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第一章.doc_第1页
成佛之道第一章.doc_第2页
成佛之道第一章.doc_第3页
成佛之道第一章.doc_第4页
成佛之道第一章.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佛之道第一章 歸敬三寶(釋厚觀,2002.9.12)一、歸依:歸投、依伏(依靠)故曰歸依。歸依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主。依佛為師,故曰歸佛。憑法為藥,故稱歸法。依僧為友,故名歸僧。(淨影慧遠:大乘義章卷十,大正44654上)二、三寶:(一)佛(buddha):佛陀、覺者1、釋迦牟尼佛。 2、三世十方諸佛(燃燈佛、阿彌陀佛)。(二)法(dharma):達磨1、佛所覺悟的真理。2、經、律、論等三藏典籍。(三)僧(sajgha):僧伽、和合眾,一切凡夫僧、賢聖僧。三、(p.1)成佛之道:成佛的法門、正道,就是成佛之道。佛法,為了適應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種種道:(一) 福德道,智慧道。(二) 難行道,易行道。(三) 世間道,出世間道。(四) 聲聞道,菩薩道。然究竟說來,並無二道,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無非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四、(p.2)尋求依怙:有海無邊際,世間多憂苦,流轉起還沒,何處是依怙。此處的有,主要是指眾生的生命流轉,是十二緣起中愛、取、有的有(bhava),不是有沒有的有。有:經上說到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是能引發三界果報自體的存在。(參見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頁1213)五、(p.4)抉擇歸依:(一) 不求歸依 迷戀世間(p.4p.8)1. 財富:積聚皆銷散。2. 名位、權位:崇高必墮落。3. 眷屬:合會要當離。4. 生存:有生無不死。5. 國家:國家治還亂。6. 社會進步:器界成復毀。(二)錯求歸依 歸依外道邪宗 (p.8p.12)1. 鬼神:鬼神好凶殺。2. 欲天:欲天耽諸欲(六欲天:四大王眾天、忉利天(帝釋)、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3. 獨梵(大梵天):獨梵依慢住(色界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梵天以上,還有二、三、四禪天,以上還有無色界天。但與人類沒有什麼接觸,只是極少數人能信受奉行,不能成為社會共信的宗教。(p.12)(三)正確的歸依 歸依佛、法、僧三寶 (p.12p.13)事實:1、梵天王請佛轉法輪(參見中阿含卷十九(78)梵天請佛經大正1,547上549中;長阿含卷一(1)大本經大正1,8中下;增一阿含卷十勸請品第十九(1)大正2,593上中)2、帝釋聽佛說法,免墮豬胎。六、(p.13p.19)佛寶(一)佛:buddha,覺者。(二)(p.14p.15)法身與慧命的統一,就是佛。1. 法身:正法以為身所覺證的正法,稱為最清淨法界。2. 慧命:佛以淨慧為命能覺證的淨慧,清淨覺照的佛智。(三)(p.15)兩足尊1. 兩足就是人類,人類中的最尊勝者,就是佛。2. 兩足是福慧與智慧的圓滿。(四)(p.15p.17)三世十方諸佛(普遍歸敬) 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我們這個世界而言,值得特別歸敬)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p.17p.18)一切佛皆三德圓滿1. 智德:具一切種智,覺了一切法的共相、自相,不但具般若慧,自己得解脫, 也能以方便慧讓眾生得解脫。2. 恩德:悲願深切,普度一切眾生。3. 斷德:斷盡一切煩惱及習氣。 阿羅漢未斷習氣(大智度論卷27,大正25,260c2-27)煩惱習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隨智慧,似從煩惱起;不知他心者,見其所起,生不淨心,是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譬如久鎖腳人,卒得解脫,行時雖無有鎖,猶有習在。如乳母衣,久故垢著,雖以淳灰淨浣,雖無有垢,垢氣猶在;衣如聖人心,垢如諸煩惱,雖以智慧水浣,煩惱垢氣猶在。如是諸餘賢聖雖能斷煩惱,不能斷習。如難陀婬欲習故,雖得阿羅漢道,於男女大眾中坐,眼先視女眾,而與言語說法。如舍利弗瞋習故,聞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即便吐食,終不復受請。又舍利弗自說偈言:覆罪妄念人,無智而懈怠,終不欲令此,妄來近我住!如摩訶迦葉瞋習故,佛滅度後集法時,敕令阿難六突吉羅懺悔,而復自牽阿難手出,不共汝漏未盡不淨人集法。如畢陵迦婆蹉,常罵恆神為小婢。如摩頭婆和吒跳戲習故,或時從衣枷踔上梁,從梁至枰,從枰至閣。如憍梵缽提牛業習故,常吐食而(口司)。如是等諸聖人,雖漏盡而有煩惱習。如火焚薪已,灰炭猶在,火力薄故,不能令盡。若劫盡時火,燒三千大千世界無復遺餘,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燒諸煩惱,無復殘習。(六)(p.18p.19)佛佛平等(三德圓滿)而方便示現差別。(色身、壽命、國土、弟子,正法住世長短)七、(p.19p.23)法寶(一)(p.19p.21)三法印1. 諸行無常(丘井,朽故):參見眾經撰雜譬喻卷4,大正4,533a27 b132. 諸法無我(空聚落,寂無人):參見雜阿含卷43(1172),大正2,313b314a3. 涅槃寂靜(彼岸林泉樂)涅槃在一切離欲中最尊最勝,故說離欲尊。諸行無常:鳩摩羅什譯眾經撰雜譬喻卷4,大正4,533a27 b13:一切眾生貪著世樂不慮無常,不以大患為苦。譬如昔有一人遭事應死,繫在牢獄恐死而逃走。國法若有死囚踰獄走者,即放狂象令蹈殺。於是放狂象令逐此罪囚,囚見象欲至走入墟井中,下有一大毒龍張口向上,復四毒蛇在井四邊,有一草根。此囚怖畏,一心急捉此草根,復有兩白鼠嚙此草根。時井上有一大樹,樹中有蜜,一日之中有一滴蜜墮此人口中,其人得此一滴,但憶此蜜,不復憶種種眾苦,便不復欲出此井。是故聖人借以為喻。獄者:三界囚眾生。狂象者:無常。井:眾生宅也。下毒龍者:地獄也。四毒蛇者:四大也。草根者:人命根也。白鼠者:日月也。日月剋食人命日日損減無有暫住,然眾生貪著世樂不思大患。是故行者當觀無常以離眾苦。(另參見:義淨譯譬喻經,大正4,801b6c10)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雜阿含卷四十三(1172)篋毒蛇譬經大正2,313b314a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四蚖蛇,凶惡毒虐,盛一篋中。時有士夫,聰明不愚有智慧,求樂厭苦,求生厭死。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篋盛毒蛇,摩拭洗浴,恩親養食出內以時。若四毒蛇脫有惱者,或能殺汝,或令近死,汝當防護!爾時,士夫恐怖馳走,忽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驅馳而走,人復語言:士夫!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內六賊,恐怖馳走,還入空村。見彼空舍,危朽腐毀,有諸惡物,捉皆危脆,無有堅固。人復語言:士夫!是空聚落,當有群賊來,必奄害汝。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賊、內六惡賊、空村群賊。而復馳走,忽爾道路臨一大河,其水浚急。但見此岸有諸怖畏,而見彼岸安隱快樂,清涼無畏,無橋船可渡得至彼岸,作是思惟:我取諸草木,緯縛束成筏,手足方便,渡至彼岸。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於岸傍,縛束成筏。手足方便,截流橫渡。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內惡賊,復得脫於空村群賊,渡於浚流,離於此岸種種怖畏,得至彼岸安隱快樂。我說此譬,當解其義。比丘!篋者,譬此身色,粗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穢食長養,沐浴、衣服。無常變壞危脆之法。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地界若諍,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風諍,亦復如是。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陰。六內賊者,譬六愛喜。空村者,譬六內入。善男子!觀察眼入處,是無常變壞;執持眼者,亦是無常虛偽之法。耳、鼻、舌、身、意入處;亦復如是。空村群賊者,譬外六入處。眼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為可意、不可意法所害。浚流者,譬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河者,譬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彼岸清涼安樂者,譬無餘涅槃。筏者,譬八正道。手足方便截流渡者,譬精進勇猛。到彼岸婆羅門住處者,譬如來、應、等正覺。如是比丘!大師慈悲,安慰弟子,為其所作,我今已作,汝今亦當作其所作!於空閑樹下,房舍清淨,敷草為座,露地塚間,遠離邊坐,精勤禪思,慎莫放逸,令後悔恨,此則是我教授之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另參見:大智度論卷12,大正25,145b926)(二) (p.21p.22)正法即涅槃,微妙不可思議。1、 善:正法是善:這是勝義的絕對完善。2、 淨:由於正法不是煩惱等雜染所能污的,也不是煩惱雜染等所能緣起的,所以名為清淨。3、 常:正法是超越時間性的,不生不滅,本來如此。4、 安樂:這是沒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是離繫的絕對樂。正法:從智慧的境界說。涅槃:從智慧證入正法而得真自由說。(三)古仙人道(古佛修行的常道)。八、(p.22p.28)僧寶(一)僧:僧伽(sajgha),和合眾,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團體。(二)佛依法攝僧:1、法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槃佛以此感化大眾,共同為人生大事一起來修行。2、法是律法制度,契合於人生正道的規制佛本著自他共處的完善法則,制為規章法度來組織大眾。(三)依法攝僧的根本特色:A、和合:事和與理和。(參見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0p.24)a、事和(六和敬):世俗僧。1. 見和同解(思想的統一)2. 戒和同遵(共同的戒律規制) 和合的本質3. 利和同均(經濟的均衡)4. 身和共住5. 語和無諍 和合的表現6. 意和同悅b、理和:理和同證,是佛弟子證到的真理(法或涅槃),內容是彼此完全一致的, 通於在家出家的聖者。勝義僧。B、安樂:僧眾在這事和(或理和)的集團中,大眾都能身心安樂,精進修行。C、清淨:在和樂的集團中,互相勉勵,互相警策;如有了罪惡,也能迅速的懺悔清淨。 佛制戒律以法攝僧十種因緣和合(p.24)1. 攝僧安樂(p.25)2. 極攝僧3. 令僧安樂清淨(p.25)4. 折伏無羞人5. 有慚愧者得安穩住持外化6. 不信者能信7. 正信者得增益內證8. 於現法中得漏盡(盡智)究竟理想9. 未生諸漏令不生(無生智)10.正法久住 參見印順導師著:(1)佛法概論p.18p.20(2)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196p.202(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75p.179(四)(p.24)僧伽:眾中尊。A. 從自修到身心清淨來說:僧伽是使我們得安樂得清淨的殊勝因緣,是陶賢鑄聖的大冶洪爐。B. 從利他的宏揚佛法來說:僧伽是指推動佛法、住持正法的集體力量。(五)(p.24)歸依僧寶應有的態度:1. 敬僧:內心的誠敬;語言文字的讚歎;身體的禮拜;四事供養。2. 莫呵僧:見有不如法的僧人,可以向僧團提出意見,讓僧事僧決,切勿隨便呵毀僧伽全體,或者呵毀一人或少數人。3. 莫衡量僧:勿妄生分別,說長說短,應平等護持。 如破金杖為二分,二俱是金(參見四分律卷43拘睒彌犍度,大正22,883中下)爾時阿難邠坻,聞拘睒彌比丘鬥諍誹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舍衛國,與五百優婆塞俱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佛言:拘睒彌比丘鬥諍誹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我等當云何?佛言:應聽二部語如上,若有檀越布施應分作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居士如破金杖為二分,二俱是金。如是居士布施物,應分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爾時毘舍佉無夷羅母,聞拘睒彌比丘鬥諍誹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與五百優婆私俱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拘睒彌比丘鬥諍誹謗,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我等當云何?佛言:應聽彼二部所說如上,若有布施衣物,應分為二分,此是僧彼亦是僧,如破金杖為二分,彼此是金;若有布施衣物,應分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九、(p.27p.29)三寶類別(一)世俗事相(事相)A.化相三寶1. 佛寶:釋迦佛2. 法寶:佛所開示的教說(四諦、緣起、涅槃等)3. 僧寶:隨釋迦佛出家的凡眾、聖眾。依釋迦佛出世的化相三寶,進一步歸向十方一切佛、正法、一切賢聖僧。B.住持三寶(釋迦佛滅度後)1. 佛寶:玉、石、金、銅、木彫、土塑、紙畫的佛像。2. 法寶:三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法義。3. 僧寶:出家眾。 佛滅後,依此住持三寶而歸向於真實的三寶。(二)勝義真實(理體)真實的歸依處,無漏、性清淨。A、無漏功德(不與煩惱雜染相應,也不為煩惱雜染緣起)a、依聲聞法來說:1. 佛寶: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2. 法寶:正法或涅槃。3. 僧寶:四雙八輩(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等有學、無學的無漏功德。b、依大乘法來說:1. 佛寶:是無上(四智)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妙圓鏡智)。2. 法寶:正法或涅槃。3. 僧寶:菩薩(含攝聲聞、辟支佛)的無漏功德。B、清淨法界1. 佛寶:究竟圓滿所顯的最清淨法界(攝得體相業用)。2. 法寶:遍十法界而不增不減,無二無別的法界(或名真如、實相等)。3. 僧寶:少分顯現的清淨法界。(p.29)清淨:離垢清淨、本性清淨。1. 無漏的有為功德稱為清淨(離垢)。2. 無漏的無為功德不但是離垢清淨,在雜染中也還是本性清淨的。十、(p.29)依俗契真,事理無礙歸敬於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寶,依此進向勝義真實的三寶。1、 若只歸依世俗 易流於形式的崇拜。2、若專重於勝義 易執理廢事,也非一般所能明了。十一、(p.29)歸依儀式(一)先要懇切懺悔,生恭敬心、清淨心。(二)長跪合掌於歸依本師前,依師長教導,自立誓願:1. 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2. 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3. 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乃至命終,護生。十二、(p.30)供養三寶(一)以至誠心、恭敬心來供養三寶。1. 供養佛:禮拜、讚歎、供養香、華等莊嚴具。2. 供養法:書寫、印刻經典。3. 供養僧:供養衣、食、坐臥具、醫藥、日用雜物等。(二)最上的供養:依從如來的法教,聽從僧眾的指導而切實奉行。十三、(p.31)憶念歸依三寶之功德:1. 成為佛弟子。2. 是受戒的基礎。3. 滅輕業障。4. 能積集廣大福德。5. 不墮惡趣。6. 人與非人都不能嬈亂。7. 一切好事都會成功。8. 能成佛道。十四、(p.31)歸依三寶:能得安樂(有為的安樂)與安穩(無為的涅槃)。十五、(p.32)歸依的體性:以信願為體。(一)確信三寶是真正的歸依處,能因它而得種種功德。(二)立願做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懇求三寶威德加持攝受。十六、(p.32) 歸依三寶的心情:(一)歸屬彼三寶:不再屬於天魔外道了。(二)傾向彼三寶:隨時隨地,都要投向三寶。例如迷了路的小孩,投向母親的懷抱。十七、(p.32)將自己的身心歸向三寶,依彼三寶的威德而得到救濟。(一)能歸依:佛弟子,立定信願,懇求三寶的攝受救濟。(二)所歸依:三寶,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威力,加持攝導佛弟子,引導其邁向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