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江职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说明书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规划背景规划背景 1 第二章第二章 规划理念与原则规划理念与原则 2 第三章第三章 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3 第四章第四章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4 第五章第五章 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 4 第六章第六章 校园建筑形态与特征校园建筑形态与特征 5 第七章第七章 道路竖向规划道路竖向规划 5 第八章第八章 工程规划系统规划工程规划系统规划 5 第九章第九章 建设分期建设分期 10 第十章第十章 消防设计专篇消防设计专篇 10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环保设计专篇环保设计专篇 11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投资估算 12 长江职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说明书 1 第一章第一章 规划背景规划背景 1 11 1 项目背景项目背景 长江职业学院是 1999 年经教育部批准创办的一所全日制 多科性普通高等职业院 校 其前身是创建于 1984 年的湖北经济管理大学 办学已有近 30 年的历史 是一所办 学规模逾万人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 现有在校生 12000 余人 教职员工 500 余人 学校设有 9 个教学单位 7 院 1 部 1 中心 即电商学院 艺术学院 财经学院 管理学院 含国际学院 机电学院 建工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公共课部 含思政课 部 实践教学中心 含信息化建设中心 开设有艺术设计 财经 制造 电子信息 土建 文化教育和旅游管理等 7 个大类 37 个专业 有国家级动漫设计 市场营销实训 基地 学校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 全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 省人 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湖北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 长江职业技术学院在此背景下 为适应院校快速发展需求 解决现有校区分散 校 园狭小 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满足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整合教育资源 提升 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决定进行新校区的总体规划建设 1 21 2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1 2 1 项目名称 长江职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1 2 2项目位置及周边环境 学院新校区位于鄂州市葛店开发区中部电子商务基地总部地块 占地面积 570 亩 四面皆临规划道路 西至环湖路 南邻武鄂高速 北至环湖北路 东至莲花大道 新校区所处地块为葛店开发区中部电子商务基地总部用地 已有苏宁电器 唯品会 及当当等单位落户 新校区位于中部电子商务基地总部中心位置 紧邻 莲花湖 自 然条件良好 1 2 2 建设规模 新校区规划征地总面积约 38 公顷 其中净用地面积 27 75 公顷 规划设计在校学 生人数 15000 人 在校教职工人数 500 人 规划总建筑面积约为 412086 其中地上 建筑面积约为 400000 地下建筑面积约为 12086 1 2 3 建设目标 根据教育部实施的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教发 2004 2 号 的要求 建设成为满足全日制在校生 15000 人及教职工 500 名办学规模的教学 培训 科研的优质 基础设施 形成和谐统一的自然 人文环境 满足师生学习生活需求 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 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1 31 3 规划依据规划依据 1 3 1 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1 3 2 鄂州市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1 3 3 葛店开发区中部电子商务总部基地规划 1 3 4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建标 1992 245 号 1 3 5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教发 2004 2 号 1 3 6 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 的通知 教高 2008 5 号 1 3 7 葛店开发区规划局 建设项目规划要求通知书 1 3 8 国家及地方其他相关现行技术规范 标准 1 3 9 其他相关设计规范 1 41 4 区域现状条件分析区域现状条件分析 1 4 1 区位 葛店 位于湖北省鄂州市西北部 武汉市洪山区东侧 长江之南 处于湖北省高新技术产 业核心开发带 葛店镇是鄂州的西大门 西距武汉市 28 公里 东距鄂州市 38 公里 北临长江 南抵武黄一级公路 武九铁路和 316 国道横贯东西 交通十分便捷 新校区所处地块为葛店开发区中部电子商务基地总部用地 已有苏宁电器 唯品会及当当 等单位落户 新校区位于中部电子商务基地总部中心位置 紧邻 莲花湖 自然条件良好 1 4 2 交通 四面皆临规划道路 西至环湖路 南邻武鄂高速 北至环湖北路 东至莲花大道 现状交通主要为村庄道路 对外交通非常不便 1 4 3 自然条件 1 4 3 1 气候 葛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具有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 四季分明 夏高温 降水集 中 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一年中 1 月平均气温最低 为 3 0 7 月平均气温最高 为 29 3 夏季长达 135 天 春秋两季各约 60 天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 年降水量为 1 205 长江职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说明书 2 毫米 葛店汉活动积温在 5 000 5 300 之间 年无霜期达 240 天 1 4 3 2地质 基地以平地为主 少量丘陵相间 内部分布有部分鱼塘 低地 北部地势较高 总 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 最大高差约为 5 5 米 地上附属建筑以少量自然村落为主 适 宜作为教学建设用地 葛店所属的武汉地区是典型的内陆盆地及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 根据长期以来详尽的地震观测资料 武汉地区未有过大震 是难得的具有较稳定地质构 造的大城市 1 4 3 3基地分析 高程分析 规划基地北部高 南部低 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最高点高程为 24 米 最低点 高程为 18 5 米 相对高差 5 5 米 基地地势起伏不大 分布有部分鱼塘 低地 农田 校区建设可因地制宜规划布置 坡度分析 规划基地属于丘陵低岗地 现状坡度条件良好 基本为小于 4 的坡地 不需要 大量的工程处理建设 1 4 3 4环境分析 基地东临规划中的莲花湖 位于葛店电商基地的中心 是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生态景 观标志区域 生态资源良好 1 4 4 现状用地 校区征地面积 38 公顷 净用地 27 75 公顷 四面皆临规划道路 西至环湖路 南 邻武鄂高速 北至环湖北路 东至莲花大道 其中建设用地 9 38 公顷 非建设用地 28 62 公顷 分别占地块总面积的 24 68 和 75 32 建设用地中 主要为农村居民点 涉及陈范湾 张刘湾等两个村湾 面积 8 06 公 顷 非建设用地中 主要为耕地和坑塘水面 其中耕地面积为 25 85 公顷 坑塘水面面 积为 2 77 公顷 编号编号代码代码用地性质用地性质 用地面积 公顷 用地面积 公顷 百分比百分比 H建设用地9 3824 68 H1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 地 8 0621 21 1 1 H2区域交通设施用地1 323 47 E非建设用地28 6275 32 E1水域2 777 29 2 2 E2农林用地25 8568 03 3 3合计38100 1 51 5 规划设计要求规划设计要求 1 规划设计要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着眼于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 追 求高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及文化教育氛围 具有创意新颖 格调明快 技术先进 布局合 理的鲜明特点 达到人 建筑 环境的相互协调 方案要适应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 要有利于未来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要体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规划设计按不同功能分为教学行政区 实训 实验 区 体育运动区 学生生活区 总体规划根据地形地貌 日照 气候及校园周边环境合理布局 满足环保等部门的标准 使各 区在和谐中求统一 统一中见特色 保证师生工作学习与休闲活动互不干扰 并在未来建设或 局部调整时 总体框架不受影响 3 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条件 竖向设计要尽量减少大量填方 依势依形规划 人工水面 系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层 架空层的空间 4 规划设计应体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要求 节能 节水 节地 节材 资源利用高效 循环 节能措施综合有效 建筑环境健康舒适 第二章第二章 规划理念与原则规划理念与原则 2 12 1规划理念规划理念 2 1 1 传承长职之魂 新校区的规划一定要传承校园文脉 30 年来 长职秉承 铸人铸魂 笃学笃行 的办学理 长江职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说明书 3 念 为社会输送了大量职业型 应用型和大众型的人才 本方案以形似的设计手法 借 校徽 展翅翱翔的意境 书写校园 百年树人 的雄心壮志 整个校园如同展翅的海 鸥 向象征知识海洋的 莲花湖 展翅翱翔 2 1 2 开放共享的校园 本方案通过水景 街景 场景 风景的空间组合 标志建筑的点缀 校园空间与城 市空间的交融 为师生们 为社会营造一个开放的 共享的 促进企业与学校 师生与 社会交流的场所 重视校园和城市资源共享 从而体现长江职业技术学院极具职业教育 特色的办学特色 强调校园空间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等 2 1 3 绿色生态的校园 规划以绿色生态校园为基本理念 沿莲花大道 60 米的 香樟走廊 沿环湖大道 30 米的慢行生态走廊 中心湖景与规划的莲花湖融合 校园南北两端的生态 绿肺 贯穿校园南北的 百花走廊 以及点缀在校园内部的 绿色庭院 共同构成了校园的 生态安全格局 2 1 4 特色文化的校园 特色化是校园规划与建设的精髓和灵魂 它是校园地域性 历史性 文化性 艺术 性的综合表达 设计采用平坡结合 蕴含荆楚风貌的建筑风格 在体量 尺度 色彩等 方面也体现校园建筑的典雅气息 整体色彩构成以褐红为主基调 平行布局与半围合院 落结合 力图打造典雅 严谨 开放的特色校园氛围 人们可以从各具特色的建筑中可 以读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 领略其清新隽永的文化品位 即可有大气磅礴之美 亦 可有婉约雅致之美 2 22 2规划原则规划原则 2 2 1 科学规划 因势而建 整合资源 经济适用 节能环保 安全可靠 2 2 2 立足当前 兼顾发展 充分考虑相应功能区预留发展用地 处理好近 远 期发展的关系 2 2 3 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要充分利用原水面及自然植被 营造幽雅 宁静而 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 2 2 4 特色鲜明 适度超前 要着眼于立足光谷和葛店开发区 面向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服务的需求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 因地制宜 布局合理 功能齐全 服务便捷 形成有利于教学 科研 学习 生产 生活的科学组 织系统和完善的管理体系 第三章第三章 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3 13 1用地布局原则用地布局原则 3 1 1 校园功能分区明确 布置合理 联系方便 互不干扰 满足教学与生活要求 并留 有一定发展余地 3 1 2 基地与外界 基地内部保持良好的交通和运输联系 出入口和内部道路符合人流与 车流的集散要求 各运动流线保持顺畅 便捷 3 1 3 校区建筑布置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景观 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结合地域特征和文化特 色 形成长江职业学院独特的校园风格 31 4 融汇传统校园特有的人文环境特色 形成特有的人文校园氛围 依托地形 连贯水 体 传承良好校园空间的构成因素 创造独特的校园空间个性 3 23 2规划结构规划结构 校园规划结构 校园规划结构 两心两心 两轴两轴 五区五区 两心 两心 校园南北两端的生态绿心 两轴 两轴 校园的十字空间主轴线 即东西向校园中央主轴线 南北向的中央水景共享轴线 五区 五区 绿化防护区 分布在校区外围 沿莲花大道控制 60 米的 沿环湖大道控制 30 米 构建成 校园的绿色 防火墙 一方面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 另一方面能隔离城市交通对 校园的影响 营造良好的校园景观和文化教育氛围 教学实训区 教学实训区沿莲花大道 中央湖景色成组团布置 向外沿莲花大道展示校园 的厚重形象 对内形成 7 个教学实训空间组团 即院系之间既相对独立 又联系便捷 为师生 多元的交往空间 共享区 建筑沿中央景观广场轴线布置 沿校园入口广场 中心广场布置学术交流中心 公共教学楼 图书信息中心等公共建筑 图书信息中心作既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 也是开发区 的地标 是校园中央景观轴线的对景 地理位置处在校园的辐射中心 方便师生使用 生活区 考虑场地成条形的特点 为减少师生在校园的通勤距离 规划将生活区与教学实 训区南北向平行布局 生活区沿环湖大道展开 教学实训区主要沿莲花大道展开 中间是贯穿 校园南北的滨水 百花走廊 运动区 结合生活区的带状布置特点 运动区分为南北两个节点布置 主运动区位于北部 长江职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说明书 4 由体育馆 400 米标准跑道及训练场 篮球场 排球场和网球球场组成 次运东区位于 南部 方便南边师生的健身运动 参考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标准 设置 篮球场 15 个 排球场 15 个 网球场 10 个 并根据后续校园发展情况 预留空间进行 加建 3 33 3空间组织空间组织 校园空间组织上以十字轴线为纽带 串联起重要公共空间 包括入口广场 教学实 训楼群 图书信息中心 400 米标准田径训练场等 各空间之间相互渗透与联系 形成 完整的空间序列 同时 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通过环校园生态圈 景观通廊 景观轴线 进行交融与互动 第四章第四章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 一心 两肺 三走廊 多庭院 的绿地景观系统 一心 即中央湖景 规划在校园的中央 结合现状水系特点 设计一条贯穿南北的 校园水系 水系成条形状 穿过教学实训区 共享区 同时 水系考虑与政府规划的莲 花湖相连的可能 使校园景观与城市景观相连 两肺 校园的两个中心绿肺 即北绿肺和南绿肺 南北两个绿肺是校园的核心开放 空间 是校园的主要绿化中心 它们与中心水景构成连续的校园景观 三走廊 即沿莲花大道 60 米宽的香樟走廊 沿环湖大道 30 米宽的慢行生态走廊 沿中央湖景的百花走廊 香樟走廊充分利用规划条件中提出的建筑后退莲花大道 60 米 的控制要求 打造一条以香樟为主的带状校园森林 30 米宽的慢行生态走廊 包括香 樟走廊的长度 共 2300 米 沿走廊布置休闲健身设施 人们或在此晨锻 或漫步 或 晨读 或看书 金秋十月沿路是芬芳的桂花香味 中央湖景的百花走廊在教学实训区内 部 沿中央水景 以观赏性花卉为主 在此春可赏百花 夏天可观荷花 秋可赏枫叶 冬可品梅花 打造一个风景秀美的校园百花走廊 美化校园环境 陶冶师生情操 多庭院 庭院景观也是本校园的绿地景观系统的组成部分 庭院由建筑的围合 半 围合组成 是相对私密的景观空间 是师生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所 庭院景观与外围的绿 带 中心景观之间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 构成了校园完整的生态格局 第五章第五章 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 本校园规划的交通组织结合了主环分支 局部格网等路网模式 既满足了校区内部交通系 统的要求 又能满足大学与城市交通接驳的需要 合理 互利而高效 贯彻 低碳环保 生态 出行 的设计原则 内各功能组团之间由校园主环路有效的串联起来 满足通勤影响较大的机 动车流 并尽可能保持大范围内的人车分流 各功能内部则布置较小尺度的支路网 采用人车 共行的模式 既提高了道路使用效率 也能增加校园道路空间的活力与安全性 此外步行交通 也作为本规划的重点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鼓励步行与自行车出行方式 除机动车两侧的慢行空 间外校内增设大量的相对独立的慢行空间 5 15 1 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 本校园道路规划 结合长条形场地特点 形成 环形 放射式 的路网模式 即满足校区 内部交通系统的组织 将各功能组团有效串联 又使校园与城市交通良好接驳 校园主环路宽 度为 12 米 其他校园支路以主环为骨架向内外生长 贯彻 低碳环保 生态出行 原则 尽 可能人车分流 各尽其用 5 25 2 校园出入口设置校园出入口设置 规划设置一主两次共三个校园入口 考虑莲花大道是贯通葛店开发区的南北主通道 主入 口沿莲花大道布置 以莲花湖为对景 次入口场地南北向各设置一个 与城市路网对接便利 而在校园的西面根据校园的远期建设情况可增设一个次要出入口 5 35 3 慢行系统规划慢行系统规划 倡导 低碳环保 生态出行 的设计原则 步行与自行车是校园内部主要的出行方式 结 合校园景观设计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交往联系是本设计的重点 本校区慢行系统分为三级 一级慢行路线由校园主次入口引入 围绕核心景观区以及教学 区 并由环形系统的主要步行路线引向各功能分区形成 以校园特有的内环步行道路将生活区 教学区和运动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保证交通的便捷 二级慢行路线围绕各个功能景观区设置 自由散点式的步行栈道 方便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 共享区 运动区之间的联系 成为校园独 特的风景 三级慢行路线为校区外围的园区漫步道 与自然紧密结合 学习生活之余 体验纯 粹自然生活 线形与面状的活动空间 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的空间 校园慢行距离控制在舒适的人行尺度之内 合理安排活动区域与日常行为的关系 使校园 主要功能区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形成高效的交通组织和人性化的场所 校园中心区 包括基础 教学 各学院建筑群体 图文信息中心等公共建筑 控制在 400 米直径慢行区以内 5 分钟内可 长江职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说明书 5 步行到达各建筑 校园中心区与学生宿舍区的联系也十分便利 多控制在 800 米直径慢 行区以内 步行 10 分钟可达 5 45 4 停车系统停车系统 机动车停车场规划采用地面分散和地下集中相结合的方式 总停车位 460 个 地下 停车设置在图书信息中心和体育馆下 自行车是校园内的主要代步工具 规划对自行车 停靠作了专门安排 设置自行车停车位 5000 个 第六章第六章 校园建筑形态与特征校园建筑形态与特征 6 16 1 建筑的空间组合建筑的空间组合 在建筑的空间组合上 设计提供了多样的建筑空间组合模式 包括围合式 半围合 式 条式 点式等 创造了丰富的校园空间 在重要的节点空间 以加大建筑的退让或 通过建筑的对称围合 形成校园的广场空间 6 26 2 校园建筑形态设计校园建筑形态设计 校园建筑设计充分体现现代大学的人文气息 与环境自然融合 融入荆楚建筑的特 色韵味 建筑与建筑之间 相互关联 互为景观 建筑设计采用平坡结合 蕴含荆楚风貌的建筑风格 在体量 尺度 色彩等方面也 体现文化建筑的典雅气息 整体色彩构成以褐红为主基调 平行布局与半围合院落结合 力图打造典雅 严谨 开放的特色校园氛围 材料和颜色注意各建筑物之间的统一 突出建筑屋顶的造型特色 形成校园完整明 确的主要风格和主要色调 在保持校园建筑整体统一的基础上 重要建筑适当采用特殊 的形式和色彩以突出标志性特征 第七章第七章 道路竖向规划道路竖向规划 规划用地属于丘陵地形 整体地势起伏不大 地块较为平坦 整体地势总体由北向 南逐渐降低 现状最大高差达 5 5 米 平均高差 2 5 米 整体开发条件良好 基于上述的地形条件 竖向工程规划的主要原则是 服从上位规划的总体竖向规划 要求 校园规划的布局和用地情况 结合土方平衡和场地排水做好总平面设计 使规划 道路 场地 建筑与现状地形充分协调 有机的融入自然环境 整体尽量减少土方工程 量 场地内的丘陵山体基本完整保留 只在局部依据道路和建筑形态进行适当开挖 并作护坡 或挡土墙 规划将东侧水系引入项目内部 并适量开挖以营造良好的水体景观 水面开挖的土 方 地势较高区域的挖方与低洼区域的填方可以保持大致的土方平衡 道路的高程设计依照整体地形和功能布局 纵线控制高程相对平坦 符合自行车交通的坡 度要求 并采取道路旁边坡起坡的处理解决道路纵向排水问题 靠近自然水体地块下降起坡 以就近组织用地内雨水排放 校区内主干道纵坡为 0 3 1 横坡为 1 2 地坪至道路面高 差 0 15m 0 20m 第八章第八章 工程规划系统规划工程规划系统规划 8 1 给排水设计 给排水设计 设计依据 1 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 2003 2009 年版 2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GB50364 2005 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 95 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 2001 2005 版 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 2005 6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370 2005 7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GB50364 2005 8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 2006 9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 2006 2011 年版 10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 2006 8 1 给水设计给水设计 8 1 1 生活用水 用水对象用水对象用水量标准用水量标准用水单位数用水单位数最高日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 教职员工50L 人500 人25m3 d 学生宿舍及单身宿舍150L 人15000 人2250m3 d 食堂20L 人15000 人 餐 每日三餐900m3 d 绿化及道路冲洗用水2L m230000m2 每天 60m3 d 长江职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说明书 6 每天 未预计用水量按总用水量 10 计 33m3 d 合合 计计 3560m3 d 本工程项目生活最高日总用水量为 3560m3 d 8 1 2 供水系统 校区内设有集中给水加压泵站 对市政供水压力不能达到的楼层采用变频加压泵 组供水 学生宿舍每个卫生间均设有水表 可独立计量 8 1 3 热水设计 本工程学生宿舍设有太阳能集中热水供应 屋面设有热水箱和太阳能集热板 当 太阳能不能满足要求时 采用燃气辅热 8 2 排水设计排水设计 本工程室内采用污废合流制 室外采用雨 污分流制 8 2 1 排水量 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给水量的 90 计 每日排放量约为 3150m3 d 8 2 2 排水系统设计 室内生活污水由立管收集出户排入化粪池 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食堂污水经室外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8 2 3 雨水设计 雨水量按当地降雨强度公式计算 屋面雨水排放重现期 P 5 年 场地雨水排放重 现期 P 3 年 屋面雨水由雨水立管收集后 下至底层出户 排入校区雨水管网 屋面雨 水及场地雨水收集后排至附近的地埋式 PP 模块储存净化雨水收集系统 多余的雨水溢 流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8 2 4 室外雨水收集利用 1 本项目按照绿色建筑的要求 收集屋面的雨水至室外地埋式 PP 模块储存净化 雨水利用构筑物处理后 供室外绿化 浇洒道路使用 2 雨水经过滤 消毒处理后其水质应达到国家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 范 表 3 2 5 雨水处理用于绿化水质 CODcr 30mg L SS10mg L 8 2 5 管道管材 1 室外埋地给水管道 采用钢丝网骨架塑料 聚已烯 复合给水管 电热熔连接 2 室外埋地污 雨水管道 采用 UPVC 双壁波纹埋地排水管 3 生活给水室内给水管主管采用钢塑复合管 内外涂塑 卡槽式接口 支管采用 PP R 管 热熔连接 生活热水管采用薄壁不锈钢管 氩弧焊连接 4 生活污水排水管采用 UPVC 排水管 粘接 地下室潜水泵出水管用热镀锌钢管 5 室内消防系统给水管采用热镀锌钢管 管径 DN100 采用螺纹连接 DN 100 采用沟 槽式卡箍连接 6 屋面雨水管采用 UPVC 给水管 粘接 8 2 6 难点及重点分析 1 本工程室外绿化面积较大 同时又设有水景工程 从节约用水的角度考虑 设计中考 虑雨水收集与利用工程 收集屋面优质雨水至室外地埋式 PP 模块储存 净化 雨水经构筑物 处理后 用于地面冲洗 绿化及景观用水 2 本工程学生宿舍较多 为解决学生宿舍热水使用问题 同时又节约能源 设计采用太 阳能集中热水供应 每栋宿舍屋面夹层设有热水箱 屋面设有太阳能集热板 当太阳能不能满 足要求时 采用燃气辅热 同时每间宿舍卫生间设有插卡式水表 解决热水计量问题 3 本工程由于学生较多 每日用水量较大 校区设有集中供水加压站 解决市政管网压力 不足的问题 8 38 3 电力电信工程规划电力电信工程规划 强电部分强电部分 8 3 1 设计依据及设计范围 设计范围为整个校园 8 3 1 1 本工程采用的主要规范 标准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 200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 2013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 2004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 95 2005 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2006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 2009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 2010 长江职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说明书 7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 2008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11 2007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 T50314 2006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08 版 教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 8 3 1 2 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内容包括 10 0 4kV 变电系统方案设计 低压配电系统设计 一般公共 场所的照明设计 应急照明系统设计 防雷系统设计 接地及安全系统设计 火灾自动 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设计以及各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设计 8 3 2 电源及供配电系统 8 3 2 1 本项目为长江职业学院新校区 地上建筑面积 40 万 分为两期建设 其中一期建筑面积约 20 万 二期建筑面积约 20 万 地下室建筑面积约 1 2 万 8 3 2 2 本项目为大规模学校建筑 初步考虑由市政引入四路 两路 10kV 独立电 源 校园内设置一个 10kV 开闭所 10kV 电源初步考虑采用电缆埋地引入 8 3 2 3 负荷估算 本工程的负荷密度暂按如下原则估算 教学楼按 50VA 图书馆按 60VA 实 训楼 行政办公 学生活动中心 体育馆 培训中心等按 80VA 学生宿舍按 40 50VA 教工宿舍按 60VA 食堂按 100 VA 校园变压器总装机容量约为 21060kVA 其中教工住宅设一个公用变电所 其余楼座设置约十个专用变电所 按区域 设置 3 4 个中心配电室 8 3 2 4 本项目 10kV 采用单母线分段运行 中间设联络 出线设电流 速断及温 度保护 电费计量在高压侧设置计量总表 低压侧可根据变配电管理要求或能源管理要 求在低压出线开关设智能数字仪表 低压主配电系统为单母线分段运行 在母线间设置手动及自动联络 以增强配电灵 活性及供电可靠性 低压配电主断路器设置过负荷长延时 短路短延时两段保护 一般 出线断路器设置过负荷与短路瞬动两段保护 无功自动补偿设于低压侧 采用消谐式并 联干式电容器分组自动投切 避免电网谐波谐振放大 补偿后功率因数高于 0 9 8 3 2 5 本项目内通信网络 综合安防 火灾报警等弱电系统均设置 UPS 不中断供 电电源作为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后备电源 本项目内应急疏散标志和主要疏散通道的应 急照明拟采用小型 EPS 集中应急电源以保证在最不利情况下的人员安全疏散 8 3 2 6 一般用电负荷采用分区树干式配电与放射式配电相接合 部分较重要的负荷以及 大型用电设备采用放射式配电 重要负荷 消防设备等均由配电室引出双路专用供电线路并在 末端互投 在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 相关部位的非重要负荷可根据信号进行强制切除 以避免电气 火灾连带发生及便于采取各种非常救灾措施 8 3 2 7 校园 10kV 高压线路与 0 38kV 低压线路采用电缆沟内电缆支架敷设方式 局部采 用直埋或穿敷管设方式 8 3 3 照明 教室照明主要采用节能高效的三基色细管荧光灯 并考虑安装吊扇 走道设置应急疏散指 示灯或安全出口灯 所有普通插座回路都采用漏电保护 每个教室考虑分体空调的用电量 并 预留插座 本工程照明系统全部光源均采用细管径三基色直管荧光灯 三基色单端荧光灯 高效金属 卤化物气体放电灯 LED 等高效长寿命节能光源 各类高效照明灯具以及电子镇流器等节能型 电器附件 大幅度降低光源维护更换费用 降低能耗 本工程照明将根据各功能单元的需求进行设计 照明标准严格执行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采用高效光源 高效灯具 严格控制照明功率密度 以满足国家节能及绿色照明政策 8 3 4 防雷及接地 本工程各单体建筑按二类或三类防雷建筑物进行防雷设计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等级 为 B 级或 C 级 接闪带采用镀锌圆钢 引下线利用混凝土墙 柱内的主筋 接地装置利用基础 桩 底板中的钢筋 并将三者连接成一个整体 本工程采用共用接地方式 即变压器中性点接地 保护接地 弱电系统工作接地 防雷接 地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综合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 1 欧姆 在变配电室内设总等电位母排 MEB 以及在大楼内设置等电位联结 为预防浪涌过电压对建筑内电气及弱电设备的损害 按规范要求 分级设置 SPD 进行防护 弱电部分弱电部分 本项目中教学楼弱电系统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FAS 有线电视系统 CATV 电话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 其余单体建筑还可根据需求增加综合安防系统 SAS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BAS 公共广 长江职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说明书 8 播系统 公共信息发布系统 数字会议系统等 8 3 58 3 5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FASFAS 本工程拟设置一个消防控制中心 若干消防分控室 和值班室合用 采用智能化 的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对建筑物进行全面防护 系统除实现报警功能外 还对通风系统 防排烟系统 照明系统 电源系统 消火栓系统 喷淋系统 卷帘门系统等进行联动控 制 8 3 5 1 报警系统功能包括 在办公室 会议室 餐厅 电梯厅 走廊 楼梯间 前室 车库以及各种机房等场所设置点式感烟探测器 在厨房 开水间等场所设置感温 探测器 在共享中庭等跃层高大空间采用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等 根据防火分区的布置 在大厅 主要公共场所入口及通道等经常有人通过的场所均设手动报警按钮 同一防火 分区到任一个手动报警按钮的距离不大于 30m 8 3 5 2 联动控制功能包括 消火栓系统控制 水喷淋灭火系统控制 排烟和正压 送风系统控制 防火卷帘和挡烟垂壁控制 切断非消防用电负荷电源 启动应急照明和 应急广播系统 电梯控制等 8 3 5 3 在防排烟机房 配电室等场所设置消防直通电话分机 在每一手动报警按 钮旁边设置消防电话专用插口 消防直通电话主机设在消防控制中心 消防控制中心设 119 专用报警电话 在消防控制中心设一套计算机图文显示终端 配有专用消防软件并 预留通讯接口 以备与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及当地消防部门联网之需要 8 3 5 4 本项目火灾应急照明电源 消防及保安监控中心电源 消防设备电源为一 级负荷 均由配电室引出专用供电线路 双路供电并在末端互投 8 3 5 5 火灾报警线路采用铜芯绝缘线缆穿钢管敷设 联动控制及广播线路采用耐 火或耐热铜芯绝缘线缆穿钢管暗敷 消防设施电源线路采用耐火电缆沿防火槽架敷设 8 3 68 3 6 有线电视系统 有线电视系统 CATVCATV 本工程可根据学校使用要求设置卫星天线 并从市政有线电视网引来前端信号 在 各教室 办公室 会议室 活动室 体育馆 食堂等处设有电视插座 8 3 78 3 7 电话系统 电话系统 本工程初步考虑由校园内信息中心 或电话机房 引来大对数铜缆 满足各建筑语 音通讯需求 8 3 88 3 8 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 本工程拟设置综合布线系统 将电话配线系统及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纳入综合布线 系统 本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按六类标准设计 其中学生宿舍按超五类标准设计 以光缆和大 对数铜缆为主干 教学行政区均采用六类布线系统 学生宿舍采用超五类布线系统 电话采用 五类布线系统 使综合布线系统能满足校园内宽带高速信息网络的需要并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8 3 98 3 9 室外布线室外布线 校园内的电话 有线广播 有线电视 计算机网络等弱电系统线路 结合园区道路和电力 系统电缆沟的布置 设置高密度双壁波纹管管束和手孔 在校园内根据各功能区的划分 分别 设置电话和光纤交接箱 供功能区的使用 校园内规划设计有线广播 有线电视传输网络 各节目源引自市有线电视台和自办节目源 广播喇叭应结合建筑布局和道路照明杆塔的分布 统一设置 有线电视干线的分支器 分配器 放大器等公用设施和用户相结合室内安装 8 48 4 暖通设计方案说明暖通设计方案说明 一 一 设计依据设计依据 1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 2012 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 95 2005 版 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2006 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2005 5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JGJ67 2006 6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38 99 7 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 JGJ91 93 8 体育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31 2003 9 室外设计参数 参照武汉市 设计用室外气象参数设计用室外气象参数单位单位数值数值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3 7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32 0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 63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 2 6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相对湿度 77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35 2 长江职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说明书 9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 28 4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m s1 8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m s2 0 二 设计范围 二 设计范围 本工种设计内容为 1 舒适性中央空调系统设计 2 通风系统设计 3 防 排烟系统设计 4 燃气系统设计 三 空调系统 三 空调系统 1 学生宿舍 教学楼 实训楼 食堂等空调均按分体式空调考虑 室外空调机组 综合建筑外观集中布置 空调冷凝水管预埋 集中排放 2 图书馆 行政办公楼 学术交流中心 体育馆等设中央空调系统 3 冷 热源 设中央空调系统的各单体均采用风冷热泵机组作为冷热源 夏季供回水温度为 7 12 冬季供回水温度为 45 40 风冷热泵机组及辅助设备均设在各单体屋面 4 设计标准 室内设计参数如下表 项目项目夏季夏季冬季冬季噪声噪声 名称 干球温度 相对湿度 干球温度 相对湿度 dB A 新风量 m3 h p 门厅 266518 不控制 4520 办公 266018 不控制 4530 会议室 266518 不控制 4020 阅览室 266518 不控制 3520 体育馆 266018 不控制 5020 5 空调方式 1 大空间采用单风道低风速全空气系统 送风方式可根据使用及装修要求采用侧 送或顶送 集中回风 2 办公等小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 3 体育馆采用单风道低风速全空气系统 送风方式采用顶送或侧送 集中回风 在送风 管和送风口设调节措施 使馆内距地 9 米以下气流速度不大于 0 2m s 4 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房间 消防控制中心 电梯机房等 采用分体式空调机 6 空调水系统 空调水系统采用两管制一次泵变流量系统 水泵变频 由风冷热泵机组接至各分支路的回水干管设平衡阀 调节各分路水系统的平衡 7 空调系统控制 空调系统的控制包括末端空气处理机组 净化空气处理机组 风机盘管的控制 冷冻机组 及水泵的运行台数控制 优化启停控制 压差旁通控制 启停联锁控制 各运行状态的遥测及 非正常状态的故障报警等 四 通风系统 四 通风系统 1 地下车库 设备用房 公用卫生间设机械排风系统 地下车库排风量 6 次 h 配电 房排风量 15 次 h 卫生间排风量 10 次 h 2 实验室根据实验要求设置通风柜 若实验产生有害气体 则在排风系统上设置过滤器 高空排放 五 防 排烟系统 五 防 排烟系统 1 地下车库设有机械排烟及排烟补风系统 各系统平时兼作换气系统 排烟量按 6 次 h 换气计 2 地上各内走道按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的要求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系统竖向 设置 排烟量按最大排烟分区计算为 120 M 3 h M 2 3 所有防烟楼梯间及消防电梯前室 合用前室独立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其加压送风量按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中规定的风量选用 4 所有空调 新风 及通风系统风管穿越防火墙或防火卷帘时均设置 70 的防火阀 所 有排风风机入口处及空调送 回风总管均设 70 防火阀 该阀能输出关闭电信号 六 燃气系统设计 六 燃气系统设计 1 气源按天然气设计 2 本工程一二期食堂 教职留学生培训学员宿舍设置燃气系统 3 天然气总管由城市管网引入后 沿道路边埋地敷设 埋地深度为 0 9m 至教职留学 生培训学员宿舍楼栋的端头接入楼栋中低压调压箱 调压箱设置快速切断阀 减压阀及计量总 表 并设有超压切断和超压放散等安全保护装置 每个楼栋调压箱一栋单体 天然气经减压 长江职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说明书 10 后 压力为 3KPa 再分别接入各户厨房 4 在食堂附近设置燃气调压站 天然气总管接入调压站 调压站出口压力为 2 5KPa 低压燃气接至食堂的厨房 4 庭院煤气管道直埋敷设 燃气立管沿外墙明装敷设 七 环保设计 七 环保设计 1 空调制冷剂选用 R134a 保护大气臭氧层 2 各空调设备采用低噪声设备 并采取必要的消声隔声措施 3 设备基础采用减振基础 4 控制风管和水管的介质流速 八 八 节能措施 节能措施 1 与建筑专业配合减少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的热传递 2 将空调风 水 系统 通风系统设计成多种组合方式 便于在不同季节 不同 使用条件下灵活运行空气处理机组 风机的台数 3 对空调水系统采取合理的变流量控制 空调系统设有自动控制装置 4 合理选取水泵 使空气调节冷水管道输送能效比小于 0 0241 5 合理选取风管保温材料 使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热阻大于 0 74m2 K W 6 选取制冷性能系数符合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的冷水机组及风冷热泵机组 第九章第九章 建设分期建设分期 规划认为分期建设既要避免一期过分集中 校园 一片繁荣一片荒芜 景象 又要 实现分期功能的有机联系 提出 可生长的校园 为理念指导分期建设 满足 统一规 划 分期建设 的要求 一期建设沿莲花大道和环湖大道形成校园骨架 满足 20 万方 的建设量 保障校园的各项功能完善 中心部分前期作为校园景观 二期生长性建设 逐步形成完整的校园体系 一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3 万方的图书信息中心 2 万方的教室 2 万方的实训 楼 以及体育馆 1 万方 学生公寓 8 万方 学生食堂 1 万方 办公用房 1 3 万方 生活 福利房 5 千方 学术交流中心 1 万方 同时完成校园运动场 校园入口广场 校园主环 网络的建设 第十章第十章 消防设计专篇消防设计专篇 10 110 1 设计依据设计依据 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2006 2 汽车库 修车库 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97 3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40 2005 4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 2003 5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2001 年版 GBJ19 87 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T 16 92 7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022 95 8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370 2005 9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 2005 10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 98 11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GB50116 98 10 210 2 消防规划设计消防规划设计 1 1 消防规划设计 消防规划设计 1 本建筑与周边建筑的间距满足规范要求 2 建筑周边消防车道 宽度不少于 5 米 最大坡度小于 10 3 消防车道转弯半径大于等于 12 米 消防车道与场地内隐性消防车道的路基其荷载按 照 30T 平方米设计 2 2 给排水专业消防设计 给排水专业消防设计 该学校建筑群有高层和多层建筑 消防采用集中区域消防 消防用水量按最大一栋建筑考 虑 本工程最大一栋建筑为图书信息中心 为二类高层建筑 1 消火栓用水量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 20L S 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为 20L S 火灾延续时间为 2 小时 2 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 1 本工程项目按同层任何部位均有两股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可同时到达的原则布置室 内消火栓 消火栓箱内设有 DN65 消火栓一个 19 水枪一支 DN65 消防水龙带 25 米及消防 紧急按钮 指示灯各一个 室外设置 SQS 100A 型消防水泵接合器 2 个 长江职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说明书 11 2 室内消火栓为临时高压系统 消火栓系统在竖向分区 消火栓出水压力超过 0 50Mpa 时 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 3 地下室设有集中消防水池和水泵房 消防水池容积为 252m3 内储存有室内消 火栓用水量 144 m3 屋顶设有消防水箱 18m3 3 室外消火栓系统设计 室外消防用水由市政管网提供 建筑物四周的给水管构成环状 在环状管网上设 置地上式室外消火栓 消火栓间距不大于 120 米 与消防水泵接合器间距为 15 40 米 距路边不大于 2 米 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 该学校的高层公共建筑 建筑面积超过 3000m2 同时又设有集中空调的多层建筑 地下车库均设置有自喷系统 1 自喷用水量 根据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要求 本工程室内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火 灾危险等级为中危险级 级 自喷用水量为 30L S 火灾延续时间为 1 小时 2 自喷给水系统为临时高压系统 报警阀按每个控制 800 个喷头设置 水流指示 器每层每个防火分区均设一个 室外设置 SQS 100A 型消防水泵接合器 2 个 3 地下室设有集中消防水池和水泵房 消防水池容积为 324m3 内储存有自喷用 水量 108 m3 屋顶设有消防水箱 18m3 4 建筑灭火器配置 该工程室内均设置建筑灭火器 灭火器采用干粉 磷酸铵盐 灭火器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环保设计专篇环保设计专篇 11 1 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国务院令第 22 号 1989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 253 号 1998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 GB50325 2001 11 2 设计措施 尽可能减少对原生态环境及景观的影响 满足环境保护与景观建设的相关要求 促进经济 社会 资源与环境保护综合协调发展 11 3 其他节能环保措施 1 该建筑建设地区属夏热冬冷地区 根据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2005 进 行节能设计 经计算建筑体形系数满足标准要求 所有外墙采用 200 厚混凝土砌块 保 温层采用 25mm 挤塑聚苯板 屋面保温层厚度 40mm 外窗采用断热铝合金普通中空玻璃 该 设计建筑的全年能耗小于参照建筑的全年能耗 2 变配电设备均选用高效率 低能耗产品 在 10KV 侧和 0 4KV 低压侧设置成套静态电 容器自动补偿装置 以集中补偿形式使高压侧功率因数提高到 0 9 以上 3 合理选择电缆 导线 母线等导体材料的材质 结构形式和截面 合理选用配电形式 减少配电环节 4 严格按照国家规范确定建筑照明的功率密度 选用光效高 显色性好的光源及配光合 理 安全高效的灯具 本工程照明灯具以荧光灯及气体放电灯为主 荧光灯采用电子镇流 器 既提高了功率因数 又降低了能耗 5 在公共区域采用智能照明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贷款个人管理办法
- 设计师方案管理办法
- 自营交易室管理办法
- 舞蹈兴趣班管理办法
- 贷款重组相关管理办法
- 装载机安全管理办法
- 三库管理平台管理办法
- bt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 上市公司证券管理办法
- 营销管理办法如何制定
- 2025《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库及答案(共4套)
- 环境监测业务流程
- 房屋提前移交免责协议书5篇
- (完整版)小学1-6年级英语单词(人教版)
- DB36-T 954-2024 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 《环境保护法》知识参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食堂食材配送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标)
- 交通安全防御性驾驶
- 护理情景模拟演练脚本
- 征信异议申诉合同(2篇)
- 施工现场安排及人材机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