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防治管理办法.doc_第1页
冲击地压防治管理办法.doc_第2页
冲击地压防治管理办法.doc_第3页
冲击地压防治管理办法.doc_第4页
冲击地压防治管理办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冲击地压防治管理办法第119条、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要成立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矿长任组长,分管矿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分管副总工程师及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冲击地压防治管理工作。第120条:从事冲击地压防治的专职人员,必须参加冲击地压知识培训,掌握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条件、冲击危险监测及治理等有关知识。第121条:冲击地压小组是冲击地压防治的业务管理部门,组织对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水平延深、采区(工作面)设计方案进行审批;组织冲击地压防治专业技术培训、调研、业务指导和监督;组织冲击地压防治的科技公关、技术研究、新技术推广、调研;参与事故调查处理等。第122条:地质测量科负责冲击危险区域的地质资料分析,主要包括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强度以及区域地质构造的分析,提供坚硬顶板距煤层间距等厚线图,并按时进行地质预测预报工作。安监科负责冲击地压安全隐患治理情况的监督检查。第123条: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生产区队的区(队)长、技术员分别为冲击地压防治的行政和技术负责人,在矿专职人员指导下协助实施冲击危险监测,组织实施解危措施,执行相关防护及应急避险规定等。第124条:对可能发生冲击地压的区域,如孤岛工作面、高应力集中区、构造应力区、回收煤柱及边角煤、采空区大面积悬顶、沿空掘巷等,要作为隐患排查的重点,确定可能发生冲击的地点。第125条:根据冲击危险地点的地质及开采条件,判定巷道及工作面可能发生冲击的类型,如顶底板冲击、巷帮冲击等。第126条:开采有冲击地压危险煤层时,必须编制专门设计。采区(工作面)设计方案必须同时编制防治冲击地压的专项设计,正在生产的采区(工作面),应编制补充设计。第127条:采区(工作面)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同一采区内的工作面应按顺序进行开采,避免形成孤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之间的隔离煤柱(沿空送巷)一般情况下不应超过5m。采区隔离煤柱留设应综合考虑煤层赋存条件等因素,避开应力高峰区,但不得小于40m。合理确定工作面切眼和停采线位置。相邻工作面切眼、停采线尽可能对齐,避免出现梯形、三角形或矩形等不规则煤柱,多煤层开采时,下层工作面不应越过上分层工作面的切眼或停采线,上层煤开采不应留下给下层煤开采带来困难的煤柱区。回采工作面应背向采空区及煤柱去开采,避免面向采空区或煤柱区开采而产生应力集中。同一区段(条带)采空区两侧不得同时进行采掘(巷修)活动,掘进工作面不得尾随采煤工作面进行掘进。违反上述规定时,必须进行冲击地压危险评估,报公司审批。第128条:边角煤、采区内残留煤柱、孤岛工作面等高应力集中区开采前,必须首先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估,然后再进行开采设计,制订防治冲击地压安全技术措施,并报公司审批。第129条:在有冲击危险的区域进行采掘作业前,作业规程中必须包括防治冲击地压的内容,冲击重点区域要编制有害气体管理专项措施,并由矿总工程师组织审批。第130条: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必须建立冲击危险预测预报制度,预测预报由冲击地压防治专门机构负责。冲击危险程度的预测结果和处理意见由矿长、总工程师审核。监测数据要存档。第131条:冲击危险程度分为三级:级(严重冲击危险区)必须立即停止作业进行解危处理的地区;级(中等冲击危险区)需要进行解危处理的地区;级(无冲击危险区)可以正常工作的地区。严重冲击危险区与中等冲击危险区统称为有冲击危险区。第132条:冲击危险程度可以采用经验类比分析法、钻屑法、电磁辐射仪、微震监测、地音监测等方法确定。以经验类比分析法和钻屑法为主,结合电磁辐射仪、微震监测及地音监测等方法预测冲击危险。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时,按照有关技术规范确定冲击危险性临界指标,并报公司备案第133条:用经验类比分析法评定冲击危险级别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1)、本煤层已发生冲击地压,或相似条件下的采区已发生冲击地压。(2)、煤层具有冲击倾向。(3)、煤层老顶为厚5m以上,抗压强度大于70MPa的坚硬岩层。(4)、孤岛形、半岛形煤柱或本煤层支撑压力影响区。(5)、上部煤层遗留煤柱或停采线附近遗留煤柱。(6)、煤层厚度和倾角有突然变化。(7)、褶曲和断层等地质构造带。(8)、煤炮剧烈、频繁。第134条:钻屑法采用小直径钻头(一般为42mm),钻眼深度一般为710m,间距为35m(重点区域间距适当加密)。记录每米钻进时的煤粉量,接近或超过临界指标时,判定为有冲击危险;记录钻进时的动力效应,如声响、卡钻、吸钻、钻孔冲击等现象,作为鉴别冲击危险的参考指标。第135条:用钻粉率指数法判别工作地点冲击地压危险性指标,可参照表1的规定执行。表1中所列的钻孔深度内,实际钻粉率达到响应的指标或出现钻杆卡死现象,可判所测工作地点有冲击地压危险。表1判别工作地点冲击地压危险性的钻粉率指数钻孔深度/煤层厚度 1.5 1.5-3 3钻粉率指数 1.5 2-3 4注:钻粉率指数=每米实际钻粉量(Kg)/每米正常钻粉量第136条:采用便携式电磁辐射仪对冲击危险进行监测,每隔10m布置一个测点,对每个测点监测时间为2分钟。记录煤岩破坏过程中电磁辐射强度的最大值及脉冲数,采用静态临界值及动态趋势法预测冲击危险,接近或超过临界指标时,判为有冲击危险;若电磁辐射指标升高较快,或指标较高时突然下降,也判定为有冲击危险。第137条:对冲击危险的重点区域必须每班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向矿长、总工程师汇报,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判定。判定有冲击危险时,由矿长组织实施解危。第138条:对于冲击危险区,必须提前采取解危措施,然后进行冲击危险监测。如果有冲击危险,要继续采取解危措施,直至危险解除。第139条:冲击危险主要采用爆破卸压、钻孔卸压,也可视情况采用强制放顶(断顶)、煤层注水等方法予以解除或减缓。以上方法可单独或同时采用。第140条:实施冲击危险解危措施时,必须编制专门设计,由矿总工程师组织审批。第141条:爆破卸压采用小孔径钻孔,炮眼深度一般不少于10m;钻孔间距一般为35m(重点区域间距适当加密)。第142条:在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进行爆破作业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安全规定,躲炮时间不少于30min,躲炮距离不少于150m。第143条:卸压钻孔直径一般为90110mm,钻孔深度在煤帮卸压时不少于710m。在采掘工作面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