢喜庆宴会,主、客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后一袖为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齐”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势复杂繁多,有打渔的姿势,穿针、织网的资势,欢庆的资势,单奔马,打猎姿势;双奔马、出征的姿势;大小盘龙、龙戏水的姿势,怪蟒出洞,龙蠕动的姿势。十八式,即十八个舞蹈动作。 秧歌舞:又称“鞑子秧歌”。多于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长两圆木,边 击边对舞。常由三四人扮妇女,三四人扮参军及扮持伞灯者,饰卖膏药者为前导。以锣鼓伴奏,“舞毕乃歌,歌毕乃舞”。是化妆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跷之分。若两秧歌队于路相遇,即行抗肩礼互敬。 莽式舞:中国清代宫中宴会上表演的满族舞蹈。莽式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领唱,众人以“空齐”之声相和,加强节奏,故也有人称之为莽式空齐舞。舞蹈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多是骑士步,这与满族先民尚武有关。 腰铃舞:满族民间舞蹈。由数名腰系铜铃男子表演。表演时打着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源于满族早期骑射生活。 庆隆舞: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庆隆舞喜起舞和扬烈舞,源于莽势舞。乾隆年间命此名。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大五魁舞:又称“五魁舞”,是满族民间一种庆贺舞蹈。源于满族早期的狩猎生活,多于丰收、狩猎归来时表演。该舞蹈由五人分别头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拟兽的跑跳动作,欢快有趣。 单鼓腰铃: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 ”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满族信仰萨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整个人生礼俗,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自降生听悠摇车,稍大一些学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结婚的喜歌,出征的战歌,围猎的猎歌,以及丰收喜庆,岁时节日,祝福贺寿,凯旋庆功,悲欢离合都有歌,其音乐风格多彩多姿,但基调豪放,朗爽,即使表现哀婉情绪的音乐,也不失其刚健强劲的内质。 满族民歌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山歌、小调、喜歌、战歌、叙事歌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几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音乐也各有特色。 摇篮曲,也称“悠悠调”。在满族中流传最广,几乎每个满族孩子都是在这种优扬、平稳的曲调中成长起来的。现在流传的摇篮曲有满语的,汉语的,最多还是满、汉语兼有的。 劳动歌,满族先民在渔猎时,常吹牛角或海螺为号,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猎毕,就在野外歌舞欢宴,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发展成旋律流畅的劳动歌,容纳了广阔的生活场景。 山歌,满族人用热烈奔放的山歌,抒发其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劳动歌。其中赞美富饶壮丽河山的山歌称为“夸山调”,满语民歌巴音波罗歌唱丰收,就属于这种山歌。另一类是对口喊唱的叫“爬山调”,多在放牧时赛唱。这类山歌,常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口喊唱,俗称“拉锯”、“抬扛”。歌词即兴而编,多是触景生情开口就唱,节奏自由强烈,曲调高昂开阔,情绪奔放,酣畅。靠山调、爬山调等曲调被八角鼓、单弦等曲艺广泛吸收。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在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挖人参、蚕姑姑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巴音波罗、轱辘冰、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枣颗棵;儿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风来咯等。八角鼓:八角鼓形为八边形,蒙蟒皮,七个边每边有铜环,另一个边下拴一长穗,可弹、搓、摇,作为唱曲的伴奏乐器。 满戏:满族戏曲剧种。又名“八角鼓戏”。由满族曲艺八角鼓发展而来。满族先民在骑射渔猎之暇围在篝火旁,边说边唱边舞,并扣击自制八角鼓相和,娱其情志,逐步形成说、唱、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清兵入关后,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锣鼓等配合,吸收诸宫调、杂剧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剧。多演唱历史和民间故事。 八旗子弟书:又称“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于18世纪创作的一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盛行于北京和沈阳,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 二弦:满族弹拨乐器。木制,琴头饰有龙首,弦轴左右各一,音箱为长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绘龙纹。清朝宫廷用于演奏宴乐。 三弦:满族弹拨乐器。檀木质,方槽,琴头雕大顶花,其尾端雕刻花纹,琴杆正面为指板,尾端护弦揭兽皮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指、食指戴骨指甲拨弦,有弹、挑、分、扫、砸、搓儿等技巧。清宫廷中用于演奏宴乐,民间用于伴奏鼓书、单弦等。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大体一样。重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还有五月端五,八月十五中秋节等。 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则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游,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喜食粘食、酸菜,传统菜肴为“白肉血肠”和各色“火锅”,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变成了全国人民都爱吃的点心。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重视礼节。这从流行的清朝古装戏中可略知一二。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原来一般实行族内等级婚,后来限制放松,可与汉族通婚。自古以来,满族不兴早婚,没有类似“指腹婚”、“娃娃婚”等童婚。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结婚。婚姻由父母包办。订婚前,男家主妇可到女方家观看女子容貌,寻问年龄等,如果合意,就可放小定(即订婚礼品)。相会时,往往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只说某月某日有朋友到女方家拜访。以免婚姻未成留下不好的印象。有些地方,当男方主妇看中某家姑娘,便征求儿子的意见,再请媒人带一瓶好酒去女家求婚。女方父母要向媒人了解男方的姓名、年龄和家庭状况,特别要详细询问男家祖籍和三代的经历。以弄清男家的门第,这与清代满族婚姻重门第而不计较钱财的习俗有关。媒人走后,父母便对姑娘介绍男家的情况,说出自己的意见。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话“成不成 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猪、酒、钱、衣服、首饰等。男方送的彩礼,全部收为姑娘的财产。结婚时,婚礼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晚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