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doc_第1页
也论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doc_第2页
也论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doc_第3页
也论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doc_第4页
也论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也论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第26卷第1期V01.26No.1绥化学院JoumalofSuihuaUniversity2OO6年2月Feb.20o6也论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姜深香(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李商隐是晚唐着名的且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一位诗人,其诗借助于心象与物象的融合,借助于繁丽意境的创设.把丰富,深邃,多义的内蕴充分地表现出来,使读者体味到诗人丰富复杂的心理与情绪,具有不可言传的意蕴美,也因之形成了李商隐不同于他人的独特风格.关键词:李商隐,诗歌,多义性,成因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499(2006)O1一OO6O一04李商隐诗歌情调幽美朦胧,意蕴丰富多义,这是其诗永恒绵远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作为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以精巧的构思,广博的内容,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使诗人跻身于唐诗抒情艺术的高峰,也代表着晚唐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其诗中的许多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都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诗歌意义的复杂多变是诗歌表现最强有力的手段,中国古典诗歌中善用比兴,象征,用典,暗示等手法来造成诗歌的多义存在,正所谓情在言外,旨冥句中.由于作家所处的文化背景,内在品质,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造成的诗歌语言背后的丰富蕴藉状态也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李商隐诗歌旨蕴丰富,朦胧多义,无限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给读者提供了多元阐释的可能,自然地构成了解读上的复义.本文将主要分析造成李商隐诗歌多义性的成因.一,富于隐喻意义的大量用典前代人评李商隐的诗歌,大多与隐有关,如高檬称之为李义山之隐僻;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解释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所谓隐就是言外之旨,文外之义,也就是委婉含蓄,具有多义性.李商隐的诗歌绮丽朦胧又赋予丰富的含蕴,以至于读者不得不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独恨无人做郑笺的感叹和疑惑.究其原因,除了诗人构思时的寄托遥深之外,主要应在于其诗中使用了隐喻手法即大量使用典故.李商隐诗歌中的典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它是作者主观情感浸染改造过的心象,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和主观化.典故的主观化,个性化导致了隐喻空间距离的扩大,这就使得李商隐诗歌文本常常呈现出两重或两重以上隐喻的倾向.以被人称为类无题诗的<锦瑟为例分析一下就可略见一斑,<锦瑟本身就是一首通篇托喻以情寄情的诗作.其颔,颈两联创造的四个优美可感的意象中就包含着四个典故:即庄生梦蝶,望帝春心,沧海珠泪,蓝田日暖,四个典故,四个异质性的隐喻,单独来看,每个典故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这些典故组合在一起,可能并不具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但它却是诗人意识流动的结果,非常符合诗人内心的情感逻辑和心理的时空秩序,它强调的是诗人的一种内心感受以及这种感受长期累加的结果.庄生与蝴蝶的嬗变,杜鹃作为望帝的寄托,月下晶莹的珠光和氤氲缥缈的玉山的典故背后流泻出的就可能是深情的思念与思念不再的伤感,悲哀的复杂体验;也可能是追求的美好与美好的难以实现,是迷惘,茫然和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的情感体验;还可能是诗人人生失意的惆怅,痛苦等的情感体验,更可能是诸多情感体验的集合四个典故都非具体物象,它显示给人的旨?收稿日期】2O050909?作者简介】姜深香(1966一),女,山东平度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古典文学专业在读硕士.60意是朦胧的,不清晰的,这种旨意不确定性是由作者内心复杂情感体验等综合不确定因素导致的,由此所引发的读者对该首诗的终极意义也就具有了无限阐释的可能性.而且,每一种理解都会有其较合理性的一面.但无论读者认同诗人哪一角度的抒发,读者似乎都会感受到诗人的愁苦,孤寂和希望破灭后的凄怆;还有诗人那若有所失的怅然和迷茫杨大奎曾说:玉溪无题诗,托兴遥深,自是骚人遗意.(<炙砚琐谈)纪昀也说:无题诸作,大抵感怀托讽,祖述乎美人香草之遗,以曲传其郁结,故情深调苦,往往感人.对于该诗的阐释,历来的学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宋,明期间笺释和论述的就达二十五家之多,清初至五四期间,则达到了六十多家.各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先后归纳出恋情说,悼亡说,自伤说,咏史说,寄托令狐说,怀念永贞革新人物遭宪宗镇压说等十几种说法.导致注家辈出,众说纷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商隐诗的大量用典.李商隐诗的用典不仅在方式上别开生面,与众不同.而且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进行艺术性处理.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如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典,原典不过借庄周梦中化蝶而浑忘自家时的模糊状态,以阐发万物原无差别的齐物我的思想而已.李商隐抛开了原典的哲理思索,由原典生发的人生如梦感慨引入到一层浓重的迷惘感伤情思状态之中;再如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典,原典出自大戴礼记:蚌蛤龟珠,与月盛虚.是说海里蚌蛤中的珍珠形状的圆润与否,与其生成时月亮的盈亏有直接的关系,即月盈则圆,月亏则缺.这本是美好的民间传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棵棵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IIj(哪笔者认为:这些典故已不再是用以表达某种具体明确的简单意义,而是借以传递诸种情绪交杂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也可能是多层次的.李商隐一生遭际坎坷,他对事物的矛盾和复杂性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认识,在他的诗歌中,共知的典故旨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诗人常常把典事生发演化,使其最终成为与原故事旨意完全相悖的势态,由正到反,正反对照,把人思想活动的角度和空间大大扩展了.如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吃了不死之药,得成月中仙子.本是常人羡慕之事.但由于李商隐一生有许多高远的追求都流落不偶,使诗人始终处于孤独寂寞的境地.常人羡慕的事情,在李商隐看来却是难以言说的凄凉和无法摆脱的孤独.李商隐学过道,本身非常熟悉女道士修仙的寂寞生活.基于这些复杂的感受和见闻,诗人设想嫦娥一定会因为天上孤寂而后悔偷吃了灵药.典故的反用,导致了该诗旨意注家纷纭现象的出现,同时也说明诗人笔下那种高远清寂之境和.永恒的寂寞感,确实沟通了人类在某种相同情态下某种近似的心理,从而使该诗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读.还有些典故,虽不是反用,但诗人也作了别有会心的生发,如: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梦泽)从歌舞能多少方面寻问减膳的效益,于是引发出深慨宫中希宠美人的愚昧与麻木等多种解说,以及普天下揣摹逢世才人读此同声一哭等联想,可见楚王爱细腰的典故通过生发,同样也产生了多义性的效果,扩大了诗歌的抒情空间.典故的使用可以充分体现一位作家的文化底蕴和知识修养,李商隐用典具有明显的隐在性和不可穷尽性,它不仅使诗歌的内涵曲折幽深,富于情趣;而且也为诗歌内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扑朔迷离之美.二,复杂独特的意象组合意象作为衡量作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就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说明胡氏也早已意识到意象在文学表现中的重要性.虽然人们对意象的认识不完全相同,但本质上却有相同之处.如郁沅在中国古典美学初编中就这样界定意象:即意象不是事物表象的简单再现和综合,它已经融入了作家的思想感情创作意图等主观因素.它是作家根据事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情感倾向,对生活表象进行提炼,加工,综合而重新创造的艺术形象.这说明:意象非简单的物象相加,意象是意中之象,表意之象,创意之象,是意与象的组合.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加工,在任何情己:都脱离不了主观意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意本身没有严格的确定性和限制性,作者利用审美想象可以充分生发,丰富自身的审美趣味和生命感悟,也可以不断挖掘沉潜的历史,文化积淀物,扩充现实对应物的表意空间,使简约的物象获得有效的信息增值.这个意象的建构过程本身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也就奠定了诗歌意蕴的丰富和多义.意象的复杂性与诗歌的多义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一般诗人所用意象,客观性较强意蕴比较直接明了;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大多富于非现实的色彩,含蓄朦胧,难以指实,诸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碧城,瑶台,灵风,梦雨等等,这类意象亦非现实具体物象,实质上已经被主体心灵反复浸染渗透过了,即被李商隐心灵化了,它超越于客体物象和主体意绪的单一层面,是多种体验的复合体.李商隐诗的意象产生,主要根源不在于外部世界,而是源于其内心世界的复杂体验.由于自身遭际坎坷,心理负荷沉重,李商隐内心体验极其纤细敏感,当其心灵受到外界某些触动时,精神自然内转,于是就会有形形色色的心象若隐若显借此展现.如珠泪,塑造了晶莹剔透的珍珠形象,远望去犹如泪光闪烁,同时也借用鲛人滴泪化珠的典故,在空旷微明的情境之中,是珠光如泪还是泪洒成珠,已让人浑然不觉,明珠被赋予了哀伤的情愫,仿如人孤独失落的哀怨形象.又如珠箔飘灯独自归.中的61珠箔,本是一种用珠串编织而成的帘子,在这里诗人以珠帘喻雨,将这两种意象相融合,为雨中苦苦的凝望创设出优美朦胧的意境.李商隐还赋予一些名词以独特的意味,使他们能更适合于渲染朦胧的意境,如梦雨,灵风,飘灯,绣芙蓉,迷蝴蝶等.其意象经过特殊的组合发而为诗,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中时空与因果顺序限制.这种意象转换跳跃所造成的省略和间隔,便有待读者通过艺术联想加以连贯和补充,内涵远较一般意象复杂多变.再如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意象和句子之间的情绪性跳跃都很大.作为心象,把前后变化联系起来看,云浆未饮,旋即成冰,是追求未遂的幻化之象.处在迷茫失落之中,人的内心有可能出现类似的意乱情迷的心象与幻觉.如何二句是与所追求的对象渺远难即之感,中间的跳跃变化,透露对方变幻莫测,难以追攀.这一切,不仅能够意会,而且可以是多种诱因(如爱情,交友,仕宦,理想)导致的心事迷茫的综合感受的立体再现.由于诗的产生本身有多重诱因,加以读者面对意象的跳跃变化,又有各自的感受和艺术联想,因而出现多义也就必不可免.三,内在心灵世界的重大开拓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El薄西山,风雨飘摇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文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与盛唐那种阔大的气象和飞动的气势相比都有了显着的变化,一般文人不但不敢寄希望于兼济天下,有时甚至连独善其身也难以如愿,因此,他们的注意力也就极容易更多地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了一种内向型的诗风.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加之李商隐出身寒微,仕途坎坷,加剧了他不断痛苦的悲剧人生,当然也由于李商隐内向型的性格和独特的审美观,遂使得他在诗歌中往往不直接抒发感情,而是使用曲笔,表露一种复杂的内在感受,追求一种迷离惝恍的境界,并且时有寄托,但寄托者为谁,为何,他却不去声明.陆次云谓李商隐诗:意致迷离,在可解不可解之间.前人曾李评商隐诗为:深情苦语,情深调苦,往往感人.对于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用吴战垒的就多数诗来说,句际之间的组接关系较为松散,跳跃性很大,它遵循的是抒情的逻辑,前后倒置,时空错综,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捕捉变幻的意象,追踪情感的轨迹,万象纷呈,浮想联翩,从这一端飞跃到另一端,中间可以脱略许多过渡的环节,留下不少空白点,这样,就使得句际相关的意义变得模糊而不确定,产生了多义性.这句话解释比较切合.由于身世不幸情感内转,李商隐诗中有许多孤独,枨触,自怨自艾,自省自伤的描写,而且也由于商隐与外界的交往极为有限,所以,商隐实际上是经常生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的.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封闭悲苦心境中,诗人的内心体验往往特别敏感,一旦遇到某种诱发,心绪就会自然涌动流转,62泛起层层涟漪,并会伴有种种心象闪烁映现.心象意绪流动万变,加之李商隐有些心事缄口难言,有几欲是吞声的隐痛,因而在潜心摹写自己心象的时候,李商隐超越了意义本身,用心灵去将那些没有固定形质的心象客观化,作者有意借助于传说以及典故等经过改造之后可以诱发多种联想的优势,将本难直接表现的心象退隐为一种背景加以外化.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极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况作者又略去了其中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如E1日: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内在的心绪由眼前的游丝触发,心绪纠结的再也不得舒展,这种心绪与闲寂之中游丝飘扬的悠闲之容态相融合,象征着诗人向往的心灵获得解脱的状态.再如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也是借想象中寒蝉对于碧树的感受,象征着作者羁役幕府,心力交瘁,举Ig无亲,那种冷极幻极的心象.这是作者通过带象征性的具象对情感本原状态的生动表现.焦在雅娱阁集序中强调: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无以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3麟李商隐把自己深微的直觉体悟通过熔铸物象的方式来表现人类的心灵,在这间囊括万有的巨大的精神空间领域里,李商隐自由驰骋,把情感内容的强调,深度,广度,状态等等通过情感渗透了的喻象与喻象体系加以沟通.沟通后的情感体验超越了单一,狭窄的表现领域,进入了无极限的自由链接层次:士子渴求仕进与少女怀春之忧怨苦闷;贫女无媒难嫁与寒士政治上无人荐举;士人感受仕途寥落与仙女感受尽El灵风不满旗之孤寂;寂寞无赏,强笑混俗的文人与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的李花等等,无不彼此融合重叠,不断激发读者理解阐释的主动性和可能性,给后来者无穷破译的解读的诱惑,心灵世界的开拓与情感体验的触类旁通,无疑是李商隐诗歌多义性的又一表征.四,飘忽朦胧的优美境界戴容州曾云:诗家之景,如蓝田El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司空图更是提出了韵外之致之说,并且把诗分为韵内和韵外两层.韵内是指诗的语言文字声韵及其所表达的意义,这是诗歌直接呈现给读者的实在的东西;韵外则是指诗的语言文字声韵及其表面意义之外所隐含的意味,这种意味是一种虚空,要靠读者思而得之,品而得之是一种深藏的意义,一种悠远感,一种弥散般的艺术空间.但韵内与韵外是有密切联系的,只有韵内有真美,韵外才可能有真味.李商隐诗歌最突出的艺术魅力是他诗中所创造出的飘忽朦胧的优美意境,其意境的朦胧虚幻,浓丽凄艳,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也使其诗韵味无穷.特别是他的抒情诗,情调幽美,具有一种格外的韵外之致.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选择状其情绪的意象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人表达上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不仅无题诗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就连咏史诗,咏物诗,也常常是一重情思套着另一重情思,表现得幽深窈渺,如春雨:帐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皖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端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的情景之中,又是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是又一层情思;然后是书信难达的惆怅思绪往而复归,盘旋环绕.雨丝,灯影,珠箔等意象,美丽而又细薄朦胧,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凄美幽约.再如锺过圣女祠中的名句: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写圣女沦谪得归迟的凄凉孤寂处境,境界同样幽缈朦胧,被认为有不尽之意(吕本中<紫薇诗话>).荒山废祠,细雨如梦似幻,灵风似有而无的境界亲切可感,而那种既带有朦胧希望,又显得虚无缥缈的情思意蕴,似乎还暗示着什么,朦胧难以确认.作为一个身世坎坷,郁郁寡欢的诗人,李商隐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失落感伤的情绪,一旦牵惹上所爱之人.不管是求之不得的企盼,还是久别难逢的怀恋,作者都将其置于一种朦胧,绝美的境界之中,通过各种可感的物象,渲染以飘忽朦胧的声色,使作品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郁,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切和丰富.如他的无题(来是空言)表达的是对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思恋.诗人在梦中与恋人失之交臂,醒来之后便陷入无尽的怅惘之中.痛楚的呼唤已无济于事,于是提笔急书,寄情文字,却发现纸上竟是些淡淡的字迹.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来,诗人借着残烛的余光,遥思独居闺房的恋人,描画出迷人的场景,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烛光半笼于翡翠与金丝的烛帷之中,光焰黯淡而柔和;由麝香熏过的芙蓉帐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给华丽的景物蒙上了一层朦胧,馨香的色彩,整个室内充满了令人沉迷消魂的韵味,具有一种虚幻的审美效应.而由此烘托出的两地相思者的孤寂与凄凉的心绪更让人意绪凄惶.李商隐诗中的意境,大都是幻化而来,境奇而意深.再如春雨中红楼隔雨相望冷,一句把小楼暗红的颜色和雨的抑郁色彩凝结一处,又加上一个冷字,令读者联想到,主人公瑟缩着身子,在凄风冷雨中苦苦相望.而雨中的红楼又显得虚无缥缈好象是梦中的景象.诗的形象具体,生动,栩栩如生,似乎可能触摸到,而于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又有无限丰富的蕴涵,所抒发的感情含而不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李商隐的无题诗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除以上诸方面契机外,自然还存在其它方面的一些渊源:如商隐在谴词用字上也善于营造一种朦胧之美.叶燮称其为寄托深而措辞婉,使所用词汇形式完美,内涵丰富;也包括无题诗本身的特殊形式.诗人表现于无题诗中的是一种莫名的愁绪,其来龙去脉自己都未必完全明白,以无题名之,自然也会引发不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