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剃头匠街巷里走失的手艺人出像词: 芜湖是一座古城,曾经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是老芜湖人特别熟悉的场景。剪头发,一些人称之为理发,而在老芜湖人口中,都称它为“剃头”。“剃头挑子一头热”是老年间传下来的俗谚,可如今的芜湖街头,剃头挑子没人挑了,却生出不少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头发,更有了不少离子烫、玉米烫、陶瓷烫、锡纸烫、空气烫、烟花烫等等新名词,在剃头不仅仅是将头发剪短的年代里,这一切都是当年的剃头匠无法想象的。(出镜,民生路老体育场) 一,剃头及剃头匠的历史1, 理发业最开始为什么叫“剃头”?芜湖旧时,把理发叫做剃头,这是沿用清代的叫法。清初,满人进关,攻下江南,颁布削发垂辫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规定,“剃头”之名由此而来。剃头匠作为一种老手艺人,有着最精湛的手艺和最朴实的人生,他们从不奢望哪天能赚个盆满钵满,也知道靠着这份手艺绝对不会让自己和家人挨饿,只是带着自己的剃头挑子,老实本分地过完一生。(影视资料)2,昔日剃头匠们的工作场所在哪儿?在没有理发店的年代,剃头匠们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上门服务一根扁担挑着,热的一头是个火炉子,上面置着一黄铜盆,水必须是热的,用来洗头、敷面、刮脸,那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俏皮话就源于此。3,传统剃头的样式有哪些?从前剃头都比较简单,老人剃光头,中年人推平头,儿童则一般都是剪”锅铲头”。如果遇到哪家产妇的孩子满月要剃胎头的话,那场面就更热闹了,这不仅仅因为剃胎头是家中的大事。而且这活路非常考剃头匠的手艺,在众多围观者的注目下,剃头匠要把又哭又闹的孩子头上的绒毛利索地剃干净,就是在寒冷的冬季也非要把剃头匠整出一身汗来不可。剃完胎头,孩子家里照例要给剃头匠端出一碗好吃的来,不管是饭是面,碗底都藏着几块大肉,这是祖传的规矩。(影视资料+其他资料)4,剃头有哪些规矩有?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规矩,剃头也不例外:一是唤头“三不鸣”,过庙不鸣,免惊鬼神;过桥不鸣,免惊龙王;过剃头棚不鸣,免惊同行生意。剃头也有职业道德,工作前不能喝酒,不能吃葱、蒜等带刺激气味的食物。另外,在给出家人剃头的时候,不能说“剃头”或“推头”,要说 “请师父下山落发”。在操作程序上,也与给一般身份的人剃头不同。给出家人剃头要遵守“前僧后道”。就是说,给和尚剃头要从前向后,一次剃通,俗称“开天门”;给道士剃头正好相反,是从后向前,一次剃通。除了行规外,还有许多行话。剃短头、光头称作“打老沫”,因为剃这种头型时要打肥皂;剃长发称作“耪(pang第三声)草”,把头发当做蓬乱的草;刮脸称作“勾盘儿”;刮胡子称作“打辣子”。(影视资料)二,现实街巷里的手艺人:剃头匠我们年轻一代,要剪上一个好发型,自然会选择现在的美容美发店,然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那把木头凳、那把推子和剃刀,更是他们往昔的记忆。今天我们来到民生路老体育场一带,这里有几家特殊的“剃头店”,因为他们既没有门面、也没有店员。(出像,民生路老体育场)1, 现代的剃头匠师傅们工作起来是什么场景?介绍一组师傅工作的画面。(现场画面+解说词)2,身边有哪些“行头”?摊子里的“行头”很简单:三条凳子、两把椅子、一个脸盆、一个火炉,手推子、刮脸刀、剪子、刷子、挖耳勺等工具整整齐齐放在木板上。3,怎样走上理发这条路?说起理发,师傅很来劲:“我干这一行都干了30几年了,摆摊也有15年了,我的手艺活还是从爷爷那辈传承下来的,都传了三代了”。年轻时,张训华在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后来单位倒闭了,他便自己单干起来。15年摆摊,练就了张师傅一身的“硬功夫”,只见他动作熟练,顾客来了不用说自己有什么需要,直接躺下,张师傅就知道要做什么。(一组画面)4,光顾的客人有哪些?顾客来自芜湖各个地方,都是一二十年的老顾客,因此即使不说话也知道对方该理发还是要刮胡须。“有的人年纪大了或是行动不便,只要他们需要,我还会提供上门服务。”(解说词+同期声)5,接受服务完的顾客感受如何?刮完胡须的大爷对于师傅的手艺,他赞不绝口:“很舒服啊!,这儿的剃头师傅,不仅手艺好,人也本分,价格公道。我们啊,还是喜欢来这儿,有感情了!”(同期声+画面)6,剃头讲究哪些技术?“过去剃头师傅要必备十般技艺,梳(发)、编(辫)、剃(头)、刮(脸)、掏(耳)、剪(鼻毛)、染(发)、(梳)补、接(骨)、舒(筋),现在懂的人也不多了,也就没那么讲究了。” “特别是给那些满月娃娃剃胎毛更要讲究技术,小孩子皮肤又薄又嫩,稍不注意就会刮伤皮肤。外面那些理发店的年轻人都干不了这活儿。”(这一段用剃头匠同期声+他给客人剃头的画面)7,传统的剃头技艺还有那些特点?剃头匠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不仅仅剃头或者刮胡子,通常还有全套服务,还会顺便给你掏耳朵、剪鼻毛,连眼皮和耳朵周围的毛都帮你刮干净,做得很仔细,让人觉得很享受。等这一切工序都完成之后,还会附上简易的按摩,虽然比不上现在的专业按摩,但在当时已经让人觉得非常舒服了。8,为什么说最值得称赞的是刮胡子手艺?不仅刮得干净,而且舒服。他们会先在你的嘴巴周围涂上肥皂浆,软化胡须,再用刮胡刀将表面的胡须刮干净,然后用热毛巾热敷一段时间,最后再用另一种刀具将胡须根部做更细致的清理。这样刮完之后,通常三四天都摸不到胡子茬,非常干净。而现在的刮胡手艺已经大不如以前,通常第二天就能摸到胡茬。可惜这些好手艺现在很少有人能掌握了,现在理发很难再有那种很舒服、很享受的感觉了。(同期声+画面)9, 掏耳朵有什么讲究?掏耳朵可有讲究了,肩不能晃,臂不能摇,轻重幅度不能过大,深浅要恰到好处。将耳朵掏干净,顺便按摩一下耳部头部,让人觉得十分舒服。修面前,先将毛巾用热水浸透,平敷在主顾脸上,然后老道地在荡荡布上反复地擦剃头刀,顾客半躺在木椅上,微闭双目,锋利的刀刃在其面部缓缓地运行,利而不灼。(同期声+解说词)10,现在接受一次剃头收费多少?师傅介绍说收费便宜:“剃一个头以前是0.5元后来是1元、2元,去年物价上涨,要3元了”。一把老式靠背椅、一面大镜子、一个吹风机,一把手推剪和一把剃须刀,这就是刘大爷的全部挣钱装备。靠着这几样东西,刘大爷不仅能挣足自己的生活费,还能供房租和儿子读书。刘大爷从外地来此打工,学得一手理发技术的他发现,这一带低保户、贫困户较多。由于发廊收费高,许多老人的头发长得很长了也舍不得花钱修整。于是,他开起了路边理发摊。虽然近来物价大幅上涨,但他仍然只收两元钱。11,现在芜湖像这样的剃头匠多吗?12,芜湖现在这么多的美容美发店,剃头匠们会觉得受到影响吗?三,传统手艺的未来路1,“以后考虑过让自己的子女继续做这一行吗?”师傅(摇头+无奈):“这一行实在太辛苦,我自己干了一辈子了,不希望子女继续受罪。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出门摆摊,这个老手艺,估计再过个十几年,就要失传了”。(同期声+解说词)2, 剃头的传统技艺是否会后继有人呢?想招个徒弟吗?记者:您会担心失传吗?同期声:记者:为什么?干了几十年剃头匠的师傅至今没有收到一个合适的徒弟:“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新鲜的东西,以后啊,我们这个老行当恐怕就要消失了哟。”3,剃头匠生存现状如何?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像这种剃头挑子大多散布在芜湖的各个角落,还在继续勉强维持着这个老行当。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些正在“老去”的剃头挑子终将面临自己真正的归宿。无论手艺如何精湛,靠在路边给人剃头的剃头匠,终究无法和现在的霓虹灯炫目的美发厅相抗衡,逐渐被这个时代边缘化。4, 老行当、老手艺人出路何方?事实上,很多剃头师傅开始顺应潮流,逐步向现代的理发行业转化,因为他们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经验,所以只要稍加学习,还是可以赶上时代潮流的。即使老一辈的已经无法改变,年轻的一辈则能够继承上一辈的技术经验,将其与现在理发技术整合,从而迅速地在流行理发行业获得一席之地。所以说,现代的理发厅是否代表着剃头匠们的终结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毋庸置疑的是,旧时的剃头挑子已经无法再现,他们已经完全被历史所湮没,成为一段往事佳话。这代表着传统行业技艺的消失,也代表着传统行业文化意义的流失这是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历史现实。5, 老街、老铺、老行当,营造一个以怀旧来寄托安宁、怀想童真的角落。当年流行的发型,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已经变得“老土”,但不变的是老理发师和他的顾客们对生活的执着,与往昔的记忆。剃头店,对于它的历史余韵,我们更希望的是能够很好的留存下来。(出像)文稿一:剃发剪辫剃头留了260多年的长辫子主持人:芜湖是一座古城,曾经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是老芜湖人特别熟悉的场景。剪头发,一些人称之为理发,而在老芜湖人口中,都称它为“剃头”。把理发叫做剃头,这是沿用清代的叫法。清初,满人进关,攻下江南,颁布削发垂辫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规定,“剃头”之名由此而来。而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是从剪辫子开始的,那条长长的辫子中国人不知不觉梳了近300年。解说词: 清朝以前,小孩一生下来便任由头发生长,不仅不剃,读书时把头发因势理顺、挽成髻,唤作“束发受书”。 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除非出家当和尚,削发为僧,否则头发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1644年,拖着长辫子的满族军队入关以后,强迫汉民族男子按照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剃发梳辫”,汉族人爱护头发的传统,也受到了致命一击。第二年,清廷下达剃发令今者天下一家,君犹父也。父子一体,岂容违异。自今 布告以后,京师内外 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 自 部文到后,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吾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这就是当年满清朝廷颁布的剃发令。自大清王朝统治中国以来,这个北方少数民族几乎所有的风俗习惯,都被强大的汉文化同化了,唯独这条辫子。因为这条辫子,按照在大清严酷的法律约定,汉人必须在留辫子还是留脑袋两者之间做出选择。男士把周围剃掉、留中央,叫做剃四周、保中央,而后面的头发辫成了辫子,这就是当时对大清皇帝的效忠。当年的清朝廷威胁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更想从思想上击垮汉民族抗争的意志,因此对不顺从者进行了血腥屠杀。在清廷的淫威下,人们被迫接受这种落后的生活习俗,在脑后拖起了一条长长的辫子。 当代中国青年可能还不太清楚,当年这条辫子,还有这样一个实用功能:在帝制时代,它能给刽子手把人头顺利砍下来,提供某种方便。 “剃头令”的颁布,在令汉人不寒而栗的同时,却催生了剃头业这一新兴产业。“问项上人头多少,看老夫手段如何。”这可以算是剃头业发展史上最牛的广告了。随着汉人抵抗意志的逐渐消磨,对清朝统治的接受,剃头业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业。走街串巷的剃头匠们挑一副挑子,一头是火罐,上面的铜盆盛着热水,旁边也有一根旗杆,渐渐由挂“剃头令”圣旨变成了行当的标志;另一头是长方形的小柜子,小抽屉里放着剃刀、梳子等工具,放在地上便是顾客的坐凳。从前剃头匠用来招揽生意的叫做“唤头” ,据说可以发出响亮的声音。在芜湖老体育场边,街头摆剃头挑子的80多岁的老匠人嘴里,依然寻觅不到这种“唤头”的影子。同期声:解说词: 清王朝统治中国260多年,中国人脑后的辫子也拖了260多年,男子“剃发留辫”一直是皇权的象征,也成了清皇室所谓的祖制之一。 260多年后,辫子再次成为中国政治的焦点,剪辫子被看成是一些革命者与清王朝决裂的第一步。(画面走向共和 孙文血淋淋剪发) 1895年,孙中山在日本短发易服,开始投身共和革命。1903年,留学日本的鲁迅也告别了长长的辫子,并刻意在照片后题诗,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迫于朝野的压力,清政府新政期间,松动了对留辫子的禁令。1910年,资政院通过剪辫易服案,这年召开了剪辫大会,一时盛况空前。这些100年前的照片,出自外国摄影师之手,在他们眼里,辫子是这个封闭保守国度的象征。随着大清王朝你的灭亡,也宣告了辫子这种陋习的终结。同期声:解说词: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的发型服饰和神情无不流露出生机勃勃的风采。而在紫禁城,一批遗老遗少仍然拖着长辫生活在逝去的岁月里。洋师傅庄士敦进宫后,经常同溥仪谈论紫禁城里一些不好的习俗。当他谈到中国人脑后的辫子时,讥笑它是“猪的尾巴”。对于这种过去要掉脑袋的话,溥仪却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舒服。因为这时的溥仪也开始对脑后的辫子感到别扭了。1922年四月的一天,溥仪叫来自己的剃头太监,要求将辫子剪掉,太监被吓得不知所措。溥仪却二话没说,拿起剪刀,把自己脑后的辫子咔嚓一声剪掉了。这一年他刚好16岁。溥仪带头剪掉辫子,在紫禁城里的反响似乎不亚于八级地震,受到震动最大的,是那些宫中的老太妃们以及几位中国师傅。溥仪后来回忆说:“因为我剪了辫子,太妃们痛哭了几场,师傅们有好多天面色阴沉,那天陈师傅面对他的几个光头弟子,怔了好大一阵,最后对毓崇冷笑一声,说道,把你的辫子卖给外国女人,你还可以得到不少银子呢!”文稿二:剃发剪辫剃头剪辫,革命的开始主持人出像:解说词: 在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的3个月里,多次召开内阁回忆,颁布100多个新法规。建元改历、奖励工商、保障人权、开放舆论,这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气象,燃起了人们的新希望。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男人身后不再拖着一条大辫子,是当时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就是从剪辫子开始的。1912年,刚成立的民国政府专门发出29号公令,号令民众一律剪辫。革命军警加上青年学生,荷枪实弹、全副武装外加一把剪刀,上街巡行,设卡堵截,只要见着脑后拖辫子的人,就拉着辫子拖将过来:客气一点的还宣传一下剪辫的“伟大意义”、然后再动剪刀,不客气的干脆过来就是喀嚓一剪。在革命党人看来,有没有辫子,并不是个人的喜好,而是是否依然忠于满清朝廷的问题。极而言之,脑袋后面拖着的辫子,就是个奴隶根,所以非加大挥剪的力度不可。同期声:(世纪老人 林仲芬 生于一九零四年)那个时候才刚刚念小学一年,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很怕,后来过了一段时间,还是自己拍到剪发队里,把辫子剪下来,辫子剪下来还是保存着,保存了十几年,后来不知掉到哪儿去了。(世纪老人 杨惠芳 生于一九零五年)过去裹足可惨了,12岁被大人用布裹紧,用针缝紧,解开有脓有血,好惨呀,多亏孙中山,我们不用裹脚,不用痛苦了,到现在行动都很方便。(世纪老人 李建成 生于一九零零年)我在小学的时候,北京乱,革命,大家都走上革命的路上去了,反对满清了,到处成立小学,那个时候我就入了小学,11岁,辫子有这么长,一个辫子在这后边,进学校就得剪辫子。解说词:其实老百姓不愿意剪辫子,并不象革命党人理解的那样,是心里依然甘愿做满人的奴隶。留辫子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他们习惯,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一时还不敢相信,200多年的大清王朝就这样说完就完了,深怕没了辫子皇帝回来要掉脑袋。剪辫子规定二十天内全国不准再有男人的一条辫子存在。但是直到命令发布起的数十年后,在中国的某些地方依旧可以看见,这条辫子的固执的、在中国男人的脑后晃来晃去。解说词:大清的灭亡,让人们讨厌的辫子消失了。民国时的剃头挑子,也渐渐有些进化。陆续增添的打眼儿、掏耳朵等服务项目。如今在老式的理发店里,或者是这样的理发挑子上,依然还能看到一根耳勺、一根耳绒。辛亥革命之后,各种西式的东西纷纷涌入中国,大家已经开始不留辫子了。需要剪成这种欧洲西方社会的,简洁、明快的发式,这样以来,剃头挑子就显得不实用了,于是剃头匠就开始坐在专门的理发店当中,去给大家剪头了。这个时候剃头匠这个词也就逐渐消失,变成了理发师。 令今天热衷于美发厅的时尚女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无论是当年剃头挑子还是理发铺子,女子理发非常少见。据史料记载,1920年末,重庆有几位女学生受新思潮的影响,去男士理发店剪掉了长发。此事居然引起了轩然大波,结果学校以伤风败俗为由,开除了她们的学籍。 1949年,伴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新中国诞生了。年轻的姑娘编起了辫子、或剪成了短发,这是那时的解放形象。那个时候许多理发店也配上了电烫机,有的爱美女士也开始用上了时髦的烫发。 然而在六七十年代,众所周知的原因,时尚并没有流行起来,烫发成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化身。那时唯一的时尚痕迹,就是样板戏红灯记李铁梅头上的那条、扎着红头绳的大辫子。 在80年代初,电影演员的形象就代表了当时的流行时尚。在1980年拍摄的电影庐山恋中,女主角张瑜的那个明显烫了许多卷的发型,一下子让人们觉着“美丽又回来了”。 如果说当年的剃头挑子、理发店,还是男人们占据的地方,那么90年代中期以后,女性、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在追逐头顶上不断变化的流行色彩造型的同时,把理发店充盈的满满当当。文稿三:剃发剪辫剃头(剃头匠街巷里走失的手艺人)主持人出像:芜湖是一座古城,曾经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是老芜湖人特别熟悉的场景。“剃头挑子一头热”是老年间传下来的俗谚,可如今的芜湖街头,剃头挑子没人挑了,却生出不少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头发,更有了不少离子烫、玉米烫、陶瓷烫、锡纸烫、空气烫、烟花烫等等新名词,在剃头不仅仅是将头发剪短的年代里,这一切都是当年的剃头匠无法想象的。外景:我们年轻一代,要剪上一个好发型,自然会选择现在的美容美发店,然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那把木头凳、那把推子和剃刀,更是他们往昔的记忆。今天我们来到民生路老体育场一带,这里有几家特殊的“剃头店”,因为他们既没有门面、也没有店员。(出像,民生路老体育场)解说词: 这家特殊的“剃头店”,就在马路过道旁,一张椅子、几条板凳、一个架子,构成了全部行头。店员是两口子,已经当了30多年“剃头匠”的张训华师傅和爱人张桂香正在给几位老顾客“剪脑壳”,整个过程显得干净利落。(一组画面)同期声:“剃头这活儿讲究的是眼力和手技,推剪围头一周就要剪完,绝不来第二刀。”解说词:那么他们是怎么走上理发这条路的呢?解说词:53年出生的张训华今年整60岁,剃头的手艺活儿还是从爷爷那辈传下来的,传到他正好第三代。86年,单位倒闭了,于是夫妻俩重操旧业、出来单干。起初在三八公园摆摊,10年之后,转到了现在的老体育场一带,一直待到现在。那么老张的铺子里有哪些“行头”呢?同期声:解说词:老张的铺子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椅子底部的小木盒子里装有剃刀以及掏耳朵的工具;墙角搁着一个两层的架子,上面放着水瓶、香皂、小脸盆还有毛巾,那么来的主要是哪些客人呢?同期声:解说词:由于店里的业务主要是洗头、理发、刮脸,年经人一般不会前来光顾,来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尤其是回头客,还有一二十年的老客。同期声:(芜湖现在这么多的美容美发店,剃头匠们会觉得受到影响吗?)解说词:那么传统的剃头技艺有哪些特点呢? 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不仅仅剃头或者刮胡子,通常还有全套服务,还会顺便给你掏耳朵、剪鼻毛,连眼皮和耳朵周围的毛都帮你刮干净,做得很仔细。等这一切工序都完成之后,还会附上简易的按摩,虽然比不上现在的专业按摩,但在当时已经让人觉得非常舒服了。解说词:在剃头这个老行当里有种说法是,最值得称赞的是刮胡子手艺,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因为不仅刮得干净,而且舒服。首先他们在你的嘴巴周围涂上肥皂浆,软化胡须,再用刮胡刀将表面的胡须刮干净,然后用热毛巾热敷一段时间,最后再用另一种刀具将胡须根部做更细致的清理。这样刮完之后,通常三四天都摸不到胡子茬,非常干净。(同期声+画面)解说词:至于掏耳朵有讲究吗?掏耳朵可有讲究了,肩不能晃,臂不能摇,轻重幅度不能过大,深浅要恰到好处。将耳朵掏干净,顺便按摩一下耳部头部。(同期声+解说词)同期声:“特别是给那些满月娃娃剃胎毛更要讲究技术,小孩子皮肤又薄又嫩,稍不注意就会刮伤皮肤。外面那些理发店的年轻人都干不了这活儿。”解说词:像这样一整套剃头服务下来,收费是多少? 同期声:解说词:靠着剃头这门老手艺,全家人的收入都在这里。如今的芜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理发店,但张训华是一个本分辛苦的手艺人。他住在离市区很远的地方,每天早上天亮出门,天黑归家。他每天都自己带水瓶,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备战2026年高考英语考试易错题(新高考)【消灭易错】代词(解析版)(3大题组)
- 智能家居节能策略-洞察与解读
- 2025年医药助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意识研究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移动互联网专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语言学研究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田径理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供应链主管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广告策划人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云服务销售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hse应急预案下载
- 雨课堂在线学堂《运动与健康》课后章节测试答案
- 银行普惠金融2025年冲刺模拟试卷(含答案)
- 2025高三英语概要写作专项练习
- 2025高一英语单词默写本
- 2025税法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绝缘体上硅(SOI)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项目档案课件模板
- 压力管道操作安全培训课件
- 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江苏卷)
- 小儿细菌性肠炎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